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突发事件的媒体报道策略
第一节 不同属性的媒体突发事件的报道策略
一、纸媒的突发事件报道
当新闻的时效性已经成为纸媒等传统媒体无法回避的劣势时,纸媒的记者需要换思路:在保证时效的前提下,满足读者对新闻信息的深度需求,发挥纸媒的优势。
报纸的优点是易保存和方便阅读,这样的优点理应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得到充分发挥。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一个读者都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同步关注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于突发事件“兴趣读者”之外的读者而言,在稍后的几个小时甚至第二天接收这个消息,并不存在太大的信息损失。相反,这一类读者更关注的是事件进展、事件影响,而这恰恰是报纸的传播优势所在。同时,纸质媒体记者采访灵活机动,突发事件报道更易在深度上取胜。
2008年11月29日“昆明家乐福龙泉店劫持人质事件”发生后,当地报刊无法即时发布信息,因为报刊新闻必须经过采访、编辑、审查、排版、印刷、投递等后才能得以与读者见面。《春城晚报》则采用了后续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形式,后发制人,努力把劣势变成优势。自11月30日开始,《春城晚报》连续刊登了《昆明劫持人质事件嫌犯有2女友,邻居称其待人和气》、《警方详解家乐福劫持事件,开枪是唯一选择》、《昆明劫持人质事件引思考 顾客进超市要安检》、《昆明劫持人质事件,谁为突发事件受害人救治埋单》、《昆明劫持人质事件续:朱一丹获卫生厅表彰》等报道。这些报道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使受众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受害人的救治、勇敢护士朱一丹有了全面翔实的了解。
为了避免时效上的劣势,大型新闻杂志注重后续报道和深度报道,这类新闻媒体的内容一般都能深刻分析、激发读者的思考。比如,汶川地震后一个月,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2008年第25期[1],刊发大型专题报道《汶川大地震一月祭 从唐山到汶川——我们这样记录灾难》。其中包括《王建民:从唐山到汶川》、《唐山大地震为何影像贫乏》、《“我们没有接到任何报道限制”》、《何茂华:带着相机去救灾》、《陈燮:更多的生命需要关注》、《张晓理:废墟前的全家福》,让读者更真切和深入地体验、了解汶川地震发生的前前后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灾难性摄影报道在汶川地震期间遵循了新闻规律,诞生了一批好作品。经由摄影者的镜头,巨大的灾难被世界知晓,政府的坦诚态度感动了所有心系灾区的人们。汶川大地震真正显示了政府的态度、媒体的力量、新闻传播理念的进步和完善。
二、广播的突发事件报道
广播作为现代电子传播的手段,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更有优势。广播与生俱来就是报道突发事件的最佳媒体。突发事件最早的传播是从声音传播开始的。广播报道突发事件迅速、及时且有用,在面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能够立即成为传递、交流和沟通各种信息的平台,从而在突发事件中有效地发挥协调、动员和组织的作用。
广播反应敏捷,现场气氛浓烈。广播在播报突发事件时,主持人在直播间与前方记者连线,大大增加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比如,2004年2月22日中午12 时50分左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直播间》节目得到线索:南京六合区一家化工厂发生火灾,现场浓烟滚滚。编播人员于是通过电话与线索提供者取得联系,证实该听众当时正驾车经过事发现场。接着编播人员插入火灾消息,迅速与现场采访的南京电台记者取得联络,进行新闻连线。这档节目采用了直播、短信互动、插播新闻、现场连线、主持人点评等一系列手段,强化了广播特色。
广播新闻制作简便、成本低,播出中可以随时插播,重要信息即时播出,没有任何障碍。例如,2004年2月24日《中国之声》节目中的《第一报告》,当天连线包括黑龙江鸡西矿难、河北易县化工厂爆炸的最新进展以及印度航天中心发生火灾等。所有的连线记者都在事件发生地,报道的内容是最新情况。
广播接收工具价廉物美,方便携带,便于移动收听,不耽误做其他事情,如早晨锻炼身体,坐车上班、出差,在地里劳作,都可以听听收音机。随着全国广播“村村通”工程的实现,农民在田间地头可以随时听到包括病虫情报、天气等自然灾害的报告。
在一些突发事件来临时,其他媒体很难及时播报信息时,广播依然能及时将最新信息传播给听众。比如,在突然发生洪灾时,电视无法打开,报纸很难及时送到读者手中,而以无线传播的广播却可以不中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广播因其独有的媒介特性,在信息发布、稳定人心、心理疏导等方面具有重大价值。”[2]
相比较其他类型的媒介,广播播报新闻虽然较为简单,技术性并不是很强,但并不意味着广播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显得轻松,相反,广播新闻记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广播新闻报道专业知识,要有熟练的广播录音和现场传播技术,要在极其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最完整最能反映事件实质内容的声音,并把这种声音及时传向听众。广播电台也要充分发挥广播现场直播作用,凸显广播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时效性,为解决突发事件做一些服务,同时注重突发事件新闻的流动播出,突发新闻随时插播,充分满足受众的求新欲望。记者和媒体都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极大地缩短从突发事件发生到事件报道的时间间隔。
三、电视的突发事件报道
作为在20世纪风光无限的电视媒体经历了90年代地位弱化、21世纪影响力衰退的演变过程。就在电视被“取代”论、“消亡”论等预言包围纠结之时,电视媒体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地抓住契机,重振雄风,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凸显出独树一帜的强势特征。实践证明,电视媒体在重特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具有以下三大优势。
1.新闻直播的优势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等媒体的全方位介入,“拼时效成为各类媒体的第一原则。时效就是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传播。无论何时何地,仍能第一时间收视,直播是信息传播中的最高样式和境界,也是电视媒体体现时效的最佳手段。直播集报道、知识、评析于一身,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把新闻的时效性发挥到极致。”[3]在很多重大场合,新闻直播可以说是具有了绝对优势,“特别是在报道战争、灾难等重特大突发性事件中,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快的信息,展现真实场景,报道最新动态,谁就能争夺到‘眼球’,争取到受众。”[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甚至表现为苛刻化的今天,电视媒体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主流传播媒介之一。尤其在直播新闻中,电视直播成为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效果最好、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
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上空发生了飞机撞击世贸大厦的恐怖事件。香港凤凰卫视凭借两个多小时的现场直播,在国际上名声大振。而中央电视台却错失了良机,中国内地观众只能依靠凤凰卫视来及时了解这起震惊世界的大事件。后来的伊拉克战争,央视抓住时机,突破传统底线,破天荒地在一、四、九套节目作了各种形式的新闻直播。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央视新闻频道在第一时间播出消息后,在15时即开始了《突发事件·关注汶川地震》现场直播。在接下来的抢险救灾“全时空”同步直播中,央视再一次实现了报道模式、报道深度、报道广度、报道时效上的空前突破。直播新闻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急切了解灾情真相和救灾进展,电视媒体也只有充分发挥直播的优势才能牢牢锁定全球数以亿计受众的眼球。
2.立体式传播的优势
利用前沿科技和精良装备武装起来的电视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往往展示出立体传输和全覆盖的技术优势。我们知道,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提升了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品位,受众已不满足于动态消息的简单报道,而是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更多的诉求。新闻人都知道,要想圆满完成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媒体起码应做好以下四个步骤的工作:一是要闻报道,突出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二是背景分析,强调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三是深度挖掘,呈现最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细节;四是即时评论,以便为受众提供价值判断的参照框架或方向。而要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空间内达到上述要求,目前只有电视媒体才具备、拥有这样的承载力、爆发力和技术传输平台。换言之,只有掌握全覆盖、立体式传输条件的电视媒体,才具备丰满、立体、完整、精确报道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对2011年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的报道,央视调动多种手段,进行了全覆盖、立体式传输的精彩展示。3月11日14时04分,地震刚过19分钟,央视新闻频道就在新闻直播间通过滚屏字幕播出了该消息。14时05分,演播室插播最新消息。14时 17分连线驻日记者,播出地震现场画面。为了增强事件全覆盖、视觉全覆盖、观点全覆盖的主客观融合报道效果,央视直接使用美国CNN、日本NHK等电视机构的直播画面,为受众呈现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全方位地震现场。同时,迅速汇集多方信息资源,全景式地报道了海啸、东京成田机场关闭等最新消息。从14时到19时,央视直播连线就达20多次,从方方面面关注了地震的最新情况和影响,向受众提供了大量丰富、翔实的信息。央视利用字幕、口播、多视窗、背景介绍、电话连线、现场见闻、专家访谈、画面实时变化翻新等多种电视传播手段,这种全方位、全覆盖、立体式、不间断的报道将电视传播推向了极致,达到了最佳的传播效果。
