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究小学生心理特点书籍

研究小学生心理特点书籍

时间:2023-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调查与研究(一)研究方法概述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法。调查对象的抽取,采用概率抽样方式,分别在北京城区抽取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使得调查结果对相应年龄层次的观众有一定代表性。对象性节目《第二起跑线》的应对性研究选取中央电视台《第二起跑线》栏目,分析对象的总体为2002年1月至12月间的节目,采取等距抽样方式抽取节目样本。

三、调查与研究

(一)研究方法概述

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法。选择北京六个城区:朝阳、海淀、崇文、宣武、东城、西城居民中的电视观众为研究对象。以下结论均限于北京城区的观众。为了保证所研究电视节目的典型性,我们均选取了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深层访谈。

1.问卷调查:我们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观众心理需求的特点,在前测的基础上,自行编制了观众心理需要与收视需求调查问卷,并对问卷中的态度量表进行了信度、效度测试,以保证测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调查对象的抽取,采用概率抽样方式,分别在北京城区抽取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使得调查结果对相应年龄层次的观众有一定代表性。

2.深层访谈:本研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和相关电视工作者进行深层访谈,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观众的心理需求。

3.内容分析:为了考察现有电视节目对不同年龄段观众心理需要的满足情况,选取了中央电视台一些典型节目进行内容分析。

4.研究的总体思路:利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北京市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优势心理需要,通过内容分析研究对象性电视节目,考察这些节目所提供的内容是否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要。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北京城区小学生观众的心理需求与电视节目的对应性

(1)小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小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测量工具是自行编制的《北京城区小学生心理需要与收视需求调查》问卷。问卷编制主要参考了琼斯和克兰戴尔的“自我实现简短测试”以及施密茨和苏迈特“需要测试量表”,问卷在效度上得到了比较好的保证。问卷中态度量表部分的一致性信度为.62,再测信度为.65。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城区抽取了和平里二小、清华附小、良乡小学和定福庄二小。问卷采用班内集体填答,共回收有效问卷247份。

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的优势心理需要依次为:爱与归属需要(3.93)[8]、安全需要(3.85)、尊重需要(3.62),与之相比,生理及自我实现需要不属于本阶段突出需要。

随着个体身心的发展,进入小学的儿童所面临的发展任务与幼儿阶段有着很大不同,来自老师、父母和同学的爱与接纳对成长期的小学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获得老师关爱和同学认可是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标志。因此,小学生对爱与归属的需要会比较突出。但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远未成熟,他们对安全的需要也会比较突出。

(2)对象性节目《大风车》的应对性研究

研究选取《大风车》栏目中针对小学生的节目《新闻袋袋裤》、《童年》进行了内容分析。分析内容包括34期《新闻袋袋裤》(2003.1.9—10.29),共172条新闻标题;《童年》70期节目。

A.《新闻袋袋裤》

《新闻袋袋裤》是一档儿童新闻节目,以新闻短消息为主。该节目中涉及安全需要方面的内容最多,占27%。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新闻袋袋裤》将儿童新闻定位为报道“与儿童生活相关、受到儿童关注的人和事”。数据显示,《新闻袋袋裤》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以校园生活新闻为主,占到总体的50%以上;有关动物和公园展览类的社会软新闻也是重点内容,占38%;而时事新闻仅占9%。访谈中,研究者发现相当多的小学生很关心新闻时事,但他们从这档儿童新闻节目中很难得到适合儿童认知心理的新闻时事内容,小学生主要是从成人新闻中获取他们感兴趣的时事新闻,但他们对其中的一些内容理解困难。

B.《大风车·童年》

《大风车·童年》是一档介绍名人童年生活的访谈节目。该节目能够多元化传达正面主题,其表现手段非常灵活生动,这是我国其他同类儿童节目需要特别借鉴的一点。但在嘉宾人物选择上出现偏差。内容分析发现,嘉宾职业构成,演艺类明星约占三分之一,而科学家仅占4%,公益人士占1%。榜样的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小学生刻板印象的形成。

