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运用校对技术

运用校对技术

时间:2023-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导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8,说说哪条标题中有错字?2)“校是非”“校是非”的要旨在“是非”,是指通过对原稿内在矛盾的是非判断,发现并改正原稿可能存在的错漏。不校异同,则不能保证作者的劳动成果准确而完整地转换;而不校是非,则不能发现和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因此“校是非”上升为校对的主要功能。

案例导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8,说说哪条标题中有错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什么叫作校对?校对在编辑中的作用?为什么要学习校对知识和技术?

图5.8 《新晚报》报纸版面图

课程内容

校对(Text-proofing),古代称之为“校堪”或“校雠”,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校对”也可以是从事这个工序的人员“校对员”(Proofreader)的中文简称。

5.2.1 校对工作

文字是语言的表象,校对是跟着文字的产生而来。“校对”一词源于拉丁语,是从Coriggere派生出来的,就是“改善”“改正”的意思。

校对一词由中国古代“校雠”衍变而来,西汉刘向《别录》释“校雠”为“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故曰雠也。

我国古代校雠与校勘、编辑工作一体进行。近代才辟校对为专业,作为印刷出版过程中的必要工序。经过几十年演变,现代校对已形成一整套制度。

技能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中规定,每种书的“校对不得少于三次”“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规定的校次,不要任意减少。”

(1)校对的作用

编辑、出版、发行这三者是出版工作的整体,它是传播、积累思想和文化成果的重要手段。校对是整个出版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它要求以质量取胜,既要保证校样上的文字、公式、标点、数据、计量、图表等方面与原稿相符,消灭版面上的一切错误;又要努力发现原稿上的错误、疏漏和不妥之处,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

一种出版物从写作到成书或成品,需要经过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质量问题。只有从著译者、誊抄者、编辑、美术装帧、技术设计、排字、电子计算机录入、校对到印刷工作人员,都十分重视质量问题,才会有高质量的出版物。其中,校对质量占有重要的地位。

出版物的质量,首先是它的思想内容,但是,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如果校对工作中有了差错,好的思想内容用文字印出来时就会变了样子,轻则文字标点混乱,使人读不懂,莫名其妙;严重的还会闹出笑话或造成政治事故,产生很坏的影响。譬如:“设有”成了“没有”、“公里”成了“公厘”、“基地”成了“墓地”、“宾馆”成了“殡馆”,还有“解放前、解放后”“大革命、反革命”“社会主义、机会主义”,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完全不同。如果没有校对出来,便会酿成经济损失和政治事件。又如:农药配方的比例数字,即使是一个小数点的误差,也可能危及植物生长和动物的生命;科技医药书,一个文字的错误,一个数字的出入,一个符号的误差,可能产生大量的废品,甚至危及人命;地图上的点、线的易位,一星半点的误差,也会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恶果。因此可见,校对工作在提高出版物质量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技能提示

专业校对人员的工作是比照原稿对打印稿进行逐字逐句的校对,找出所有排版错误,包括拼写、标点符号、字体、字号、数学公式、符号正斜体、上下标、字符格式、段落格式、标题格式等。对于原稿中的错误,校对人员将作出标记,提醒作者作出相应的修改。

(2)校对的功能

校对的基本功能有二:校异同;校是非。这是校对的性质决定的。“校对”是个集合概念,包含着“校”(校是非)和“对”(校异同)的双重含义,应当全面地认识和实现校对的功能。

1)“校异同”

“校异同”的要旨在“异同”,是指将校样跟原稿逐字逐句比照,通过查找两者异同的方法,发现并改正录排错漏。其功能是:保证原稿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

2)“校是非”

“校是非”的要旨在“是非”,是指通过对原稿内在矛盾的是非判断,发现并改正原稿可能存在的错漏。其功能是:弥补编辑工作的疏漏,使书稿趋于完善。

校对的两个基本功能,同样重要,不可偏废。不校异同,则不能保证作者的劳动成果准确而完整地转换;而不校是非,则不能发现和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偏废校异同或者偏废校是非,后果是一样的,都会造成谬误流传,损害作者,贻误读者。