3.刻画细节的优势
新闻报道特别讲究对细节的展示和刻画,细节让新闻变得生动形象,细节能够赋予新闻以生命和活力,成功的细节刻画能够大大提升新闻价值,增强报道效果。成功的细节画龙点睛般地揭示事件的真谛,表现人物的风貌,深化新闻的主题。“细节在叙事上强调的是个性化的内涵和风格,传递的信息具有复合的特征,能给受众一个多元化的阐释空间,增添了新闻的人情味。”[5]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与战争、瘟疫、灾难相关联,而最能反映战争场面、疫情状况、灾难现场特点的,不是笼统报道,而是细节刻画。电视媒体优于其他媒体的主要特征是画面,而动感画面、特写镜头、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等,使电视媒体具有其他媒体无与伦比的优势。
2004年3月,四川省内江市遭遇了“3·2”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沿江80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关键时刻,兄弟城市伸出援手,纷纷派出消防车、洒水车从外地运水支援内江。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以消防官兵为主体的志愿者昼夜不停地运水送水,为内江人民众志成城战胜特大水污染立下了汗马功劳。面对不期而遇的重大突发事件,内江电视台以出色的全程报道,客观平衡的运作技巧,多角度、全景式地记录了这场特殊的战斗。特别是在战胜水污染,送别志愿者的仪式上,内江电视台精心策划、巧妙布局。以4个主持人现场掌控整个场面,以6个记者组从不同角度抓拍细节、收集素材。当《万人空巷送亲人》的电视新闻特写播出后,人们看到了学生的鲜花、大娘的热泪、志愿者疲惫的笑脸、海洋般涌动的人群,运水车已远去,市民仍久久伫立……只有战争年代或影视作品中才有的场景,通过电视细节刻画变成了现实,《万人空巷送亲人》也由此获得2004年度四川省优秀电视节目奖。
再看看2010年11月22日发生在四川威远县的特大煤矿透水事件,当时29名矿工被困矿井下。各类媒体闻讯后纷纷赶往现场采访,中央电视台也迅速从四川、贵州、重庆记者站抽调记者和卫星直播车赶往突发事件现场,面对这一重大的突发新闻,央视有关负责人立即决定对现场救援进行卫星电视连线直播。经过紧急交涉和据理力争,当地政府同意电视台记者在最危险最靠前的位置用3台摄像机进行现场直播。就这样,中央电视台用长达45分钟的时间在新闻频道作了现场直播,29名矿工被一一救起的每一个精彩难忘的感人画面都真实同步地展现在千万电视观众眼前,这就是其他媒体目前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后来,由于29名矿工全部安全获救,上级领导感叹“这是中国矿难救援史上的一个奇迹”。一条突发的负面新闻,变成了创造“奇迹”的正面新闻,电视媒体功不可没。
在媒体日益发达和竞争已经成为常态的背景下,电视媒体和电视人通过报道理念和方式的改革创新,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传播优势,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占据优势地位。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网络等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直播中的绝对优势也受到许多挑战,这也是电视媒体人面临的潜在“威胁”。
四、网络的突发事件报道
网络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不仅具有“多媒体”的优势,而且还具有“超链接”的特点,通过链接和新闻聚合(RSS),在网络媒体之间,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网络媒体与网民之间,网民与网民之间形成充分的互动,在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实现优势互补。
网络媒体在危机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媒体及时报道重大突发事件,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有的知情权,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前前后后还具有社会预警、安抚民心、引导舆论和上下沟通等功能,而网络媒体因为快捷方便和互动性强,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信息的渴求,有利于解决公共危机。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发生爆炸,造成松花江水体严重污染。水污染事件平息后,新华网的一篇《停水的日子里,我们学会了什么》[6]的报道用大量的事实来展示水污染事件中民众的所作所为和所想——“学会了冷静、学会了感动、学会了理解”。网络媒体还具有双向交互的特点,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它不仅能够充分反映民情、民意和民声,成为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最好的桥梁,而且,媒体通过对公众意见和情绪的及时反馈达到精准引导。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有着许多优势,但凡事有利也会有弊,正是在网络新闻报道最容易显示优势的地方常常隐含着种种问题和不足。比如,网络媒体把关人缺失,容易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在互动环节,网友则通过评论、跟帖的形式乘机发布假信息,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因此受到损害。鉴于网络传播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关于网络对突发事件报道在第八章中还将详细论述。
案例7-1
【案例提示】
2008年11月15日,杭州萧山湘湖段发生地铁施工塌方事故。事故发生后,浙江在线迅速介入,成为网络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最早报道:事故发生不到半小时,浙江在线成为第一家介入、最早发布快讯报道的媒体。全天候无缝直播:浙江在线从事故发生起就采用图文、视频、网友播报等方式坚持进行24小时全天候滚动报道。最权威发布:突发性事件最怕谣言四起,浙江在线恪守事实准确的原则,成为事故有关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借助浙江在线这样一个平台发布最新信息。
杭州地铁塌陷事件(浙江在线滚动报道专题)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网友爆料:杭州风情大道路面坍塌 7辆汽车深陷基坑
2008年11月15日 15:50:0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杭州11月15日讯“杭州风情大道路面坍塌了!7辆车都掉进去了,情况很严重!”今天下午15:48,一杭州市民打进本网热线057185310961报料。
据报料的市民说,坍塌路段正是杭州市地铁施工路段,目前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路面坍塌,但可以确定的是,情况并不乐观。“7辆车都掉下去了,外面的人根本看不到,掉下去的车子中还有公交车,尚不清楚车上载了多少乘客。”报料者说。
事故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状况,是不是像报料者说的那样,目前,浙江在线记者已赶往事发现场,将及时发回滚动报道。
风情大道坍塌,消防、武警官兵展开生死大营救
2008年11月15日 16:44:0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11月15日快讯](记者李敏 廖小清)据初步统计,已有7、8辆汽车深陷基坑。萧山区、滨江区、西湖区数十名消防官兵已赶往现场展开营救,部分武警也已加入到营救队伍中。为了保证援救工作的顺利开展及群众安全,风情大道已全线封道。目前,援救队伍已救出数人,但还有人被困在基坑中。本网记者正在进一步核实现场情况。
20多名地铁施工者死里逃生
2008年11月15日 17:03:0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11月15日快讯](记者李敏 廖小清)记者在风情大道坍塌事故现场发现,导致路面坍塌的原因非常复杂。事故发生地在杭州地铁湘湖站施工点。由于地铁施工涵洞发生坍塌,导致风情大道大转盘路面全部坍塌。记者目测了一下,大概有30多米宽。
事故发生后,过路的7、8辆汽车全部陷入塌陷口。已有20多个地铁施工者从坍塌处逃了上来。
杭州市消防局政委张飞军告诉记者,目前杭州市消防局已出动了所有的特勤参加救援,人数之多实属罕见。
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杭州市市长蔡奇现场指挥救援。
路面坍塌造成自来水管破裂 坍塌处已有4米深积水
2008年11月15日 17:41:0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11月15日快讯](记者李敏 廖小清)在事故发生现场,由于路面坍塌造成了自来水管破裂,而流出的水倒灌进坍塌的涵洞口,现在积水已有4米多深。
