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媒体、记者与受众
第一节 突发事件中的受众心理
一、受众心理的形成和状态
媒体和记者是一个联合的整体,构建了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和“把关人”角色,传播什么信息,采用何种传播方式,这些则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求,尤其要注重受众的心理。对于突发事件报道,受众的心理需求可以概括为“求真”、“求新”、“求情”。
“求真”是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的第一要求,也是新闻人和新闻事业必须完成的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其实,求真务实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受众的求真心理在信息传播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理论契合。媒体只有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才能吸引受众、感染受众并最终打动受众。突发新闻事件信息的传递对于真实性的要求更突出,媒体一旦发出虚假信息很容易引起社会恐慌。
“求新”[1]在受众心理中也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受众通过各种媒体关注突发新闻事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外部世界的新事物,增长新的见识。心理学原理表明,“首因效应”对受众的影响颇深,受众对“第一次”出现的新闻报道最感兴趣。而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是满足了受众的这一心理需求。此外受众的求知心理、求异心理也与突发新闻事件报道要全面且具有时新性等特点不谋而合。所以在进行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求情”心理反映受众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感受情绪、表达感情的需求。常言道“患难之中显真情”,电视中的某一个画面不经意地触动了受众心灵里某个柔软的角落,报纸上的一句话,感染了受众的情绪,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忍不住会与新闻当事人同悲同喜。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媒体往往通过深入挖掘灾难中体现爱情、亲情、师生情、孝道、勇敢等普世价值和优秀品质的感人事例,并树立一个个可供模仿的典型和榜样,激发国人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等。”[2]非典时期无数的医护工作者不顾自身安危,主动要求上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汶川地震发生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互不相识的志愿者走到了一起,特别是“国悼日”民众在天安门广场高呼“中国加油”、“汶川挺住”等口号,新闻媒体都很好地报道了这些新闻,契合了社会心理。
受众对接收信息的再加工是受众心理中的一个重要的活动过程,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选择性心理即对新闻事件的过滤倾向。选择性心理包括了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注意有两个基本特性,那就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和紧张度。在突发新闻事件的信息出现后,受众第一时间的目光集中在新闻本体上。
1.渴求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把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问题,缺乏产生需要,需要决定行为。在突发事件发生前,世界按照人们已知的规律在运动变化,因此,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主动性比较大。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世界常规的运动规律被打破,人们突然陷入到茫然的境地。而在这个时候,人们最强烈的心理需求就是渴望掌握周边环境的最真实状况,并以此来决定应对措施和下一步的行为。基于这种需求,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应尽可能提供全面的和细节性的信息,以供公众参考。
2.希望重获生活的信心
面对突然爆发的各种危机,人容易失去理智而变得焦虑,并对前途产生怀疑。在通常情况下,受到外界刺激时人们会从自己的经验系统中,寻找一套应付外界刺激的办法。而在突发事件的环境下,外部刺激物对人体的刺激,超过了人体能够承受的额度,破坏了人们原有的应付刺激的经验系统。同时环境剧烈变动产生的刺激,超出了人们已有的应付机制所能管辖的范围。于是,人们感到束手无策,恐惧、震惊、悲伤的情绪占了上风,一些人因此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担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下一次灾难会再次发生。