3)传统校对以校异同为主要功能

传统校对有两个客体:一个是加工定稿后的编辑发排文本,通称“原稿”;一个是依据原稿排字拼版打印的样张,通称“校样”。校对的首要任务是:将校样与原稿逐字逐句比照,检查两者的异同,发现了“异”,即校样上与原稿不同之处,原则上依据原稿改正校样。这样做的目的是:消灭排字拼版过程的错漏,保证排版与原稿完全一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通读检查,发现原稿可能存在的错漏,然后以质疑形式向编辑提出。

技能提示

多数作者交给编辑的不再是手写书稿,而是电子文稿,电子文稿将传统的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了,也将录排差错与写作差错合二为一了。编辑在电子文稿上加工,排版人员根据编辑的加工修改电子文稿,再按照版式设计要求进行版式转换,打印出来就是校样。

这个校样除编辑加工修改部分以外,与电子文稿并无二样。因此,校样上可能存在5类差错:

①作者录入差错;

②作者写作差错;

③编辑错改;

④排版人员修改电子文稿时的漏改、错改;

⑤版式转换过程可能发生的内容丢失和错乱。

技能提示

这5类差错除第4类、第5类可以用核红、对校方法发现外,其余均以是非形式隐藏在校样的字里行间。校对主体实际上是进行“无原稿校对”操作,通过是非判断发现差错。因此“校是非”上升为校对的主要功能。

(3)现代“校是非”的任务

现代校对的校是非,有5个方面的任务:

①发现并改正常见错别字;

②发现并改正违反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量和单位等使用的国家规范标准的错误;

③发现并改正违反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律的错误;

④发现并改正事实性、知识性和政治性错误;

⑤做好版面格式规范统一的工作。

总之,凡是非录排造成的、用机械比照发现不了的差错,都属于“校是非”的范畴。

(4)编辑和校对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有两个主体:编辑和校对。编辑清源,校对净后,共同构筑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技能提示

上述“校是非”任务①、②、⑤是校对员的职责。③、④两类错误,本应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予以消灭,因而不应让校对员承担责任。但编辑部门一定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校对员发现这两类错误,并以质疑形式向责任编辑提出改正建议,以求达到消灭一切差错的目的。

(5)现代校对工作的理念

现代校对工作不能只“对原稿负责”,而应成为“编辑工作的必要延续”,负起协助编辑“把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的责任,即在消灭录排差错的基础上“校是非”,发现并改正原稿可能存在的错漏,从而发挥“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的作用。校对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现代校对理念。

5.2.2 校对的程序

校对工作是介于编辑和书刊成型之间的一个重要工序,它是与编辑、作者看样和印刷厂改样交错进行的。因此,既要了解编辑和作者的意图,弥补编辑工作的不足,又要配合印刷厂的生产节奏,起调度沟通的作用。

(1)校对进程

校对进程的具体化即校对工序的安排,由于各类书籍或稿件的性质和特点不同,校对工序不可能有统一的具体规定,但它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即消灭错字、排版、改样过程中与原稿不符的各种差错。校对程序一般都要完成“三校一读”的任务,即一校、二校、三校和通读。

(2)工作过程

1)校前准备

①稿件发排后,指定专业接近、校对业务较熟练的同志为责任校对。

②调度员了解对出成品、送审时间的要求,以便组织力量,确定校对工序。

③责任校对要了解稿件内容,初步提出校对应注意的地方,比如简、繁、异体字如何统一,数目字的用法,图和图注说明的排法,标题占行,以及指出该书稿的重点所在。

④校样排出后,责任校对先查对发排单,检查送校日期是否符合要求、全书各级标题用字、正文(包括引文)用字、页码、版心、格式、图、表是否与批注相符。

2)校后

一校、二校、三校,或二校、三校连校完毕,协同编辑解决校对时发现的原稿疑问,由责任校对(一般是三校者)过录作者校样,退厂改样。

3)改样

改样后,要复核改动处是否改正,一般复核需要两人次,责任校对任第二复次。

4)通读

通读(有时是四校),先核红,然后通读。读完后,连同原稿疑问记录、工作记录卡交责任校对,会同责任编辑解决原稿或编辑、作者校样中遗留的问题。

5)归档

责任校对、责任编辑签字付型,有的重点书、大型书最后要有总编辑签字付型。责任校对将付型清样交调度员转出版部门退厂,付型副样连同原稿交校对部门调度员归档。

6)付型

付型后如发现错误,须及时请编辑处理(如挖改纸型、拆版重排、重制软片等),重点书出版后须做成品检查。

7)小结

校后小结。全书校读完毕签字付型后,由责任校对收集各批校样、原稿疑问表、数量质量记录表以及书刊校对卡等,作一简略的分析汇总,并对全书校对过程中执行情况提出评价、看法、建议,要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对排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提供有关部门进行研讨。做好校后小结,是考核和提高校对人员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专业培训、业务交流中最生动的活材料。

