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从新闻媒介看中国软实力
从以上的观察可以得知,美国的新闻媒介并非如其标榜的是纯然独立自主的无冕王,相反地却是纠结在利益团体和政府控制之下的事业单位。因此,美国媒介对于其他国家的报道极有可能并非事实的陈述,而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偏见。这种偏见也许来自于观察视角的不同,也许来自于信息的不足,也许来自于某种政治或经济的目的。因此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国外新闻媒介的报道,以避免因为国外媒介的错误报道而对国家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相对于此,美国新闻媒介的缺失正可以作为中国新闻媒介的参考和努力的方向。以下即为这些层面的思考:
(一)实事求是
从美国新闻媒介的分析来看,新闻媒介即便是在自诩自由报业体制中的美国,依然受到各方面的制约,而无从将真实的信息传递给社会大众和国际社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国家的面子外,也有基于某种目的所进行的信息操控和扭曲。这些信息扭曲或掩盖的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收到某种效果,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日后仍将会被揭发,并因此对国家的总体形象造成损伤。前述的“缅因号沉没事件”、“越南攻击与焚烧美国军舰”、“为了出兵拼凑伊拉克的罪行”等可说历历在目。现在这些事实都已经真相大白,并且成为探讨美国新闻媒介的负面案例,成为美国新闻媒介的污点。这种为了眼前利益或面子维护,而赔上整个国家的形象的做法,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二)尽速报道
新闻是讲求时效的。再确切的信息,如果不能实时报道,就可能因为新闻热度已过而失去价值。若是让假信息抢占了受众的预存立场,稍后想要扭转或导正,不但会极度费力,更会给人欲盖弥彰的感觉以致徒劳无功。如何在第一时间将正确的信息发送给受众,这是尊重受众、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历史的最佳方式。一旦让国外的新闻媒介在事实不明的状况下抢占先机,对中国相关的信息作出偏差或错误的报道,而造成国家形象的损伤,中国的新闻媒介就更是难辞其咎了。例如,在2008年3月14日发生的“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各国媒体争相报道,但是事后证实,许多的内容其实是错误的。以《石油战争》一书闻名的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威廉•恩达尔(William Engdahl)事后披露,这是美国暗中策动的事件[37]。因此,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且当国外媒介作出错误报道时,立即要求更正,是中国政府和新闻媒介责无旁贷的工作。
(三)主动出击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有优点,也有缺失。如果将议程设定的权力拱手让人实为不智之举。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的动态势必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如果放弃主动出击的权力,任由国外媒介掌握议程设定的优势,就可能因为信息挑选的偏差,使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损伤。试想,如果国际社会每天收到关于中国的信息都是负面的,而正面的信息几乎没有,长此以往,就自然会成为一种负面的“刻板印象”,对中国“全盘否定”。
(四)建立公信力
从冷战开始,中国的新闻媒介就被西方“妖魔化”,被认为是政府的“传声筒”,是宣传机构,而不是新闻机构。这种情形其实已经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而渐渐改变。不过,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这种看法仍然具有相当的效力。“刻板印象”不会一夜翻转,而是必须日积月累,才能逐渐扭转。因此,中国的新闻媒介必须坚持以真相示人,建立公信力。也许开始时,各种努力仍然难以取信于人,但是只要秉持原则,坚持下去,让中国的新闻媒介发布的信息在每个事件中都被验证是真实的,是正确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形象上的偏差就自然会被矫正。这种变化的过程虽然并不明显,却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也必定会产生效果。以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和2010年的国家形象为例,差距不是天壤之别吗?
(五)建立自信心
任何国家都难免产生负面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掩饰其实是一种隐恶扬善的心态。这种维持好名声的心态是可以体会与谅解的,但是,正因为这种心态会让他人认为是刻意隐藏的阴谋,而予以抨击。这种隐恶扬善的心态虽然正常,但却是缺乏自信和反省能力的表现。建立自信心,不扬长避短,以公正和公开的态度,与世界分享自己的成就,也不担忧暴露自己的短处和错误,并且提出具体的改善方案,才是建立大国风范的基础。2007年山西爆发的“黑砖窑事件”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就是因为企图掩饰,最后造成向上延烧又不可收拾的窘境[38]。
(六)融入国际
目前西方国家仍然掌握大部分的国际传播资源,且英语为国际新闻媒介所采用的主要语言。这种语言及资源上的差异,当然造就了西方传播媒介的传播优势,因此除了秉持新闻工作的专业信念以及积极主动地进行报道之外,建立国际传播资源及培养以不同语言发声的媒体从业人员就至关重要。不过,进入国际媒介生态的方式,应该遵循中国和平崛起的主张,以融入而非对抗的心态进行,否则就会陷入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将新闻媒介当做另一个战场的状况,违背自己和谐共进的立场和主张。
(七)加强媒介教育
长期经营之下,美国新闻媒介在积极营造的自由报业形象之下,已经成功地为自己建立了良好的刻板印象。虽然这种形象经不起仔细的推敲,但是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在自由民主的名称下,往往随西方媒介起舞,并将其报道引用为价值判断的依据。为了避免这种人云亦云、盲目崇拜的状况,应该加强新闻教育的推动,让人民对于媒介生态及媒介的运作产生具体概念,才不会被这些美好的幻象所蒙蔽和误导,造成对自己的国家失去信心,甚至批判和抨击自己国家的现象。
尽管新闻媒介本身充满了各种问题,也不一定能够反映事实,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任何人都无法离开新闻媒介。在西方新闻媒介的专业信念仍有相当发挥空间的此刻,中国的新闻媒介如果能够善尽新闻专业的理念,为中国和国际社会建立一个更公开、更自由、更独立、更真实的信息来源,自然能够为国民福祉的提升、国家形象的建立和国家软实力的建构作出贡献。
【注释】
[1][美]Wimmer D.Roger,Dominick R.Joseph:《大众媒体研究导论》,黄振家,宗静平等译,(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420页。
[2]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3]《透视冰岛火山爆发,为何影响如此巨大?》,新华网,2010年4月19日。
[4]《被隐瞒的五彩火光》,嗨历史网,http://hihistory.net/post/10780/.
