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产业与我国语言产业战略

文化产业与我国语言产业战略

时间:2023-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产业与我国语言产业战略_中国文化产业评论语言产业、文化产业与我国语言产业战略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陈柏福湖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 黄少安内容提要:语言产业是广义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关系的紧密性,因而当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时,语言产业战略也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语言产业、文化产业与我国语言产业战略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陈柏福

湖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 黄少安

内容提要:语言产业是广义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本文在理清语言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以及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理论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作为文化产业的语言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特别谈到了语言培训产业、汉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产业、品牌命名产业等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最后从语言产业的标准化战略、国际化传播战略、国家竞争力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等方面提出了中国语言产业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语言产业;文化产业;语言产业战略;语言经济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语言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语言与文化产业实践的蓬勃发展,“语言产业”字眼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大报纸杂志上,不同类型的语言产业业态和实体也借助于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而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理论界对于语言产业的概念界定还存在较大争议,语言产业的定义还没有清晰地提出来,语言产业的研究也少之又少(黄少安、苏剑、张卫国,2012),这与我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语言经济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极为不相称,相关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明显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然而,在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成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战略选择。“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语言文字规范和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从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视角探讨语言产业战略,具有时代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一种社会的语言是其总体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Goodenough,1957)。文化产业化发展也离不开语言的辅助作用,语言可以利用自身本体,或通过其工具特征而产业化,即无论是以文字形式存在的语言,还是经由声、形、意而进行商业化处理过的语言,都可以进行产业化运作,进而形成语言产业。文化产业是我国近十年来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产业部门之一。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其发布的《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中,把文化及相关产业看作“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的活动的集合”,这为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官方指导性工具框架,但是文化产业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重要标志还是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2年国家统计局在其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进一步完善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密切,文化产业所衍生出来的职业基本上都与语言有关,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载体,语言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黄少安、苏剑、张卫国,2012)。段奕(2008)也强调了语言作为主要载体在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并认为语言产业是“走出去、引进来”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正是由于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关系的紧密性,因而当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时,语言产业战略也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正是基于文化产业与语言产业的关系视角,在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及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基本精神上,初步探讨了中国语言产业战略选择问题,黄少安、张卫国、苏剑(2012)的前期研究为本文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将围绕语言产业的内涵和外延、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以及作为文化产业的语言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战略选择展开分析,试图在吸收和借鉴相关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中国语言产业的深化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理论性分析框架。

二、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理论关系

1.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在对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理论关系进行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明确文化产业、语言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产业的认识存在差异,如国内学者胡惠林(2001)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系统,是一个包括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音像制品业、娱乐业、版权业和演出业在内的庞大体系。李江帆(2003)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将文化产业界定为“国民经济中生产具有文化特性的服务产品和实物产品的单位的集合体”,认为狭义的文化产业包括艺术、出版、文物保护、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新闻、文化艺术经纪与代理、其他文化艺术业和广播电视电影业,但不包括教育、科技和卫生。国外学者艾伦·斯科特(Allen Scott,2004)认为,文化产业是基于娱乐、教育和信息等目的的服务性产业,以及基于消费者偏好、自我肯定和社会展示等目的的人造产品的集合。贾斯汀·奥康纳(Justin O’Connor)指出:“文化产业是指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那些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自于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它首先包括了我们称之为‘传统的’的文化产业——广播、电视、出版、唱片、设计、建筑、新媒体和‘传统艺术’——艺术、手工业、剧院、音乐厅、音乐会、演出、博物馆和画廊……”通过这些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产业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艺术业、旅游观光业、会议展览业、休闲娱乐业等。对于语言产业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研究,国内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相关论述。徐大明、李现乐(2010)提出了“拉动语言内需、促进语言消费和语言就业”的观点,认为语言就业不应只局限于包括语言培训产业、语言翻译产业、语言科技产业等在内的传统语言支柱产业,还可以步入有待开发的新的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李宇明(2011)笼统地提到了语言产业概念,认为语言的经济活动需要语言产业作为支撑,语言产业就是以语言为主要操作对象,主要利用语言赚取红利的产业。贺宏志(2010、2011)提出了加强北京市语言产业发展的建议,认为语言产业是典型的“知识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产业,发展语言产业符合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更进一步地,贺宏志(2012)在其主编的《语言产业导论》中明确提出了语言产业的概念,认为语言产业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生产的原料和内容(语言本体),或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加工处理的对象(以语言为工具),生产各种语言产品或提供各种语言服务的产业”。尽管上述文献或是提到了语言产业字眼,或是笼统地提出了语言产业概念,或是对语言产业作出了相对规范的概念界定,但它们并没有体现语言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的本质属性。对于语言产业的概念界定,应从经济学视角思考,而黄少安、苏剑、张卫国(2012)正是从经济学视角合理界定了语言产业概念,认为语言产业是这样一种生产和服务活动,即主要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生产语言类产品或语言服务,满足国家或个人对各种语言类产品或语言服务的多层次的需求。从微观上讲,各种语言类产品能够提高个人语言技能,增加个人人力资本,满足个人多层次的经济需求。从宏观上讲,各类语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这些语言产业的概念界定可以发现,语言产业是基于个体或群体的多层次需求,而围绕语言而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或服务活动,进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产业形态。从语言产业的处延来看,语言产业业态大致包括:语言传播、语言培训、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语言康复、品牌命名、语言会展、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能力测评、计算机语言等。