5.2.3 校对的操作方法

校对的操作方法基本上分为点校法(又“对校法”)、平行点校法、折校法和读校法4种。前3种是一人单独默校,第4种是由两个人合作,一人听校,并改正校样上的错误。

(1)点校法

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校法。就是将原稿放在左方或上方,与校样对照着核对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原稿与校样尽量靠近,以缩短核对中两眼反复移动的距离,防止过分疲劳。校对时,左手指着原稿,右手持笔指着校样,两手随校对的速度而移动,发现问题,用笔在校样上标示出来。

(2)平行点校法

就是把原稿折叠起来(一张原稿可折四五折,每折约四五行),覆在校样需校对的文字或图表上,使原稿与校样平行,然后逐字逐句进行校对。

(3)折校法

折校是用大拇指、中指和食指夹持校样,校前将校样轻折一下,然后将校样靠近原稿文字相对的校对方法。校对时,原稿平放桌上,两手夹持校样从左向右徐徐移动,使得原稿和校样上的相同文字依次一一对照,两眼能同时看清原稿和校样上相对的文字。校完一行,可用大拇指和中指推移稿纸换行,用食指轻压校样。改正校样错误时,可左手压住校样,右手持笔改正。

(4)读校法

读校是两人合作进行的校对方法。校对时,一人读原稿,一人看校样。读原稿时不但要读文字,而且要读出版面和文字的标点符号及具体要求。

技能提示

点校法一般适用于改动大的原稿,或者原稿与校样横竖不一。

平行点校法改正了点校法的缺点,这种方法使原稿和校样上的距离大大缩短,头部不需左右摆动,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能够保证质量和提高数量。

折校法适用于没有改动或改动较少的原稿(最适宜校翻版稿),由于原稿清楚,或者原稿与校样的字号、字体、版面大小完全一样,折起来就很方便。

5.2.4 出版物常见差错类型与规律

《汉字大字典》收录的汉字总数在5万个以上,经常使用的也有三四千到七八千。由于汉字的特点,形近字、同音字特别多,特别是出版技术计算机化以后,由于文字输入的特点,形近字、同音字造成的错误更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出版物上的差错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十大类:

(1)文字错误

文字错误,主要是错别字,即是错字和别字。另外,漏字、多字、错分、错合、颠倒字、错简、错繁以及使用已经废止的异体字和旧字形,还有中英文混用等,都属于错别字的范畴。

1)错字,即把字的形体或笔画写错

错字在手写稿件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错字一般分为5种类型(注意:括号中为错字)。

①增减笔画而错。比如:候(侯)车室,候(侯)选人,举一反(返)三,偏僻(辟),省份(分),年份(分),山清(青)水秀,老两(俩)口,酒吧(巴),追溯(朔),欢度(渡)春节,安(按)装,度(渡)假村,分(份)量,名分(份),分(份)内,分(份)外,辈分(份),同等学力(历),侯(候)门如海等。

②不谙简化字任意类推而错。比如:省份(分),年份(分),天翻地覆(复),商品零(另)售等。

③习惯性杜造而错。比如:蓝(兰)天白云,副(付)业,篮(兰)球,阑(兰)尾炎,方圆(园),零(另)件,蛋糕(旦羔)等。

④偏旁张冠李戴而错。比如:针砭(贬),脉搏(博),松弛(驰),言简意赅(骇),英雄气概(慨),装帧(祯),旁征(证)博引,铤(挺)而走险,唯唯诺诺(喏),裨(俾)益,繁文缛(褥)节,相形见绌(拙),不胫(径)而走,竣(峻)工,脍(烩)炙人口等。

⑤只有半边而错。比如:青(清)山绿水,再接再厉(励),三番(翻)两次,含辛茹(如)苦,漠(莫)不关心,矫揉(柔)造作,励(厉)行节约,一枕黄粱(梁),顷(倾)刻之间,自暴(曝)自弃,曝(暴)光等。