处在焦虑和恐惧之中的人,会感到人类的无助和渺小,认为事件已经失去了控制,问题正在向越来越糟糕的方向发展。此时,政府和媒体应该及时提供心理援助,重建灾民的生活信心,恢复灾民的心理平衡,让他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回归到原有的状态上去。而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媒体可以通过策划性的报道,有意识地向公众传递温暖的新闻信息,让公众对战胜暂时的困难充满信心。[3]
3.期待社会的积极救助
在突发事件产生的一瞬间,与事件有关的人会突然失去应激反应能力。但是,当一段时间过后,从震惊中缓过神来,当事人会特别期待社会的救助。人是社会性动物,当个体处于困境时,社会及时伸出援助的手,才能让个体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和生活中的温情。同时,社会的救助也是事件受害者战胜灾难的精神支柱。突发事件可能会将受害者的应激机制破坏,但是社会救助可以转移受害者的痛苦记忆,让他们知道还有更多的人关心他们,进而使他们的应激机制得到恢复,逐渐从困惑中走出来,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与焦虑、绝望、悲伤等负面情绪相比,突发事件中的受害者对社会援助的期盼,是社会转变受害者生活态度的机遇,也是拯救受害者的安慰剂。新闻人应该敏锐捕捉到这一情绪的波动和心理的变动,通过新闻报道传递人间温情,唤起人们的生活热情,消除受害者的负面情绪,控制突发事件对受害者或者灾民的进一步伤害。
4.盼望危机迅速好转
当突发事件剥夺了人们主导自己命运的权利时,人们会努力去抗争,期望重新获得对自己命运的控制权。当社会救助建立起受害者的生活信心之后,受害者就非常渴望局势能够得到控制,盼望危机早点过去,他们能够尽快重新返回平静的生活。在这个时候,社会帮助越早越好,如果人们重新获得控制权的努力失败后,很有可能彻底丧失战胜灾难的信心。如果人们渴望控制自己命运的愿望,在社会的帮助下,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时,会表现出对紧张和事件的新的理解,主动总结和完善他们应对危机的经验和方法,积极配合社会救助开展自我救助,再造一个理性、冷静、稳定的环境。在盼望危机消失的过程中,受害者最在乎家的作用——在那里他们能够重新开始并且积蓄力量与外部环境作斗争。因此,帮助受害者重建家园,是灾难报道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主题。作为一名职业的新闻人,同样应当及时敏锐地意识到受害者的这一心态,把报道的视角有意识地转向这里,与受害者一起共度难关。
二、受众心理对媒体报道的影响
“新闻传播要取得最佳效应,固然与自身信息量的丰厚密切相关,但也绝不可忽视信息链条上的反馈因素。”[4]反馈是衡量传播活动效果的参考量,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伴随着利益群体的不断分化,社会矛盾的增多不可避免。与此同时,人们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也在加强,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也愈发关注。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反馈信息的时效性更强,及时的反馈有利于传播者改进传播内容,也有助于传播者检验和证实传播效果。
在信息全球化以及新媒体兴起的时代,由于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受众参与意识的增强,以及网络反馈机制的日益完善,任何没有反馈渠道的信息在当代传媒环境是没有市场的更不用提及竞争力。[5]各类形式媒体的采编人员也意识到受众反馈的重要性,采取了多种手段,建立网站、官方微博等,受众通过留言、参与调查问卷、微博、微信等方式及时沟通,也为媒体全面、及时、客观、透明、多样化的报道开辟了新的途径。现代新闻传播是交互式的,受众接受新闻报道后必然会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接受、反馈等,最终的表现则为支持、中立或者反对。这一系列认知活动就是传播效果的实现过程,受众的认知及态度对新闻信息的再次输出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9-1
【案例提示】
2007年6月3日凌晨5时,云南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4级地震。云南是一个山区大省,地质灾害较多,普洱的这一次地震灾害虽然表面上看影响似乎不是很大,地震级别也不是很大,但对于普尔地区的局部影响却算得上是“灭顶之灾”,当地的居民希望得到情感上的安抚和最有力的感情支持。媒体敏锐地捕捉到了灾区民众的心理,从一个巧妙的角度来反映领导人在灾区的各项活动,突破了程式化的报道模式。
温总理在普洱市人民医院病房内看望受伤群众
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在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等的陪同下来到普洱市地震灾区,检查抗震救灾工作,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受灾群众。
