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华西都市报》盛衰之谜

《华西都市报》盛衰之谜

时间:2023-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 《华西都市报》盛衰之谜说到市场化的综合性报纸,就无法不说《华西都市报》。然而,就在《华西都市报》高歌猛进的同时,另一个对手《成都商报》悄然崛起。两年之后,《成都商报》的广告收入超过《华西都市报》,成为西部第一大报。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开拓了中国第一张都市报的《华西都市报》,在广告经营和发行当中落后于其他媒体呢?

五 《华西都市报》盛衰之谜

说到市场化的综合性报纸,就无法不说《华西都市报》。这个在国内第一个提出都市报概念的先行者注定要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华西都市报》首先提出在内容上由原来晚报的消遣型向生活、实用的资讯型转变,充分满足了现代生活节奏下读者对资讯的时效和量的需求,从而一发不可收。

此外,都市报还讲究通过策划,借助媒体影响力来发展自己,也就是传媒行业通常说的打造注意力经济理论。

《华西都市报》通过策划传播一系列大型报道和大型事件引起了空前的影响,发展成为覆盖四川和重庆的西部第一大报,并提出了“大西部”的概念。言下之意是要覆盖整个西部。这在国内报纸行业也引起了轰动。

然而,就在《华西都市报》高歌猛进的同时,另一个对手《成都商报》悄然崛起。两年之后,《成都商报》的广告收入超过《华西都市报》,成为西部第一大报。2008年《华西都市报》的广告收入为4个亿,而《成都商报》的广告收入则为9个亿。

《华西都市报》前总编对此总结教训时大为感叹:“报纸行业没有知识产权,所以《成都商报》是通过大量地模仿学习《华西都市报》并在此基础上吸取《华西都市报》的经验和教训,比《华西都市报》做得好,所以超过了《华西都市报》。”

这真的是《成都商报》赶超《华西都市报》的真相或者根本原因吗?单纯的模仿可以让一个媒体活下来,但却无法使它超越被模仿的媒体。况且,如果这种模仿是具有竞争力的,能影响一个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那《华西都市报》大可用相同的方法反超《成都商报》。

的确,在事件策划等方面,甚至连版式上,《成都商报》与《华西都市报》都极其相似,但为什么《成都商报》在短短几年里能迅速地成长并拉大这种差距呢?我们看到,两份貌似同质的报纸,在成都的某些报摊上,《华西都市报》可以卖30份,而《成都商报》可以卖70份,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种差距?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开拓了中国第一张都市报的《华西都市报》,在广告经营和发行当中落后于其他媒体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