2)别字,即把甲字写成乙字

平常所说的错别字主要是指别字。

别字一般分为4种类型(括号中为别字)。

①音同形似而错(电脑录入时,五笔打字者出错率较高)。比如:拼拼凑凑(揍),黯(暗)然销魂,殚(惮)精竭虑,和蔼(霭)可亲,驰骋(聘)疆场,相形见绌(拙),堕(坠)落腐化等。

②音同而错(电脑录入时,拼音打字者出错率较高)。比如:投机倒(捣)把,贡(供)献巨大,称(趁)心如意,灌(贯)输知识,墨守成(陈)规,披星戴(带)月,认识肤(浮)浅,以逸待(代)劳,扬长(常)而去,脉搏(膊)微弱等。

③音似而错(电脑录入时,拼音打字者出错率较高)。比如:发扬光(广)大,称(趁)心如意,灌(贯)输知识,部(布)署已定,奋(愤)发图强,唉(哀)声叹气,惨(残)无人道,反(翻)复无常,和(合)盘托出,赤膊(博)上阵,义不容辞(词),浪费(废)金钱,尚待商榷(确),飞扬跋(拔)扈,虎视眈眈(耽),戮(戳)力同心,无耻谰(滥)言,挑拨是(事)非,大多雷(类)同,披(批)沙拣金等。

④形似而错(电脑录入时,五笔打字者出错率较高)。比如:酒中掺(渗)水,这倒(到)不错,佘(余)太君,狭隘(溢),万事亨(享)通,国库券(卷),焚书坑(炕)儒,如火如荼(茶),沙家浜(滨),头昏脑涨(胀),号(嚎)哭,刚愎(腹)自用,憧(幢)憬,皮开肉绽(淀),炙(灸)手可热,砝(法)码,瞠(膛)目而视,心狠手辣(棘),迫不及(急)待,无独有偶(隅),坚如磐(盘)石,礼尚(上)往来,不计(记)其数,艰(坚)难困苦,草菅(管)人命,纰(批)漏百出,授(受)与奖章,军事部署(暑),辰巳(己)午未,即(既)使如此,寥寥(廖)无几,鬼鬼祟祟(崇),罄(磐)竹难书,恬(括)不知耻,不屑(宵)一顾等。

(2)词语错误

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字眼。

词语误用的主要表现为:误解词义而误用词语、褒贬不分和错用成语等。

1)误解词义

即使用音同、音近的词语时,混淆概念和误解。比如,“老师的这番话,给我不少启事”(同音词混淆:“启事”改为“启示”)。又如误用“表象”。“看事情不能只看表象,要看实质。”在这个句子中,讲话者误把“表象”当作“表面现象”了。“表象”一词,其实是心理学术语,意即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并不是表面现象。由此可推知,讲话者理解的是表面现象,错也。

2)误用词语

比如把“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此词中的“菅”字非“管”字也。“菅”是一种茅草。成语的意思是,看待杀人像看刈割茅草一样,指统治者滥施淫威,轻视人命,任意残害生命。还有误把“名列前茅”写成“名列前矛”。其实只要理解了这个词的“茅”字,就不会误用了。“茅”指茅草,古代行军时,持茅草为旗,走在最前面的,如同先头部队。这个词的意思是比喻名次排列在前面。

3)褒贬不分

比如,“黄色书刊必须坚决取缔,如果任其泛滥下去,结果不堪设想”。(词义褒贬不分,中性词“结果”改为贬词“后果”)

4)错用成语

成语是固定词组,不能随意改动。常见的成语错误有3种:

①随意改动成语。比如,“不可收拾”的意思是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又如,“侃侃而谈”一词,“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②误解成语意思而误用。比如,“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有些媒体运用时,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因误解而错。

③褒贬不分。比如,“炙手可热”的成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是贬义。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柜台前人满为患”之类。

(3)语法错误

语法内容之一,包括词的构成、组合,词形变化等内容。语法错误可分为词法和句法的错误。

1)词法是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

词法常见的错误有4种情况:

