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环球时报》标题形式的“中规中矩”与“不拘一格”
这里所谓的“中规中矩”,是指《环球时报》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在拟制标题方面形成的一定之规,如头版标题的表现形式。而“不拘一格”则指富于变化的标题形式,主要体现在头版以外的其他版面上。二者共同服务于表现内容的需要,构成了《环球时报》标题的独特风格。下面结合实例作一些分析。
(一)《环球时报》的标题结构
《环球时报》的标题大部分都是“引题+主题”的复合型结构,一部分是只有主题的单一型结构,“主题+副题”的复合型结构较少。很难看到引题、主题和副题“三标俱全”的标题。特别是头版的标题,多年保持了相同或相似的手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外观”——横竖结合。即横排于版面上方、报头之下,多由“引题+主题”构成的通栏题,与竖排在版面右侧的“单一型”标题,形成直角之势,横竖标题在颜色、字体上和谐搭配,凸现轻松不失严谨的基调。
头版通栏标题最大的特点是,引题多由两个字数相等、对仗工整的短句组成,通过交代背景、说明原因、揭示意义、烘托气氛等方式引出主题。
主题则概括主要新闻事实或点明主要观点,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方面的例子前文列举较多,这里不再赘述。下面来看几则头版右侧的竖题:
伊朗强硬派全面掌权(6月27日)
中亚要赶走美军基地(7月8日)
走近伦敦“人弹”家乡(7月20日)
高油价让世界着急(8月15日)
媒体猜测普京接班人(9月30日)
美派核航母对着谁(10月31日)
法国骚乱为何难平息(11月9日)
中国领导人不见小泉(11月16日)
这些以“单一型”结构立在头版右侧的标题,实际上起到了对重要新闻导读的作用,在标题的下方通常注明“文见第十六版”(个别情况下,文见十六版之外的其他版),标题颜色彩底反白,十分醒目。而在刊载全文的第十六版或其他版面上,标题依然是“引题+主题”的复合型结构,头版将其中的主题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由于主题是标题中的核心部分,可以有效地引导读者按图索骥,到相应的版面上阅读正文。这种处理方式既充分利用了头版“寸土寸金”的版面资源,也满足了读者对国内和国际要闻的了解欲望,同时形成了《环球时报》头版标志性的特征,能够让读者在零售报摊的“芸芸众报”中一眼认出《环球时报》。
(二)“新闻源+新闻内容”的表述方式
引题交代新闻来源,主题(和副题)说明新闻中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引题和主题合起来是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
法新社发自延安的报道称(引题)
西北人对窑洞感情深(主题)
(2005年6月27日 第七版)
英国《卫报》刊文称(引题)
中美应避免新冷战(主题)
文章认为,美国需学会抑制自己寻求敌人的原始欲望(副题)
(2005年6月20日第6版)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刊文(引题)
中国让太空充满活力(主题)
(2005年10月5日 第七版)
《华盛顿邮报》撰文披露(引题)
美国大使出钱就能当(主题)
(2005年10月19日 第七版)
这是《环球时报》很有特色的一种标题样式,就是在转载外电外刊的稿件时,引题交代新闻的出处,点明具体的报刊、通讯社或电视台等的名称,主题进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见解。文后详细注明出处,除媒体名称外,还有发表时间、原来的题目、作者、译者等。这样的文摘内容“为我所用”,不但丰富了报纸的报道题材,还能在忠实反映原文的同时,通过标题“借他人之口”巧妙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从一个个独特的视角开阔读者的视野,启发读者的思想。
(三)文中常加插题或提要题
《环球时报》的稿件大多比较长,标题以复合型结构为主,而且大多都有插题,有的还有提要题,信息提炼较为完整、思路清晰明确、导读作用很强,方便读者阅读。其插题并不刻意追求对仗工整,而是以准确概括内容和传播信息为首要标准,形式灵活多样。下面分别举一例插题和提要题加以说明,先看插题:
爆炸惊吓八国峰会 “基地”组织声称负责 (引题)
伦敦突遭恐怖袭击(主题)
(插题):爆炸现场一片混乱
布莱尔严厉谴责恐怖分子
我驻英使馆正忙着了解是否有中国人伤亡的情况
各国反应强烈
伦敦遇袭并不突然
(2005年7月8头版、第16版)
2005年,当地时间7月7日上午,位于英国首都伦敦中心的五个地铁站同时发生爆炸,接着两辆公共汽车又遭到袭击,英国和全世界为之震惊。《环球时报》驻英国和其他多国的记者发来了报道,报纸在7月8日的头版和第十六版作了详细报道。这篇报道的标题采用复合型结构,主题和引题分别交代了事件的发生及影响,文中还用了五个插题,插题句式并不对仗工整,句子长短不一,但都准确地概括出各自统领的每一部分内容,且从多个角度和方面说明爆炸的情况及其反响。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再看提要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