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媒介间竞争的压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媒介之间的竞争,从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之间的竞争,拓展到多媒介互联网、广播、电视和报纸间的竞争。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中国传媒业的产业体制、经营体制、媒介规模、市场规则等要素都还处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之中,因而还存在着很大的变数。虽然它作为一个文化性、政策性、社会性非常强的产业与其他产业有着许多区别,但他们面对的市场环境是相同的,产业内在的规律是相通的,那就是走市场化的道路。
媒介市场化程度提高必然导致以下的结果:一方面经济实力强大、受众占优势的媒介显示了更强劲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许多中小型媒介以及经营不善的媒介则面临出局的困境,传媒市场的泡沫将会加速破灭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传媒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中国传统媒介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竞争。
除去网络媒介的冲击,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长期以来,全球报业就一直经历着与广播、电视等传媒和同行业内的激烈竞争,近年来又面临着新兴互联网的挑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报业、特别是美国的报业发展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从中人们可以看到世界报业发展的一些大趋势:全球报纸销量持续下跌。据美国商务部和世界报业协会的统计分析表明,全球超过2/3的国家报纸销路减少,工业国家日报的发行量持续下跌已成趋势;美国报业“跻身”于十大衰退行业;业内就业前景不佳。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职业前景手册预测,由于报纸合并、报社倒闭、发行量下降、报业成本增加和广告收益萎缩等原因,行业前景不佳,必然会影响行内人士的就业情况。有人预测,到2006年,仅美国报纸与电子传媒领域的编辑、记者就将有3%下岗。
以电视为例,它主要是利用声像的优势,利用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利用“现场直播”这样一种不受时空影响的手段,对报业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时,《新民晚报》的记者从现场发回了大量报道,由于当时电视的优势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报纸的零售一下子增加了十几万份。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尽管报社派了3位记者前去采访,零售只增加了四五万份。一份有关中国受众与新闻媒介的综合调查报告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获取新闻的主渠道依次为:广播、报纸和电视,其中听广播的占到53%,而看电视的仅占13%;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受众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则依次为:电视占51%,报纸占39%,广播占9%。[1]虽然报纸始终处在中间的位置,但电视对报纸的影响远远大于广播对报纸的影响。也就是说,现在这种态势,现代电子媒介对报业的冲击力更强了。
纸质媒介近年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报纸操作杂志化,杂志操作理念新闻化。这些年,报纸引进杂志操作方式,更多地以栏目化、成组化、系列化、专刊化方式处理和传播信息,使报纸的编辑模式、组版方式、信息处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适应了今天读者的信息传播需要,也适应了竞争需求。可以说,现今栏目化已成为中国纸质媒介和电视媒介的基本操作手段。也就是说,栏目化、集成化和专题化已不仅是杂志的操作手法,而且演变为所有媒介的操作手法和操作规则。
实际上,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国内媒介足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几乎完全依靠广告业务,而中国广告虽然呈现攀升的趋势,但总盘子就那么大,相对于更快速膨胀的媒介,能够抢到手的份额不过是杯水车薪。不仅中国媒介之间展开激烈的地盘抢夺战,还要留神当心国外传媒巨鳄的血盆大口,稍有懈怠,便会失去受众,失去广告,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在惨烈的竞争中艰难度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