①名词、动词、形容词使用不当。名词、动词、形容词,语法功能不同,用法也不同,使用不当就会造成语病。如“测试仪器、仪表是度量机电工程质量的工具……”这个句子中,“度量”是名词,不可用作动词,应改为“检测”。又如“他由于顶不住压迫而丧失原则。”动词误用作名词。“压迫”是动词,不能当名词用,可以改用名词“压力”。再如“她止不住鼻子一酸,伤心地哭了起来,泪水湿润了她的前襟。”形容词误用作动词。“湿润”是形容词,意为“潮湿润泽”,不能当动词用,可以改用动词“浸湿”。

②数量表达混乱。数量表达混乱最常见的是滥用倍数、计算倍数没有减去原数、定数与概数不明3种情况。例如,“恐龙蛋壳的微量元素镁比现代正常蛋壳低三十倍左右。”误用倍数。倍指跟原数相等的数,因此倍数只能表示数量增加,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可以用分数或百分比。

③指代不明。代词主要用于指代,指代的对象一定要明确,否则就会给理解带来困难。例如,“他男朋友在得知她怀孕后”,句中的“他男朋友”应为“她男朋友”。

④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使用不当。副词、介词、连词都是虚词,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语法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语法错误。例如:“新班主任同以前的班主任一样,更会关心学生。”这句话中,副词“更”使用不当。“更”,表示程度增加,用于表达比较的意义,而句中两个班主任是“一样”关心学生的,没有比较的意思。

2)句法指短语和句子的组织规律

句法常见的错误有4种情况:

①句子搭配不当。一个句子里的各种成分是互相配合的,这种互相配合在语法上叫作“搭配”。搭配不当有多种情况,例如,“同位年轻人,一样的爱聊天”中的“同位”应为“两位”。

②成分残缺或成分多余。根据结构和表达的要求,应该有的成分不能缺少,缺少了是语病,叫作“成分残缺”。不应该有的成分一定不能有,有了也是语病,叫作“成分多余”。例如,“光明派出所接到报案后,迅速赶到案发现场,将犯罪嫌疑人控制。”句子中,缺主语,“派出所”不能做主语。又如,“我久久伫立在楼前,默默地辨别原来三间平房的位置。”“伫立”即长时间站立,没有必要再用“久久”来修饰。

③语序不当。语序不当指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失当而造成的语病。例如,“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剧作家个性和精神生活。”这个句子中,“丰富多彩”是形容个性和精神生活的,应移至“剧作家”后面。

④不合事理或逻辑。有些句子结构完整,符合语法规则,但在事理上讲不通,这种错误就是逻辑错误。例如,在媒体上常见的“最好水平”,不违反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语法规则,但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水平”只有高低,无所谓好坏。

(4)数字用法错误

数字用法是有国家标准的。不符合国家标准标准用法就是错误。比如,在媒体常见“2千万元”这样的写法,但是,国家标准的写法应是“2 000万元”。

(5)标点符号错误

1995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是判别标点符号正误的依据。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概括为19种情况:

1)概数用顿号

概数是表示大概的数目,有时拿数词连用来表示,如三五个、七八十人等。因为表示约数,所以概数中间不需要停顿。因此,如果加上顿号,就是错误的。

2)缩写的集合词用顿号

一些词语,如父母、中小学生、干群、干警等是一些缩写的表示集合群体意义的词语,它们之间结构紧密,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

3)连词前用顿号

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或”“或者”等,就不必再用顿号。这类连词一般用在只有两项的并列词语之间或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例如,“这种直率与坦白,本身就很能引起读者的好感、关切、和共鸣。”这个句子中,连词“和”连接“共鸣”和“关切”,表示并列,而再加上顿号就多余了,应该删去顿号。

4)并列谓语、补语用顿号

并列词语或短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成分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例如,“你要不断学习、进步、工作。”“学习、进步、工作”分别作谓语、补语,中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5)分句间用顿号

分句间的停顿时间较长,并列成分之间各自成句,各自表达自己的意义,所以应用逗号,不能用顿号。例如,“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 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句中,“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是3个并列的分句,因此,中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6)并列成分不同层次间用顿号

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因为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例如,“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这个句子中,“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是一个层次,“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间用顿号,造成脉络不清。大的并列层次间应用逗号。

7)分句间没有逗号直接用分号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都是句内点号,但是停顿时间有长短之分,不能乱了次序。停顿先用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8)单句排比用分号