踩着遍地瓦砾,沿着断墙残垣……
不顾余震察看灾情
经过3个半小时的飞行,5日13时10分,温家宝和回良玉下了飞机,一刻也没有休息就赶往宁洱县新平村察看灾情。新平村在地震中受损房屋达数百间,多人受伤。温家宝不顾余震,踩着遍地瓦砾,沿着断墙残垣仔细察看灾情。他走进受灾群众徐光荣住的帐篷,关切地询问他家的生活情况。徐光荣告诉总理,政府给他发了水、米、油、被子、帐篷、手电筒、蜡烛等救灾物资。温家宝看看米袋,又掀开锅盖,满意地点了点头,对随行的当地干部说,要想得周到一些,把受灾群众的生活安排好。
在横寨村民小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顶着烈日,冒着余震的危险,帮助群众清理倒塌的房屋。温家宝来到战士们面前,向他们表示慰问、感谢和敬意。
“我想给同学们上两分钟课”……
“挺起不屈的脊梁”
新平村小学在这次地震中受损严重。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上课,老师们在院子里搭起帐篷作临时教室。温家宝一进学校,就被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吸引了过去。他走进帐篷,对老师说:“我想给同学们上两分钟课。”孩子们热烈鼓掌欢迎。总理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挺起不屈的脊梁”7个大字后对同学们说:“在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要有意志、信心、勇气。地震毁坏了我们的房屋,但震不垮我们的意志。同学们要挺起不屈的脊梁,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把家园建得更加美好,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和勇气。”
仔细询问群众一顶帐篷住几个人、下雨怎么办、吃饭怎么办,还有什么困难……
“临时医院”里抱起新生儿
宁洱县城是这次地震的震中,许多老房屋受损严重,居民们被安置在茶源广场,整个广场上扎满了一排排救灾帐篷。总理走进一顶又一顶帐篷,仔细询问群众一顶帐篷住几个人、下雨怎么办、吃饭怎么办,还有什么困难。在临时医院的帐篷里,总理抱起王怀坤在地震当天出生的孩子,亲切询问孩子的健康情况。温家宝一边走一边对当地干部说,现在天气炎热,雨季已经来临,要注意防暑防病工作,帐篷要能排水,让受灾群众安心度过困难期。他在帐篷间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不知和多少群众握手交谈,汗水湿透了衣衫。群众知道总理来了,都涌向广场,总理对大家说,要加快鉴定房屋受损情况,搞好规划,尽快施工,让群众早点回家。我们一定要做到,我们一定能够做到。
当晚,温家宝主持召开座谈会,在听取云南省的汇报后,对下一步的抗震救灾工作提出七点要求:①安排好灾区群众的生活;②继续做好地震预报、监测和预防余震工作;③尽快恢复基础设施,确保水、电、路、通讯畅通;④抓紧学校复课,确保高考顺利进行;⑤抓好恢复生产,争取今年有个好收成;⑥做好损毁房屋的重建工作,这是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春节前受灾群众都能住进房子;⑦广泛宣传抗震救灾的先进事迹,增强群众克服困难的信心。
(新华社)
回访:“和总理握过的手还是热的”
“温总理十分亲切,十分随和,我在电视里看见过他,但一激动起来我就连话都不会说了……”温总理离开后,记者来到了段国会家的抗震棚。段国会今年52岁,温总理5日来到他家,首先拉起她孙女小燕华的小手,笑着问孩子:“你好啊小朋友,今年几岁了?”“7岁。”孩子拖长稚嫩的嗓音,大声而认真地回答把现场的人逗得笑起来,小燕华最后还懂事地喊了一声“爷爷您好”。“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总理笑眯眯地直夸我这小孙女特别可爱特别聪明。”
“总理在谈话时一直都握着我的手,到现在我的手都还是热的呢?”段国会坐在抗震棚里,激动地比划着,总理和她握手已经过去2个多小时,但她还是显得难以平静。
手记:我在1米外听总理讲话
5日下午3点,我在宁洱中学采访时,突然听说温总理要到广场看望受灾的群众。我心想采访肯定没有希望了,但还是迫切希望能够看一眼总理,于是来到了广场外面等待,在半个多小时的等待后,我和成千上万的灾民一样,见总理的愿望终于实现。
下午4点左右,温总理在宁洱县茶源广场上看望慰问灾民后,在临上车前,对成千上万的群众做了大约3分钟的亲切讲话。
当时我在距离温总理大约3米外,总理看上去就像一位慈祥的父亲、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群众一边听着总理的讲话,一边鼓掌。当时气温高达三十六七度,大家顾不上满脸汗水,使劲往前挤,我也在人群的推动下,被挤到了距离总理大约1米远的地方。近距离可以看见总理的衣服早被汗水浸湿,额头上的汗水也在往下流淌,但他根本顾不上去擦一下。
总理的讲话就像丝丝甘泉涌入心间,人群中先是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10几秒钟后,掌声变小了,进而代替掌声的是片片的哽咽声,大家都流出了感动的泪水。
图9-1 温家宝总理怀抱着新生儿新华社照片
(《都市时报》,2007年6月7日,记者田钿、马峻)
【案例分析】
