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写刊分离”对“制播分离”的影响

论“写刊分离”对“制播分离”的影响

时间:2023-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写刊分离”对“制播分离”的影响曾庆香 李蔚国家广电总局于2004年2月颁布的《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制播分离”体制终于在我国得以确立。通常认为制播分离体制的形成是电视业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便于写作,笔者暂时在此文中,把纸质媒体的写作和刊发的分离简称为“写刊分离”。

论“写刊分离”对“制播分离”的影响

曾庆香 李蔚

国家广电总局于2004年2月颁布的《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制播分离”体制终于在我国得以确立。通常认为制播分离体制的形成是电视业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通过考察和对比写刊分离与制播分离的历史起因和历史发展脉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可以毫不勉强地认为,电子媒介制播分离的体制是对纸质媒体中的写刊分离现象的借鉴,或者说纸质媒体中的写刊分离给了电子媒介以启示,甚至对电子媒体的制播分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写刊分离和制播分离的界定

通过长期的探讨,学界和业界基本同意,完全意义上的制播分离应该具备以下要素或者说充要条件:[1]

①制作公司和播出机构是分别进行独立经济核算的法人。

②节目的制作和经营是一种公司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行为。

③制作公司和播出机构是一种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卖方与买方的商业关系。

众所周知,电子媒体的节目制作,对应着纸质媒体的稿件写作;电子媒体的节目播出则对应着纸质媒体的稿件刊发。因此,制播分离在纸质媒体中的表现,应该对应着稿件的写作机构和刊发单位的分离。纸质媒体的写作机构负责稿件的采访和写作,刊发单位则负责稿件的编辑、出版和发行。为便于写作,笔者暂时在此文中,把纸质媒体的写作和刊发的分离简称为“写刊分离”。

纸质媒体的写刊分离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讯社与报社之间的关系,报业辛迪加与报社的关系以及自由撰稿人或通讯员与报社之间的关系。

2.(报业)通讯社到电视新闻(通讯)社

新闻通讯社是19世纪中期欧美工业革命之后才诞生的。在这一时期里,大众报纸获得迅猛发展,各家报社都急需各种各样的新闻稿件来充实、丰富自己的版面,但又苦于资金和人员的不足。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通讯社便应运而生,美联社的前身——港口新闻社(Harber News Association)的诞生便是典型。

在大西洋海底电缆铺设之前,美国报纸的国外新闻一般都由外洋轮船带来。为了协调对外轮的采访活动,减轻费用负担, 1848年5月纽约《太阳报》等六家报纸成立了联合采访机构, 1849年1月正式组成港口新闻社,规定六家报纸共同负担经费,租用快艇向进入纽约和波士顿港的外轮采集新闻,并用专线发回纽约。1851年《纽约时报》创刊后加入为第七个成员。1857年港口新闻社兼并“电讯与一般新闻社”,组成纽约联合新闻社(New York Associated Press),并把业务扩展到国内其他地方的报社,同时与路透社、哈瓦斯社和沃尔夫社建立联系,交换新闻。纽约联合新闻社在向内地成员报社供应新闻时,往往采用集体签约的办法以减轻电报费用。1892年,纽约联合新闻社位于芝加哥的附属机构——西部联合新闻社宣布成立独立的公司,并命名为美国联合新闻社(the Associated Press)。1900年改组后的新章程明确规定自己为合作性质的组织,新闻采集的费用由全体成员分担。[2]

从这里可以知道,各报社之所以提供通讯社采制新闻的费用,是为了获得新闻的使用权,或者说刊发权。这就是说,通讯社诞生的目的,或者说通讯社的定位便仅仅是制作新闻,以提供给报社,[3]而不是刊发新闻,更不是两者的结合。因此,通讯社与报社是一种卖方和买方的商业关系。[4]当然,由于国家的制度不同,通讯社和报社的买卖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形,但通讯社只为签约付费的报纸提供新闻等稿件而不刊发新闻这一点全世界范围是相同的。

随着通讯社的业务越来越扩大,它们发现靠向报社卖新闻所得到的收入已不足以维持其遍布世界的记者队伍的开销。这就逼着通讯社进行改革创新,开展新的业务:一是资本市场业务,二是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在广播诞生的初期,为了促进报纸的销售,美国的报纸和通讯社都为电台提供新闻。随着广播的发展,电台和报纸在争取广告收入方面展开了尖锐的角逐,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 1932年美国报纸发行人协会董事会提出,各通讯社在报纸刊出之前,不得提前将新闻提供给电台。1933年,美国三大通讯社即美联社、合众社和国际新闻社停止了向电台出售新闻。但是,向电台出售新闻毕竟是赚钱的生意,于是一些报纸联合成立了专门为电台提供新闻的电台社。如当时著名的电台社——穆尔社向230家电台提供新闻。[5]

电视出现之后,通讯社的触角又伸向这一领域,“除了提供文字、照片、数据与图形,有的通讯社采编播发主要供电视播映的时事新闻图片。由于卫星传输频道的出现,无力支付不断上升的报道费用,电视广播经营商不得不转而接受大通讯社提供的服务。甚至最大的电视频道,例如美国全国新闻网和英国广播公司,一向以新闻报道准确而自豪,也不得不请通讯社提供国际时事图片报道。”[6]在这样强大的需求刺激下,一些电视新闻社便应运而生。“几十年以来,这一领域(指提供电视新闻节目——笔者注)一直是由Visnews与独立电视新闻(UPITN)主宰,后来演变成路透电视(RTV)和世界电视新闻网(WTY)。……市场需求的扩大和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一些广播电视公司决定自办通讯社。美国网络有线新闻网就创办了国际有线新闻网,不仅制作自己播发的新闻节目,而且还向其他广播公司出售节目。”[7]