2.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理论关系

在国民经济分类中,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都归入第三产业范畴,同属于服务业。从产业属性上来讲,语言产业属于广义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是文化产业的基础,而且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语言产业不仅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产业,即在文化产业结构体系中语言产业能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能为大多数产业提供语言服务,而且还是文化产业的先导产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时,语言产业是在文化产业结构中需要先行发展的,而且语言产业的先行发展又会带动和引导其他文化产业部类的快速发展。正如黄少安、苏剑、张卫国(2012)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文章《语言经济学与中国的语言产业战略》中指出的那样:“从文化产业的外延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所衍生出来的职业基本上都与语言有关,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载体,语言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一个国家的语言产业的发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比如说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非常发达,主要得益于其英语语言的强势地位及其语言产业的发达;同样道理,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产业之所以能够独霸全球,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英语的强势以及美国语言产业的发达。需要指出的是,语言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基础产业和先行产业,与工业经济领域中通常是由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作为基础产业不同,语言产业不像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那样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而是遵循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如语言传播产业,使用和传播语言的群体越多、速度越快,语言产业所获得的边际收益递增、规模报酬递增。同样作为基础产业,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与语言产业之所以遵循不同的经济规律,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材料、能源等物质资料与语言要素的属性不同,原材料、能源等物质资料随着工业生产过程而不断损耗掉,但语言要素则在语言产业化运作中不仅没有被消耗掉,反而会形成累积性无形资本,进而形成语言产业中不同语言使用主体的人力资本。语言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先行产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语言产业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和“走出去”发展的先决条件,语言翻译产业、语言培训产业、语言能力测评产业、语言出版产业、语言会展产业,是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先导产业,计算机语言产业、以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为代表的语言服务支撑的技术产业则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

当然,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又会反过来推动语言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语言产业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正是由于当前全球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才促使语言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得以产生,并很有可能像体育产业、教育产业等文化产业部类一样,获得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地位。这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文化产业的概念提出到目前的大发展,也只有十多年的历史(1),语言产业概念也是近期才被提及,而且是建立在当前全国“文化产业热”的基础之上,目前国家并没有明确提出语言产业战略。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使语言产业从原有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位置,不断地通过技术手段创新逐步走向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语言产业结构也随之得以优化和升级,但语言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本质并不会得到改变。文化产业对语言产业的反作用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其快速发展会促进语言产业的大发展。比如说,广义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从事与语言相关的文化产业服务性工作,进而会吸引更多的个体或群体学习语言、使用语言,掌握计算机语言以及语言服务支撑的技术,从而促进作为文化产业的语言产业的大发展。