这篇报道的最大亮点就是图片中温家宝总理怀抱着新生儿,脸上自然地露出喜悦之情,这样的暖色调图片和文字能够极大地感染人们的情绪,让人们暂时忘记灾难所带来的痛苦,给人以温情并能够激励人战胜困难。报道的文字既有严肃严谨的特点又带有轻松活泼的暖意。
这篇报道的成功说明了记者和媒体一定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哪怕是在一些重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新闻报道、在突发灾难事件报道时,顺应受众的心理,把报道做得更有人情味。
案例9-2
【案例提示】
2010年8月8日,甘肃南部舟曲县今晨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在巨大的突发性灾难面前,人们的心理不仅仅是悲痛,还有对死去的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依恋,对未来的茫然,等等。站在受众的角度来看,人们不仅仅想看见灾区的救援、悲痛和惨状,还希望了解灾区人们的最真实的想法。中新社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个灾区百姓的身影和面部表情。
舟曲生还者守望废墟不愿离去
[中新社2010年8月21日]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后,截至8月19日,已导致1 364人遇难,401人失踪,已解救1 243人。洪灾已过去十多天,虽然废墟中已无生命迹象,但洪灾生还者还在守望舟曲不愿离去。目前,抢险救灾工作由应急救援逐步转到受灾群众进一步安置、河道淤泥废墟清理、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重建规划。
(中新社记者杜洋摄)
【案例分析】
这组照片没有让读者看到灾难的惨不忍睹,但灾民的各种神情,表达了对故土的依恋,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还有他们对于未来的茫然。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图9-2 灾民对故土的依恋
有网友在照片后面跟帖评论说:“我想没有什么比失去家园更痛,当我看到这些图片,心中也有悲痛,因为只有农民才能知道他们的这种眼神的真正含义,其实这就是根本无法弥补的伤痛,是叫人每每想起就会流泪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起承受。”
第二节 针对受众心理及时解决矛盾
一、解决矛盾的步骤
受众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准确性、质量等有严格要求,而任何一则新闻报道一经面世,就要接受受众的检阅。此时进入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受众可以对新闻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批评,媒体和新闻采编人员则可以根据受众的反应调整后面的报道。“5·12汶川大地震”期间,受众批评记者极力渲染受灾现场;强烈抗议部分记者为了抢新闻,不惜干扰医生的救援。受众批评最终得到了新闻机构的认可,媒体改正了错误,去掉了煽情,着重提出一些争议性的话题,引发受众对灾难背后的源头问题的思考。部分媒体报道一些震区的希望小学教学楼保存完好,而北川县城的北川中学教学大楼几乎坍塌。这些对工程质量的问责报道对于地震后的反思更具实践意义。媒体杜绝了刻意抢新闻的现象,回归到救灾本位,受众和传播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改造并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品格。
1.解决矛盾的第一步是广泛接受受众的反馈
各媒体的网络平台上线以后,受众可通过网络发布留言或在线交流,平台的开放性让受众参与刊播互动变得简单可行。记者可以在同步发布的网络新闻平台上查阅受众的评论、跟帖等,也可以建立个人的微博、博客等,尽最大可能及时有效地收集受众的种种反应。
2.官方网络平台和记者的私人平台发挥宣传与鼓动作用
2008年春节期间的南方雪灾,媒体不仅仅快速、大量的报道,还利用已有的网络平台、官方微博、QQ群、记者个人的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在受众中制造“群内认同”,“这种基于人际传播的信息传递方式,对抗灾的呼吁和重建的信心无疑更加有利于局势向好的方向发展”。[6]受众广泛参与到新闻生产上,加入到救灾行动或宣传的行列中,从而影响到更多的人群,所以更加具有实践意义。
3.记者和编辑通过个人的微博、博客和手机等随时接收受众意见
记者和编辑处于开放状态,随时接收受众的表扬、批评、建议等各种性质的反馈信息,根据受众的意见和要求调整报道的视角,补充新的报道,改善传播效果。
二、针对受众心理采取适宜的报道策略
1.注重平衡报道内容
面对突发事件,媒体的报道面狭窄不利于受众全面了解事态发展,并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断,而报道内容增多则需要遵循新闻价值规律,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注重报道内容的“平衡”,“如果媒体利用自身的话语权力,不客观地制造非平衡的新闻报道,以民粹化的角度满足公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从而在发行量、广告收入取得显著性突破,这种话语权转换成经济收益的做法显然违背了道德操守。媒体尽情地玩弄民粹,忽视社会责任,将把公众带入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中,造成社会分化严重,情绪对立。”[7]
