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电视与人文关怀(下集)
主题:教育电视如何体现独特的人文关怀
主持:紧跟时代脉搏,承担社会责任。各位好,欢迎您收看中国教育电视台20周年华诞特别节目,《教育电视与社会和谐》电视系列论坛。提到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我想起来最近我在某个人的博客上看到他引用狄更斯的一句话来发表他的评价,就是我们现在的媒体进入了最好的时代,也进入了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当然是指因为技术手段的进步,现在我们的媒体获得了空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空间,但同样也是因为这些原因包括各种新思维的介入,也让我们媒体的这种价值取向受到了空前的考验。那在新时代的情况下,媒体的社会责任该如何体现,具体到我们的教育电视台又该呈现怎样的时代特征呢?在上一期节目里面我们请到两位嘉宾就教育电视与人文关怀发表了他们各自的观点,今天我们继续讨论。首先再来认识一下他们二位,一位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教授,欢迎您于教授;还有一位是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主任王甫先生,欢迎您王主任。首先请教一下于教授,就是我们一直在提人文关怀,您能给媒体的人文关怀下一个定义吗?
于丹:其实我们现在已经从一种狭义的教育转化到一种广义的教育,也就是说教育正在悄悄地打破这几道线。第一是一个空间上的线,就是打破学校的院墙走到了整个全社会;第二是一个时间上的线,就是从阶段性教育扩展成了终身的教育;第三是主体与客体一种关系上的转化,过去我们认为教育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一种知识的传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现在中国教育台提出了我自己很欣赏的一个口号叫“创建全球最大的学习型平台”。“教育”跟“学习”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作为学习平台上每一个人都是主动的快乐的享受的,他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一个个人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展现,而不是说在那儿很受罪地去接受一些强行的知识灌输,那我想这样的时间、空间和主体资质的转化,就让教育电视台已经走到了一个全社会的大教育使命上。现在又正好是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应该说从人的价值观念到知识结构,到每个人社会角色的调试定位都在转化过程中,所以我认为,真正的人文关怀,就是让人能够有更多的准备,就是思想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和物质上的准备,来应对种种转型时期的考验,让人生活的底线更安全一些,上线更幸福一些。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公民的生活究竟如何,我想是在这两道线之间,就是安全感更高,幸福感更强。
主持:王主任您是中央电视台研究室负责人,您能告诉我,比如说您日常中怎么样告诉那些编辑记者在节目当中、在制作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
王甫:人文关怀最早的时候指的是这种人际之间的关怀,人与人的关怀,而且往往带有一种强势对弱势的关怀,长辈对晚辈的关怀,一个政府和一个组织对个人的关怀,健康人对一些残疾人的关怀。但是在电视上我觉得这种关怀就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一种互动,它不再表现成单向的,它是通过互动,而且通过观看咱们教育电视台节目,我觉得教育和电视一旦结合起来这种互动就变得更为明显。
主持:那怎么样体现这种互动?
王甫:这种互动就是说他在观看我们节目的时候得到一种认可,得到一种尊重,从电视屏幕上找到一种认同,这是很大的一种人文关怀,“非典”期间我有一个经历,就是那个时候朋友之间都很少见面了,变成打电话,一打电话的时候说你在干什么我在干什么,包括问问你的孩子干什么,好多人都在说我的孩子在收看《空中课堂》,孩子们那个时候在家里面憋得已经受不了了,他们好几个人都跟我讲在收看《空中课堂》。
主持:就是我们教育电视台当时播放的。
王甫:他们那时候也在看动画片,也在看故事片,也在看电视剧,但是很多的孩子在看这个《空中课堂》,而且家长当时很满意,一个是孩子们能够继续学习,保证他的知识不间断;另外一个是那种心态,那种家庭的气氛,整个家庭的那种生活状态没有受“非典”太多的干扰。
主持:家长会很欣慰,孩子还在继续学习。
王甫:这种人文关怀是电视送来的,特别是电视的教育节目送来的,他送来了知识,也送来了一些必要的课程,更重要的是送来了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也就是送来了一种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不是说某些人直接单向给我的,而是我们自己在这种看电视的过程当中自己体验出来的,自己的一种认可,我觉得这个挺重要的。
主持:于教授刚才你也提到不同的情况下人文关怀不同的表现,刚才王主任也提到了很多,您觉得比如说在我们的一些民生新闻当中或者一些灾难性新闻报道当中如何去体现那些人文关怀?
