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众媒介的其他社会附加功能
1.大众媒介的拟心理咨询功能——“广播夜谈节目”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广播夜间谈话节目,不仅为听众提供了一个倾诉的空间,而且这些节目具有拟心理咨询的功能。拟心理咨询功能意思是广播夜谈节目与心理咨询既存在差别,也有共同之处。主要差别在于:首先,心理咨询的咨询者是经过专业培训、懂得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的人,主持人则不是。其次,心理咨询具有“心理性”,咨询的内容也是限于心理学的范畴,咨询者关注的也是人在面临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困难或问题时的心理适应问题。[11]广播谈话节目所谈的内容更具社会性,也就是说主持人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并结合述说者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并不只限定在心理学范畴,而可以涉及各个领域,从各个层面进行说服和指导。再次,心理咨询更强调来访者所提供资料的真实和客观,这是咨询者最后给出指导的根本,有时也会进行个案回访,获得反馈,作为以后的资料储备。而主持人与参与者互动的基础是听众所说的问题和困惑,主持人耐心倾听,然后提出意见,主持人更多地关注节目整体的受欢迎程度和听众的反馈,而不是单个人所说的是否真实。最后,广播夜谈节目与心理咨询的差异来自互动的形式。心理咨询是面对面的直接互动,除了语言之外,非语言符号的作用很强,咨询者的表情将影响到来访者接下来的谈话,而广播谈话节目的中介是收音机和电波,参与节目的听众受到表情等方面的影响较小,使之表达能更放松些。但因广播虽有匿名性的特点,其保密性较差,参与者的隐私故事处于半公开状态,当某听众拿起电话时,不仅是在向主持人诉说,还有千万个听众在收听他的故事,所以这个行为需要勇气。
广播夜谈节目虽然与心理咨询具有差异,但同时也起到了心理咨询的作用。主持人与参与听众之间的交流是在静谧的夜晚,良好的互动氛围下进行的,彼此真诚。听众基于信任媒介和主持人而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在谈话的过程中主持人不仅要耐心倾听,而且要给出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体会,并提出一些指导和建议。这里,主持人实际上发挥着为听众排忧解难的功能,定位于一个咨询者的身份,它可以被理解为是主持人的职业身份所派生出来的心理医生、生活指导者和服务者、个体行为的公共鼓励者的角色定位。参与者在经过一番倾诉后,埋藏在内心的不能自我解脱的情结、痛苦等不良情绪通过与主持人的谈话得到了及时释放,减少了内心的压力和负担。这个过程尽管不是纯粹的心理学意义上的咨询,但收听节目的普通听众对主持人非常信任,他们期待主持人的个人见解,为他们排忧解难,给予科学的、正确的疏导和指引;他们需要有权威的人认同自己,帮助自己走出犹豫和困惑的状态。
另外,广播夜谈节目同样也具有心理咨询的社会意义,从整个社会来看,具有健康心理的社会成员非常重要,而人们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和积极生活皆有益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广播夜谈节目与心理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对此做出了贡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广播夜谈节目发挥着拟心理咨询的功能。广播夜谈节目的社会劝服与救助力量,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显示出来的,这是夜谈节目所遵循的一个原则,关爱、真情、温馨、随意、亲切,都会有助于人的心灵释放。节目为疏导听众的心理障碍,调节人们的情绪情感,缓解或减轻心理矛盾与冲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受众的心理求助是在与主持人对等的交谈中完成的,由于大众媒介的强大,谈话中将更加突出和强调交流的对等性和平等性。
2.弥补尚未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功能——媒介中的救助行为
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真正建立起来的,在城市和广大农村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活动。但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社会保障领域里凸显出来,现实情况是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较窄,社会救济以及社会福利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和乡村中存在大量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这些社会成员,尤其是低收入者,对政府的社会保护需求增加。