中央电视台在报道“7·23动车事件”的时候,着重报道了中央领导的重视。这方面的报道也是媒体的职责,十分必要。但“行政本位”的报道模式不符合突发事件的传播逻辑。政府领导的重视无疑给受众吃了一颗“定心丸”。然而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无法包揽所有的事务。媒体也要把镜头多对准群众,让群众多出镜,多发声,多表达看法。媒体有责任有义务随着事件的进展进行议程设置,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度过危机。所以媒体要丰富报道内容,本着客观、全面的原则,为受众提供多元化的思考,协助政府,调和大众,平稳度过危机。
2.注重新闻背景介绍
想要让受众尽快了解和理解突发的新闻事件,媒体对事件背景的介绍至关重要。因为受众的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都是不同的,对新闻事件背景的详细介绍可以帮助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受众像知识渊博的受众一样了解新闻事件。2008年的“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国内很多主流媒体详细介绍了事件背景,交代西藏的历史、藏独势力的形成及发展,以及藏独势力与西方世界的关系等。因为大部分受众并非特别了解西藏问题,不少人平时不关心政治,他们如果仅仅看到了简单的报道,很可能认为这只是单纯的暴力活动而不明白事件的深意。而受众在了解事件背景之后会对报道做出更合理的反应,也会有一个全面的判断。
3.抓住话题性新闻
在网络媒体、自媒体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受众的各种想法往往通过微信、微博成为广为人知的话题,比如,微博每天的热门话题排行。这些是记者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记者可以从这些话题中找到做新闻的由头和灵感,以及做新闻所需的材料。既开拓了新闻报道的信息渠道,又贴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4.增加服务性信息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使当事人手足无措,媒体需要及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增强服务功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系统整理和报道涉及的相关知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向灾民提供自救的信息,开通“寻踪”,“报平安”等服务,同时也要及时向受众提供受灾人群的相关信息,方便受众帮助灾民。在报道有关公共卫生方面的突发事件如重大疫情时要注重对未染病的受众提供权威的预防知识。
5.做好后续报道
后续报道就是跟踪报道,是对已经报道的新闻进一步追踪。对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或者说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的持续报道。我国报纸在对突发事件追踪报道时做得比较到位,而电视在进行突发事件报道的时候通常给人感觉“后劲不足”,没有什么计划。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的特点但是其影响有可能是深远的。受众好奇心不仅仅停留在突发事件的初期,人们对事件带给社会和人类长远的影响更具好奇心。受众的好奇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不那么强烈但却不会消失。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后续报道的能力往往更能体现的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力,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
案例9-3
【案例提示】
史无前例的大暴雨袭击了京城,皇城根下的北京市民对暴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在意想不到的灾难面前,人们显得手足无措,恐惧之中夹带着数不清的疑惑,他们还希望通过可靠的渠道了解到一些求生自救的办法。《北京青年报》敏锐地洞察到北京市民的一些心理,及时策划了一组报道:《最大暴雨说法从何而来》、《手边准备逃生工具是关键》,为北京市民答疑解惑,揭示暴雨袭击后所产生的一些灾害,并提供了一些必备的救生知识,体贴入微地教市民学会应对。
手边准备逃生工具是关键
自救经验
急救专家表示车被水淹应紧急采取自救