[5]《切尔诺贝利核灾25年,德国“辐射猪”仍难食用》,今日新闻网,2011年4月2日,http://www.nownews.com/2011/04/02/334-2701890.htmixzz1Javkxp6S.
[6]《日本政府被指隐瞒福岛核事件严重程度》,《广州日报》,2011年3月17日,http://news.longhoo.net/2011-03/17/content-5210248.htm.
[7]《法国核监管机构:日本福岛核事故等级为六级》,汇通网,2011年3月16日,http://finance.qq.com/a/20110316/000509.htm.
[8]《东京人上街举标语示威批评政府救灾不力! 》,天天军事网,2011年3月18日,http://www.miltt.com/2011/0318/40881.shtml.
[9]黄钟:《纳粹德国是怎样控制舆论的》,《炎黄春秋》,2010年第1期。
[10]《日本签署战败投降书,武装力量被盟军肢解》,凤凰大视野,http://v.ifeng.com/mil/200907/86eb1b45-9cb2-4e30-ad34-29406b4b6592.shtml.
[11]《美国传媒管理与控制研究》,人民网,2010年10月21日,http://news.163.com/10/1021/15/6JHF099V00014JB6-2.html.
[12]李瞻:《比较新闻学》,(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版。
[13]《美国新闻史上超级假新闻:月球上有蝙蝠侠》,《北京商报》,2003年5月19日。
[14]《美国新闻史上超级假新闻:月球上有蝙蝠侠》,《北京商报》,2003年5月19日。
[15]《由〈纽约时报〉记者布莱尔造假想到的》,《南方都市报》,2003年5月20日。
[16]杨倩烨:《西方社会的假新闻》,中国期刊网,2008年1月29日,http://www.chinaqking.com/看天下/2008/15362.html.
[17]《纸墨鉴定揭“世纪谎言”造假大师狂写希特勒日记》,《中国青年报》,2002年8月8日,http://news.sohu.com/56/86/news202538656.shtml.
[18]《当新闻成为丑闻:透视〈纽约时报〉造假》,《经济观察报》,2003年5月20日。
[19]《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总裁道歉:错报布什兵役记录》,(香港)《文汇报》,2004年9月22日。
[20]吴风:《网络传播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21]吴风:《网络传播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22]《SARS焦虑症,网络发烧》,《中时电子报》,2003年5月5日,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SARS/Events/htm/92050546.htm.
[23]《网上出现假冒麦当劳优惠券,买一送一骗倒店员》,《上海青年报》,2004年12月。
[24]冯建三:《国家与传媒社会责任:从〈报业四种理论〉出版50年谈起》,《中华传播学刊》,2006年第6期,第17-36页。
[25]《引起美西战争的美舰“缅因号”爆炸事件揭秘》,中国网,2010年4月8日,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0-04/08/content-19769144.htm.
[26]Milton,Joyce.The YellowKids:Foreign Correspondents in theHeyday ofYellow Journalism.NY:Harper and Row,1989.
[27]Robert McChesney & Ben Scott.rewrite from Sinclair,Upton (1919),The Brass Check:a Study of A merican Journalism.Urbab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3.
[28]任景华:《重读“一个自由而又负责任的新闻界”》,人民网,2010年11月26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206896/207971/13329957.html.
[29]吴雨珊:《美国报业集团经营发展史探析》,四川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30]《新闻集团总裁鲁珀特•默多克》,搜狐财经,2003年8月9日,http://business.sohu.com/32/33/article211953332.shtml.
[31]黄诗雯:《1964年“东京湾事件”及其影响》,《亚太研究论坛》,第38期,2007年12月,第125-151页。
[32]何玉江:《从伊拉克战争看当代美国媒体管理战略》,《当代世界》,2010年第8期。
[33]Baker,Edwin.A dvertising and Democratic Pres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34]Baker,Edwin.Media,Markets and Democrac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pp:157-158.
[35]《LVM H收购法国〈回声报〉》,《深圳特区报》,2007年11月7日。
[36]《揭秘: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的媒体管理手腕》,人民网,2010年8月17日,http://www.cqcb.com/cbnews/instant/2010-08-17/185659.html.
[37]《美著名学者:美国暗中策动“西藏事件”,无疑是在玩火》,新华网,2008年4月24日。
[38]《反思:如何才能杜绝黑砖窑事件》,星岛环球网,2007年6月2日。http://www.stnn.cc/feitures/sweatshop/1/200706/t20070620-561262.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