C.《大风车》游戏竞赛类节目

《大风车·4+ 4》和《大风车·挑战800》是两档游戏竞赛类节目。编导人员从小学儿童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的角度着眼,特别关注到了对小学儿童的团队协作性和集体归属感的锻炼。就此而言,节目比较好地应对了小学生对爱与归属的优势需要。

(3)结论与建议

研究表明,北京小学生的优势心理需要是安全需要及爱和归属需要,《大风车》的几个主要节目,恰恰反映了儿童这两方面的优势需要,这说明《大风车》是一档比较优秀的符合小学生心理需求和社会化成长的儿童节目,但也还存在一些有待提高的地方。

● 《新闻袋袋裤》的编导人员应从时事新闻的角度考虑对小学生安全需要的满足,制作适于小学生的时事新闻专题。

● 《大风车·童年》节目应扩展选择嘉宾的范围,增加不同领域的模范人物,给儿童树立多方面的学习榜样。

● 由于我国现阶段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所以对象性节目在满足小学生爱和归属需要时,可以从“团队精神、集体意识”的角度更多地予以关注。

2.北京城区初中二年级观众的心理需求与电视节目的对应性

(1)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进行研究,对于心理需要的测量采用排序量表。在北京城区使用随机抽样法选取了清华附中、25中、166中和育才中学,每所中学在其初二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6份,研究发现,这个阶段最突出的心理需求是尊重需要,以及爱与归属需要。“考上高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获奖”、“个子再长高一些”等都是初二学生认为比较重要的需要。而这恰恰体现了他们要求获得尊重的心理需求。爱和归属的需要对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也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对同辈群体的需要。

(2)对象性节目《第二起跑线》的应对性研究

选取中央电视台《第二起跑线》栏目,分析对象的总体为2002年1月至12月间的节目,采取等距抽样方式抽取节目样本。

作为一档历史长达十年的专门针对青少年的节目,《第二起跑线》在初二学生观众中知名度并不高。55.4%的人从未看过, 33.1%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青少年不收看这个节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节目“太拿他们当小孩”。

《第二起跑线》最大问题是缺乏真正的青少年视角——内容成人化、形式简单化、生硬教化等痕迹仍然存在。

在《第二起跑线》的节目中,最受中学生观众欢迎的是“请名人讲他们中学时的故事”(29.5%)和“讲述其他中学生的故事”(27.1%)。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在身心发展各方面的激烈改变,促使他们去寻找与其相似的伙伴,以满足确认彼此的需要。这两类节目所以受欢迎,与中学生希望在别人的故事中寻找认同与归属感密切相关。

(3)结论与建议

初中学生,从总体需要层次来看,尊重需要和爱与归属需要居优势地位。因此,电视工作者在制作相应的对象性节目时,应根据节目特点与定位充分考虑对尊重需要和爱与归属需要的满足,帮助青少年摆脱自我认同的危机感。青少年阶段以成长和娱乐为主,初中青少年希望节目的表达方式是活泼和趣味化的。最好在电视制作、播放和反馈的整个过程中鼓励青少年参与到节目里来。

3.北京城区中年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与电视节目的对应性

(1)中年电视观众的基本心理需要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年电视观众的基本心理需要进行研究,测量工具是自行编制的测量表。调查对象为年龄在35岁到55岁之间,居住在北京城区的中年电视观众。采用地块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出车公庄小区、双石桥社区等20个单元,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分析显示:自我实现需要最高(4.80),其他依次为:自尊需要(4.46),生理需要(4.23),爱与归属需要(4.02),安全需要(3.82)。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为中年人的优势需要。

(2)对象性节目《对话》的应对性研究

研究选取了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作为分析对象,从2000年7月8日到2003年6月1日,共117期有效样本。