救援车辆投入施救 事故现场供电初步恢复
2008年11月15日 17:49:22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杭州11月15日讯](记者叶海 包勇)据事故现场传来的消息,吊车等救援车辆已经赶到救援现场并投入救援工作,因为事故造成的断电已经初步恢复。
目前交警暂时封闭风情大道 建议车辆绕道金城路
2008年11月15日 17:52:4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前方报道组11月15日17时48分讯]风情大道1号地铁站刚刚出现地面塌陷事故,塌陷路段深10米,宽20米,长度100多米,有多辆车子掉入塌陷坑洞。目前交警暂时封闭风情大道,对车辆通行影响比较大。现在,如果走风情大道转盘往杭州乐园方向通行的车辆建议大家绕道走金城路;如果是从闻堰方向过来的车子,请走城区道路或者外围道路。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到事故现场坐镇指挥
2008年11月15日 18:01:1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前方报道组11月15日17时50分快讯]目前,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来到事故现场坐镇指挥。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杭州市市长蔡奇现场指挥救援工作。记者在刚刚召开的救援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在坍塌事故现场,坍塌口压了不少人,目前生死不明。
有3名伤者被送往萧山市人民医院
2008年11月15日 18:08:4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前方报道组11月15日18时快讯]记者在事故现场找到了负责湘湖地铁站施工的工程部负责人魏忠伟。他向记者透露,当时地下作业的工人至少有30人。目前上海制造公司已陆续派人来救援。而在其他地点作业的中铁17局的工人也赶来支援,并随时待命。
经消防官兵对积水进行处理,现在水位在陆续下降。
有3名伤者被送往萧山市人民医院。
救援工作展开 瘫痪的电力已经初步供应上
2008年11月15日 18:08:4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前方报道组11月15日18时06分讯]救援工作已经开始,吊车、抽水机已经开始展开工作,刚才瘫痪的电力已经初步供应上。半小时前,风情大道的路灯全部亮起,目前,现场没有另外的照明设备。威尼斯水城物管方面表示,该区域民用电停电,预计将持续3~4天。目前奥兰多小镇、威尼斯水城、苏黎世小镇附近的住户有部分离开萧山地区,回到杭州城区,行车需从白马湖区域绕行。
出租车司机何大姐 帮乘客逃亡后成功逃生
2008年11月15日 18:19:22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前方报道组11月15日18时11分讯]记者采访到刚刚从事故现场逃生的出租车司机何大姐,何大姐的脚在事故中不小心受伤。她是送乘客去杭州一家酒楼的,当事故发生时,水不断地往车厢里涌来,她向坐在后排的一个女乘客大声喊道“赶紧跑啊”,当乘客在跑不出去的时候,她又用力将乘客推出去。当乘客逃生后,她自己才爬出来。
目前已有17辆消防车和170余名官兵赶到现场救援
2008年11月15日 18:20:1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前方报道组11月15日18时17分讯]据杭州消防宣教中心的张科长介绍,目前已经有17辆消防车和170余名官兵赶到现场救援。由于地下水不断涨上来,给救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人员伤亡情况还不清楚。
邵师傅两个在现场施工的同事电话都打不通了
2008年11月15日 18:23:2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前方报道组11月15日18时20分讯]工人邵师傅说:“我有两个在现场施工的同事,他们都在17米挖掘处工作的。一个电话打不通,一个刚才打通的,但是没人接,现在也打不通了,我很担心他们。”
现场确认的塌方处有两处 已有6人被送往萧山人民医院
2008年11月15日 18:15:0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前方报道组11月15日18时15分快讯]现场确认的塌方处有两处:地铁施工点和风情大道大转盘。风情大道大转盘坍塌是由地铁施工的作业点坍塌所致。
到目前为止陷入坍塌点的汽车共10辆 司机及乘客已基本脱离危险
2008年11月15日 18:20:29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前方报道组11月15日18时18分快讯]据记者进一步详细了解,陷入坍塌点的汽车总共有10辆,目前,司机及乘客已基本脱离危险。目前为止,已有6人被送往萧山人民医院。
河水倒灌给受困群众生命带来更大威胁
2008年11月15日 18:25:0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前方报道组11月15日18时20分快讯]由于风情大道临湖,坍塌直接导致了河水倒灌。倒灌的河水给被压在塌方路段下方的人们造成了更大的生命威胁。
记者采访到了第一批赶到救援现场的萧山消防大队中队指导员张志荣,他刚刚从救援的口子上来,他们是3点45分赶到现场的。据介绍,当时萧山消防大队出动了4辆消防车,25个消防战士,一到现场就马上展开救援。
据描述,河水当时已经倒灌,大家分头抢时间,发现了6个生还者被重物压埋。当时水淹到了头部他们,经全力抢救后,已经全部被救上来。
萧山供销社运来4车草袋 来填堵漏水的缺口
2008年11月15日 18:36:1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前方报道组11月15日18时29分讯]记者刚刚了解到,从下午5点多开始,萧山供销社就运来了4车的草袋,来填堵漏水的缺口。目前草袋还在源源不断地运来。
现场确认有13辆车陷入坍塌口 8人还被埋在坍塌处
2008年11月15日 18:37:0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前方报道组11月15日18时30分快讯]据记者现场确认,风情大道的坍塌事故发生在今天下午3点20分,有13辆车陷入坍塌口。塌方处有75米长,15米深。
当时,在地下作业的施工人员共有60人。到目前为止,还有8人还被埋在坍塌口深处。另外,已有17人分别被送往萧山人民医院、萧山第一医院和萧山中医院。其中1人在医院接受治据浙江省消防总队张华锋介绍,杭州消防共出动了20辆消防车救援,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河水倒灌,要进行排水。
【案例分析】
杭州地铁施工地事故发生后,浙江在线在第一时间抢报,占尽了报道的先机。与传统媒体相比,浙江在线的报道呈现鲜明的特点。
(1)24小时不间断滚动报道。15时20分左右,地铁施工地发生塌方事故;15时48分,浙江在线接到网友电话报料;经记者求证核实后,15时50分,浙江在线发布第一条快讯消息。同时记者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后方编辑开始着手收集相关信息,搭建滚动报道专题,24小时不间断的滚动报道。新闻中心主任夜以继日组织滚动报道,总编辑坐镇指挥,并负责所有稿件的审核把关工作。
(2)准确全面报道事故救援全貌。在事故报道中,浙江在线很好地把握了不同阶段的报道重点。前期强调短、平、快,注重准确、迅速地发布事故现场位置、事故规模、人员伤亡状况、对周边影响等信息,让读者最大限度了解事故现场的状态。重点关注救援工作,并将此项作为整个报道的着力点。准确发布事故伤亡及失踪人员名单,24小时不间断报道救援最新进展。在报道救援工作的同时,做有深度的报道,还原事故,挖掘其中故事,追问事故发生原因等。
(3)报道手段多样化。浙江在线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彩信、电话、飞信、移动无线上网等多种手段,以图文、视频、现场连线等多种方式展示。最有效互动:网友通过电话、短信报料和新闻跟帖等形式积极参与到事件报道中来。在报道形式上,浙江在线也发挥全媒体的优势,除了传统的图文报道外,还借鉴广播、电视等媒体,在后方开设连线直播室,与前方记者连线直播。
正是浙江在线报道所呈现出的这些特点,许多受众从网上得知并了解杭州地铁施工地发生塌方事故的全过程,对事故有全面且深入的认识。经过后期统计,浙江在线的快讯报道中,有百余篇被新华、人民等中央新闻网站以及新浪、搜狐、腾讯等商业网站转载。在专题开设的跟帖区域,3天就有700多条跟帖。大量转载提升了浙江在线的影响力。这些新闻的转载,也让网上谣言无处藏身。舆论引导有效:浙江在线努力把握舆论导向,为救援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积极报道各方救援的事迹,同时也不渲染灾难场景,对于尸体镜头以及惨痛场景尽量不过多描述和展现,在采访报道语言中也注意对灾难遭遇者的抚慰。
案例7-2
【案例提示】
杭州地铁1号线湘湖站工段施工工地发生地面塌陷事故,各大媒体随之迅速出动,想方设法靠近现场,争分夺秒获取第一手资料,力争将最及时最丰富最有深度的新闻传递给受众。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素以贴近性、权威性、影响力等著称的都市类报纸,在此类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并不占优势。那么,如何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里扬长避短,成为都市类报纸的一个重要课题。
图7-1 《钱江晚报》对地铁施工事故现场的报道
《钱江晚报》A2版报道/现场
327路公交车“沉沦”
司机协助26名乘客脱险
那个时候,风情大道事故地段北往南方向,一排汽车正在等红灯。谁也没想到,一场危险悄然来临。
昨天下午3点多,的姐何师傅开着浙A·TB557出租车,从城站接了个广东的客人,刚好经过这里。
“挡风玻璃本来是可以看到天的,怎么突然看到的都是地面?”她意识到了不对劲,赶紧朝着乘客大喊:“出事了,你先下!”眼看着车子继续往下降,她想往后倒车,可后视镜里看到的一幕让她不得不放弃:后面传来一声巨响,一辆雪佛兰轿车倒栽葱一样掉了下去——后面的路也断了。
何大姐拉好手刹,赶紧往回跑。脚下的路还在不断地降,坡也变得越来越陡,乘客也走不快。
快离开下降路面时,因为心急,何大姐的脚还扭了一下。地面上,几个热心人朝她和乘客伸出了手,这才得救。
跟着路面一起下降的,还有一辆327路公交车。下午2点50分左右,这辆车从吴山广场出发,载着26名乘客和1名司机,开往临浦。“砰!”车上的人明显感觉到车身猛地一震,接着是明显的下降!
