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视谈话节目的创作要素
电视谈话节目的构成有三大要素:谈话人、谈话话题和谈话方式。谈话人包括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有些对话节目无现场观众)。谈话话题可以是新闻性的或非新闻性的,也可以是具体的或抽象性的。谈话的方式一般分为群言模式和对话模式。
但仅此并不能使所有的电视谈话节目都进入成功的保险箱,关键还在于节目的策划运作。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也有一批曾经辉煌的谈话节目由于种种原因退出了荧屏,或淡出黄金时段。《实话实说》曾引领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潮流,自进入CCTV1精品节目带播出时段后,却未能与其他六档精品栏目(新闻调查、艺术人生、曲苑杂坛、同一首歌等)一样守住高收视率的阵地,被置换到CCTV新闻频道非黄金时段,其原有位置被后起之秀《大家》置换。
在谈到《实话实说》及谈话节目的命运时,该栏目的制片人海啸在2006年4月18日接受《中国广播影视报》记者采访时说过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这10年《实话实说》,实话难说,实话难说也得说。……节目形态曾引领过潮流,现在归于平静,仍能把握住自己的节目,找到百姓需求的并不多。”他认为,要利用现场观众的几张“嘴”,“说”动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别人说什么”,真是难!他说,谈话节目要经久不衰,就要把握住社会跳动的脉搏,找准观众诉求的心理,精心选择话题;主持人要善于调动和控制现场观众的情绪,引导大家做真实表达,把想要说的话“照实说”、“照好说”、“照电视机前的观众想听的说”。
一、话题
话题即节目选题。对一期节目来说,选择一个好的话题就意味着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20世纪50年代,西方思想史中最杰出的女性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最早提出了公共领域的概念,后经哈贝马斯创造性的再论证,公共领域从一个比较单薄的概念成为一个被知识界公认的厚实的“理性类型”。媒介的出现,又大大扩展了公共领域,并成为这一公共领域的主要机构。而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由于其话题的更加广泛,从而在荧屏上营造了一个较为活跃的民间的公共空间。
在美国,由于“天赋人权”、“言论自由”的思想由来已久,追求自由、崇尚冒险、信奉个人主义的社会价值观更是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再加上美国的电视采取的是商业化的操作,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对于美国电视谈话节目而言,只要能带来利润,没有什么是不能谈的。而且,话题越敏感、越微妙、越刺激就越好,于是暴力、吸毒、婚外恋、性变态等在屏幕上层出不穷,谈话现场的奇闻、怪谈、怒骂、打斗应接不暇。
相比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注重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认为人只有在“和谐”中才能保存自我。而且,我国的电视节目一直偏重于舆论监督方面的功能,大众传媒作为教化手段被一再强调。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强调参与性的新型电视传播形态,仍然责无旁贷地承担着传播优秀文化、教育社会民众的功能。因此,在话题的选择上,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强调的是教育性、指导性,由此选题的范围大受限制,讨论的主题大多集中在不太敏感的社会问题上。崔永元在主持《实话实说》节目的时候,题材非常广泛,收视率较高。但不久后,节目停播,后来又出现了改版的《实话实说》,尽管它为通常不公开谈论的题目开一个窗口,但是它往往给人一种选题缺乏足够吸引力、现场讨论偏向内向和保守的感觉。这种现象在其他谈话节目中也可多多少少看到。
为了寻求突破,谈话节目话题的选择一定要在以下两方面努力改进。
1.话题选择原则
谈话节目的前期策划是节目成败的关键。许多重要的环节,如话题选择、嘉宾选择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虽然不同的节目形态、不同的栏目风格决定了话题选择的不同,但它们还是有一些基本规则可遵循的。
(1)必须符合栏目的定位
栏目定位是每个栏目在开播之前都要进行的一项工作,一般包括栏目的基本功能、受众群以及样式和风格等内容。不同的栏目有着不同的定位,话题选择必须符合定位的理念。
美国CNN著名的电视栏目《拉里·金现场》,由于所在频道为24小时全天候播出的新闻频道,因此该栏目无疑定位于新闻谈话栏目。与此相适应,栏目的话题选择遵循新闻性原则,即一般选择观众比较关注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如围绕美国总统克林顿卸任前签发的特赦令,引起美国民众议论纷纷,于是该栏目就请来了卡洛斯(被特赦的犯人,据传其家属曾给克林顿提供巨额费用)的调查官和辩护律师等与此案有关联的嘉宾,通过现场采访提问、穿播有关短片及嘉宾间的对话,使节目充满了吸引力。
CCTV的《相约夕阳红》栏目定位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加强与老年人的思想交流和沟通。因此,该栏目选题就集中在老年人所关心的话题,注重话题的时代性,紧跟时代,贴近社会主流生活;注重话题的开放性;把老年生活放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来考察;注重话题的服务性,既强调实际生活的服务,更强调精神上的人文关怀;注重话题的多元性,在社会主流价值下,尊重个人的价值选择。如《母女之间》、《为健康喝彩》。