于丹:其实民生新闻更重要的是一种立场和加工方式,而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取材范围。其实现在民生新闻兴起已经有几年了,也开始走入一个误区,就是民生新闻越来越像市井新闻,就是越来越多了一些猎奇的色彩,对偷窥心理的满足,那么这些是不是民生新闻的宗旨呢?其实真正的民生应该是体现一种善良与温暖的媒体关怀,有的时候应该是以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利益最大的体现作为它的宗旨,那么同样像你刚才说到的,种种的灾难报道,这个里面的关怀也是首先应该体现在对于人的命运感的一种关注,因为在灾难中其实是人生命最脆弱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候每一个人的那种危机感,个体的无助都被无限地放大了,在这个时候是向他们的伤口上撒盐,让他们一遍一遍地去讲述他们一些惨痛的经历,作为一种博取收视率廉价的噱头呢,还是说你宁可让他们安静一点,去保护他们,远离他们,而让媒体有更多呼唤的力量,让全社会对一个事件有更多的反省,在制度上给他更多的保障,或者是伸出更多援助的手呢?这两种做法应该说是天壤之别,好在就是现在因为随着灾难性报道披露越来越多,我们的媒体其实已经学会在调整自己的位置,而且全社会也正在学会适应在这种报道中一个公民所处的位置,所以我觉得应该说民生新闻在这种硝烟大战里面包括像灾难性报道数目上升方面,这个媒介的责任应该是重新被反省的,也就是说不要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去做一些给伤口上撒盐的事情。现在你说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当务之急的问题。
主持:对,于教授提到有在人家伤口上撒盐的情况。王主任您觉得现在,就是很多媒体都在以人文关怀作为自己的一种口号,那现在人文关怀方面媒体有哪些做得不好,除了刚才于教授说的那个?
王甫:媒体上我觉得现在对民生新闻包括对人文关怀都很重视,这一方面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他要承担这个社会责任,另外一方面这也是赢得高收视率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因为这个民生关怀这种民生新闻还有人文关怀它涉及到人性里面一个很深的,一个很本质的东西,就是关心人的生活状态,关心人的生命,特别是关心人的身体,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刚才于老师谈到了就是灾难性的报道,灾难性的报道可以说它是一把盐,但是他是撒在伤口上的,还是撒在你一个正常节目的一个调剂里面,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是你撒在一杯水里面变成一个淡盐水,他可能对人体是有好处的。所以我想这些民生新闻包括一些灾难性的报道,以至于延伸出去一些灾难性的电视剧作品,都会有人文关怀的这种特色出现,这里面也看到我们教育台的一个节目,叫《非常24小时》。
主持:这主要是在一个发生公共危机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的电视剧。
王甫:他里面谈到了公共危机的处理,谈到了公共危机的管理,这些都是当代社会管理上一些很新的管理理念,很新的管理方法,我觉得这个是教育电视台追求时尚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另外一个这里面我看到有人谈到过《非常24小时》有三个第一,第一部24小时连续播出的电视剧;第一部城市科幻险情电视剧;有了前两个第一,中国教育电视台就成了第一个连续24小时播出电视剧的电视台。这些我觉得都总结得很准确,我自己感觉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第一,它安排的那个播出时间很不同凡响,或者是别有新意,一个是在除夕之夜,一个是在元宵之夜。这本来是一个万家团圆、祥和、欢聚的一个时刻,它偏偏像于老师谈的,它要把这把盐拿出来。
主持:会不会让大家觉得不舒服呢?