我们常常在报纸上看到救助性报道,通过媒介呼吁社会资助急需救济的弱者,像贫困学生、患病儿童及病毒感染者等。针对特定对象的实际困难,唤起公众同情心,以帮助弱者摆脱困境。广播也通过设置一些带有社会救助和慈善性质的栏目来表达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电视节目中也有相同的表现主题,有的节目就是电视台公益特色的标志。大众媒介用不同方式来帮助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罗伯特·默顿在分析社会结构中一个特定单位的功能时指出:社会结构单位发挥的功能并不局限于“正式的”或预期的功能,除了已意识到的或显功能(manifest function)之外,一个社会结构单位还具有尚未意识到的,或者是未预料到的潜功能(latent function)。[12]大众媒介对困难群体的关注和所给予的实际帮助从其显功能来看,是受助对象得到了物质援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媒介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影响着更多的人参与到救助活动中来;从其潜功能来看,媒介行为弥补了尚未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大众媒介以实际行动和影响力,给那些社会上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以关怀和同情,用平等和尊重的眼光看待他们,充分表现了媒介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媒介表达社会救助思想的一种新形式,媒介能够在提供信息,引导舆论的基础上,基于现实,发挥这种社会附加功能,弥补我国社会保障机制较弱的一面。媒介展示了真实的社会图景,提醒人们关注这样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激发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关心弱势群体、帮助困难者的活动中来,更多的人分担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他们的境况就会改善一些,困苦的程度就会降低一些。鉴于目前我国社会的总体状况,大众媒介所发挥的弥补尚未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功能将继续存在。
3.提供宣泄渠道的功能——“口述实录”
大众媒介提供宣泄渠道的功能是通过个体的倾诉行为完成的。广播夜谈节目和电视上的一些情感沟通类谈话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这种功能,但本文这部分的分析是以非常有代表性的报纸上开辟的口述实录专栏为例的。口述实录就是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向素昧平生的记者倾诉自己的烦恼、人生经历、情感世界以及生活困惑等内心隐私,记者将这些口述的内容整理成文字,保持原貌,通过报纸公开出去,供读者阅读。在“口述实录”的空间里,当事人以倾诉的方式来达到宣泄的目的,倾诉行为是情绪情感的载体,心理的外化,这种心理外化就是一个心理宣泄的过程。当事人有的是带有忏悔性质的诉说,有的是懊恼的表达,有的又是内心冲突的再现……,总的看来,卸下的是心理重负,不安、紧张或焦虑的状态得到缓解。
“口述实录”体现了大众媒介提供宣泄渠道的功能,它是适应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并经过自身调适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社会附加功能,在国内心理咨询医生及设施并不普及,而运用消费各种娱乐形式进行宣泄必须考虑经济承受力的现实条件下,媒介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宣泄机会,从而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通过对大众媒介社会附加功能的分析,需要指出的是,强化人们对媒介附加功能的认知,让人们形成凡事找媒介解决的思考模式与行为,将会使媒介以万能的形象出现,本该由社会相应部门承担的功能,都由媒介来做,这无疑会影响媒介正常功能的发挥,从长远来看,这是不正常的状态。但在中国目前状况下,大众媒介的社会附加功能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且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注释】
[1]〔美〕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鲍尔-洛基奇著:《大众传播学绪论》,杜立平译,新华出版社, 1990年9月第1版,第292—293页。
[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4版),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0年1月第1版,第347—349页。
[3]同上书,第354—355页。
[4]〔美〕韦尔伯·施拉姆等著:《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
[5]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1版,第115页。
[6]《法治现场》为每晚60分钟的大型法治电视杂志, 2002年4月1日推出,被评为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在南京地区深受观众喜爱,拥有较好的收视率。
[7]夏建中:《中国公民社会的先声——以业主委员会为例》,《文史哲》, 2003年3月总第276期, 第116—117页。
[8]董晓莹、郑直:《媒体曝光政府,政府必须追查》,《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 2000年5月12日第13版。
[9]张娟:《试论听众直接参与广播传媒的社会效应》,《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第131页。
[10]〔英〕安德鲁·古德温、加里·惠内尔编著:《电视的真相》,魏礼庆、王丽丽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第201页。
[11]江光荣著:《心理咨询与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5年4月第1版,第31页。
[12]戴维·波普诺(David Popenoe)著:《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 1999年8月第1版,第1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