中央电视台的人物访谈栏目《面对面》,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与论证之后,为避免与已有的《新闻调查》、《东方之子》的定位相冲突,栏目组把《面对面》定位为“面对面交流、在交流中探寻、在探寻中求证、在求证中质疑”。作为长篇人物访谈,《面对面》追求的是用“人”来解读新闻,记录历史。栏目认为,新闻是由人来构成、人来推动的,人永远是新闻的主体,所以栏目选题重点关注的是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包括新闻事件中的核心人物、新闻话题中的焦点人物和时代变革中的风云人物,单纯的历史人物、名人或政要。正是这种独特的栏目定位,才使它具有了自己的节目风格,在央视的新闻频道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2003年北京“非典”的特别时期,栏目深入“抗非第一线”,对市长、专家、医生、护士进行了专访,制作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抗非”系列报道,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时声名鹊起,节目仅播出四个月就成了央视的名牌栏目。谈到该栏目的成功,主持人王志认为,最主要的是在选题上做到了三点:第一,是不是有足够的张力可以做到40分钟;第二,是不是有关注度,我们的人物要有新闻性;第三,适不适合用谈话来讲述。
栏目定位的不同决定了栏目选题的不同,即使均采用面对面访谈形式的栏目,也会因定位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嘉宾:《对话》邀请的是政府官员、经济名人、专家等;《面对面》虽也面对官员与专家,但其内涵则在新闻人物;《艺术人生》更是大相径庭地选择了艺术界人士。
(2)话题必须具有“卖点”
话题的选择确定,除了要考虑栏目的定位外,还要考虑话题是否具备“卖点”。卖点是节目赖以出售的那个部分。节目好不好卖,有没有观众市场,能否引起广告主和观众的注意,特别是能否让广告主慷慨解囊,就看卖点如何。
有人说,卖点就是商机。有人说卖点就是节(栏)目的定位。还有人说,节(栏)目的卖点,就是它自身具备,又能符合受众需要,是媒体中存在的空白。也有人认为,所谓节(栏)目的卖点就是节(栏)目最具有吸引力的个性化品质特征,这是媒体策划的灵魂。因此,既有价值,又有卖点的节目话题才能吸引观众。找到了具有“卖点”的选题,节目的收视率才会有保证。
第一,备受关注的新闻性话题。在当代信息社会,人们对新闻资讯的追求仍是电视媒介传播首要考虑的问题。每当突发事件、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人们首先需要了解事实的真相,弄清新闻的来龙去脉,对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舆论进行归纳分析;其次,还希望听到从各方面得到的相关说法,对事件做出详尽的分析与判断。正是凭着对媒体解释权的充分运用,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一直受到观众的青睐,其话题选择自然也有较高的关注度。如2000年台湾举行“大选”期间,凤凰卫视高度关注台湾政治生态的演变,作了总题为《台湾“大选”之生旦净末丑》的系列选题,从港台邀请到一批特邀嘉宾,对台湾政情进行分析,从“3·18”陈水扁当选,到“5·20”政党轮换,连续两个月集中展示台湾政情,使之成为大陆了解台湾政治的主要窗口。
时效性与轰动效应是这类选题吸引人关注的重要原因。美国的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在这方面体现得最为充分,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当天,观众就可以在节目中看到当事者,或是有关的专家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事态发展。这就使得电视谈话节目不仅能成为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者,而且在某种程度也以自己的力量在改变着这些历史事件的进程。《时事开讲》等新闻谈话节目,就是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就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展开分析和评论。例如“9·11”事件、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这样的选题就很有卖点。除了这种全民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外,特定观众群的需求也能成为“卖点”,例如每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会牵涉到许多家庭的心,以就业问题作为话题,也能得到不少观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关注。
第二,增强好奇感的叙事性话题。好奇是人的一种本性,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是使谈话节目保持永久的吸引力的一大法宝。因此,大凡成功的谈话节目都在论题的新颖性方面颇下工夫。如《奥普拉·温弗瑞节目》话题中,情感与心理话题、明星访谈、生活话题分别约占27%、12%和31%。如“你的房子花了你多少钱”、“家庭情感暴力”、“改变我人生的人”等,即便是战争问题,也选取不同的话题视角,如“美国应该攻击伊拉克吗”、“为什么如此多的人不喜欢美国”、“你怎样对你的后人讲述‘9·11’”等。
悬念与新奇感之所以能成为节目的“卖点”,是因为电视谈话节目有很多选题立足于满足观众的窥视欲望与好奇心理,把各种奇闻轶事作为话题,让观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样的选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但负面作用也不小。中国电视谈话节目不能像美国电视谈话节目那样走极端,但也可以有所借鉴。
2.话题选择的范围