路塌了!车厢里的乘客都慌了。
司机迅速打开前后门,帮助乘客赶紧下车。在附近人们的帮助下,全部人员安全撤离现场,只是2名乘客有些皮外伤,被送往附近的医院治疗。目击事故现场的村民连国荣说,尽管大多数人没事,但都被吓傻了,有人一路走一路哭,有人爬上来之后,腿一直发抖。
幸运逃过一劫
他手一直发抖,烟都点不着
下午4点半,浑身是泥的赵师傅坐在工地里,看着忙碌的人群,有些发傻。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含在嘴上,可手一直发抖,半天都点不上火。
“就那么一眨眼的工夫啊,没任何征兆,旁边就塌下来了。”猛吸了几口香烟,赵师傅开始说话,有那么一会,他感觉自己经历了“地震”。顷刻间,他们施工的区域,先是来了很大一阵烟,接着巨大的钢柱一根根地倒下,这让他的脑袋里一片空白。
“快跑!”工友中有人大喊起来,他跟着几名工友,在落差达10余米的坡上,手脚并用,终于爬到了地面。回到上面,他看到下面还有许多工友:有人吓得四处躲;有的跑错了方向,钢柱一倒,人就不见了;有的被倒塌的钢柱死死压住,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叫。
工地里马上围过来许多人,赵师傅和其他人一起,把工地上一个巨大的吊缆车放下去,人们挤着上吊缆,上面一下挤了30来人。“眼看着要升上来了,结果因为站立空间太小,又没有栏杆之类的东西好抓,有人失足,从高空摔了下去。”说到这里,他顾自哭了起来:“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惨的场面,想帮忙却怎么也使不上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掉下去,看着人在里面挣扎。”
和赵师傅同样目睹工友从吊缆车坠落的,还有黄师傅。昨天下午4时50分,赶到现场的消防人员开始用水泵抽水。家住江西吉安的黄师傅看着眼前的大坑,不停地流眼泪。他是幸运逃生的工人之一。
黄师傅是钢筋工,当时,他刚平整地面浇好混凝土,准备到边上扎钢筋。事故发生后,伴着不断倒下的钢管,他拼命跑到吊缆车边。这时,里面已挤了十几个人,他只能站在边上。吊车运行时,里面有3个人被挤得掉了下来。1个被工友又拉了上来,还有2个,一个掉在半空的钢管上,一个掉到了水里,都没有上来。他也差点被挤下来,幸亏一个好心人抓住了他的衣服。
看到水不停地往下流,老黄呜呜哭出了声:“我的一个老乡还在下面,他是我介绍来工地做的,我怎么向他的父母交代啊。”
妈妈哭着,喊着
我儿子在下面,你们把水堵住啊
“快救救我儿子!”昨天下午4时许,记者刚到塌方现场,一位50多岁的妇女看到有水冲向塌方的施工现场,拉着消防官兵的衣服哀求。
这位姓张的妇女告诉记者,“我们是河南人,儿子今年23岁,在地铁施工点的最底层负责挖土和浇混凝土。”听说地铁施工现场塌陷,住在附近的张妈妈拼命往出事地点跑。“我在塌方的工地边上找儿子,我老公还拉起了两个爬上来的施工人员,就是不见我儿子上来,他还在地下啊!如果水流下去,会把他淹死的。你们快把水堵住啊,不要让它流下去了。”
张女士的儿媳王小姐抹着脸上的泪,暗暗祈祷老公不要出事:“我们去年底才结婚,儿子现在才4个月大,他千万不能有事……”
工地上,还有几名年轻小伙子想下去救人,下了一半回来了。因为人们突然发现,工地里已经猛地灌进来许多水,很快就漫过了施工区域!
人们急得团团转,有人因为打电话一直都是忙音,气得把手机扔在地上。
陈景友说,他是一名钢筋工,事故发生后,看到水已漫过脚背,原本垂直的墙面,因塌陷出现了一个斜坡。他灵机一动,拉着几个工友拼命往上爬,手磨破了,腿上被擦掉一大块皮,他还是咬着牙坚持。整整十几次,他爬上去,又滑下来,终于和其他2位工友一起上了路面。陈景友说,当时,只有自己想办法拼一拼,才捡回了一条生命。
脱险者老黄:
钢管劈头砸来我拼命逃
从昨天下午4点开始,陆续有伤员送到萧山第一人民医院救治。其中,1人到医院时,因胸部挤压伤,胸腔大出血,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呼吸心跳已停止,虽经医院抢救,但还是没有抢救过来。
家住富阳的叶志国,不停地拍脑袋想家里电话号码,他的手和脚被擦得伤痕累累。
叶志国在工地上做泥水工,今年42岁,女儿才3岁。事发突然,他只听到一声巨响,然后就看见近1米粗的钢管,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掉,还有泥土飞扬,连对面的人都看不清。
钢管砸钢管的声音特别大。叶志国完全吓傻了,他耳朵差点被震聋,泥沙飞得眼睛都睁不开,一直到晚上,他的脑袋还嗡嗡响。“我的一个工友被吓晕了。我一边喊救命,一边将工友拉向吊车。”
据医院的平医生介绍,叶志国入院时,血压高达210至140,而据他说平时没有高血压病史。叶志国一时想不起家里电话,可能也与他受惊吓有关。
同样捡回一条命的运泥车司机步中现直到晚上还脸色铁青、全身发抖。他头部擦伤,右眼皮缝了6针,左腿擦伤。
事发时,步中现正站在货车上,装地下挖上来的泥土。突然,一声巨响后,车头开始倾斜,将他从车上抛向空中。步中现被摔到几米外的路面上。
步中现抬眼一看,他驾驶的八轮工程车已经掉进了塌下去的深坑,不见了踪影。
《钱江晚报》A3版报道/救援
已有10辆车
被吊离“脱险”
■刘 焜 孙连兴 胡大可 柏建斌 陈伟利 张 阳 卢日成 张伟华 雷徐嵩 屠 春 潘良干 董旭明 王 颖摄 报眉制作宓虓
至今晨1时本报截稿时止,现场水已基本抽干,10辆被困车已经吊离
救援!救援!
千人夜不眠
一位施工班长的嘶吼
快抽水啊,
下面的人
连声音都没了!
昨天下午3点45分左右,萧山消防4辆消防车赶往事故地点。萧山消防中队指导员张志龙说,现场很凌乱,观察后发现主要有两部分,西侧是塌陷道路,主要是车辆;东侧是施工区,里面有人,地上主要是淤泥。消防战士分两组同时对东西两侧进行搜救。
在东侧和西侧中间,消防战士先发现了2名工人,他们在倒塌的钢柱中间!这2个人陆续被抬上岸。
可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在救人的时候,水也很快漫进施工区了,这让救援难度顿时加大。在水中,战士们四处搜索。很快,在东侧的一辆吊车上,人们找到了被困在驾驶室的一名司机,因为门被砸坏,他出不来,消防战士把门破拆了,才把他救出来。
张志龙说,刚救完这个人,他们又在水里发现了3名工人。“当时看到他们就是一身冷汗,一眨眼的工夫,水就已经漫到他们的脖子上了。”这几名工人的表情十分难受,四处找支撑,生怕被水漫过,几路消防战士摸着过去,把他们从水里拉了出来。
消防部门在施工区域,总共救出了6个人。傍晚6点左右,一名救援人员说:“在下面能看到不少人,但许多都已经被压住,一点反应也没有了。”
水越来越深,甚至没过直径达半米粗的钢管。站在塌陷的地方,施工方的一名班长边探头往下看边带着哭腔大喊:“快抽水啊,快抽水啊!刚才还有好几个人在下面叫‘救命’的,现在连声音都没有了,人也看不到了!”
昨天晚上,在萧山医院急诊室,医护人员告诉记者,从昨天下午4点多开始到晚上,送到萧山医院急诊室的伤员有13人。其中,5人因外伤住院,3人留院观察,还有5人经检查没什么问题,当时就出院了。医院接到救治地铁施工人员的通知后,立即调集各科骨干组成抢救组,为伤员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在杭州武警医院,送来的4名伤员,2名病情较重,需手术治疗,2名病情较轻,没生命危险。
水泵迅猛抽水
武警战士用身体截挡水流
水还在继续往施工区域灌。现场四处是忙碌的人群,不少人都对着手机大吼:“水泵!抽水机!无论什么办法也要给我运过来!”
消防部门的两台抽水机先下到施工区域的东西两侧,进行抽水。可由于坍塌范围实在太大,而且水还在不停往下灌,水位一直不见降低。西侧坍塌的道路上,有11辆汽车,还有1辆电动车,一开始,水位只是到路段中间一辆白色汽车的车轮,到傍晚5点多,水已经涨到了汽车的车身,1个多小时后,水位漫到几辆小轿车的车顶。
施工人员说,施工区旁边有条河,可能是发生坍塌后,河水灌了进来。现场指挥人员又调来了几辆大型挖掘机。
很快,工人们又抬来了许多抽水机,机器发出的轰鸣声响彻工地。
水管接上水泵的一头接到了塌陷的洞里,另一头则伸到了大约百米开外的一条河里。为了防止水泵流出的水流冲溃旁边的土堤,不少武警战士站成人墙,挡一挡水流。另一头,不少工人正在用编织袋装土,装好之后,用编织袋筑堤挡水流。这场面,让人不由想起了抗洪的现场。
电力工人快速就位
临时电源保障现场抢险
塌陷事故发生后,埋在地底下的两条110千伏电缆被拉断,110千伏越王变电所全停,18条10千伏线路同时失电;同时导致110千伏丽都变、湘湖变单电源断电。包括风情大道路灯、奥兰多小镇、杭州乐园、湘湖小学等全部停电。
杭州市电力局根据《杭州市电力局电力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立即成立了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电缆公司、送电工区、路灯管理所、萧山供电局等单位的抢修人员和运行人员第一时间就位。没多久,第一批抢修人员100余人、4辆发电车迅速赶到现场,第二批抢修人员也集合完毕,整装待发。
为给现场抢修创造条件,杭州、萧山两级调度立即调整事故相关变电所的运行方式,通过110千伏丽都变转供。傍晚6点52分,杭州乐园及附近奥兰多小镇供电也已部分恢复。经全力抢修,至傍晚6点,风情大道现场路灯亮了起来,事故抢险指挥和事故现场外围的路灯照明、交通用电已经恢复。现场临时架设了630千伏安、400千伏安临时电源,供现场大型抢险设备使用。
对受损的两条110千伏电缆(南都1204线、南湘1205线),将于今天进行高压试验,作进一步处理。
两位蛙人水下作业
忙了半天,只发现一只宠物狗
夜色渐深,不少工人还是没有消息。焦急的人群中,突然发出一阵骚动:“蛙人来了,蛙人来了!”
