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活力的传递和生命活力的循环
如同以上我们所论述过的,生命活力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为的;不只是个体的,其价值皈依和目标指向都是群体和社会。通过“超循环”,生命活力不但由个体辐射到整个社会,并且由社会“反哺”回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生命活力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体生命的丰盈和饱满,更在于主体“生存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生存系统”的不断“进化”;生命活力的“超循环”不仅使生命活力得到增殖和增值,更使得生命活力在主体的“生存交往”中形成了不断增殖和增值的循环(或发展)机制。因此,在有声语言大众传播中,必须把对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生命活力的认识和履践都提高到整体发展的层次上来,充分认识生命活力的传递性和循环性。
首先,重视生命活力的传递性。
传播主体是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集中的实施者,在有声语言大众传播中,我们首先遇到的是传播主体的生命活力。传播主体的生命活力直接关系着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面貌和样态,影响着传播的效果。但是,如果生命活力仅仅停留在传播者个人的身上,对于大众传播来说还远远不够。对于大众传播来说,传播主体生命活力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给有声语言创作带来活力,而有声语言创作是否具有生命活力,其认定标准在于它是否满足了接受主体的接受需要,是否得到接受主体的认可和欢迎,是否有助于激发和增进接受主体的生命活力。从传播主体到有声语言创作再到接受主体,生命活力流贯于这一传播流程之中,一环紧扣一环,最终成就于大众传播的有效实现。这样,传者的生命活力、语言的生命活力、受者的生命活力相互激发、互为作用,则共同形成了传播的生命活力。截断了这一脉络,片面强调任何一点,都会割裂生命活力的整体性内涵,并最终导致生命活力的断裂乃至丧失。
其次,明确生命活力具有循环性。
生命活力的循环存在着大小两个“环路”。小的环路指传受主体间直接的双向互动与互益:生命活力贯穿于传者—语言传播—受者这一传播链条之中,传播主体是主动和创造的一方,但并不是说接受者就完全是被动和受动的一方,是没有能动性的“承受者”,或者是丝毫也不付出的“利益所得者”,是“最终目的”之所在。接受主体的存在,为传播主体和有声语言大众传播提供了施展和体现活力的对象和目标,也是大众传播的价值所在,同时,和接受主体的了解、理解、沟通、对话过程,也是传播主体了解社会、体会生存的过程;对接受主体的满足、引导、熏陶、“培育”(培育市场,传播和构建文化)的过程,也是传播主体的价值实现过程、活力展现过程和活力增进过程。因此,在大众传播中,接受主体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媒体接触和信息反馈活动,展现着自身的生命活力,对传播主体施加着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大的环路则需要把社会因素纳入视野:有声语言大众传播所构建的特有的“生存空间”,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层面,它所营造出来的传播文化必然汇入整个社会的整体文化生活之中,并通过社会文化生活以“整体介入”的方式再次影响到大众传播中的每一个人。因此,有声语言大众传播不可只顾眼前的利益,把视线只“聚焦”于市场占有和商业运作上,而应把社会效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充分认识到社会效益不但具有间接的、整体的意义,对于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而言,如果在更大一些的时空单位上,还有着直接的、具体的价值。
在传播实践中,认识不到生命活力的传递性,传播主体的生命活力就找不到方向和路径,导致只注重自身活力的“发泄”和“展示”,而忽略了接受主体的生命活力的重要性,甚至对其产生误导作用;领悟不到生命活力的循环性,传播主体在大众传播中就很难得到精神层面的“回报”,不能有意识地在大众传播中得到有益的补充,并自觉地把有声语言传播工作融入社会文化生活建设的宏伟工程之中。其实质都是对生命活力价值的低估:忽略传递性,是对自身生命活力价值的低估;忽略循环性,是对他人生命活力价值的低估。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对生命活力对于主体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的低估。这种低估的最终结果,将是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的残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