根据我国谈话节目类型的不同,话题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事件为主的话题,二是以人物为主的话题;这两类话题也分别对应于谈话节目的两大类型,一是讨论型的谈话节目,二是叙事型的谈话节目。一般来说,以事件为主的话题,主要侧重于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以事带理,以事议理,辩论与讲述为重;以人物为主的话题,则侧重于人物的情感经历与心路历程,以人带事,以事入情,倾诉与展示注重。当然,这两者是不能绝对分开的,事件中必有人物,人物中必有故事才有卖点。
(1)以人物为主的话题
这类话题侧重人物的情感经历与心路历程,以人带事,以事入情,倾诉与展示并重。其选择标准:
第一,明星、名流人物话题。明星人物因其本身的知名度、关注度而成为各类谈话节目的常态话题,不论是议论型的谈话节目,还是叙事型的谈话节目,都离不开对明星的访谈。以美国最著名的两档电视谈话栏目为例,《拉里·金现场》与《奥普拉·温弗瑞节目》均有对明星、名流的访谈。在前者的选题中占到了约46%,在后者的话题选择中虽然所占比例并不高(约12%),但由于它的播出频率固定(每周一位嘉宾),播出单元固定,播出内容固定(对明星名流的访谈),因此,对观众来说,仍有较高的辨识度。
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中的采访对象,尽管就当前看来已不再是引人注目的公众人物,但他们都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可以说是见证了一个历史时代。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可以更好地深入历史,去寻找记忆中被遗忘的东西。在话题选择策划上,凤凰卫视“注意对某一段历史中的人物集中采访,这些人作为不同的个体组合在一起,从而还原了一段完整的历史记忆”(16)。从采访我国前世界乒乓球冠军庄则栋开始,许多那个时期的历史人物走进了《鲁豫有约》:乔冠华的夫人章含之、毛泽东的儿媳刘松林、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建、胡风夫人梅志、赵丹夫人黄宗英、传奇文人张贤亮、吴法宪夫人陈绥圻、大寨村的郭凤莲、知青榜样邢燕子、陶铸的女儿陶斯亮等等。通过对上述历史名人或与之相关的亲人的访谈,《鲁豫有约》栏目开创了“口述”历史的先河,不仅造就了节目的影响力,也为我们的时代留下了一部宝贵的历史片断(17)。
第二,新闻事件和焦点事件中的人物话题。这类话题在话题选择原则已有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弱势群体的情感生活的话题。以这类话题定位的栏目成了我国当代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流,湖北卫视的《往事》应视为此类节目的首创,其“小人物、大命运”的定位语,高度凝练了这类栏目的精神。此后,中央电视台的《讲述》,讲述的是平民阶层人士的朴素而又生动的典型故事。而凤凰卫视中与《鲁豫有约》相对应的栏目《冷暖人生》,则以另类的话题选择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感染力:
在一场大火中幸存的打工妹、“苦力大军”一员的张老汉、“乞丐大学生”小李、艾滋家庭的大学之梦、抗日战争幸存的国民党军官“老兵”等。《冷暖人生》就是要记录这样一些生存与生活的故事,通过小人物呈现大时代,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物记录一段段真实鲜活的历史。在这些选题中,最让人难忘的是《老兵》。
老兵是一个有着特殊经历的军人,曾经是台儿庄战役敢死队队长,做过师长,也当过囚犯和强制劳动的工人,30多年以后才回到他的家乡。如今已经90多岁的老兵现在是陕西的一个普通农民。
陈晓楠轻声地对老兵说:“我们应该称呼您为将军。”
老兵用他浓重的陕西腔说:“实在不敢称将军,我实在担不起那么一个高尚的名称,只是抗日战争一个幸存的老兵。这就够我光荣的啦。”
老兵谈到自己人生的起落,从威武的将军到屈辱的囚犯,都是笑谈,但是说到当年牺牲的兄弟们时,老人哽咽了,他用苍老的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没有死,我没有达到我的目的。几千人跟着我干,跟着我送了命,我自己怎么能不难过。都是睡在一起的兄弟,受伤三四次,回来仍然战斗”;“我说中国人民有这样的好儿女,中国亡不了。”
老兵的妻子和他做了30年夫妻,但待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一年。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千里迢迢来到丈夫的故乡等待他的归来。等到老兵回去时,妻子已经死了。谈到妻子,老兵痛哭,觉得太对不起她。摄制组知道老兵五年没去上过妻子的坟,就叫了一辆出租车,载着老兵来到半个多小时车程之外的墓地。老兵在妻子的坟头放声大哭:“今年有香港(凤凰)卫视的几位把我带这儿来,我今生没有再拜你的时候了,这是最后一次,我到你坟上来看你,我对不起你……”闻者泪下。
在夕阳的剪影中,老兵敬了一个军礼,一个本来身体佝偻,耳朵也听不清的老人在最后敬军礼的时候又显出了军人的风采。这就是《冷暖人生》,在偏远的陕西径阳县龙泉镇,抢救下了一位老兵的苦难人生。老兵的命运纠结着每个观者的心(18)。
不久,突然从凤凰卫视传来消息,“老兵”在陕西“悄然而逝”。为此,《冷暖人生》又为“老兵”做了一期节目《老兵不死———仵德厚》。节目是这样解说的:
解说:2007年6月6日,陕西径阳县龙泉镇雒仵村的一个老人在家中去世,老人的去世让这个宁静偏僻的村庄突然喧闹了起来,每天都有数百人自发地从各地赶来吊唁。台湾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写下了“民族之光”四个字托台湾商人送到村里;冯玉祥将军的后人也送来了花圈和挽联。数十个记者先后赶来采访报道,一时间雒仵村挽幛无数、花圈林立。村里的老人说,这样的场面,雒仵村百年未遇。
村民:在村里是个普通的村民,九十多岁他还下地(干活)哩。
村民:他是雒仵村这样的一个人(竖起大拇指)。
解说:这位在村民眼里就是一个普通农民的老人叫仵德厚,享年97岁。