晚上7点整,两名蛙人穿好服装下水。在现场应急灯的照射下,人们紧盯着蛙人活动的方向。当蛙人潜入水下好一会没出现时,不少人都急着打听:“他们出来了没?难道是有发现?”可等蛙人浮出水面,人们才发现,没有收获。
不过蛙人依旧没有放弃,在一个个可能有人的区域进行搜索。
晚上7点06分,在掉入坍塌路段的公交车上,他们发现了一只宠物狗,还活着。狗被带上岸的时候,浑身已经湿漉漉一片,眼睛睁得很大,看着周围。这样的大场面,它肯定也是第一次看到。
昨晚8时10分许,现场旁边的大型吊车开始起吊淹没在水里的汽车。有专人下到水里站在车顶上,引导着吊车的动作,并接过吊车上的吊绳将其与水里的车子相接。
截至晚上11:40,已经有9辆车被吊了起来。分别是橘色雪佛兰乐风、深蓝色标致307、黑色丰田锐志、白色三厢飞度、黑色尼桑帕拉丁、红色别克HRV、一辆现代索纳塔出租车、一辆集装箱货车和一辆装载废旧钢丝的农用车。这些车都有不同程度受损,最严重的雪佛兰乐风,挡风玻璃碎裂,车顶凹陷。
帕拉丁是第一辆被吊上来的车,车主还留在现场等待接受询问并制作笔录,当时车上有5人,车主说有一人受轻伤。帕拉丁的车主说,车刚刚买来一年。今天是去第一世界大酒店开会,没想到距离酒店还有一公里的地方,竟然碰到了这种灾难。
农用车上的女乘客一直待在事发现场。看到车子终于被吊起来了,她告诉记者,车子本来是开往诸暨的,谁知竟遇上这么一场仿佛地震一般的事故。
在水泵的作用下,现场水位一直在持续下降。至晚上11:40,原先被淹的一辆摩托车也终于浮出了水面。
今天凌晨零时,消防战士继续在现场进行抽水以及协助起吊车辆,他们说,现场的水位已经有了明显降低,积水主要集中在东侧。据了解,这次,消防部门出动了25辆消防车,200余名消防官兵,加上公安、武警,救援人员达到近千人。
今天凌晨0点10分,淹进水里的327路公交车开始起吊。零点20分,公交车被吊上岸。这也是被吊上岸的第10辆车。
今天凌晨0点30分左右,现场的水基本被抽干。
今天凌晨1时许,水泵停止抽水,两辆大吊车撤离。塌陷现场还剩一辆货车侧翻。先期赶来的现场的有关专家,就设计施工图进行分析,根据施工方介绍后确定倒塌现场的施工进展情况,以此制定进一步抢险方案。
《今日早报》第2、3版的大通栏报道
四家医院
全力救治19名伤员
截至昨晚11时05分,事故中共有19名伤员,分别被送到萧山医院、萧山第一人民医院、萧山中医院、武警医院等4家医院救治。
图7-2 《今日早报》的大通栏报道版面
昨晚6时,记者首先来到萧山医院。据急诊室陈主任介绍,医院一共接收了13名伤员,大概是下午4点多送进医院的,主要是皮外伤和软组织受伤,个别伤员有骨折现象。
医院调集了所有机动力量增援急诊室,目前13名伤员情况稳定,其中5人转入住院部,其余8人在观察室内接受治疗。
据伤员陈师傅回忆,当时他正在地下隧道内作业,忽然头顶上落下一些土块。大概10多秒后,他还没反应过来,大量的泥土一下向他头上砸来。慌乱中。很多工友一起涌向出口,陈师傅也跟着拼命跑。
陈师傅记得,一开始水倒灌得并不严重,只是脚下的土变得非常松软。但很快,水越来越多,他脚下一滑,头也磕破了。
跑到出口外面,陈师傅脑中一片空白,只知道死死抓住躺倒在路边的吊车,后被救援人员拉了上来。
随后,记者来到了萧山第一人民医院。工人叶志国头部受伤,所幸伤势不重,相关人员正在给他做笔录。
工地的运泥车司机步师傅头上裹着纱布。出事时,他一个人坐在车里。感觉到地面晃动后,步师傅推开车门就向外跑,但他的速度却赶不上地陷的速度,向下摔了将近两米,当时头就磕出了血。他一直躺在那里,最后被消防队员抱了上来。
另据记者了解,工程车司机、35岁的河南籍工人黄某送到医院时已没有了呼吸和心跳,经抢救无效死亡。
截至发稿时,伤员情况稳定。
中巴司机
“赶”乘客下车
“今天真是捡回了一条命,太可怕了!”陈娜芳一直用诸暨方言重复着这么几句话,似乎忘记了该如何讲普通话。小陈是诸暨人,昨天来杭州玩,下午坐中巴车回诸暨,也是在风情大道的这个路口等红绿灯。突然,她看到前面的一辆货车像走台阶一样,一步步下去了。紧接着,后面的小车一辆接着一辆都陷下去了,她看得整个人都呆掉了。
“这时,中巴车的司机连忙打开车门,让大家赶紧下车。我们一车20多个人下了车后就拼命地向后跑。”小陈断断续续地回忆着。
公交司机紧急疏散
26名乘客安全脱险
昨天下午3时15分左右,魏炬开着车号为17-4996的K327路公交车,经过萧山风情大道杭州乐园附近时,碰到红灯。突然,魏炬感到车厢在往下陷。
当时车里坐着26名乘客,车厢内乱成一片。魏炬从车窗望下去,路面出现裂缝,瞬间成了一个“大泥沼”,公交车缓缓下沉。杨先生是临浦人,车子下陷时,坐在车尾部的他,感觉特别明显:“就好像慢慢陷入一个‘软柿子’里。”
公交车下沉了7米左右,停了下来。魏炬发现,一座路边用于施工的铁塔压在车厢尾部,车顶出现凹陷。但车内除两名男乘客受皮外伤外,其他乘客均毫发无损。
魏炬定了定神,打开车门。乘客们拉着手,随着地面塌陷形成的缓坡慢慢往上爬,魏炬在后面压阵,并让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帮年纪大的乘客。尽管现场气氛紧张,大家都还比较镇定。
下午3时40分,魏炬最后一个爬上路面,乘客们都很安全,但因为走得匆忙,很多人的行李都落在车上。
杭州公交集团的救援人员也赶到了事故现场,安抚乘客,并妥善保管大家的行李。
受事故影响,目前有327路、515路、701路、702路、712路5条公交线路绕道行驶。
“蛙人”轮流下水
地毯式搜救车内人员
事故发生后,杭州消防支队立刻调集力量,特勤、萧山、滨江大队立刻赶往现场,支队保障大队携带装备全员出动。
萧山消防队员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救上来6个人。“水漫得太快,大约20分钟后,水就漫到了脖子。有些工具我们根本就来不及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水漫上来。”一消防官兵事后说。
由于下面有淤泥,黏力很大,他们就把绳子从工人们的腋下穿过,然后慢慢地把他们拉上来。同时,还准备了氧气瓶,万一水漫过头顶就先给他们输氧。“有些工人是被压住的,所以施救有些困难,氧气瓶什么的要备好。”一消防官兵说,“我最后救上来的一个是一位工程车司机,他当时被卡在车里了,已经不能呼救,但我发现他还有脉搏。”
在救人的同时,消防队员还利用抽水机抽水。可由于出事地点附近有一条小河,水流倒灌速度很快,抽水效果很不明显。
无奈之下,消防队员一边用大量沙包堵住进水口。同时,特勤大队的5名蛙人轮流下水,对被水淹没的车辆进行地毯式搜索。
在确定车内无人后,蛙人又多次对塌方形成的涵洞进行了搜索。经过初步勘察,这个涵洞已经有10多米深,洞内水流混乱,非常浑浊,而且有大量建筑材料残留,人员暂时没有发现。
截至发稿时,仍有近200名消防队员参与救援工作,现场指挥部也再次调来20多台水泵全力抽水。
【案例分析】
在这次地铁施工事故报道中,网络媒体抢占了先机(可参考案例8-2),但晚报、都市类报纸后发制人。
由于出版手段和传播介质的限制,当受众在都市类报纸读到关于地铁塌陷事故的报道时,已是事故发生的次日早上了。既然在时效性上无法占优势,纸质媒体就只能努力把新闻做深做精。同时,读者在获得“出事了”这一基本信息以后,紧接着就会有进一步了解、研究事件来龙去脉的需求,这也给了都市类报纸一个后发制人的机会。
1.深度报道的优势
事故发生的次日,杭州的《钱江晚报》、《都市快报》、《今日早报》、《青年时报》、《每日商报》都紧急跟进,用了较大的篇幅来报道这起事故。其中,作为省级媒体的《钱江晚报》和《今日早报》用了头版大幅导读加3个整版报道的体量,《青年时报》除导读外,刊出了4个整版加以报道。巨量的报道篇幅,给深度报道以充分的空间。此后,随着事件的推进,加之当地政府在事故信息披露上采取透明举措,也就为都市类报纸对事故的深度报道和解读越来越全面。
事故现场的直击,职能部门的追访,专家意见的陈述,救援进展的报道,幸存者、目击者、救险者、死难者家属的专访……各种角度的报道全面出击。如《钱江晚报》对事故次日的报道中,A2版采访公交车司机、脱险者和遇难者亲人,用他们的回忆还原了事故现场;A3版则是救援报道,以时间的推进为线索,用大量细节记录了事故发生后的救援过程;A4版是政府部门的反应,并搜集各地地铁工程发生塌陷事故的资料档案。
此后几天里,晚报除了继续报道救援进展外,还派记者蹲守殡仪馆、采访遇难者亲属、追问事故原因……渐渐将报道视野拓宽,并进一步将关注点从事故本身延伸到全市的安全隐患排查。
11月19日A3版“查患”是此次事故报道中的一个亮点:从读者报料的地铁1号线附近“和平社区打铁关新村13幢楼体下沉,地面开裂”为切入点,提出了“城市还存在多少安全隐患”这个话题,并向广大读者征集城市隐患线索——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之后,读者对事件的关注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而地铁1号线附近和平社区这处隐患的曝光,则告诉读者,事情还没完,如果不做好预防措施,地铁事故还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此举一下子把事故报道又拉近到读者身边,并通过征集隐患的方式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参与性。同时进一步督促了职能部门排查各类事故隐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说明,即使是在新媒体大出风头的今天,都市类报纸传统的“贴近性优势”和“舆论监督功能”也还有相当强的生命力。