总之,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关系密切,它们同属于第三产业,具有服务性行业的共同属性。语言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基础。语言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特别是语言产业中的翻译产业和会展产业可以说是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语言翻译产业的大力发展能够提升汉语在国际语言转换中的地位。语言产业与广义文化产业中的教育产业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由于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基于不同形式的语言而展开的,语言和语言产业可以说是教育和教育产业的基础,语言教育产业本身就是教育产业的一部分,教育是语言产业的业态支撑点(黄少安、苏剑、张卫国,2012)。因此,从作为文化产业的语言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教育产业与广义文化产业的关系来看,语言产业是教育产业的基础,如语言培训产业、语言能力测评产业、语言翻译产业等传统支柱语言产业是教育产业的重要基础,教育产业则是其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就整个文化产业链而言,语言产业位于广义文化产业链的开始端,属于上游产业,教育产业则介于语言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之间。当然,文化产业链分析与传统农业、工业的产业链分析不尽相同。

三、作为文化产业的语言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1.语言培训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品牌影响力不够

近年来,我国教育培训产业发展可谓来势迅猛,据2009年3月出版的《2009—2012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调查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培训业规模正以年均30%的速度在递增,2009年全国培训机构约有一万家,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分别有2 000家、1 500家和1 000家。目前,中国教育培训的潜在市场规模为3 000亿元,其发展势头仍然较为迅猛。语言培训是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培训是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我国当前的语言培训产业所涉及的语种主要有英语、日语、韩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见图1),从图2中语言培训能力关注度排行情况来看,目前语言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强调词汇量的速记和考试方法的培育,口语技能的培训排名第二,占到30.3%的比重,培育口语技能的语言产业潜力巨大。

img10

图1 2011年一季度语言培训语种关注度排行
资料来源:百度数据研究中心,2011年4月。

然而,目前我国语言培训产业化发展还不完善,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暴露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语言培训产业的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中短期培训机构已经成为语言学习机构的主力军(黄少安、苏剑、张卫国,2012),这些众多实力并不雄厚的培训机构在市场信誉、教师水平、自身的管理、语言培训效果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因而需要国家相关机构对语言培训进行行业规范,并强化监管,比如:针对语言教育培训机构的乱收费问题,可以尝试由政府主管部门和保险公司等第三方来监控。

img11

图2 2011年一季度语言培训能力关注度排行
资料来源:百度数据研究中心,2011年4月。

另外,在我国语言培训产业整体市场中,真正的语言培训品牌并不多见。如图3语言培训品牌关注度排行情况可得,“新东方”已经成为我国语言培训产业的龙头老大,是真正的语言培训品牌,以66%的关注度领跑语言培训品牌排行榜,但其他的语言培训品牌均不超过5%,中国语言培训产业呈现“一家独大”的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

img12

图3 2011年一季度语言培训品牌关注度排行
资料来源:百度数据研究中心,2011年4月。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语言培训产业的规模与国内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语言培训品牌建设也与不同地区语言学习者的偏好有关,本地人更偏爱于本地的语言培训品牌。据百度数据中心研究资料显示,上海本土品牌昂立教育、华浦教育更多地受到华东地区网民的关注,发源于北京的新动力教育和瑞思学科英语也能够进入2011年一季度华北区域语言培训品牌关注度排行榜前八位。