由此可知,我们可以认为部分电视新闻通讯社是通讯社经过两次蜕变后而形成的:

专为报纸提供稿件的通讯社img2同时为报纸和电视提供稿件与节目的通讯

img3电视新闻社。

这样的演变规律现在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通讯社过去只提供文字稿和新闻图片,现在也开始步入电视界。在全国省级以上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现在都可以看到由新华社提供的各种新闻类节目。”[8]

3.报业辛迪加到电视节目辛迪加

报业辛迪加(Syndicate)是指向各报纸或杂志出售稿件的企业。有些报业辛迪加本身还自己经营管理着一批报纸。

报业辛迪加是与自由撰稿人(又称自由撰稿作家)的增多和专栏作家的影响而紧密相关的。“对18世纪、19世纪初期的报纸研究发现,大多数通讯记者其实是些旅行者或编辑的私人朋友,由他们从外地给家乡的报纸写稿件。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编辑们实际上已较少依赖这些非正规的消息来源渠道,而主要依靠自由撰稿作家,以及支付薪水的记者们。”[9]因此,在自由撰稿人和报纸之间进行沟通、协调的中介组织——辛迪加雏形便应运而生。

不过,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随着新闻业的发展,人们对新闻采访、新闻记者职业愈来愈尊敬,像纽约、芝加哥等新闻业发达的大城市,已经逐渐减少采用自由撰稿人的文章,而增加新闻记者的稿件。[10]虽然如此,但在磨砺当中成名的自由撰稿人仍然在报纸上占有一席之地,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成为了专栏作家。这就是说,新闻事业的发展并未断绝报业辛迪加的“食粮”,反而随着报纸数量的增加而扩展了它们的业务,因为它们可以把这些大受欢迎的专栏文章同时卖给众多的报纸,如于1931年结束《世界报》社论版主编职务而成为专栏作家的沃尔特·李普曼的著名专栏“今日与明日”通过辛迪加在美国及世界各国200多家报刊上刊登。[11]到了1937年,全国共有155家报纸通过辛迪加刊载李普曼的专栏。这一时期的专栏文章如此之受欢迎,影响如此之巨大,奠定了它今后在报界的地位,致使《新共和》在1937年指出:“社论版过去的影响力已转移到专栏作家。”这最终导致了专栏辛迪加的出现。

正如专栏辛迪加是介于专栏作家和刊发机构之间的一个分销系统一样,介于节目制作公司和电视播出机构之间的“电视节目辛迪加”,也是一个节目分销系统。同样,正如专栏辛迪加销售的只是作品的刊发权,而不是作品的版权一样,电视节目辛迪加销售的也只是播映权而不是版权,版权仍由各节目制作公司所有。

另外,我国没有报业辛迪加,也没有电视节目辛迪加;而美国报业辛迪加发达,其电视节目辛迪加也成熟,这种现象肯定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从一个角度说明报业辛迪加和电视节目辛迪加两者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或者说借鉴。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业集团热潮的掀起,许多集团为了整合资源,节约成本,提高稿件的利用率,纷纷建立自己的特稿社或新闻服务中心(它们又称为特稿辛迪加或报业辛迪加),负责采集和制作各类特稿、新闻特写等,有偿向成员媒体提供,甚至以更高价钱向集团外新闻媒体供稿以获利。二战以后,随着电视行业兴起,这些报业辛迪加又争先恐后染指这一香甜蛋糕,制作大量的电视片。如论坛公司的媒体服务中心已发展成美国四大特稿辛迪加(大型特稿社)之一, 有850名雇员,每天制作500多篇(部)特稿或电视片,客户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家庭有线电视台等,多达4000家。[12]这种大型的报业集团所成立的纯报业辛迪加转变为涵括电视节目销售的辛迪加组织,对电视节目的制播分离体制的促进、巩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4.结语

以上分析显示,纸质媒体的“写刊分离”对电视节目的“制播分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①通讯社的运作体制和发展趋势促成了电视新闻社的诞生,这意味着形成了另一种模式的制播分离。

②报业辛迪加的运作模式给予了包括独立的节目制作公司、广播电视网和电视台在内的电视业以启迪,对电视节目辛迪加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借鉴作用。

③报业辛迪加直接“染指”电视节目制作业务,并由此转变为涵括报刊稿件和电视节目的综合辛迪加组织,或称媒体服务中心,这自然又巩固和推动了制播分离体制的确立和盛行。

〔作者单位:曾庆香,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李蔚,武警江苏总队新闻站〕

【注释】

[1]黎斌:《制播分离:电视深化改革的尝试》,《电视研究》2000年第4期。又见陆地:《制播分离还是制播分立》,《声屏世界》2000年第9期。

[2]张允若、高宁远:《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年,第300—303页。

[3]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178页。

[4]洛特非·马赫兹:《世界传播概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年,第183页。

[5]马庆平:《外国广播电视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年版,第92页。

[6]洛特非·马赫兹:《世界传播概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年版,第183页。

[7]洛特非·马赫兹:《世界传播概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年版,第183页。

[8]傅雪琴:《制播分离,离我们还有多远》,《当代传播》, 2000年第3期。

[9]韩亚辉:《镀金时代》,《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

[10]同上。

[11]赵刚:《美国报刊专栏风云》,《青年记者》2002年第3期。

[12]《美国报纸的集团化管理》, http://www.a.com.cn, 2003年4月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