同时,在关于事故的深度报道中,都市类报纸擅长的讲故事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如11月19日《钱江晚报》的《追记那些坠落的梦想》报道了几名死难者生前的梦想,催人泪下;《今日早报》11月17日3版的《他一夜未归等待哥归来》和《钱江晚报》16日A2版的《他手一直发抖,烟都点不着》等文章,都记录了感人的故事细节。好的细节运用,不仅是拨动读者心弦的最佳利器,更能凸显报纸在深度报道中的人文情怀。
2.打造新闻的整体性
在本地网络媒体关于地铁塌陷事故的报道中,最新动态不断地刷新着页面,虽然时效性够强,但也使得整个报道系列显得有点零散,受众需要逐一浏览并自行判断整合——海量的网络信息轰炸下,如何整合和提炼信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后发制人的都市类媒体,因为有了相对充分的准备时间和充分的版面平台,可以精炼地整合报道题材,精心打造一个整体紧凑的新闻版式和报道内容,让深度报道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从事故次日杭州都市类报纸的表现来看,《今日早报》的做法更显匠心:用一个横跨两版的三维事故现场图斜拉贯通,从图上引出5则报道,分别是关于塌陷事故的全景式消息报道主稿、医院救治伤员的报道、中巴司机的事故现场回忆、电力抢修报道、“蛙人”搜救报道和公交司机疏散乘客的报道。而《钱江晚报》和《青年时报》则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以时间推进为线索的报道整合方式,通过记者不同时间发回的现场一手资料来展示争分夺秒的抢险救援过程。从救援现场到各类人物的专访,到职能部门的反应、事故原因的调查,各报层层推进的版面模式,也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加一目了然。
3.图片的充分应用
读图时代,图片的制作应用相当重要。为应对新媒体的优势挑战,各都市报在照片的运用上都不惜版面。如11月17日《钱江晚报》和《青年时报》采用了大半个版面的照片,内版也多处使用接近半版的照片。大幅照片的采用,显然比网络照片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但若照片都以事故现场救援为主,时间长了容易让读者阅读疲劳。此时照片拍什么、怎么拍显得至关重要。《青年时报》11月17日采用的两幅照片显然更易打动人心:一张在头版,市民委托记者放在现场哀悼遇难者的一束雏菊花占据了半个画面,背景则是虚化了的救援现场和救援人员;另一张则在3版,一只可能是救援人员的手拉着遇难者的手,后者因为长期浸泡在水中而显得又黑又皱,触目惊心。笔者以为,这样的照片,才能充分体现报纸高于网络速读新闻的人文内涵,为报纸的深度报道画龙点睛。
一幅画抵得上千言万语。除了照片以外,快报、早报和时报都制作了示意图来还原事故现场,尤以《今日早报》横跨两版的三维示意图和《青年时报》的事故横截面示意图富有冲击力。图表制作让读者直观地了解了事故发生的地点、现场、原因等,很好地弥补了平面多媒体手段的不足。目前看来,杭州的都市类媒体还急需引进更多的图表制作人才,推广图表在新闻报道特别是突发性事件的应用。
4.独特的报道视角
与网络媒体相比,都市类报纸拥有更多训练有素的记者。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除了常规的报道角度外,怎样寻找独特的报道视角,也是传统媒体扬长避短的一种方式。在地铁事故的报道中,如果能再多一些类似这样角度的独特报道,将进一步为深度报道锦上添花。
第二节 与突发事件关联度不同的媒体报道策略
一、本埠突发事件报道
新闻媒体对本埠突发事件报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时效性、深度等方面都可以尽量做得好一些。
1.时效性尽可能“强一些”
一般情况下,本地新闻媒体要在第一时间报道突发事件。因天时地利的关系,本地媒体记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赶赴突发事件的现场,得到第一时间的目击材料。因此,时效性就成了本埠新闻竞争焦点之一。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时效性”并不单单指在时间上占优势,而指的是本地媒体记者在第一时间到达事发现场,在第一时间发回现场的报道。
2.深度性尽可能“深下去”
本地媒体的采编人员了解本地的各种情况,也有各种关系接近突发事件中的关键人物,能够将突发事件报道做得更有一定的深度,将事件的真相全面地揭示出来。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优势也有可能转化为劣势,本地媒体记者因在当地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也会为这些关系所牵绊,当突发事件可能影响到当地官方、部门的利益时,就有人来说情,本地媒体记者就可能被重重的“人情圈”包围,难以发挥优势,甚至因为碍于人情关系而回避重大问题或者干脆放弃采访。
3.互动性尽可能“动起来”
突发事件对于本地所造成的影响最大,本地民众也最希望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本地民众对本地突发事件的关注度和关切度最为强烈。因此,本地媒体应该将本地民众的呼声和诉求尽可能传达出来,把媒体的报道和民众的意愿结合好。本地媒体新闻采编人员可以发挥与本地民众熟络和沟通方便的优势,尽可能在互动中报道突发事件。
二、外埠突发事件报道
这里讨论的外埠突发事件报道并非重大的影响全局的天灾,而主要是影响局部的突发事件。
从新闻价值的角度说,接近性首先体现在地理位置的接近。从产生信任的角度而言,信任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团体之间产生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事物、人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关系。就受众而言,往往会顾及到附近的、了解的地域发生的事件,并能根据对地理的认同感对某个新闻事件产生了解型的认同。地理的相似性和认同感越强,信任度就越高。受众是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人,尤其关心身边的事情,关心周遭人的生活琐事、新鲜事、大事、奇闻逸事。
遇上重大的突发事件,虽然只是局限于某一地,但外埠媒体也会给予足够的关注。外埠媒体对这些突发事件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一些表面的现象和具有共性的地方,在新闻的接近性方面做文章。
案例7-3
【案例提示】
下面的案例是北京的《新京报》和广州的《南方都市报》对北京地区2011年6月23日特大暴雨的报道,通过两份报纸对北京特大暴雨报道的处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本埠和外埠媒体处理突发事件的不同之处,《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在报道的类型分布上也体现了都市报地域性特点。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研究和模仿。
作为外埠媒体的《南方都市报》的报道
倾盆大暴雨 逼停北京两条地铁
1号线列车在八角游乐园站折返,亦庄线维持亦庄桥至次渠区间运行 最大降水182毫米,网友下午上传照片到网上惊叹“简直是在上夜班”
[据新华社电]昨日下午,北京迎来一场强降水,大风伴随大雨倾盆而下,昼如暗夜。
昨日16时许,京城已经被笼罩在一片黑暗中,建筑物、车辆纷纷“开灯”。有网友将照片上传到网络上,并惊叹“简直是在上夜班”。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雷声,暴雨从北部地区进入京城,并向城区移动。北京市气象台16时10分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雷雨云团将逐渐向城区移动,部分地区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同时伴有雷电。
