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电视戏曲的发展脉络

论电视戏曲的发展脉络

时间:2023-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电视戏曲的发展脉络俞丽伟一、电视戏曲的定义及其发展脉络关于电视戏曲的定义未得到普遍公允,不像陆定一1943年给“新闻”下的定义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是我国新闻学术界公认的最权威的新闻定义。至今,它依旧是电视戏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电视戏曲的

论电视戏曲的发展脉络

俞丽伟(1)

一、电视戏曲的定义及其发展脉络

关于电视戏曲的定义未得到普遍公允,不像陆定一1943年给“新闻”下的定义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是我国新闻学术界公认的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新闻虽然通过不同的媒体承载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报纸新闻、期刊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楼宇新闻、直投新闻、手机新闻等,但是新闻的内容本质没有发生改变,这样新闻就可以从不变的内容出发来下定义。而电视只有50余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戏曲的内容和形态都发生了变化,中国传统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其戏曲元素如唱、念、做、打可以拆开传播,戏曲艺术的独特特征,如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或原汁原味全部可呈现于电视荧幕上,或取其一二,经过再加工、再创造而产生新的艺术形式,都使得戏曲的定义不像新闻的定义那么易于捕捉到本质特征,所以不妨先从中国电视戏曲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厘清线索。

(一)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电视文艺范畴中现场直播纪录

1958年中国有了电视,电视戏曲也伴随着电视文艺而诞生。早期的电视戏曲形式很简单,以戏曲为主,将原来只在舞台上表演的戏曲,简单地照搬和再现到电视屏幕上。其表现方式主要是现场直播戏曲舞台剧。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直播场地只能是剧场舞台。导演一般采用三台摄像机联机,面向舞台,放置在左、中、右三个位置,运用不同机位的镜头角度、景致变化进行现场切换,使观众欣赏全剧。那一时期转播过不少戏曲艺术家的剧目,如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荀慧生的《红娘》、周信芳的《四进士》等。早期的戏曲节目的剧场实况转播也为后来的电视文艺的实况转播和专场录像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电视戏曲在这个阶段应称为戏曲电视更为妥帖,戏曲主体特征明显,电视语言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但这是电视戏曲的初生态、原生态阶段,称其为“原生态电视戏曲”。(3)

(二)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运用电视语言导演戏曲作品

随着电视技术的更新,电视手段不断丰富,电视戏曲导演为了增强电视表现力,不再满足照搬舞台,他们积极参与节目创作,将戏曲演员请到演播室,运用电视的独有视角,从舞美、灯光、现场调度,到剧本的修改、演员表演、化装,都重新设计和安排,这便是专场录像。这一时期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评剧《双玉婵》、川剧《燕燕》,地方台播出了昆曲《十五贯》等,1979年的越剧《桃子风波》是中国第一部戏曲电视剧,也可作为戏曲电视剧产生的标志,它比原有的舞台剧节奏更加紧凑,画面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电视录像设备的使用,尤其是彩色电视录像设备和彩色转播车的引进,使电视节目不再是转瞬即逝,而能制成磁带得以保留、交换和重播。由此产生的后期编辑,又为电视戏曲的再加工和再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专场录像为戏曲节目的电视化,探索出一条路。至今,它依旧是电视戏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

(三)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融入更多电视语言向多元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电视戏曲也在人们怀旧和期盼复苏中迅猛发展,占据了电视节目相当的一部分。这个时期的电视戏曲节目,既保留了实况转播和专场录像的形式,又呈现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节目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类:欣赏类和专题类。(4)欣赏类戏曲节目,是指以观众欣赏为宗旨,以展示戏曲剧目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艺术为主的电视戏曲节目。这一类的节目主要有实况转播、专场录像、综艺晚会中戏曲节目、电视戏曲晚会、电视戏曲艺术片,等等,而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电视戏曲晚会的出现和电视戏曲艺术片的兴起。专题类戏曲节目,指以介绍戏曲专题为主,以知识性、信息性、趣味性、观众参与性为节目形式的电视戏曲节目。这一时期,此类节目有综合戏曲栏目、竞赛类戏曲节目等。

(四)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戏曲元素借助新手段重新整合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级电视台戏曲频道或栏目的开设,电视戏曲节目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节目时间大量增加,节目更加多姿多彩。这一时期电视戏曲节目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更加注重对老艺术家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如增加了“音配像”栏目;第二,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如中央电视台的“过把瘾”。栏目,集竞赛性与趣味性于一身,将普通观众推向舞台,给了戏曲爱好者一席之地;第三,更加注重节目的艺术性,如福建电视台的“闽海观剧”,思路活跃,大胆创新,将内外景结合,制作了很多精美的戏曲M TV。

再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为具体案例,观察现在电视上都存在哪些电视戏曲节目。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于2001年7月9日开播,经过多次改版,现在播出的戏曲栏目如表1所示。

表1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栏目

img41

表1中列出的是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每周固定播出的戏曲栏目,一共10档。从节目内容中可以看出,有戏曲舞台录像、戏曲访谈、戏曲资讯、戏曲综艺、戏曲教学、戏曲欣赏以及影视戏曲等类型。除此之外,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每年还会举办各种戏曲竞赛类节目,如《越女争锋——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等;戏曲晚会类节目,如每年的春节戏曲晚会、中秋戏曲晚会等。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电视戏曲”的称法越来越符合现实情况,归纳起来其定义可概括为,利用电视视听语言,承载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制作戏曲相关节目,传播戏曲艺术,通过电视媒介播放的戏曲节目。