内容分析显示,《对话》节目中商业名人嘉宾占51%,其次是经济巨子(17%);在对话话题的选择上,“热点人物访谈”占有最大比重(39%)。由此可见,《对话》栏目邀请的嘉宾多数是已经取得成功、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中年知名人士,他们的名字就是自尊与自我实现的代名词。对节目现场与嘉宾对话的观众而言,参与到同成功人士对话的互动中更有助于他们从交锋的冲突中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替偿性满足;对于观众而言,他们照样可以从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中得到自尊与自我实现需要的替偿性满足。《对话》对经济的风云人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收视率分析可以看到,得到了以职业角色为重要生活结构之一的中年人的认同,满足了中年人的心理需求。

(3)结论与建议

研究发现,中年人的优势需要表现为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对话》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年人自尊与自我实现的优势需要。

然而《对话》栏目关注的多为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领域, 81%的嘉宾类节目清一色男性嘉宾。节目所倡导的自我实现也多集中在职业和事业方面。单一的节目类型和性质满足不了多数中年人的自我实现需要。这就需要在不同节目类型的编排上考虑到不同中年人的优势需要。

4.北京城区老年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与电视节目的对应性

(1)老年电视观众的基本心理需要分析

本次调查将总体定义为北京市六城区60岁以上的居民。共计抽取200个样本。具体抽样采取地块随机抽样办法,抽取20个单元,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心理需要部分的测量工具是笔者自行编制的需要层次量表。信度检测结果表明需要层次量表具有较好信度;单项与总和相关分析表明,每道题目均与总和呈中度的相关(Sig=.01);因此分析表明量表题目与假设的结构基本吻合。

从结果来看,生理需要(4.22)和安全需要(4.17)对老人而言处在最重要的地位。老年人对自身安全系统和生存系统危机感很高,非常看重身体健康、衣食温饱;期望社会安定、自身权利得到保证。这与老人养老的思想与养老的忧虑不无关系,也与我国的养老体系和老年保障的实施力度的不够有很密切的关系。尊重(3.88)成为仅次于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3.71)和自我实现(3.47)排在最后。

(2)对象性节目《夕阳红》的应对性研究

研究选取了中央电视台老年节目《夕阳红》作为分析对象,该栏目2003年1月—2003年11月的文本为研究总体,由于各种原因每个版块的有效样本数量有所差别:《祝你健康》版块有效样本9篇,《生活新视窗》版块有效样本9篇,《潇洒走四方》版块有效样本9篇,《关注夕阳》版块有效样本8篇,《不老人生》版块有效样本13篇。

● 《祝你健康》、《生活新视窗》、《潇洒走四方》版块分析

内容分析表明,这些节目同质性较高,从健康、生活、旅游三个方面针对老年人的需要提供服务,尤其是生活与健康的版块,与每个老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适应老年人的需求。

● 《关注夕阳》版块分析

《关注夕阳》是以新闻事件为线索,以事实为依据的关注老年人生存状况的节目。节目中以群体为主人公的居多,有夫妻、母女等等。比较而言以生活困窘者居多。但是节目除了诉说老人的困境之外,还较多地涉及到了部分高层次的需要,在主人公的追求中,自我实现这一高层次需要的内容分数累计高于生理与安全的需要。可见,基本的需要是节目所关注的,但是高层次的需要却是节目所看重的。

● 《不老人生》版块分析

分析显示,《不老人生》栏目主人公多数具有鲜明的身份特点,他们比较集中的追求是:老有所为和对后代的爱与奉献。

不可否认,很多老人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时代的烙印隐约可见。但是在今天的现实中,舍身取义,舍小我顾大我的人与大多数受众似乎还有一定的距离感。

(3)结论与建议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老年电视观众的优势心理需要。

总体来看,《夕阳红》节目的版块设置比较适合老年人的需要。在《关注夕阳》、《不老人生》这两个纪实性版块中,倾向于老年人高层次需要的文本相对多一些,对老年人高层次需要的褒扬暗含在纸面笔端。另外在生活版块中可以向老年人提供各类老年人需要的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