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对象与行动研究方法的运用
1.研究对象、方法与进行时间
本文选定的研究对象系以(1)2005学年度暑期班(2005年7—8月)本人所任教的在职学分班(以下简称“暑期班”),以及(2)2005学年度秋季班(2005年9月—2006年1月)在职专班(以下简称“在职专班”)等两个班的吸烟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以上两个班级的学生均在该学期已上完烟害媒体识读教育的所有内容。本文主要系以“行动研究”的方式作为研究目标对象(两个班级)的主要方法。唯对于暑期班系有另一找出“分析与理论类化”的要务,在研究方法另采取焦点团体与深度访谈法。采取焦点团体法的目的在于了解戒烟成功同学与该教材(课程内容)、教法与教师角色的互动状况为何,藉此找出相关的重要元素;而深度访谈法即是让戒烟成功的学生回想整个课程互动状况,期以更细致回想本身戒烟的过程。
研究进行时间自2005年7月1日到2006年1月31日止(戒烟者追踪一年,至2007年2月)。在此期间,藉由对暑期班戒烟成功学生所完成的记录与研究进一步探讨:在教材、教法不变的状况下,教师角色的重要为何?如此便可得知,这样的教材与教法对学生影响至何种程度,以及教师的角色是否为学生戒烟的重要元素,由此藉以观察戒烟状况与成效是否有所改变。
2.运用行动研究的数据处理流程
由于本文乃运用行动研究以观察、整理相关研究目的,因此在资料的处理上大致参照下表运作方式:
从研究起始的寻得开始与情境厘清后,本文主要采取的(行动策略一)在于:教材与教法均不变,教师与学生关系建立在“亲密关系”与“博感情”的层面上。此处所谓“亲密关系”与“博感情”的主要行动方式为:(1)教学中配合教材,问及班上吸烟的对象为何,并于该次上课后下课时间要求学生私下找我,与学生聊吸烟事情;(2)了解这些吸烟同学是否为一小团体;(3)告知戒烟的切身优点与必要性;(4)该堂课后,每堂课均表现老师对其戒烟的关心与期待;(5)最后一次上课的加强关注。
而在(行动策略二)中,仍维持教材与教法不变性,教师与学生关系仅建立在上课的讲授,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与“博感情”层面并无上述额外的“戒烟关怀”。根据上述的行动策略方针,进一步了解吸烟学生的戒烟行为是否有所不同?教学情境因行动策略的介入产生什么变化?以厘清相关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