例如,“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这是个单句排比句,要求气势贯通,一气呵成,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9)无疑问处用问号

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代词,但是并没有疑问。这时,就不能用问号。“写什么景?怎么写景?为什么写景?是我们阅读分析散文时应注意的问题。”“写什么景?怎么写景?为什么写景?”这个句子中,虽然有疑问代词“什么”“怎么”“为什么”,但是它是整个句子的主语,3个短语没有疑问,是表达了一个陈述语气,不能用问号。

10)倒装疑问句中问号前置

有的疑问句,主语和谓语倒置,问号应放在句末,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例如有一句话这么写道:“‘怎么啦?你。’我看到他在呕吐就吃惊地喊。”“怎么啦?你”是一个倒装句,“你”是这个句子的主语,问号放在“你”后面,才能准确表达出句子的疑问语气。

11)选择疑问句中问号前置

选择疑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分句,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分句之间用逗号。

例如,“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这是一个选择问句,两个分句之间应用逗号,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

12)冒号后揭示范围不清

冒号的揭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末尾,也就是说,冒号要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

13)句中“说”后用冒号

14)冒号中再用冒号

在一个句子中,冒号一般只能用一个,否则就会眉目不清,脉络不明。

15)短暂停顿用冒号

同位语中间只需短暂停顿,可不必用标点符号。如果想使用标点符号,只应使用破折号来表示短暂停顿。

16)省略号后用“等等”

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所以省略号表示并列列举时,后面不必再用“等”“等等”。

17)引文独立成句时句末点号外用

如果引文独立成句,句子就应该保留引文的句末标点符号,即句末点号放在引号的里面。

18)引文不完整或是一个成分时句末点号内用

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成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时,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但是,要注意问号和感叹号仍保留在后引号内。

19)句内括号句末点号保留

句内括号只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注释语如果有标点,那么最末一个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应省去。

(6)量和单位错误

关于“量”和“单位”的使用规范,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国家标准《量和单位》,除古籍类和文艺类出版物外,所有出版物特别是教科书和科技书刊,在使用量和单位的名称、符号、书写规则时,都应符合此国家标准的规定。

量和单位涉及面广,使用中容易出错,其不规范用法或错误用法主要表现为:量名称的使用不规范,量符号的使用不规范,单位名称书写错误,单位中文符号的书写和使用不准确,单位国际符号的书写和使用不正确,使用非法定单位或已废弃的单位名称、图、表等在用特定单位表示量的数值时未采用标准化表示方式,数理公式和数学符号的书写或使用不正确等方面。

(7)版面格式

图书的版面格式指图书的封面、书名页、目录、书眉、标题、注释、插图、表格、索引及正文的格式。版面格式是图书的包装形式,设计图书的版面格式要体现美观、实用、准确三个原则。编校过程中,审校版面格式与审校正文内容同样重要。

常见的版面格式错误有:①规格体例不统一;②相关项目不一致;③文图、文表不衔接,不配套;④各种附件与正文排版格式不规范。

(8)事实性错误

就是说与事实有出入。常见的错误有:事实有误、年代有误、数据有误。

(9)知识性错误

造成知识性错误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编著者的知识局限性所致。比如,甘肃学台叶炽昌不叫“叶炽昌”,应叫“叶昌炽”。在防止知识性错误发生时,不仅要注意防范一般知识性错误,更要特别注意防范伪科学和反科学。

(10)政治性和科学性错误

常见的政治性错误主要是: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倾向错误以及导向性、政策性错误。

案例分析与实训

请对照下面的稿件进行校对操作。

校对稿

董其昌是明晚对后世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他生于明嘉靖34年,卒于明崇祯9年。在他生活的年代里,杰出的书法家不胜枚举。然而,与董其昌经历相近似的却一个也没有。

董其昌即是书家,又是画家,更是广闻博识的书画鉴尝收藏家。他曾官至二品,又生活在富饶的江南水乡,这使他不仅有机会饱揽江南私人收藏家收藏的历代书法名迹,而且有机会看到皇家内府的藏品。他在诗、文、史、书、画诸方面的才艺,以及对佛教禅宗哲学的狂热爱好,使他既具有深厚宽博的文化素养,又能营构自己的风格和艺术思想体系,从而成为开起新面、体现时代特色的书画家。