陈晓楠:仵德厚,陕西泾阳县的农民,曾蹲过三十年的监狱,曾经当过十几年的工人,最后落叶归根。在三年以前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位在村子里长时间沉默着的老人其实还有一重身份,他是当年台儿庄战役的敢死队队长,他是那场战役活下来的最后一位指挥官,他是一个将军。三年之前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们有幸发现了这个名字,也有幸在之后记录下了关于老人跌宕起伏的冷暖一生。那个时候我们其实还无法完全料想,节目播出之后,老人的故事所辐射出的力量如此之巨。他的话语、他的身姿、他的表情,被重新嵌入了那一段关乎民族命运惊心动魄的历史,而同时被写进那一本历史的,也被人们开始口口相传的,就是老人从将军到农民这传奇而悲凉的一生。因此三年之后,当仵德厚将军去世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心情一时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我想我们真的很庆幸吧,在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随着一个个生命的消失渐渐变得模糊的时候,我们还真能有幸抓住了这最后的机会,获得如此鲜活的记忆和证明。而与此同时,可能对我们来讲更重要的是,如果因了这样的相逢能够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路上,卸下些许遗憾,我们更会感觉到无比的荣幸。如今老人走了,此刻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最愿意做的,就是重温。重温那一段历史,重温那一个人。
……
解说:当已是80岁高龄,身体虚弱的杨凤鸣得知师长去世的消息后,一个人就偷偷地离开了家,从百里外的西安辗转赶到了雒仵村,执意要为师长守灵,送师长最后一程。
记者:站好最后一班岗。
杨凤鸣:哎。
解说:老兵杨凤鸣在师长的棺木旁守了一夜,一夜无语。第二天出殡,四五公里的路,老人一个人走在了最后。
杨凤鸣:师长我来送你最后一程。
(2)以事件为主的话题
从谈话节目大量的话题选择中可以看出,许多话题来源于多种社会事件,包括政治事件、社会热点事件、普通人物的事件,甚至也包括一些娱乐事件。在这些具有较强新闻性的事件访谈中,侧重于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以事带理,以事议理,辩论与讲述并重。一般来说,这类话题应具有争论性,嘉宾对话题所涉及的问题存在分歧,有一定的讨论空间,这样才能增强节目的气氛,使节目一次次走向高潮。
在美国,为了追求高收视率、获取更高的商业利润,电视谈话节目推出了大量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曾有研究者对美国部分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做过统计分析,认为美国常见的以事件为主的话题有:性和暴力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多涉及社会伦理;医疗保健问题等。
在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多涉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社会热点问题、婚姻家庭和子女教育问题。如浙江钱江都市频道的获奖节目《谈话·我的孩子不完美》,其选题就涉及子女教育问题,具有现实普遍性。节目围绕是否应追求孩子的完美问题展开讨论,围绕怎样面对自己不完美的孩子、怎样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而展开谈话。通过讨论谈话,围绕孩子完美问题显示出不同的态度,如宽容、无奈、理解等,结论是:对子女的要求应是“好不累、坏不罪”(专家观点);对家长要求“爱孩子、懂孩子”(教育者观点);对孩子的看法应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主持人观点)。
实际上,无论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话题,还是以事件为主的话题,两者都不能决然对立分开,在社会事件中必有人物,在人物访谈中必有故事才能支撑节目运行。
3.话题选择的渠道
话题的选择有着多种渠道。有的栏目成立了“选题组”,选题组负责搜集各种信息,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选题;有的栏目则由编导自己寻找选题;有的栏目充分发动观众,设立奖项,鼓励观众报题。目前,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管理制度一般采取三种模式:一是制片人制,二是主持人制,三是编导制。制片人制的运作中一般设立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策划组,这样节目选题的初选,话题制作的思路,都由这个策划组集体商讨运行,因此,采用这种模式的栏目,容易形成品牌效应。主持人制是西方许多谈话节目采用的模式,因为在西方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主持人的风格、魅力、思维方式、言谈举止等极具个人化的因素融入节目中,成为节目的风格与特色。在这里,主持人往往参与节目的采、写、编,从前期策划到现场录制,从话题确立到推广发行,主持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我国,这种全能型的主持人很少,有些主持人虽然比较优秀,但一旦成名他们常年在几个栏目中游走,往往只是在现场录制的前一两个小时,才进入节目。所以他们对整个栏目的定位、节目的内涵、嘉宾的特色、话题承载的意义,都没有时间与精力认真体味,只是依靠一些熟练的主持技巧进入到主持人的角色。这样,主持人与嘉宾与现场观众缺乏真诚的交流与沟通,谈话也无法深入。关于编导制,这是目前我国电视台采用最广泛的节目运作模式。编导自己选择话题,可以调动起编导强烈的创作欲望,但是由于编导的水平参差不齐,对节目的认识也不一样,找到的选题往往在质量、风格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二、谈话人
如果说谈话话题的选择是解决谈什么问题的话,那么,谈话人的选择则是解决由谁谈话的问题。话题确定之后,谈话人就成为电视谈话节目成功的决定要素。谈话人包括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