前天晚上,广渠门桥下的积水将多辆轿车淹没,一名34岁的江苏籍男子被困在没了顶的途胜SUV轿车里,由消防、民警和群众成功救出时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急救人员还是对其进行了心肺复苏,并立即送往北京医院,但该名男子最终还是因抢救无效而死亡。据参与救援的花市消防中队消防员介绍,那辆途胜SUV车被拖上来时,车里的水并不是很多,说明该车密封性很好,司机应该是因为缺氧憋死的。“估计这名司机本以为车能开过去,没想到刚到桥中部就熄火了,该处正是桥下最低洼的地方,除了雨水,井盖里的积水也在往外冒,导致水位暴涨,而一旦水没过车门一半以上的位置,由于外面水的压力特别大,司机从里面根本就打不开车门了。”消防员说,这种情况下只能砸碎车窗爬出来,“如果车载灭火器在手边,完全可以用来砸碎车窗,没有的话,一些车配备的逃生锤等工具,也应该能派上用场,关键是不能惊慌失措。”
昨天,急救中心急诊科主任王子臣告诉记者,遇到车被水淹的情况应根据淹到什么程度而采取不同的自救措施。“如果水淹的深度还不太大,比如在车门的1/5以下时,车门应该还能打开,此时应立刻打开车门弃车逃生,但如果水已经淹到车门一半甚至以上时,由于外面水的压力太大,打开车门恐怕就不容易了,此时应敲碎车窗爬出来逃生。”王主任说,如果水已没过车窗,应尽量打开车灯,以便搜救人员寻找,“假如水已灌进车内,因内外压力相同,车窗比较容易敲碎,应尽快敲碎车窗游出车外。但好一点的车一般密封性都比较好,应该不会进水,此时应第一时间报警求救,由于车与外界隔绝,车内氧气会越来越少,不能一味等待,因为时间太长会导致窒息,如果出现头痛、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说明已经缺氧,这时一定要用手边的工具尽力砸碎车窗,求得一线生机。”王主任说,砸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憋足了气赶紧游出去,否则车窗一碎水会涌进来导致呛水,“不过,实施自救的前提是,手边一定要有逃生的工具。”王主任还提醒说,如果车顶有天窗的话,最简单、安全的办法就是打开天窗钻出来。
逃生技巧
如遇溺水者应马上施救
急救专家称在专业人员赶到前恰当施救将可以最大限度挽救生命
“第一现场的人非常关键,如果他们能够在专业人员赶到前恰当施救,对救援的成功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王主任说,遇到车被水淹的情况,会游泳的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伸出援手,从外面帮着砸碎车窗,将车内人员救出。
如被救出的人有溺水症状,应先清除其口腔、鼻腔里的分泌物、淤泥、杂草、垃圾等异物,并将舌头拉出口外,解开衣扣、领口,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抱起伤员的腰腹部,使其背朝上、头下垂进行倒水,或抱起伤员双腿,将其腹部放在自己肩上,快步奔跑时积水倒出,或半跪,将伤员腹部放在腿上,使其头部下垂,用手平压其背部进行倒水。
此外,还可以采取站姿,一手抱住对方,另一手攥拳从其胃部向上向后挤压,将胃和呼吸道里的水排出,也可让患者平躺,用手掌从上腹部向上向后推压挤出胃和呼吸道里的水,如果此时还没有心跳和呼吸,则需要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具体做法是,对呼吸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以口对口吹气为最佳。施救者位于伤员一侧,托起其下颌,捏住其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往其嘴里缓缓吹气,待其胸廓稍有抬起时,放松其鼻孔,并用手压其胸部以助呼气,反复有节律地进行,每分钟吹16~20次,直至恢复呼吸。心跳停止者应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让伤员仰卧,背部垫一块硬板,头后仰,施救者面对伤员,右手掌平放其胸骨下段,左手放右手背上,借自身重量缓缓用力,不能太猛以防骨折,将胸骨压下4厘米后松手腕使胸骨复原,反复有节律地进行,每分钟60~80次,直到心跳恢复为止。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交替进行。
(《北京青年报》,2012年7月23日,记者赵婷婷)
权威访谈
北京基站有限导致没有发送预报短信
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曲晓波昨日表示,此次北京大暴雨的形成主要有五大原因。北京将在未来两三年内,建成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预警信息的发送速度和覆盖面。
记者:什么原因造成此次暴雨的强降水?
曲晓波:首先从西而来的冷空气为降水提供了前期条件;其次,近期来自南方的西南暖湿气流给北京带来了非常充足的水汽,这是形成降雨的必要条件;第三,从降水分布上来看,比较大的降水都发生在西南东北向,这一带恰好是北京山脉的分布地区,是北京降水的多发带,南方水汽经过北京的时候都是在山前聚集爬坡,气流上升、空气凝结,最终导致水汽下降;第四,此次降雨中河北的雨量也很大,河北产生的云团,在向东北方向移动过程中不断经过北京,给北京增加了降雨;第五,19、20日北京天气很闷热,大气积累了很高的能量和水汽。这五大因素最终导致了此次暴雨天气的形成。
记者:为什么很多人没接到手机预警信息?
曲晓波:气象部门有短信终端发送渠道,但是北京有2 000万常住人口,95%以上拥有手机,发送短信的基站却十分有限,而且北京人口特别集中,大量人群都集中在一个基站覆盖范围内,导致短信发送、接收不及时。联通曾经帮气象部门做过测试,一条短信出去之后,一秒钟最快能发出去400条,按照这个速度,全市市民都收到短信要很长时间。
记者:未来如何完善气象灾害的预警网络?