2.汉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处理技术上常有突破,但产业化水平还不高

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产业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相关,计算机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用于处理语言文字工作。我国非常重视汉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工作,早在1965年就开始进行汉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工作,仅比国际上晚两年(贺宏志,2012)。回顾我国汉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业的发展历程,我们见证了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汉字输入法系统、中文信息处理应用平台工程、董振东等开发的“知网”(How Net)、中文语言资源联盟(Chinese LDC)、华建在“863”基础上开发的多语言翻译产品、TRS在全文检索研究基础上开发的信息处理系统、格微软件基于知识管理的人机交互协同翻译平台,以及唐亚伟发明的亚伟中文速录机。此外,语音识别与合成、包括百度和搜搜在内的搜索引擎等应用系统也不断涌现。然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汉语言信息处理产业开始向着智能化、多元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受实际应用的驱动也不断与新的相关技术结合,包括网络内容管理、网络语言和信息监控以及有害信息过滤等,不仅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有关,而且涉及图像理解、情感计算和网络技术等多种相关技术。对于这些新的方向的研究,我国才刚刚起步,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汉语言信息化处理的产业化程度来讲,我国虽然在汉字输入法技术产业化方面、在速录技术产业化方面(如速录技术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还诞生了速录师这一新型语言职业)、汉字识别产业方面以及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产业化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但相对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而言,我们的汉字语言信息处理产业化发展只是“一条腿走路”,而这些发达国家在语音技术与移动终端、社会信息服务、网络信息搜索等重点产业方向上的产业融合越来越密切,整体产业规模增长迅猛、发展势头也很猛。而且,我国在汉字信息处理产业化发展上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3.汉语的国际化传播进程加快,但其产业化水平不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中国经济总体实力的稳步提升,特别是双边和多边经济与贸易关系的增多,国际社会对汉语的需求与日俱增,据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显示,目前国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 000万(黄少安、苏剑、张卫国,2012)。孔子学院在推进汉语的国际化传播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截至2011年底,全球孔子学院注册学员约五十万人。“汉语热”和“孔子学院热”的根源在于我国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等综合实力的增强,而这种热潮客观上提升了汉语的语言价值以及相关汉语产业的经济价值。然而,以孔子学院作为汉语国际推广和汉语国际化传播的重要教育、文化交流机构,暂且不谈其所秉承的圣人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核心理念是否与世界各国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但它作为一种官方倡导下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从本质上说,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种语言产业行为,充其量只能算作为推进汉语加快国际化传播的语言事业,即便基于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会衍生出部分汉语言产业化环节,比如说带动汉语教材出版业、汉语言能力测评业的发展,但至少目前其发展还不是很快,对相关教育产品需求的带动作用还不大(黄少安、苏剑、张卫国,2012)。而且,这种以政府主导下的非营利性的语言事业机构的语言国际化传播行为,极容易引起全球其他国家的误读甚至借此无事生非,如2012年5月在美国发生的“孔子学院事件”就是一个明证。

4.中国品牌命名产业尚未起步,且存在诸多先天性不足

品牌命名产业是一种利用语言进行商业宣传和市场营销的社会语言应用现象的语言产业,其发展和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品牌命名源于欧洲中世纪,最早的品牌命名是姓氏,许多为我们所熟知的著名品牌名称均出自人名姓氏,如Colgate、Kellogg、Goodyear、Westinghouse等。品牌命名产业在美国发展得较为成功,1978年第一家专门从事品牌命名的公司——ABC Namebank在纽约宣告成立,截至2000年,美国出现了60家品牌命名公司,这些公司主要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海湾地区和硅谷地区,它们基于一定的规范化程序为其他企业实体命名。我国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也出现了一些品牌命名公司,它们大多是通过自己的网站来发布服务项目和标准,这些取名为“先知社”“易(经)轩”“运转堂”等品牌命名公司为客户提供品牌命名服务,更多地不是依靠创意、专业化水平、文字符号的意义、行业发展理念,而是从阴阳、八卦、风水等视角为客户提供品牌命名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的品牌命名产业尚未真正起步。仅有的一些零散的品牌命名公司,也存在诸多先天性不足:一是品牌命名公司缺乏科学、严谨的专业精神;二是缺乏具有语言才能和语言知识的创意型专业命名人才;三是缺乏保护品牌名称的法律法规,品牌命名公司的自我法律保护意识淡薄。