1.主持人
有人说,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核心,也是节目最有效的“金字招牌”,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谈话节目与其他形态的节目不同,即使编导与策划事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考虑到了各方面的因素,现场录制时仍然会产生各种意外。面对现场的这些变数,编导与策划是无能为力的,唯一能解决问题的只有主持人。因此主持人的个性色彩和个人魅力,主持人的反应能力就直接影响节目的质量。
美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十分突出主持人的号召力。许多谈话节目直接冠以主持人的姓名,如《唐纳休节目》、《奥普拉节目》等等。采用这种“明星策略”是因为电视节目制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意识到:谈话节目十分依赖主持人的个性色彩和个人魅力,观众常常因为喜欢某位主持人而成为该节目固定的收视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主持人就是节目最有效的“金字招牌”,把主持人培养成为明星或由已成名的明星来担当主持人,便意味着节目能拥有成千上万的崇拜者,节目的收视率、影响力也会随之上升。在我国也是一样,可以说,没有崔永元就没有当年的《实话实说》,随着崔永元的离去,这个栏目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主持人与嘉宾和现场观众一样,也是一个参与现场谈话的谈话者,他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嘉宾,向嘉宾提出问题,共同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在适时的时候对嘉宾的发言进行总结或评点。同时,主持人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交流,倾听现场观众的意见与问题,询问他们的真实想法。他与现场观众的谈话扩大了交流范围,活跃了现场的气氛,推动谈话向更深层次展开。
主持人还是现场谈话的组织者。主持人通过提问、暗示等技巧调动嘉宾的情绪,控制谈话的走向,调节谈话的节奏,并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诱导嘉宾进行谈话,最终使编导和策划的意图得以实现。
主持人还是现场谈话的调度者,通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为谈话服务,活跃现场气氛。在谈话过程中,主持人常常在适当的时机用大屏幕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影像资料,主持人可以利用这些影像资料来设计悬念、加深观众与嘉宾对话题的了解、引发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场内讨论。在节目中还可使用热线电话与网络,把场外观众引入节目中,扩大交流范围,使录制现场与场外联结成为一个巨大的“谈话场”。
主持人更是谈话节奏的控制者。节目依靠主持人现场控制能力、语言激励来营造气氛。首先,主持人要具备亲和力。奥普拉·温弗瑞决不以展示、挖掘嘉宾的痛苦隐私、悲惨往事为节目的卖点。相反,她用自己的体态语,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传达这样的一个信息———我和你们一样,我是真的理解你们。
在《如果一个儿童猥亵犯是你的邻居,怎么办》这期节目中,奥普拉紧紧围绕生活,探讨儿童猥亵犯的心理、识别和防范的方法以及社会对有过犯罪记录的人的相关政策。其谈话中就像日常生活中的聊天,不以揭露和羞辱困境中的人为乐事。而是想办法抚慰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好一点,从心灵出发,自我改善。为那些受到心灵折磨的人群开掘一个出气孔,让他们痛快地把压抑释放出来。
2.嘉宾
从广义上说,谈话节目的嘉宾是指被邀请到节目现场,参与录制的所有人。其中包括现场观众;狭义的“嘉宾”则是指坐在主持人身边,参与现场谈话最多,也最为观众关注的某位或某几位人士。
嘉宾在节目中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现场谈话。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嘉宾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故事、释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与主持人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个成功的谈话节目,选择有特点、有说服力的嘉宾是一大看点。
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经过收视率分析认为,一个栏目的高视率创造,除了依靠嘉宾的高知名度外,特色鲜明的嘉宾和具有“与众不同的经历的嘉宾”容易创造高收视率。如画家黄永玉、科学家钱伟长等。
《大家》栏目于2003年5月18日播于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2005年9月进入央视综合频道的晚间黄金时段,取代每周二22:39播出的《实话实说》栏目,成为与《新闻调查》、《艺术人生》、《幸运52》、《曲苑杂坛》、《同一首歌》、《开心辞典》并列的央视七个精品栏目之一。
《大家》栏目所有的谈话都围绕着这样的基本问题展开:是谁影响了我们的今天?是什么造就了他的非凡的人生?———他的家世如何?父母对他有怎样的影响?他怎样选择专业?又如何选择职业?他的人生有哪些重要转折点?什么人或什么事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如何面对苦难、寂寞、荣耀与生命等等,力图做到在时代背景下追寻个人的人生轨迹,从个人的人生道路中反观时代的风云变化。