北京市气象台总工程师孙继松说,从昨日15时前后,对流降水云带开始影响北京西北部延庆方向,并从西北向东南移动,16时前后影响北京城区北部地区,17时30分左右,到达北京中南部。
此次降水过程中,北京市大部分地区以大雨为主,其中中心城区部分地区、海淀大部、丰台大部、石景山大部出现暴雨级别的降水,最大降水出现在石景山模式口,截至昨晚7时的降水已经达到182毫米,达到大暴雨级别。
图7-3 《南方都市报》报道的版面
孙继松预计,昨日20时前后,主要降水云带将离开北京,昨日后半夜到今日白天可能还有小雨天气。
记者看到,在一些地区,地面积水已经超过20厘米。北京市交管部门昨日16时45分发布消息称,因遭遇强降雨,北京部分地区出现积水情况,其中西四环五路桥南北双方向、海淀区香泉路口等路段因路面积水道路基本中断。
昨日,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市气象局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当天傍晚到夜间,北京市北部山区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影响
地铁 站内进水紧急停电
[据新华社电]记者从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了解到,昨日16时33分,因突降暴雨,北京地铁1号线古城车辆段与运营正线的联络线洞口积水猛涨,虽有3台大功率水泵强力排水,但水面持续抬高并有少量雨水进入正线。为防止雨水淹没接触轨,地铁公司迅速采取古城至苹果园上下行区间接触轨停电措施,1号线列车在八角游乐园站折返,维持八角游乐园至四惠东运营,并通过广播等告知乘客。
因暴雨并伴有大风,昨日16时59分北京地铁亦庄线旧宫至肖村站区间地铁线外移动房屋的房顶被大风刮入运营正线,造成接触轨跳闸,被迫停电,亦庄线目前维持亦庄桥至次渠区间运行。
机场 取消95架次航班
[据新华社电]北京昨天下午的强雷雨天气,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航班造成较大影响。到昨日18点,延误滞留1小时以上航班66架次,进出港合计取消95架次。
彩票 体彩开奖延期
[南都讯]昨日北京突降暴雨,也影响到了全国各地的彩民。本该昨晚8时30分开奖的体育彩票排列3、排列5和22选5都未能按时开奖。
昨晚10时17分,中国体彩网贴出通告:由于北京突降暴雨,造成局部地区交通及通讯堵塞,导致当晚开奖的排列3、排列5游戏第11167期、22选5第11167期开奖工作未能按时进行。上述游戏的销售数据封存工作已按时完成。直至昨晚11时22分,中国体彩网终于刊登出上述3种彩票开奖结果。(何晓宇)
警情 5小时接681件求助
[据新华社电]据北京市119消防指挥中心统计,昨日16时至20时30分,消防部门共接到报警445起,出动461队次、496车次、3 472人次。其中,消防部门接社会救助报警310起,包括抽水253起;接到抢险救援报警62起,其中救人32起,倒塌事故及市政公用设施故障21起。
另据北京市公安局统计,昨天16时至21时,北京市110报警服务台共接到群众因暴雨求助的警情681件。
作为本埠媒体的《新京报》的报道
《新京报》报道
第6~11版(节选)
百年一遇暴雨 北京多地成“积水潭”
导致多处积水断路,地铁1号线、13号线、亦庄线等线路部分区段停运
本报讯 昨日下午,京城遭遇十年以来最大降雨,局部地区雨量达到百年一遇标准。大雨导致多条环路及主干道积水拥堵,部分环路断路,地铁1号线、13号线、亦庄线等线路部分区段停运。
公交车被淹只见车顶
昨日15时许,雨带先行落至延庆,此后逐步东移入城区。16时许,北京城区开始白昼变黑夜,大雨倾盆而下,同时伴有雷电。
17时许,记者沿南三环万芳桥向西南三环方向行走,途中几乎通过的每一个路口和立交桥,都要涉水而行,积水最深处可漫至大腿。玉泉营桥至万柳桥辅路两侧,随处可见倒地的树木、电杆和工地围挡。西南三环的铁路桥下,3米左右深的积水中,一辆300路公交车几乎被淹没,只可见车顶。
出现强降雨并非异常
据市气象局会商室统计,至19时,全市平均降雨量为35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为57毫米。多处站点的降雨量大于100毫米,包括丰台体育中心、丽泽桥等。
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新闻发言人王毅说,这场降雨为近十年来是北京最大的降水,局部地区甚至达到百年一遇的水平。最大降水点是石景山区的模式口,降水量达182毫米“根据我们分析这已经超过了百年一遇的标准。”
市气象局分析,此次降雨是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出现的典型蒙古东移低涡天气过程,在北压下抵达北京,加之冷空气配合,因此强度较大。不过,出现这种强降雨并非异常,往年均有这样强度的降雨发生。
地铁线路均延时收车
受大雨影响,昨日下午,1号线、13号线、亦庄线等地铁部分区段停运。同时,由于积水,京城多处断路。城西部地区拥堵路段首次打开主路应急掉头设施,允许车辆原地掉头从对向车道返回。据透露,昨天交管局122接警量打破近几年纪录,多以报堵点、寻求拖车帮助为主。
截至昨晚22时40分,记者在交管局指挥中心大屏幕上看到,西南三环丰益桥一直到南三环洋桥内环方向,仍有桥区积水情况。
图7-4 《新京报》报道的版面
为方便乘客,北京目前已开通的14条地铁线路昨晚均延长一小时收车。
发地质灾害黄色预警
另据了解,23日,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市气象局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当天傍晚到夜间,北京市北部山区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不过,昨日的这场降雨,将给今明几天带来明显的降温。市气象台预计,24日至26日的中考,都普遍较为凉快,不会有高温天气出现。
■应对
防汛办 城市河湖南北分洪
昨日,北京市防汛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昨日雨量过大,超过城市道路承载能力,因而出现积水。
据了解,昨日降雨之后,北京所有水泵全部打开,用于排水。昨日下午4时开始,城区开始降雨,局部地区雨量较大,市防汛办发布了蓝色汛情预警。
此外,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北京城市防洪调度原则是“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目的是控制西部山前的洪水进城,及时排除城区的雨水,消减洪水带来的灾害。
昨日,城市河湖南北分洪同时启动。市防汛办表示,这在近年来也是比较少见的。北分洪,即通过安河闸将西边的水排向清河;南分洪,则是通过右安门将水排往凉水河。
同时,北京的道路保障部门在昨日15时集合,进行应急处置;所有抢险队伍也全部上岗。
对于今日的天气,市防汛办表示,经过和气象部门会商,预计今天有阵雨,但大量的降雨,已经在昨天前半夜基本结束。
■现场
副市长坐镇指挥排“积水”
昨晚7时,在北京市防汛办13楼的指挥部,办公室里灯火通明。北京市副市长夏占义、北京市防汛办有关负责人等20来人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大屏幕上的雨量图、雷达图,商量对策,指挥前线。
“这是今年第一场大暴雨,所以比较容易堵。事实上,每年的第一场雨都容易堵,因为可能有一些树叶之类的,会堵住下水道。”一工作人员说。
“那就应该提前到现场处理。”夏占义大声说。他表示,工作人员要尽职尽责,应该在一线时必须到一线。
“我就奇怪了,那树叶会堵管道,为什么就没有人看住树叶呢。”夏占义说着说着站了起来。
据了解,常务副市长吉林在市应急办、副市长苟仲文在市交管局坐镇指挥。
[交管局]
市公安交管局启动一级加强上勤方案,全市交警和协管员全员冒雨上路疏导交通。同时,户外显示大屏和交通广播等不断播报最新路况信息,引导车辆绕行交通压力较小的道路。
[公交集团]
迅速启动雨天应急预案,4 000余名安全运营专业人员深入线路积水路段,巡查路况疏导交通。17时开始,增发300部机动车投入晚高峰运营。有10条公交线路增加运力,缓解地铁运营压力。
[排水集团]
启动防汛戒备预警响应进行防汛布控,要求防汛人员对京城环线及重点地区雨水口加强巡查,所有保障组人员集结到位,确保城区安全。16时许,针对市防汛办发布的蓝色汛情预警信息,启动一级响应。
■追问
(1)此次降雨之前,相关部门已经预警要下大雨,为何北京仍是大面积区域被淹?
提前预报为何仍被淹?