5.从宏观上看,语言服务的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

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演进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经济结构总体上已呈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趋势。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以及作为文化产业的语言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正是顺应这种大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和趋势而生。然而,作为文化产业的语言产业为国家或个人提供的不仅是语言类产品,更多地提供的是语言服务,而且语言服务是一种生产者服务,无论是语言翻译服务、语言培训服务、语言创意服务和语言科技服务,都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其产业也包含了大量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服务,正如张卫国(2008)所认为的那样,作为一种技术,语言是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满足人力资本定义的三个标准,即语言习得需要花费成本、语言具有生产性、人的语言能力离不开其身体,语言技能作为人力资本可以对其进行投资,并用以消费和生产活动。所以说,语言服务可以作为生产者服务产出被用作商品与服务进一步生产的投入,并物化到最终的产品与服务当中。

然而,目前我国语言服务的产业化水平不高,语言服务的市场不规范、市场化水平不够高。以语言翻译服务产业为例:中国语言翻译市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发源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早期的国内翻译机构的规模小、翻译人员多为兼职、业务流程欠规范、翻译质量难以保障,即使现在国内语言翻译公司开始朝着产业化、国际化方向迈进,但相对于美国当前占到全球年翻译百亿美元产值中50%以上,中国的语言翻译服务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市场化水平明显偏低,还缺乏产业化的方言翻译,以翻译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尚未完全形成,语言翻译服务外包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与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语言服务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例如:影视、动漫产业中的配音和字幕服务、新媒体产业中的网络语言服务和计算机语言服务、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专业化讲解服务,以及为大型文化传播类跨国公司提供的语言服务外包,等等。

四、中国语言产业发展的现实战略选择

基于以上关于作为文化产业的语言产业的发展现实,在欣喜地看到中国语言产业开始起步和发展的同时,更应体会到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虽然我国目前有了自己的总体语言规划和一些语言战略措施,但还缺乏国家层面的语言产业发展战略,我们尝试提出了以下几点语言产业发展的现实战略选择。

1.实施语言产业的标准化战略

语言产业标准化是包括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语言水平等级评定标准、语言信息传播技术标准、语言产业发展行业标准等在内的语言的标准化框架体系。语言产业标准化是语言产业国际化传播的基础,也是语言产业振兴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前,我国实施语言产业的标准化发展战略具有客观必要性。中国语言产业的标准化发展首先应做到语言文字的标准化,国家语委也非常重视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在“十一五”科研工作中,国家语委完成了《规范汉字表》的研制和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发布了近20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并进一步加强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这为我国语言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十二五”科研规划中,国家语委提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包括研究语言文字标准化方略,加快制定、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标准、应用能力及评测认证标准、盲文和手语标准、汉语国际教育标准、外国语言文字使用标准,重点建设教育、信息处理、新闻出版、辞书编纂、广播影视和公共服务领域急需的标准(2)。这说明国家对语言文字标准化非常重视,也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知道语言文字的标准化有助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中国语言产业的标准化战略选择,不单纯是局限在语言文字的标准化这一基础层面,更应该着眼于构建世界汉语标准框架的目标上,并考虑到与其他国家在语言产业发展的标准化方面的兼容性,制定并完善与国际社会接轨和兼容的多语化语言产业标准,同时要确保自己在汉语言产业发展中应有的行业标准制定权和话语权,特别是在计算机语言产业、网络语言产业、品牌命名产业等现代语言产业的行业标准话语权上。

