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业的短暂复兴
1.报纸数量的迅速增长
1945年抗战胜利到1946年的一年多时间,为中国报业经历八年分裂破坏及危难困窘之后,从头整理、复原重建、力谋发展的阶段。在这个复原整理阶段,全国报纸的总家数,还没有超过抗战发生前的总数,甚至比1927年北伐初告成功之时超过得也很有限。(68)
抗战爆发后,随着大都市报纸和报人的内迁,我国内地报业发展较快,这种发展的推动力不是来自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繁荣不能持久。抗战结束后,随着大都市报纸和报人再度迁回各地,内地报业的发展一度落入萧条之中。如战时陪都重庆,胜利后一度有报纸30余家,至1947年仅存16家19版,而内地各报普遍处于困境。经过八年抗战,国内报纸在“质”的方面,水准大见提高,但量的方面却显然减少,尤其分布情况也与战前大不相同。大致而言,自由区报纸数大为增加,收复区则因日伪扼杀而大见减少。(69)
自抗战胜利到1949年全国解放,我国报业的发展随政局变化而几经起伏。战后初期,新闻业界人士纷纷由西南迁回沿海,各种报刊纷纷复业,新刊物大量创办,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报业增长最为迅速。经过短暂恢复和急速增长,据内政部1946年的调查统计,全国报纸已登记有984家,销数约200万份,各地区的具体发行数大致为:京沪区(南京、上海)约60万份,其中《新闻报》20万份、《申报》10万份、南京《中央日报》7万份、上海《大公报》5万份,上海《中央日报》、《正言报》、《文汇报》均为3万份左右;平津区约为30万份,天津《民国日报》7万份、《大公报》5万份,北平《华北日报》、《世界日报》均3万份;其他如武汉区约10万份、东北区约10万份、渝蓉区约15万份、广州香港区约16万份、西安区约5万份;上述七区约销140余万份,其余50万份则分配各地。这些销数的统计数字是以经国民党中宣部核准发行、在内政部登记有案的报纸为准,事实上各地仍有未办登记手续先行发刊者,无法一一考察,但各主要省份及大都市的统计则相当可靠。各大都市的报纸以上海最多,有70家,其次为重庆44家,再次为北平、广州各42家,南京40家。(70)
1946—1947年,我国报业出现较大的发展,基本趋势是向大都市集中,京、沪、津、穗等地的新兴与复原的报纸如雨后春笋,动辄数十家。据1947年8月底的统计,全国已登记的报纸总数增加到1781家之多。上海有96家报纸,南京87家、天津68家、北平59家、广州42家。在各省之中,广东省有报纸137家、湖南省126家、湖北省119家、福建114家、江苏102家。就比例而言,在不到一年中,全国报社比前一年增加率达81%,可谓惊人。1947年被称为报业复兴发展的飞跃时期。(71)
2.《新民报》的盛况与基本立场
抗战胜利后的很短时间内,《新民报》发展成为拥有上海、北平、南京、重庆、成都五个分社,八个日晚刊的新闻企业,形成战后最大规模的民间报系,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该报作为抗日爱国的民主报纸,面向社会、面向城市中下层人民群众,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在知识分子、公教人员和中小工商业者中有较多读者。(72)
1945年10月10日,《新民报》南京版日刊复刊,复刊词中明确阐述了该报的立场:“本报是一个民间的报纸,以民主自由思想为出发点,不管什么党,什么派,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只求能反映出大多数人群的意见和要求,决不讴歌现实,也不否认现实……”(73)
1946年4月4日,《新民报》北平版日刊创刊,主持人为张恨水,因张在北平具有一定名望,加上这张《新民报》来自抗战首都重庆,有别于北平发行的汉奸《新民报》,以至报纸未出,求为基本订户者已经争先恐后,曾将营业室柜台挤倒。报纸创刊之日,发行即达12000多份;半年之后,达5万份,居北平小型报发行的首位。北平版《新民报》阐述办报理念:“八年抗战之后,无论前后方人民都疲劳极了,所需要的是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谁不让我们安居乐业,谁不让我们休养生息,无论你什么政策,什么党纲,我们实在都不感兴趣……我们感觉到老百姓对哪一天哪一处能买到平价面是感兴趣的事情,我们应当报道之;反之,老百姓对各派分配政府部长并不关心,我们也不引为是重大新闻而去加倍渲染。还有八年来的新闻是一贯的紧张,我们愿意在纸面上轻松一点,免得读者对报纸寂然寡欢。”北平版的社会新闻秉承了《新民报》的传统,内容以为底层民众呼吁、揭露社会黑暗为多。(74)
同年5月1日,上海版《新民报》创刊,其发刊词的政治态度比南京版更鲜明地左倾,明确表示“我们愿意忠于国,忠于民,但是坚决不效忠于任何政治集团”,“我们相信一张报纸必须配合时代的要求,始有其存在的意义”。(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