曲晓波:国务院在汶川地震之后,要求全国各地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气象灾害也属于突发事件一种。北京在今后两三年把这个网络系统建立起来,这个网络系统的发送渠道主要包括短信、电视、网络、显示屏等。
(《北京青年报》记者赵婷婷)
【案例分析】
《北京青年报》这一版的两个主要报道回答了受众所关心的两大问题——这一次大暴雨为什么造成这么大损失、驾车者如何在大街上避免积水所带来的危害。记者采访了权威人士,获取了权威的资料和说法,让北京市民对这次特大暴雨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对这方面的信息有了一个权威的了解,也因此解除了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
针对在大暴雨中因驾车而身亡的特殊案例,记者则采访了消防官兵,让他们来解答这类紧急情况所突发的原因,并详细介绍了应对的措施。这样的报道不仅从心理上缓解了人们的紧张感,也帮助有车一族掌握逃生的基本技能。
案例9-4
【案例提示】
特殊事件会决定报纸版面的特殊表现,在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设立的哀悼日中,相当多的都市报、晚报在海报式封面设计中充分表达了灾难中人们的痛苦和哀思,也成为受众感情的宣泄和寄托的重要窗口。报纸版面视觉设计的本质是新闻的视觉化,是以视觉语言表达一种情绪,表达一种判断,表达报纸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和人文思考。在全国哀悼日期间,中国报人通过对形象和色彩的控制,表达了“哀悼”、“坚强”、“希望”等这场灾难特有的新闻内涵。
2010年8月15日舟曲哀悼日的报纸头版用大大的黑白字写出了“同舟共曲”、“风雨同舟,曲水流觞”等。这一天的报纸还安排了大量的版面报道舟曲泥石流灾难中的各类新闻,尽显温暖之情。
图9-3 报纸头版版面
图9-4 各大报纸一版版面
图9-5 新京报A02版的社论
《新京报》A03版的报道
[据新华社电]昨日,国务院发布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10年8月15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文化部:停止网络游戏动漫
[据新华社电]为贯彻国务院决定精神,文化部14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在为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活动期间,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各文化单位要坚决落实国务院决定,凡按照国旗法规定当天须升国旗的,均应下半旗志哀。全国文化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停止组织一切娱乐活动。
通知要求,全国所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各影剧院、歌舞娱乐场所、游艺娱乐场所、棋牌室等场所以及文化馆(宫、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停止一切演出、娱乐、放映、棋牌等相关活动;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停止一切游戏、音乐、影视等相关娱乐活动;各互联网文化经营单位停止一切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影视等娱乐活动。
通知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要加强督导检查,对违反决定的,依法予以查处。
[甘肃]
舟曲兰州两地举行哀悼仪式
[本报讯]今日,甘肃省将分别在舟曲、兰州举行大规模哀悼仪式,悼念8月7日晚特大泥石流灾害的遇难者。舟曲灾区的哀悼仪式将电视直播。
舟曲县委宣传部部长罗长胜介绍,今日9时半,舟曲将在县政府广场前已清理完淤泥的东街举行哀悼仪式,甘肃省领导、军队、救援人员代表、舟曲群众会参加。
据兰州市委办公厅介绍,今日10时,兰州市将在东方红广场举行哀悼仪式,甘肃省党政军要员均会参加,预计将有一万人。甘肃省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说,今日甘肃将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甘肃其他地区和单位也将举行默哀仪式。
[北京情况]
北京市属公园暂停群众歌舞
图9-6 《新京报》策划报道的版面
哀悼活动原则上由各单位自行组织默哀,停止当天各项庆典和娱乐活动。
昨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今日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按照《国旗法》规定当天应升国旗的场所、机构和单位,均应下半旗志哀。
哀悼活动期间,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包括文化娱乐活动、大型群众娱乐活动、体育赛事、庆典等,歌舞、影剧、戏剧院等文化娱乐场所停止营业一天。
本市的哀悼活动原则上由各单位自行组织默哀悼念。各单位停止当天各项庆典和娱乐活动。
[公园]
吹拉弹唱今日全部停止
今天早晨,景山、北海、天坛等晨练人群密集的市属公园将变得安静起来,吹拉弹唱等群众娱乐活动将全部停止。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称,今天是全国哀悼日,市属11家公园中悬挂的国旗也将降半旗,并提醒来园市民停止娱乐活动。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一位负责人说,昨天开始,各公园已通过园内广播、门区显示屏、公告牌等媒介,提醒游客在今天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同时组织游园志愿者对公园内的群众娱乐活动进行暂停宣传提示。
[地铁]
车厢停止广告播放
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发言人介绍,今日北京地铁所辖8条线路、站台(厅)取消播放背景音乐,车厢内停止娱乐视频及广告播放。
[奥园]
体育节活动暂停一天
昨天,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组委会发布紧急公告称,为哀悼舟曲遇难同胞,北京奥运城市夏日广场的各项娱乐活动暂停开放一天,奥城露天剧场演出取消。
[游玩]
麦乐迪停业 欢乐谷闭园
昨日,记者致电钱柜和麦乐迪,工作人员均表示,今日零时至24时停止营业一天。
欢乐谷则在官网挂出公告,提醒散客今日是哀悼日,欢乐谷闭园。至于此前已预约好的团队,欢乐谷表示,昨日已全部通知完毕,为他们改签了日期。
新京报A6版和A7版的大通版图片报道
[电影]
各大影院停映一日
昨日,记者从北京万达、新影联院线等处获悉,北京各大影院今天将停映一日。由于恰逢周末,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北京今日原有2 000余场的电影放映将被取消。