王甫:恰恰相反,赢得了一个很好的收视率。因为人在团聚的时候,在浓浓亲情的时候他们更需要彼此的关照,他们当然不希望看到自己本身发生危机,或者生命受到威胁,但是他们看到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应对。
主持:这是居安思危。
王甫:他要看到这些情况下一个危机是怎么化解的,看到一个生命怎么样绝地逢生,怎么重新蓬勃起来,我想这个是教育台的一个特色,跟它的定位也有关系,它不是一般的娱乐,它不是一般的资讯,它在它所有的节目里面总是或浓或淡,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晦地有一点教育的意义在里面,它要体现出来这种定位。
主持:这是一种大的教育,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那种。
王甫:它不仅仅是授业、解惑、传道、讲授知识,就是加工式,它不是这样的,它是要把人的内心的一些情感,把这种很浓厚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它所有的节目里面,包括它的那些教育节目。我觉得那里面也有人文关怀,我想这么说起来人文关怀可能会显得有点泛化,但是说作为教育电视台它的优势在这里,它现在把这个优势发挥得很好,而且采取了一些逆向思维,逆向植入的方法,我觉得这是教育电视台应该总结,应该发扬的地方。另外一方面,教育电视台我感觉的是,教育为本,电视为用,教育是你的本,是你的安身立命的本,一定要坚持这一点。我看了教育电视台的一些数字,从节目播出量上讲,这个定位目前还是很准确的。你看我们教育台的一套,教育一台它的年播出量是43.8万分钟,其中教育题材的节目,就是直接的教育节目是31.5万分钟,占71.86%,71%点多。在教育二台一年的播出量是18.2万分钟,其中教育节目,就是教学节目是16.4万分钟,占90.73%,将近91%了。在我们其他频道里面,普遍也超过了85%。从总体上来讲,从播出量上来讲,教育台的教学节目占绝对优势。
主持:就是教育为本我们已经做得很好。
王甫:在这些教学节目里面应该继续强化这种人文特色,这种人文关怀。比方说互动,比方说这种动画手法,比方说多媒体的一些表现手法,包括这里面的一些教学,实践,各种手法,除了课堂讲课这种方式,还有各种手法,现在已经很多了,我觉得这方面做得还是很出色。另外一方面就是在我们其他的将近15%的这些节目里面,这些节目是体现我们人文关怀最主要的一些亮点。
主持:您指的是教育节目以外的其他节目?
王甫:其他节目,而且我们得到教育节目人文关怀这种很深刻的印象往往也是从这15%里面得到的,这就有点像我们以前谈到的那个二八定律,你花20%的钱,赢得你80%的利润;你花20%的时间,去处理你80% 的业务;你花20%的播出时段,赢得你80%的经济回报,或者社会回报。我想这里面我们可以再思考一下,但是在这里面这些节目像刚才我们谈到的《非常24小时》,我们谈到的《空中课堂》,还有我以前参加过一个节目的策划和研讨会,就是那个《我的太阳》,这些节目播出的时间并不占重大比例。
主持:都是在20%里面。
王甫:但是我们最后记住的是这些节目,包括我们这些研究人员,包括一般的电视工作者,包括一般的电视观众记住的是这些东西,他从这些东西里面得到的最广泛的这种认同,特别是《我的太阳》那部片子,我记得那里面全是普通人。
主持:对,目前有三部,记录的都是普通基层人,或者基层的团队,记录这些普通人的普通的命运,这些在其他台里面也有,但是在我们教育电视台一个是成系列播出,另外他选取的是这些人在生活道路里面不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的过程。这个片子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他能够让所有的观众都感到我是太阳,我的价值、我的尊严、我的人生的品格能够得到一种认同,我想这是教育电视台的一个定位,也是我们所有媒体应该有的一个定位,这样才能最后体现出以人文为本的这种基本的特色来。
主持:那提到社会转型期我们都在问媒体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我也注意到去年中国教育电视台作为唯一的一个媒体获得了中华慈善奖,民政部颁发的,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所有的媒体都去像教育台一样,比如说承担这么多的这种公益的这种行为,王主任觉得像这种公益的行为也好,或者说像这种社会责任也好,怎么样更好去承担它?