通过对《大家》栏目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播出的节目分析,证明嘉宾人物的话题与收视率的对照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即节目开端话题围绕嘉宾设置悬念,能迅速抓住观众眼球;能够体现嘉宾独特之处的话题容易带动收视;能体现嘉宾智慧的话题容易带动收视;能体现嘉宾坦诚的话题容易带动收视;能体现嘉宾真情流露时的话题容易带动收视;能表现嘉宾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典型事件容易带动收视(19)。这些分析、总结,对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对嘉宾的选择,应强调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格魅力。
如果是讨论型谈话节目,应选某一问题的专家和与话题有密切关系的人。如是叙事型谈话节目,则就尽量邀请到当事人。
《奥普拉·温弗瑞节目》在嘉宾选择上不拘一格,只要是愿意出现在大众面前的,又有故事内容可挖的嘉宾都可坐在嘉宾席上。即使有过犯罪前科的人,只要给予真诚和人文关怀,他就能够突破心理的和社会的各种障碍,自愿开诚布公的交谈。
总之,一个成功的脱口秀,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从选题到嘉宾选择,再到主持人的完美“脱口秀”,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3.现场观众
现场观众指的是演播室受众,这一角色并不是在所有谈话节目中都出现的,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谈话场的构建,作为现场故事讲述的一个重要角色,演播室受众是必需的。演播室受众的成熟是对受众“内容主权”和传授双方角色定位的全新诠释。他们扮演着电视文本创作者的角色,而非单纯的文本解读者。出现在电视节目中的这些普通人,既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媒体接受者群体,同时又是基于自身社会经验与认知结构的思想和意见的传播者。他们是那些坐在电视机前的受众的一面镜子。他们从普通受众的社会情境出发,积极参与到电视的传播活动中去,通过对有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构建起相应的文本意义,并同时推动节目的发展。受众也非常容易在他们那里找到与自身的认知、感受的相通之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受众群体中的一部分。这种认识上的相通之处使电视传播的文体意义生成更易于达成传授双方的共识,并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在我国目前的谈话节目中,对于观众的重视远远不够,很多谈话节目往往把观众当作一个摆设,没有提供他们发言的机会,这样就没有从根本上体现一个交流的空间。
被邀请到节目现场的观众应是精心挑选的。节目组一般是通过网络来征集观众,也可以通过公关公司来寻找合适的观众。无论通过哪种形式,都有必要在节目录制前同观众进行沟通,把那些真正对话题有兴趣的人请到现场,使他们有谈话的欲望,关注谈话的进程,并以自己的方式来影响谈话的进程,给节目增添多样化的个性色彩。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实话实说》、《对话》以及《艺术人生》。《对话》不仅关心观众的想法,把观众的问题融入节目的设计中,而且对观众的外表和衣着也有具体的要求,这与它精英化的节目定位是相符合的。
在很多谈话节目中为了活跃现场气氛,实现编导的特定意图,编导事先沟通并有意安排了一些特定观众坐在观众席上,这被称为“预埋观众”或“钉子观众”。有了这部分观众,一方面保障节目顺利的进行,但另一方面,又破坏了节目的真诚感。所以,编导在设计时要把握住这个尺度。
三、谈话方式
1.谈话模式选择
谈话方式因栏目而异,也因制片人的风格而有所不同,但从形式上看,无非有两种模式———
(1)群言模式
即有现场观众参与,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组成的“三结合”的大场面谈话节目,属于“脱口秀”的范畴。在这一模式中,主持人对场面的引导和控制尤为重要。既要启发、活跃场面,又要对表现欲过强的嘉宾和现场观众进行适当的控制。如《实话实说》、《对话》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脱口秀”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与节目定位的普遍性原则和争取高收视率为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话实说》的成功更是奠定了这一模式在谈话类节目中的不可动摇性。这种大场面的群言模式从最初的主持人侃谈表现逐步发展到主持人对场面的引导和控制,有效地起到了在保持节目整体感方面穿针引线的作用。当嘉宾和现场观众表现得过于拘谨时,主持人必须善于引导、启发甚至活跃场面;当嘉宾和现场观众有着过强的表现欲而大段大段地谈论时,主持人又必须能够不露痕迹地控制场面。这样,谈话节目的质量就与主持人、话题和嘉宾以及现场观众等因素有关,甚至可以说嘉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节目主持人。
下面以《拉里·金现场》栏目为例,分析“脱口秀”节目的一般流程。
表10-1 《拉里·金现场》节目谈话流程
(2)对话模式
对话模式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对一模式:如《面对面》;
●一对二模式:如《锵锵三人行》;
●一对三人模式:如《三个女人一台戏》(湖南长沙女性频道)。
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新闻频道)即是典型的一对一模式。该栏目宗旨是:“我们相信,新闻是由人来构成、人来推动的,人永远是新闻的主体。所以,我们试图用‘人’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我们渴望了解那些新闻中的人———他们知道什么?做了什么?隐瞒了什么?影响了什么?为什么?”