而原定今日举行的电影《线人》的北京首映式,也将推迟一日举行。
[电视]
各卫视停播电视剧
记者从北京、东方、江苏卫视获悉,今日各卫视停播电视剧及其综艺节目,明日恢复正常。
[演出]
郭德纲北展演出取消
记者从票务公司获悉,原定今日举行的“郭德纲、于谦合作10周年北展演出”取消,退票方法今日公布。郭德纲在接受采访时称,他本人、德云社以及演出承办方将一起向舟曲灾区捐款20万元(其中含郭德纲个人捐10万元)。
昨日,国家大剧院、北京人艺等单位在第一时间公布了取消15日演出的信息,并表示已购买演出票的观众可以在指定日期内退票或换票。
昨日一早,大剧院通过手机短信向观众通知了取消演出的消息,并表示已购票观众可于15日至31日期间到原购票地点退换票。该剧院品牌中心相关人员介绍,除了演出,当日大剧院举行的三场艺术教育活动等也取消或顺延,具体信息可登录大剧院网站查询。
北京人艺、长安大戏院等处也都取消了今日的演出。人艺表示,购票观众均可与北京人艺票务中心联系,办理退、换票事宜。长安大戏院原定今晚演出的《七夕节折子戏专场》,因此后长安的档期已排满,无法顺延,只能取消演出。
(本报记者 林文龙 刘洋 王卡拉 天蓝 杨林 勾伊娜 刘泽宁)
【案例分析】
报纸的版面设计和文字内容不仅体现了成熟的危机报道理念,而且表现出现代媒体娴熟的报道技巧和手段,国内都市类报纸在头版设计和版面元素的处理上,色彩的视觉表现力凸显。全国哀悼日期间,全国人民处于悲痛与哀悼之中,读者对情感的需要远远大于对信息的需要,只有通过全新的视觉符号体系才能反映与表达全国人民内心最充沛的情感宣泄,大标题,大图片,黑白灰的基调,红黄的点睛之笔,形象地传达出人们的哀思。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一个好的版面编排设计,不仅可以向读者传递出报纸对特定新闻事件的态度和立场,更能感受到报纸的个性和情感色彩。
内容安排上,《新京报》详细报道了京城在哀悼日这几天全面取消了所有带有娱乐性质的演出、活动等,这样的报道内容不仅仅契合了哀悼日这一天的气氛,更重要的是传达出了各个层面的民众对灾区人民的情感支持。
【注释】
[1]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在认知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总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通过贯通一切领域的社会关系,不断使人的自然性规定和社会性规定获得完善,从而不断提高人的整个发展程度.与其他物类相比,人有“自由”、“自觉”的特性,它主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求新性.人是求新性生物.人只有在广泛的社会联系中,在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由”、“自觉”的特性,人不像动物那样依靠现成的恩赐来维系生命,满足其需要.因此可以说,人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是一部开拓求新的历史.(可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毛泽东也说过,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由“必然”走向“自由”,通过“创造”、“求新”实现的.“创造”、“求新”是人类的本质力量的最佳实现,表现在两个方面:“创造”、“求新”性认识和“创造”、“求新”性实践.“创造”“求新”性认识,有的表现为透过客体的外部复杂的现象,发现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有的根据自己对外部的认知,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的形象等.“创造”“求新”性实践,是认识的物质化、对象化,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变客观形态,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可参见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参见.突发灾难性事件中彰显媒体的责任和功能——四川广电集团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的传播表现[J].新闻战线,2008(6).
[3]“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受众需求的产生与变化、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过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反馈等都与受众心理密切相关.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传播学开拓者之一的施拉姆认为,受众收看新闻是为了获得两种补偿:即时性补偿主要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好奇心理,延时性补偿主要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五个层次,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4]林雪蓉.信息反馈与新闻传播效应[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5]陈力丹早在《20世纪世界新闻传播的六大变化趋势》(《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2期)一文中就指出:“20世纪是新闻—传播学发展最为迅速的世纪,各种理论假设、对大众传播问题的深入探索、各种传播的运行模式层出不穷,对于丰富学科的发展和促进传播事业都是有意义的.然而,只有二三十年的功夫,这些理论和研究似乎一下子过时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国际互联网络的形成,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构成巨大的冲击,而且也构成传播理论本身的危机,因为以往的理论是以研究单向信息传播如何获得成功为主的,而现在的网络传播是交互式的和可以同步的,任何用户都有发出和按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的权利,你打我通式的‘灌输’,起码在形式上是不可能的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今的新闻传播所呈现出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互动的随时随地性和快捷.
[6]张益清.突发事件报道下媒体受众再定位分析[J].东南传播,2009(1).
[7]彭伟步.平衡性报道是必须坚守的准则[J].时代周报,2009-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