王甫:这个我想一个是要做好我们的节目,这是你对社会最主要的贡献,体现你人文关怀主要的平台,当然了,我们还要有一些实际的人际方面的这种关怀,刚才你谈到获得了中华慈善奖,我觉得这在媒体当中也好,甚至在一些很有实力的大企业当中也好,得到这个荣誉都是很不容易的,这一点上我觉得教育电视台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做了很多具体的项目。这里面有一个项目我非常感兴趣,就是教育台在贵州贵阳市聋哑学校改造了一个学生的食堂,聋哑人的餐厅。你要如果去看,有的时候会让你觉得很有感触,或者很震撼,他们就像我们以前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所以教育电视台做了这样一个项目,花了多少钱我不知道。
用了这些钱之后他所产生的这种效益,这种效果是可观的,那个时候你会看到残疾人那种满足感,那种幸福感,我们永远都体验不到。
主持:他们有了这么漂亮的一个餐厅之后,我想他们内心的感觉一定很好。
王甫:所以慈善事业从这儿开始说起来,也许我们以后有实力我们会做更大的慈善事业,我们会做更广泛的慈善事业,但是这种把有限的精力,不管是财力也好,我们的节目资源也好,投到那些最体现人文关怀的点上,产生的这种心灵震撼我觉得这是目前很重要的。我们要把它从慈善本身化解到我们节目里面,化解到我们中国教育电视台品牌战略里面,那个时候中国教育电视台就会在这里面形成自己一个独特的品牌,形成自己一个独特的宣传的优势,能够和其他台划分开,如果说我们要硬把它打一个烙印的话,那可能这个烙印就是我们这种最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
主持:对,您给我们总结得非常好。于教授您觉得如果说以后我们作为教育电视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您给我们哪些建议呢?
于丹:因为教育台它一个公共媒体的属性摆在这里,所以它就会做更多抛弃商业利益的事情。在今天的媒体运营中能做这种决定是要需要一定的勇气的,甚至是需要一些代价的。也就是说拿出来频道资源去做公共福利的事情,但这也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一个媒介使命,这也体现了它一种媒体的态度。中国现在所有电视节目面临的困惑,就是我们的验收体系其实是多元制约,一方面我们要承担政治指标,就是舆论引导宣传的责任。第二要承担公众利益的指标,就是我们的节目好收视率就高。第三还要承担广告利润的经济指标,而这三个指标之间是相互有冲突的。现在作为一个媒体,政治指标方面我们有专门的审查制度,一般来讲不会出现问题;而经济指标又有广告的这种制约,大家也会比较重视;这个中间特别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公共利益,就是媒体的公益性这样的一个指标。那对教育电视台来讲,我想它是有几个策略。首先现在的几个频道它是有各自定位的,我们的公益指标更多的其实反映在教育二套上,也就是说教学节目本体这是教育台一个最大的特色。其次在其它的节目中,我想教育台最近这三年一直在打这个精品策略牌,就是品牌生存战略,其实品牌这个概念最早的意义在英文原意里面就是烙印,其实什么叫做品牌化节目,就是那些有烙印的节目,大家看了以后认为说非他不可有唯一性的节目。在过去教育台的节目更多的是狭义教育,走到今天广义教育以后这种不可替代的节目正在越来越上升,我想这样一个精品战略会在以后提升更多观众的认知度,这种人文关怀的传递它会渗透到所有的节目中,大家看到的不仅仅是叙事,而是以事为平台,让人的命运成为主角。所以人永远不会遮蔽事,这可能是教育电视台在做节目的时候的一个宗旨。
主持:对。像于教授说的,王主任,您觉得包括很多媒体现在也面临这样一种矛盾就是怎么样履行自己的公益责任,怎么样跟广告商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的程度?作为我们中国教育电视台来说,如何去处理这种可能会有的一种矛盾,或者说怎么样去平衡这种关系?
王甫:这个话题比较大。但是我想如果我简单的说,作为教育电视台毕竟是除了中央电视台之外唯一一个在国家级平台上播出的,它是个国家台,这是一个巨大的资源,这个资源要充分的发挥,充分的利用,它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这种价值,在中国能够作为国家台播出的只有这两家。
主持:您是说现在远远没有达到?
王甫:远远没有达到,要大力去开掘。这里面品牌战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育电视台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要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用品牌优势去开掘你的资源优势,这样就能够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都会有更大的突破。
主持:谢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