2.实施语言产业的国际化传播战略

语言产业的国际化传播战略既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语言产业国际化传播战略是包括语言产业国际化传播方式、传播的参与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载体、传播目的、传播手段创新等多项内容的战略系统。规划汉语言产业的国际化传播战略,首先要考虑汉语言产业在国内的发展情况以及在全球语言产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即国际语言产业秩序问题。当前,国家汉语战略的推行虽然进一步扩大了汉语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影响力,传播了中国文化,已成为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项战略性举措,但作为文化产业的汉语产业,其国际化传播的参与主体更多地应该是经营性文化企业,特别是大型的跨国公司,即主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推动汉语产业的国际化传播,同时应完善这些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汉语产业的国际化传播,离不开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跨国公司的推动、文化艺术科技交流等都是汉语产业国际化传播的方式。由于语言产业的国际化传播更多涉及的是无形语言服务,国内语言服务供应商要向全球不同地区消费者提供语言服务,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重要传播方式。然而,中国语言产业的真正强大还离不开语言产业领域大型跨国公司的塑造,这些语言文化类跨国公司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文化多元化和语言多样化问题,它们也需要面对不同语言活动采取相应的语言战略,如詹森斯、兰伯特和斯泰亚特(Janssems,Lambert and Steyaet,2004)探讨了跨国公司面对文化、语言多样化时所采取的语言战略,并提出了跨国公司管理中的三种语言战略概念,即语言的工具性、语言的文化性和语言的行政性。

实施语言产业的国际化传播战略离不开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来说,应立足于汉语产业国际化传播的国际环境的识别、相关公共性服务的提供、非营利性语言文化活动的推行以及汉语产业国际化传播方面的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等工作;企业是汉语产业国际化传播的实施主体,中国汉语产业国际化传播与影响的扩大,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依靠语言产业类企业,特别是相关的跨国公司的打造;个人是汉语产业国际化传播的践行主体,对于个人而言需要做的主要是提升自身的语言技能等方面的人力资本价值。

3.实施语言产业的国家竞争力战略

实施语言产业的国家竞争力战略是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迈克尔·波特(M.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出的“钻石模型”可得,语言产业竞争力的打造是由语言产业的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和组织结构、政府和相关机会共同决定的。实施汉语产业竞争力战略,有助于提升我国汉语言的国际地位以及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汉语言产业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具有一定语言技能的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一般性生产要素,同时还包括语言要素自身,如语音、词汇、语法等。需求群体主要包括愿意花钱购买汉语言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汉语言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不仅包括国内的消费者,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包括欧美、非洲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对汉语言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语言产业的相关和支持产业很多,文化产业领域中几乎所有行业部门都与语言产业相关,非文化产业领域中的诸多行业部门也大多与语言产业相关,语言产业与同属于文化产业领域中的教育业和信息产业关系更为密切,语言产业在所有的这些产业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这些相关产业的基础产业。汉语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主要依赖于语言企业和文化企业,这些企业经营战略、治理结构、组织模式和营销方式,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汉语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政府是汉语言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汉语国际推广以及国家语言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目前还没有明确制定汉语言产业战略规划,这需要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4.实施语言服务产业的国家安全战略

“语言是软实力”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语言也是硬实力”,在语言经济规划中要自觉促成语言产业的发展,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语言红利(李宇明,2011)。无论是语言软实力之说,还是语言硬实力之议,语言在全球化进程中已成为维系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文化屏障,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我们应审慎思索中国语言产业的安全价值。由于语言产业发展中更多地体现为语言服务,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更多地也是以软性的流态体现经济价值,即语言的软实力,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语言具有特有的跨区域强势传播性和不同信息的媒介载体性,因而我们更应该重视语言服务产业中的安全价值,实施语言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国家安全战略,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具有客观必要性。事实上,在语言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异域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渗透与交融已不可避免,同时霸权文化、中心与边缘、政治、经济、科技情报搜集等现象也相伴而生,中西方之间呈现竞争与合作、斗争与妥协、开放与保守、自由与控制等多重关系,因而国家安全战略在语言产业经济,特别是在语言服务产业经济中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美国在2006年推出的“关键语言”战略对我国实施语言服务产业国家安全战略具有重要启示作用。美国“关键语言”战略的基本思想和战略目标主要体现在美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中,是由美国教育部负责实施的“关键语言”计划、美国国务院负责的“关键语言”计划、美国国防部负责的“关键语言”高级教学项目和美国国家情报主任办公室负责的STARTALK暑期语言培训计划四个部分构成(王建勤,2010),美国这种层次明确的“关键语言”计划并不是纯粹的语言教育和培训产业计划,而是一套目标明确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层面的复合型语言战略计划。由美国的“关键语言”计划,我们不难联想到中国的“孔子学院”等汉语国际传播战略,同样是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但两者目标完全不同。由此可见,我国不仅要继续通过“孔子学院”等形式来进行汉语的国际传播,而且还要大力推行语言产业战略,通过实施汉语言产业战略来提升其经济价值和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还应注意语言产业国际化发展中的国家安全问题,积极实施语言服务产业的国家安全战略。