二、电视戏曲的范畴界定

《辞海》中对“范畴”的解释有两种,第一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范畴,如化合、分解等,是化学的范畴;商品价值、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等,是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必然性和偶然性等,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第二是指类型或范围,例如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范畴。对于第一种解释可以理解为范畴是人类思维成果高级形态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结构稳定的基本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而第二种解释既包含学术界对于学问按照学科的分门别类,也包含百科全书式的以自然和人类为中心的对知识的分类。

笔者认为电视戏曲的范畴更倾向于学科的分门别类。电视戏曲与电视电影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电视电影是按照电影的艺术规范和电视的叙事规律来制作,通过电视媒介播放的电视节目类型。很明显,电视电影的范畴是电视节目,而电视节目的定义又是指电视台通过载有声音、图像的信号传播作品的节目。具体来说,就是电视台各种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它是电视传播的基本单位,即指电视台或社会上制作电视节目的机构(如电视广告公司、电视文化传播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为播出、交换和销售而制作的表达某一完整内容的可供人们感知、理解和欣赏的视听作品。由此可见,电视节目的五要素——电视台、声音、图像、传播、节目全部涵盖了电视电影和电视戏曲的普遍特征。进一步看电视节目的分类,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电视谈话节目、电视文艺与娱乐节目、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电视电影、电视特别节目(5)。有的学者将电视戏曲划分到电视文艺与娱乐节目的范畴中,但是如前文所述,范畴应涵盖所有子类中的基本特征,电视文艺与娱乐节目不能包括戏曲新闻、戏曲电视剧、戏曲纪录片、特别节目(如比赛等)的基本特征。所以,将电视戏曲划分到范围更广的“电视节目”的范畴似乎更为合适。

三、电视戏曲范畴内的分类

对于戏曲的范畴分类,我们认为应在统一标准下的再分类。

(一)从戏曲组织形态上可分为:专题类、综合类、电视剧

专题类可分为电视戏曲晚会、电视戏曲艺术片。电视戏曲晚会不但在演播室搭上舞美、灯光,请来主持人和各剧种优秀演员,表演和串联,而且运用电视手法,对戏曲音乐创作、节目现场编排,进行了整体构思,使晚会节奏明快,观赏性大大增加。从“元宵戏曲晚会”、“南腔北调大汇唱”等,到20世纪90年代每年的“春节戏曲晚会”,电视戏曲晚会虽不像综合文艺晚会那样大红大紫,但它一直具有固定的观众群,赢得了一批观众。电视戏曲艺术片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为戏曲这一传统的艺术摆脱危机,探索了一条可行的路,而且拓展和丰富了电视艺术领域。电视戏曲编导们,先是在演播室将专场录像继续深化扩展,进行电视化处理,然后又将演员搬出了演播室的人工舞台,放在实景里拍摄,一种电视艺术的新样式——电视戏曲艺术片由此形成。从浙江电视台《桃子风波》和上海电视台的《孟丽君》,到《秦淮梦》、《膏药章》、《四川好人》、《曹雪芹》、《遥指杏花村》、《璇子》等一大批电视戏曲艺术片的相继产生,标志着编导队伍的壮大,电视戏曲片的制作水平的提高和成熟。

综合类是指综合戏曲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九州戏苑》,上海电视台的《大舞台》,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福建电视台的《闽海观剧》等节目,内容从剧目剧种介绍、戏曲人物专题,到演员表演赏析、专家评论访谈、主持人介绍评论,穿插着台前幕后的轶事典故,应有尽有。节目的形式也日趋活泼新颖,在有限的时间内,聚合了最大的信息量。

电视剧类是按电视剧构成方式和表现手段拍摄的屏幕戏曲,称“戏曲电视剧”(或“电视戏曲故事片”)。如评剧《三醉酒》、昆剧《司马相如》、越剧《孔雀东南飞》等。

(二)从内容上分为:资讯类、晚会类、竞赛类、故事片、艺术片、纪实类

具体而言就是戏曲新闻、综艺晚会或专场晚会、戏曲大赛、戏曲电视剧、戏曲文艺片、戏曲纪录片,等等。其中竞赛类戏曲节目是以往划分中很难界定,所以从内容上单独划分一类:1987年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选赛”、1988年上海电视台的“沪剧中青年声屏大奖赛”、四川电视台的“泸州老窖‘金鹰杯’川剧大奖赛”等节目既满足了观众的欣赏需求,又普及了戏曲知识,吸引了观众的参与,同时推动了戏曲自身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类节目在知识性、欣赏性、趣味性和观众参与性上取得了成功。

(三)从电视传播平台来划分为:戏曲栏目、戏曲专业频道

以上谈到的内容分类都可以相应划分到相应戏曲栏目和专业频道中,只是这个分法还不成熟,今后会在这个方面进一步论述。

【注释】

(1)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生。

(2)《谈电视戏曲的历史和现状》,http://paper.buduo.cn/03/12722655.asp。

(3)杨燕:《电视戏曲论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4)同①。

(5)徐舫州、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