《面对面》秉持的创作理论就是面对面的接触、交流、碰撞和印证。栏目的嘉宾都是重量级的,他们中有新闻事件中的焦点人物,有新闻话题中的权威人物,有时代变革中的风云人物,有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通过记者对嘉宾一对一的专访,完成对新闻人物新闻性和新闻背后的人的魅力挖掘。
《面对面》的风格,如主持人王志所说,“您想知道的,您应该知道的,您从其他渠道无从知道的,都可以从步步紧逼的追问中得到答案。”冷静、质疑、深刻、尖锐是王志的风格,而这也是《面对面》的风格。
在《锵锵三人行》中,主持人窦文涛和他的两个伙伴(嘉宾主持)就一些时事、人物或话题,做一些即兴式的、随意的评述和交谈。目前,这类谈话节目也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固定的受众群。《面对面》更是以它那新锐的魅力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在2003年4月那场突如其来的SARS灾难中,主持人王志从广州之行开始,先后与钟南山、王岐山、北京人民医院院长、香港卫生署署长以及奋战在抗击“非典”最前线的医务工作者张积慧等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其鲜明的质疑、尖锐的提问、审视与挑剔的眼神、适度煽情的“追问”,似乎过于冷峻犀利,但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正是这种理性、挑剔但不轻狂的质疑使得《面对面》的访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2.谈话氛围营造
在一档电视谈话节目中,话题的设计和谈话的策划要尽可能搭建一个广阔的话语平台,包含和展现不同观点。主持人要与嘉宾和现场观众密切配合,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谈话场。在这个节目话语场,不但需要主持人的机智、幽默与从容,也需要谈话者敞开心灵真诚述说。目前,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在氛围营造上,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以下的种种方法与措施。
(1)场地设计
大多数谈话节目都是在演播室现场录制的,只有少数谈话节目采用外景地录制,如《当代工人》以工厂、货场、机场、林地为场地,树立了独特的风格。而对于演播室现场录制的谈话节目,其场地设计要根据节目的整体定位、节目风格特色而迥然不同。
演播室谈话节目的场地设计一般分为主景区和观众区。主景区是主持人与主嘉宾谈话的区域,是现场的中心;观众区是次嘉宾和现场观众所处的区域。一般而言,场地设计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现场观众的参与程度决定了主景区和观众区距离的远近。现场观众越多,观众区离主景区越近。《艺术人生》为了方便观众的参与,观众就坐在离嘉宾和主持人四五步远的地方,离主景区较近,营造一种观众与嘉宾间亲密无间的氛围。而在观众较少参与或不参与的节目中,观众则离主景区比较远。
其次,不同的谈话节目由于风格不同,诉求点不同,演播室的个性化设计也截然不同。如《艺术人生》和《鲁豫有约》同属于人物访谈节目,它们的现场设计是截然不同的。艺术人生的现场由舞台和观众席组成,四周还悬挂了若干显示屏幕,可以引出场外的人物、景象,类似于一个大舞台,有利于嘉宾与观众的互动。而《鲁豫有约》的访谈地点,往往选择在一间客厅、咖啡厅、宾馆房间里,环境相对比较私密,适合于相对隐私深入的访问。在技术上,演播室的场地设计还要考虑到观众的观看习惯,方便现场机位的调度等。好的现场设置能够很好地展现节目的风格,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也有利于谈话流畅的进行。
(2)电视手段
在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时间一般在一个小时之内,时长从30分钟到50分钟不等。而对于时长30分钟的节目来说,在节目进行到12分钟到13分钟时话题就容易散,因此,适当运用外景采访、现场游戏、音乐电视、片花隔断等多种手段,可丰富节目的表现力,增强节目的说服力。目前,电视谈话节目能用的几种手段有以下几种。
第一,娱乐手法的运用。谈话节目的本质是谈话,但在30分钟的节目中,如果只是谈话,很难持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所以,很多谈话节目加入娱乐的成分。无论是新闻性严肃谈话节目,还是脱口秀性质的表演类谈话节目,游戏的成分都不可少。在新闻性的话题节目中,编导会设定一些预先设计好的情境,使用特定的提问和游戏,调动嘉宾的情绪,活跃现场气氛。如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每期节目中总有一个情境问答。如在采访诺基亚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玛·奥利拉时,主持人就请出了一对双胞胎姐妹,请奥利拉先生当场为她们设计一款个性化的手机。游戏成分的加入,使得节目避免了程式化,也增添了可看性。在《对话》中,每期节目都会针对嘉宾的职业、个性特征来设计不同的情境游戏推动谈话进程。而在以明星演艺界人士为主角的娱乐脱口秀节目中,表演成分更多了。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就在节目中使用了特定的道具。比如“刘欢专辑”中,开场就是朱军拿出一瓶“玉泉山”牌啤酒,与刘欢对饮。这瓶酒不仅松弛了现场气氛,而且由这个80年代的“玉泉山”品牌,迅速切入了刘欢的大学时代———他音乐生涯的起点。在每期节目中,道具的出现都有着精心的设计,都能够给嘉宾意外的惊喜与感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引领话题的深入,触动嘉宾的心灵,使节目内涵更加深刻。