市防汛办:降雨范围大、雨量大、时间长
市防汛办表示,积水严重不是说有准备就能解决的问题。昨日的降雨范围大、雨量大、降雨时间长,这些都是造成积水的原因。
从设计上说,城市道路往往能应对1到3年一遇的洪水,也就是说降雨量在36~45毫米/小时时,能够顺利排水。而昨日的降雨在部分区域已经超过百年一遇标准。从整体范围看,降雨量50毫米/小时以上的区域达到300多平方公里;降雨量100毫米/小时以上的达到近40平方公里,面积太大。这也是大量的水不能及时排除的主要原因。
(2)此前,防汛抗旱指挥部称全市新增的49个积水点均已制定预案,有关部门采取增加泵站、新建排水管道、增加雨水口等措施,为每个积水点“量身定做”了应急预案,只要积水深度超过20厘米,20分钟内就会有抢险人员将水抽走,为何此次还是被淹?
“定制”预案为何无效?
市防汛办:水量太猛,排水管线容量有限
市防汛办表示,这些区域,相关泵站已经全开,被淹还是因为降雨太大,水量太猛。排水管线的容量是有限的,在雨量过大的情况下,自然排放不及。该负责人举例说,如同电影散场时一样,所有的人都往一个出口走,自然就走得很慢,出现排队现象。
(3)一座宜居的城市,在制定规划时,应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加大对道路、水、电、排水和燃气等城市管网建设,防止忽视地下排水系统建设的弊端。一个健康发展的城市,其地下系统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生态系统,一套先进的雨水排蓄系统,是保证城市畅通的基础,从一定程度上讲,判断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宜居,要看它的下水道畅通程度。在现有条件下,北京是否会面临逢雨必淹、无法改变的现状?
管网何时能整改到位?
市防汛办:今年汛期再次清理49个积水点
市防汛办表示,针对北京城市现有的管网而言,如果泵站全开,其承载能力是在每小时降雨量50毫米时,不会影响交通,只会造成局部地区浅积水。一旦每小时降雨量超过50毫米,则会形成一些堵点。
该负责人称,堵点的形成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雨量过大、管线有限、交通事故等,都会造成现有局面。
该负责人表示,北京已经确定,今年为汛期再次清理49个积水点,包括翠微地区、玉泉路地铁口等。此前公布的积水点治理的标准显示,主要道路能抵御达到50毫米/小时降雨的标准,采取工程措施的,不允许再出现积水,确保排水畅通。
(A06-A11版采写 本报记者 蒋彦鑫 郭超 申志民 林阿珍 王卡拉张太凌 许路阳 刘珍妮 卢漫 甘浩 王荟 汤旸 金煜)
【案例分析】
晚报、都市报等因地域的差异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这不仅仅是地域的差异,还因为必须根据受众不同需求来量身定制。
1.报道总量、版面、报道体裁数量的不同
北京暴雨的新闻报道集中在2011年6月24、25日两天。《新京报》第一天3个全版,第二天5个全版,对发生在本区域内的重大事件给予了很高关注。因为事发地距离《南方都市报》的地理距离很远,《南方都市报》则以一天一个全版对北京暴雨进行了报道。消息特点是短小精悍、时效性强,《新京报》24日的新闻体裁全部是消息,仅有1篇服务类信息。25日同时刊发消息、通讯和其他类新闻,消息内容报道北京暴雨近况,通讯内容有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两种,其他类新闻在25日数量最多,这类新闻内容主要为北京市民提供道路信息、处理积水的办法和国外修建排水管道的经验。
2.报道来源的不同
(1)《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的报道来源差别明显。2011年6月24日,《南方都市报》只有1篇本报讯,其余均为新华社稿件;《新京报》报道全部来自本报记者。6月25日,《南方都市报》的综合信息来源排在第一位,本报记者来稿排在第二位。报道内容从关注北京暴雨转移到广州应对内涝的准备,例如A04版头条新闻《应对内涝广州准备好了吗》,在回顾了近年国内城市内涝频发事件后,提出四个招数应对内涝。25日的“声音”栏目刊发了人民网评论、曹景行和龙应台的简短评论,三者都对城市建设只重地上面子工程,不管地下管道工程提出了批评。“拷问城市内涝”栏目指出,北京暴雨造成城市严重积水,有三点原因。
(2)《新京报》除2011年6月25日刊登了1篇综合信息,6月24日和25日,《新京报》的报道都是本报记者自己采编。因为报社所在位置是北京,对比《南方都市报》对北京暴雨的报道,《新京报》具有地理优势。
3.贴近性和舆论监督程度的不同
(1)报道内容贴近性的表现。两家报纸的报道内容都涉及到“拷问城市内涝”、“提高管道排洪能力意见”、“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最新近况”。《南方都市报》内容有“台风防洪”的报道,《新京报》没有。《新京报》内容有“相关单位答疑”和“民生理赔贴士”的报道,《南方都市报》没有。究其原因,《南方都市报》地处广州,台风是沿海地区的自然现象,而内陆没有台风,因此报道也就不需要相关内容,都市报针对多数阅读者的地域特点,更加注重贴近市民身边的信息传播。暴雨过后,给一些市民带来财产损失,《新京报》的“民生理赔贴士”根据新闻贴近性原则,及时为读者提供相关服务信息。例如,北京暴雨让地下停车场成了地下水车场,“民生理赔贴士”的推出给有车的市民提供相关理赔服务信息。《新京报》的“相关单位答疑”内容里涉及多家单位,一是2011年6月24日对市防汛办的报道,二是2011年6月25日对北京排水集团的报道,三是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暴雨过后,城市路面积水严重,网上有帖子调侃说“如果你爱我,就带我去北京看海”。针对路面积水严重这一事实,《新京报》及时对三家单位进行采访,以问答形式或逻辑发展顺序进行报道。
(2)舆论监督。大水围城,市民出行不便,地下管网不合理等问题是大雨过后北京交出的答卷,双方的报道内容都涉及了“拷问城市内涝”,但是细看报道发现,《南方都市报》对此次大水淹城的质疑和批评多,《新京报》对此次大水淹城的解释多。
A.《南方都市报》的“声音”和“拷问城市内涝”两个栏目对大水淹城做了批评。“声音”栏目内容是人民网评论、曹景行和龙应台的一两句话,内容如下:一场大雨就让一座城市瘫痪,委实令人沉思。下场暴雨就让城市窘态百出,几成泽国,便不能不让人对这座城市的发达指数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打个问号。——人民网评论
“大雨围城”反映的是很多城市管理者政绩观的扭曲:地面上的东西看得出,投资下去就可以作为成绩,地面下的东西大家往往不注意,检查工作也很难钻到地下去。——资深媒体人曹景行
话语里对城市管理者的批评和质疑明显,如“打个问号”、“政绩观的扭曲”、“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拷问城市内涝”栏目从三个角度指出大水淹城的原因,分别是:排水管网欠账多,提出城市内涝不仅是技术性问题,更是投资管理问题;城市“硬底化”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至于90%的雨水要靠排水管网才能排走;很多市民并未及时接到雷雨预警信息。
B.《新京报》有一篇质问城市管道的报道:《标准太低危及城市安全》。和《南方都市报》相比,文章的词语态度更中立,指责不多,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解决对策。例如,第二段说造成北京设计标准偏低的三个原因,第三段进一步说市政基础设施标准不能过度超前,以及过度超前会带来的问题。文章最后结尾点出城市建设不能盲目开发,应该和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相适应。
(3)相关单位答疑。在对北京暴雨的报道中,《新京报》还采访了相关单位,这些报道遵循的逻辑思路是:为什么会大水淹城、北京目前的地下管道设备情况如何、相关单位的难处有哪些、相关单位对北京城市地下管网整改的行动计划。2011年6月25日,用了一个整版报道北京排水集团对北京排水管网的回应,在解答为什么会大水淹城时,报道给出了三个原因,分别是雨水太大;雷电造成泵站断电,导致抽水能力下降;排水设施标准偏低。和《南方都市报》的质疑相比,《新京报》在报道时陈述了两个自然因素,即雨太大和雷电,第三个因素才谈到了排水设施的问题。
《新京报》地处事发地,在暴雨发生时和发生后,一共用8个全版进行报道。报道内容通过对不同层面人物的报道以及准备采取的治理措施,能够平息市民对大水淹的埋怨和不满。给防汛办、排水集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解释大水淹城的发言平台。但是,在相关单位解释大水淹城的同时,自我辩解和工作难处得以报道,却不见问责报道。《南方都市报》远离事发地,一共用2个全版进行报道。针对城市地下管网在北京暴雨中暴露出的不足,批评质疑城市管理者,给予广州地下管网建设的意见,报道内容符合都市报自身销售范围需要。
【注释】
[1]2008年6月19日出版.
[2]潘力,张艳玲.汶川地震凸显广播价值——重大灾害报道之后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8(4).
[3]姚伟民.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电视传媒优势[J].新闻爱好者,2012(3)(上半月).
[4]姚伟民.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电视传媒优势[J].新闻爱好者,2012(3)(上半月).
[5]林新.细节的力量——新闻细节的叙事特征与效果分析[J].新闻记者,2006(7).
[6]可参见新华网2005年11月18日报道:停水的日子里,我们学会了什么[OL].可查阅: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1/28/content_3846040.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