五、结束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导向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客观必要性。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考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以及语言产业发展战略,认为当前我国不仅需要实施文化产业战略,通过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来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且还需要制定和实施语言产业战略,把作为文化产业基本组成部分的语言产业的作用也凸显出来。具体而言,我们首先认为语言产业是广义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的行业部类,是文化产业的基本构成部分。然后从文化产业视角归纳和总结了语言产业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并初步比较分析了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理论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作为文化产业的语言产业在中国的发展,重点介绍了语言产业中的语言培训产业、汉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产业、品牌命名产业等几个有代表性的产业部门的发展情况。最后,针对作为文化产业的语言产业在中国发展存在的现实不足,我们从语言产业的标准化战略、国际化传播战略、国家竞争力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等方面,提出了中国语言产业发展的现实战略选择。

然而,由于受到语言产业相关研究资料缺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的研究只是初步性的,但这绝不能否定语言产业这一研究主题的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相反,随着当前国内外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家也非常重视语言经济学和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对于语言经济学和语言产业战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从文化产业角度来解读语言产业,比较分析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语言产业与教育产业、语言产业与信息产业,都应该是今后理论研究的方向。对于政府决策部门而言,在明确语言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制定富有宏观导向性的、区域指导性的、实践操作性的语言产业战略和行业实施细则,具有一定的客观必要性和时代紧迫性。

 

参考文献

1.黄少安、苏剑、张卫国:《语言经济学与中国的语言产业战略》,《光明日报》(理论版)2012年3月2日。

2.Goodenough,W.H.(1957).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in P.L.Garvin,ed.Report of the Seventh Annual Round Table Meeting on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Study.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3.段奕:《硬实力—软实力理论框架下的语言—文化国际推广与孔子学院》,《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2期。

4.黄少安、张卫国、苏剑:《语言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3期。

5.黄少安、苏剑、张卫国:《语言产业的涵义与我国语言产业发展战略》,《经济纵横》2012年第5期。

6.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2期。

7.李江帆:《文化产业:范围、情景与互动效应》,《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4期。

8.Allen J.Scott.,2004.“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Global Context”,Urban Affairs Review 39,pp.461—490.

9.[英]贾斯汀·奥康纳:《欧洲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转引自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0.徐大明、李现乐:《珍爱语言资源,发展语言经济——“2009国家语言战略高峰论坛”纪要》,《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1.李宇明:《语言也是“硬实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2.贺宏志:《语言产业导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贺川生:《美国语言新产业调查报告:品牌命名》,《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1期。

14.张卫国:《作为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语言: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15.Janssens,M.,Lambert,J.&Steyaert,C.,2004,“Developing lan-guage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companies:the contributi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39,pp.414—430.

16.[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17.王建勤:《美国“关键语言”战略与我国国家安全语言战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Language Industry,Cultural Industry and China’s
Language Industry Strategy

Chen Baifu Huang Shaoan

Abstract:Firstly,this paper views that language industry is part of the generalized cultural industry.Based on the view,we discuss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the language industry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al industry,and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Moreover,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industry as a par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especially talking about the defi-ciency of language training industry,Chinese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dustry,and brand naming industry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Finally,it probes into strategic choice of China’s language industry from the aspects of standardization strategy,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trategy and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Key words:language industry;cultural industry;language industry strategy;economics of language

【注释】

(1)2003年9月,我国文化部在其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正式界定文化产业概念,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将文化产业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2)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33/201202/130355.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