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音是运动的
生命不是一个概念性的存在,而是在运动变化中展现它的生的动象的,生命其实就是生命运动的历程。
运动,是一切生命体的本质特征,是生命活力的直接表现,静止、死寂是生命的对立面。生命,是活跃的生命,运动着的生命。
运动作为生命的标志,对于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达·芬奇认为,如果一幅画缺乏运动特质,它就会“双倍的死板,因为它不仅是件本来就是无生命的虚构的事物,而且当它表示出它既无心灵的跳动,又无躯体的运动时,它还得再死一次”。[13]与绘画不同,声音本来就是运动着的事物,运动变化是有声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我们就更不能忽视运动在表达中的重要性了。
有声语言创作不仅是意义的表达,同时也是一种声音的运动。声音的对比变化、气息的不同运用、情感的起伏发展都产生出一种动感,一种变化的活力。再高深的思想、再真挚的感情都只有“形之于声”,才能“及于受众”。对意义的接受和理解是在对声音的体验中完成的。在有声语言创作中,运动不仅体现在语词在时间之流中的绵延和展开,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鲜明的对比。相应地,运动的作用也不仅是为语意的展开铺排一个空间,它本身就是意义的一部分。声音的对比变化不仅可以起到区别语意的作用,而且对语意起着强化或弱化的作用。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有声语言大众传播中,对语意的强调和重点的突出,不是接受主体自发地根据文字意义的内在逻辑确定的,而是接受者在传播主体的有声语言表达中通过捕捉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强弱的变化并将之与自我内在的语言机制进行比较和结合中获得的。这些强调在传播主体处已经完成,是传播主体的意向、倾向、态度的外化。具体说就是,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虚实,处理中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回环往复,转换中的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轻先重、欲重先轻,产生了一系列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造成了声音的差异,而声音的差异在情感的内在推动力下又摹画出情感的丰富变化,推动语流、节奏在感情的基础上有序地前行。因此,声音的运动不仅仅是声音的物理变化,还和传播主体的传播意图、内在情感相适应,和基于情感之上的主体的心理节奏、筋肉感觉相联结。声音的变化情况不仅是意义形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表意的需要,更体现着表达者活跃的情思和积极的创作状态。
从而,我们就发现了强调声音要运动的两个目的:一是以运动本质意义上呈现出的生命感,赋予有声语言创作以生动性和吸引力。当然我们这里的运动是指富于创造性的变化,因为“在那些不动的东西中固然看不到变化,就是在那些不断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或是一直做着同一个动作的事物中,同样也见不到变化”[14];一是通过声音的变化形成的丰富、生动的表达样态和传播主体思想感情的有机融合,推动传播目的的实现,使有声语言创作具有丰富性和表现力。
1.必须变化。我们知道,人们总是在尽量摆脱厌倦感,总是在超越单一,追求丰富。对于声音的感知也是如此,富于变化的声音更容易形成丰富的表达形态,承载更为丰富的内容,表达更为细腻的情感,从而形成更强的表现力和更大的吸引力。播音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这“音声化”不但要在“以声传情”中完成信息共享,更要在“情声和谐”中达到愉悦共鸣。离开了声音的丰富表现力,就不可能达到“情声和谐”的境界。不管是缺乏传播愿望,还是缺乏语言的功力,僵化、单一、死板的声音都不但会令人感到单调乏味、味同嚼蜡,更会影响到语言的表现力,影响到情感的有效传达,影响到创作的整体风貌,给传播主体的精神面貌带来负面影响,对有声语言大众传播产生消极意义。
2.要合乎目的性。声音必须要变化,但同时要合乎目的性,不能“为变而变”,“变而为乱”。这里的合目的性,不仅要合乎播出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有感而发;还要合乎有声语言表达规律,无论是重音、停连、语气、节奏,都要做到准确、适当,优美、和谐。
在传播实践中,存在着大量语言死板、僵化的情况,但也有一种表面上有变化、有弹性,实际上只是声音在动而内在情思不动的现象,因为其隐蔽性较大,需要在此特别指出。常有人把速度的快慢作为声音运动的标准,但是如果这“快”不是“快而有致”,不能和主体的心理节奏和传播愿望相协调,而是紧张慌乱、无情感、无内涵,那么这样的运动感照样不是活力,就如同慢也不是活力一样。
试举一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新闻播报,播音员往往精神饱满,播出欲望强烈,神态干练、精明、果断、自信、开放、现代,表达干脆、利落,表达上对比鲜明、顿挫有力、节奏明快,富于新鲜感、时代感,显得国际化。但是,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尽管大多数播音员,如徐俐、方静、叶迎春、王端端等,能够快而不乱、有条不紊、错落有致、生动鲜明,但也有个别播音员只是“有其形而无其实”,给人的初始印象倒也和频道的整体风格接近,敢于停顿、声音起伏较大、语速较快、面部表情轻松,但是细听起来,常常断句有误、重音错位、语意不清,状态松懈,缺乏新鲜感和真正的对象感。这样的干练不啻是一种“伪干练”。而活力的有无、多寡则显而易见。
随着广播电视功能的不断被开发,节目样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对声音变化的要求也更加细微,难度也越来越大,对此,播音主持工作者要知难而上,不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以使有声语言创作的样态更加丰富、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