首页 百科知识 出版法人治理的特殊要求

出版法人治理的特殊要求

时间:2023-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出版法人治理的特殊要求1.转制过程中出版权利关系的变化所有权是权利主体对自己的所有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控制权是权利主体对自己所有物可供支配和利用的资源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权利。当出版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后,出版企业就拥有了充分经营权,追求资本的升值。

二、出版法人治理的特殊要求

1.转制过程中出版权利关系的变化

所有权是权利主体对自己的所有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控制权是权利主体对自己所有物可供支配和利用的资源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权利。出版控制权包括出版权和经营权的决策控制、执行控制、监督控制和剩余控制。在出版转制背景下,事业单位性质的出版社转变为现代公司制的出版企业,相应带来了出版所有权与控制权的两权分离和出版所有权、经营权、出版权之间的三权分离。

在计划经济时期,出版社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出版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归党和政府所有。但在出版改革中,经营性出版社转制为企业,并通过授权明晰产权,建立了现代公司制度,获得公司法人地位;有的还进一步通过股份制改造,吸收社会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而政府代表国家作为出资人,行使国有出版资产出资人权利。在此情况下,出版的产权关系就转变为两种权利:一是出资人所有权,国有出版资产归出资人——国家(政府)拥有;二是法人财产权,即出版的法人财产由出版企业法人(即董事会)拥有。这样,政府和出版公司在法律上就成为两个对等的权利主体,政府作为出资人依法享有股东权,但不能再直接干预出版公司具体的经营活动;出版公司依法享有法人财产的控制权,对自己的经营活动负责。出版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关系的这种变化,为出版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制度保障。

当出版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后,出版企业就拥有了充分经营权,追求资本的升值。在此情况下,国家就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保证股东和出版经营方都享有发言权和资本收益权,形成出版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同时,在我国,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控制出版的政治导向,即通过严厉的出版社审批制、准入制和书号(和刊号等)制等方式控制出版权。这就需要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出版社的出版权和经营权合一的状况进行调整,使二者分离,从而使党和政府得以继续控制出版权,把握出版的政治方向;出版企业独立行使法人财产的经营权。这种出版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既可以保证出版不会变质,又可充分利用外部资金加速发展,逐步实现市场化经营”[41]

出版所有权和出版权、经营权的分离,是通过出版企业法人财产权这个中介实现的。首先,政府和出版企业董事会之间通过所有权的信托关系,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出版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然后,通过董事会与出版和经营层的授予关系,实现董事会与出版层和经营层之间的控制权的委托代理关系,实现出版企业所有权同出版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出版企业的所有权、出版权和经营权分离后,在出版企业内就形成了三个主要体系:一是以董事会为主的所有权决策体系,二是以总编辑为首的出版权执行体系,三是以总经理为首的经营权执行体系。出版企业的治理结构需要围绕这三种权利和三个体系进行。[42]

2.我国出版法人治理结构的特殊要求

在出版所有权、出版权和经营权分离条件下,创建出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复杂程度就远高于其他行业。因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中国出版业的特殊性,即使在改制后,出版企业也不能像一般行业的企业那样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要以社会效益为首先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出版企业需要有特殊的制度安排,“不仅要能够适应国有独资体制的需要,还必须适应国有多元、社会多元乃至上市公司体制的需要;不仅能适应一般稳定时期党的控制力的需要,还必须保证在特殊波动时期党能够有效地控制出版企业”[43],即出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符合现代公司制度要求的前提下,还得保证党和政府对出版的控制。

党和政府对出版的控制权有明确的外延,以控制出版当事人所承担的风险为限,不仅要以出版的政治利益为重,还要兼顾出版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兼顾各方投资者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按照现在政策,党和政府对出版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党对出版的管理和引导上,尤其是对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重大事项的决策、资产经营的控制、出版选题的导向上;二是体现在政府同其他股东按股权份额分享经营权的同时,也要防止资本话语权的膨胀,规避其对编辑出版方向的干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