第二,背景短片的运用。在国外的谈话节目中,背景短片一般有二十多个,占节目播出时间的三分之二。短片的播出,在整个节目的进程中,不断地制造出悬念与意外,从而让现场及电视观众不断有新的刺激。在中国的谈话节目中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即演播室现场与外景片的双重叙述结构。如在湖北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往事》的一期节目《故事,铭刻在雪山》中出现的外景短片,展现了主人公刘连满的生活景况。镜头通过哈尔滨冰冷冬日的萧瑟树叶,刘连满找工作深夜才归的背景,把一个处于生活困境的老人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在外景拍摄中,展示的是第一叙述时间,即过去时的叙述时间,一般通过纪录片、老照片或模拟摆拍等方式来建构起往事的叙述时间。《往事》在每次节目的开头(有时在节目中)加入相关的纪录片片断、照片等来“作旧”,给观众和嘉宾带来一种回归历史的心理感受,这是《往事》的第一叙事时间,即过去时间;观众在演播现场以耳闻目睹的方式品味“往事当事人故事”的延续,这是《往事》的第二时间,即现在时间。这样,有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谈话的内容,加强观点的说服力。在谈话节目的现场,除了外景短片的运用,还可以播放一些预先采录好的演播室外的访谈,如一些无法到场的嘉宾的观点,与邀请到场的嘉宾密切相关的人物的访谈,甚至可以采用现场连线播出的方法,实现异地的同步交流,远程访谈。如湖南台的《超级访问》,每期采录到的演播室外人物访谈常常有二三十位,围绕一个现场嘉宾,节目组能采访20个以上与嘉宾有各种各样关系的人。当嘉宾还在主持人面前装模作样时,大屏幕却向观众“展示”了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嘉宾大都惊异“这些人是怎么搞的”、“这些资料是怎么搞到的”?甚至有一位明星在做节目时连连求饶,因为他的许多少年时期的恶作剧都被朋友或家人一一揭发了出来。节目中插入大量的背景专题短片,可以丰富节目的内容,也使谈话有了扩展的空间,不会拘于演播室。背景短片的拍摄制作必须十分精良,画面、配音以及音乐的使用也要求精美,这样才能发挥短片的作用,极大地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第三,场外介入。扩大谈话的氛围,实现场内外的互动一直是电视谈话节目制作者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热线电话和网络被引入到谈话节目的现场,成为场内外联系的有效工具。热线电视一般只适合于现场直播的谈话节目中运用,美国著名的新闻谈话节目《拉里·金现场》就把热线电话引入作为一个重要元素,极大地扩展了谈话场的范围,把小小的演播室同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在我国,直播类的谈话节目比较少,所以,这种场外互动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除了利用电话和网络外,利用卫星技术联结不同地域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谈话也是当今谈话节目发展的一个趋势。
第四,背景音乐的运用。背景音乐的运用目前已经出现在很多谈话节目中,特别是在人物讲述的谈话节目中应用更为广泛。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情感及心理状态,谈话节目中加入与主题气氛相关的音乐作品还可以很好的调节现场气氛。如在《实话实说》节目中,不时地穿插现场打击乐、电吉他的间奏乐,当台上争锋正浓时加入轻缓的音乐,在嘉宾主持人遭遇尴尬时,加入调笑的轻音乐。音乐已经成为节目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很好地发挥作用,乐队也需要参与节目整体设计,如了解节目的内容,嘉宾个性特征,节目的整体结构,这样乐手才能够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演奏合适的音乐。
3.谈话节奏把握
电视谈话节目在进行过程中,要做到有张有弛,既有舒缓的情感流露,又有悬念丛生的矛盾冲突,这样,在起承转合之间才能建构起故事的开头、发展、高潮与结局。谈话节目的现场节奏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营造。一是依靠主持人现场控制能力、语言激励来营造,二是通过编导创造出各种戏剧性元素和特定情境。
一个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首先要具备亲和力,亲和力是能让观众感到亲切与放松的一种气质与魅力。主持人这种亲和力来自他对嘉宾与观众的正确心态,并在现场节奏控制中发挥有效的作用。主持人在现场要懂得尊重嘉宾,适当的恭维、真诚的赞扬、巧妙的侃谈,都可以带动嘉宾谈话的欲望,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每个人都回到了自我本色中,只有这样才能真诚的谈话。
其次,主持人在谈话中要善于倾听。主持人耐心倾听嘉宾和观众的发言是由谈话节目的本质决定的。谈话节目作为一个公众论坛,决定了它不应当完全成为媒介制作者向受众灌输自己理念的传声筒,因此主持人在节目中不能垄断话语权,要让各种声音都能够得到充分表达。美国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她主持的《奥普拉节目》大受欢迎,就在于她能“满怀兴趣和同情地倾听”。奥普拉仔细倾听嘉宾们的谈话,并且利用谈话的内容把主题步步引向深入。同时,主持人也要有控场能力,掌握话语权,以保证谈话节目的方向与主旨。话语权不等于话语霸权,主持人可适当地运用打断技巧不使话题过分的偏移与散乱。但要注意这种话语的打断与插入不能显得生硬。主持人要充分运用谈话技巧,一方面促成语言的交锋,激发出谈话者的思想火花;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其话语权使主题得到引导与升华,从而使话题得到充分的开掘。
谈话节目作为一个文本的创作,必须要有完整的故事结构,把琐碎的话语片断组接成完整的故事,并在现场讲述时通过节奏的把控营造悬念。电视谈话节目的这种戏剧性首先要求是存在于生活本身的,而不是经过刻意组织或主观想象而臆造出来的。生活中的事件具有不可预测与不可把握的悬念,命运的巧合与冲突,如此突兀而又如此真实,在生活中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如在艺术人生的《秦怡专辑》中,主持人将视角对准秦怡的个人生活,尤其集中谈秦怡与患精神分裂症的儿子之间的关系,其实不为别的,只因编导事先找准了秦怡这个人物身上最大的矛盾冲突,那就是“惊人的美丽”与“惊人的苦难”之间的对立。外貌的美丽是有目共睹的,内心忍辱负重、坚强柔韧只有通过对苦难的揭示才能展现,节目一开头就摆出了发生在一个美丽女人身上的“爱情空白、家庭不幸”的人生遗憾,实际上就摆出了人物身上最大的突出点。突出点的定位,决定了整个节目节奏的形成。正是在这些冲突、对立的起伏之中,营造了戏剧性的悬念与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