原稿

董其昌是晚明对后世最有影响的书画家。他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明崇祯九年。在他生活的年代里,杰出的书法家不胜枚举。然而,与董其昌经历相近似的却一个也没有。

董其昌既是书家,又是画家,更是广闻博识的书画鉴赏收藏家。他曾官至二品,又生活在富饶的江南水乡,这使他不仅有机会饱览江南私人收藏家收藏的历代书画名迹,而且有机会看到皇家内府的藏品。他在诗、文、史、书、画诸方面的才艺,以及对佛教禅宗哲学的狂热爱好,使他既具有深厚宽博的文化素养,又能营构自己的风格和艺术思想体系,从而成为开启新面、体现时代特色的书画家。

综合实训

对一本书稿清样(或期刊清样)进行校对并改正差错,说明修改的理由。

课外拓展

标题排版中常用的字号与字体[1]

版面标题字大小选择的主要依据是标题的级别层次、版面开本的大小、文章篇幅长短和出版物的类型及风格4个方面。

1.图书标题的字体与字号

图书标题字大小主要根据标题级别来选择,常见的大字标题选择范围有:

16开版面的大字标题可选用小初号(36 p)、一号(27.5 p)和二号字(21 p);32开版面的大字标题可选用二号字(21 p)和三号字(15.8 p);64开版面的大字标题可选用三号字(15.8 p)和四号字(14 p)。

图书排版中,标题往往要分级处理,因此标题字一般要根据级别的划分来选择字号大小和字体变化。一级标题选用字号最大,而后依次递减排列,由大到小。

图书标题的字体一般不追求太多变化,多是采用黑体、标题宋体、仿宋体和楷体等基本字体,不同级数用不同字体。

2.期刊标题的字体与字号

期刊非常重视标题的处理,把标题排版作为版面修饰的主要手段。标题的字体变化更为讲究,用于期刊排版系统一般要配十几到几十种字体,才能满足标题用字的需要。

期刊的标题无分级要求,字形普遍要比图书标题大,字体的选择多样,字形的变化修饰更为丰富。期刊标题的排法要能够体现出版物特色,与文章内容、栏目等内容风格相符。

3.报纸标题的字体与字号

报纸标题的用字非常讲究,标题字大小要根据文章内容、版面位置、篇幅长短进行安排,字体上尽量追求多样化。编排报纸在考察选购字处理系统时,非常注重字体的品种数量,字体要配齐全,否则不能满足编排报纸的需要。

4.公文标题的字体与字号

公文的标题用字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文头字,二是正文标题字。文头就是文件的名称,多用较大的标题字,如标宋体、大黑体、隶书、美黑体或者专门的手写体字;正文大标题多采用二号标题宋体或黑体,小标题采用三号黑体或标题宋体。公文用字比较严谨,字体变化不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公文中的标题字不要用一般宋体,而应当使用标题宋体,如小标宋体,否则排出的版面不美观,标题不突出,显得“题压不住文”。

5.正文排版中的行距

文字的行与行之间必须留出一定的间隔才方便阅读,这种行与行之间的空白间隔就叫“行距”。版面正文之间的行距应当选择适当。行距过大显得版面稀疏,行距过小则阅读困难。一般情况下,行距常规的比例为:用字8点行距则为10点,但对于一些特殊的版面来说,行距的加宽或缩紧,更能体现主题的内涵和编辑思想。因此,行距没有绝对的规定,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6.正文的基本排列形式

在传统排版中,正文有密排(正常排)和疏排之分。在电子排版中,还增加了一种特殊的排法——紧排。3种排法产生不同的效果。

密排是正常的排法,就是字与字之间无间隔挨着排列。在一些系统中,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参数设定,密排时字间距为零。

疏排就是字与字之间有均匀的间隔。疏排常用于儿童读物、小学课本等特殊排版。在电子排版中,只要指定字间距参数,就可方便地实现文字的疏排。

紧排就是让字与字之间的排列有一点重叠,是电子排版的特殊功能。紧排可能造成字与字之间笔画的相连。一般很少使用这种排法,只用于报刊排版中,正文剩下少量文字排不下时的“挤版”,或者按正常排显得过于稀疏的外文字符的特殊处理。

【注释】

[1]乾元轩.常用汉字字体字号的介绍及选用原则. http://qxx.xlyuan.com/post/48.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