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选题的性质与选题的过程

选题的性质与选题的过程

时间:2023-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选题的对象是要评论的事件或问题所谓论题选择就是选择评论的事物和问题,它是新闻评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与新闻评论的政治性有关,政治性决定了新闻评论必须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进行宣传。在21日举行的广州市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座谈会上,广州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林雪松表示。

一、选题的对象是要评论的事件或问题

所谓论题选择就是选择评论的事物和问题,它是新闻评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而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是以论题的评论价值为基础的,新闻评论论题的评论价值具体表现为论题中含有值得阐发、对读者有启示的、新鲜的、重要的思想观点。

从新闻评论论题的来源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根据政治精神选题。这与新闻评论的政治性有关,政治性决定了新闻评论必须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进行宣传。

二是从新闻报道中选题。这是新闻评论选题的传统,也是新闻评论获得独立的标志。

三是从实际生活选题。这一点体现了新闻评论的民主特征,从受众层面来说强化了人民群众对新闻评论的参与意识,这是新时期新闻评论变革的重要内容。

从实际生活中选题,应把握好六个时机:第一,在现实生活出现某些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揭示时选题。第二,在现实生活出现某些思想疑虑需要及时进行解释时选题。第三,在社会生活出现某种倾向需要及时进行引导时选题。第四,在社会需要平衡心态的时候进行选题,当代中国改革不断深化,难免会带来社会问题,会影响到公民的切身利益,从而使不少人处在社会心灵的失衡状态中。如果一个人心态长时间失衡,就会危害个人及社会生存。评论者有责任关注社会失衡心态,选取论题,发表观点,使失衡心态趋于稳定。第五,对现实生活中已出现的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批驳反驳时进行选题。第六,对现实生活中好的现象需要及时肯定及时表扬时进行选题。

一些媒体摆脱了以前从上面选题和从报道的事实中选题的思想束缚,对选题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评论选题的信息传播功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文以载道的选题思想渐渐消退,信息传达的意义真正渗透到新闻评论的论题之中,开始真正以实现理性传播信息为中心,以评论价值的标准来选择论题,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从选题的对象类型上,我们可以将选题分为新闻事件、非事件的新闻评论。

1.对以新闻事件为评论对象的新闻评论来说,选题即“选事”

选题的主要步骤:

(1)先看什么事件要评论?

(2)后分析这些事件有没有值得讨论的?

(3)再看这些事件有没有值得评论的?是否必须评论?

大学生“一舍难处,何以处天下”

“针对广州大学的1500份学生抽样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宿舍内部人际关系不满意,这并不是广州大学一所学校所独有,高校宿舍已成为大学生矛盾集中爆发地。”在21日举行的广州市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座谈会上,广州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林雪松表示。(《新快报》4月22日)

“过半大学生不满宿舍关系”,这样的调查结果多少让人诧异。同窗、同宿舍,素来被人们看成是“至交好友”的代名词,然而,如今的一些同窗、同宿舍却形同陌路,水火不容,除了钩心斗角、赌气之外,有的甚至还大动干戈酿成命案。马加爵杀人案、复旦投毒案等就是典型案例。

大学生有半数不满宿舍关系,表面上看,理由可以罗列一堆,如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但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家庭经济条件、学习层次等存在诸多差异;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宽容和谦让;现在的学生在宿舍天天背对背面对电脑,舍友之间交流得很少……但由表及里,我们不难发现,时下的大学生彼此之间缺少友谊与包容,关系难处,实质是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失败使然。

现在,家长与老师对于孩子们的智商开启、知识的灌输很有一套办法,但对于孩子们的情商培养、健康人格的养成,尤其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教育,素来欠缺。孩子参加考试,能轻易得高分;但应对人生考卷时,往往不及格——如生活难自立,不懂得与人相处,经不起人生挫折等等。而这些,都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因子。

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智商高,情商也要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健全的人、素质全面的人。假如一个大学生学习优秀,仅仅因为舍友打呼噜、晚睡等小事引发宿舍矛盾,这样的人将来踏上社会,恐怕也会“一不小心”就“摊上大事”。

因为不懂得谦让、宽容和谅解,不懂得人际交往技巧,今天,你和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不好,将来,你与你的伴侣未必能处好;与有明显利害关系的同事、领导也难以相处;也可能不懂得与社会上的陌生人群友善相处。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生活工作的环境里,处处有“敌人”,事事心不顺,到处有陷阱,到这种地步,人生也就注定会失败了。

时下的一些大学生都胸怀大志,渴望成功,认为自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能力,这是好事,但须记住以下两句话: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美国的一项著名的心理研究表明:成功=80%情商+20%智商。(惠铭生,2013年4月23日《中国青年报》2版)

2.对非针对事件性新闻来说,选题即“选问题”

这类选题首先要考虑的是当前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是得关注和思考的?这些问题需要如何正确来看待?

在阅读中进步和成长

一些小小的细节,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变化。

很多人会在机场或者地铁里,发现这样的情形:用手机、IPAD、电脑上网的年轻人,远远多于安静读书的人。尽管在国外的一些地方,也是这种趋势,但在等候时的阅读者,明显要比国人多些。

阅读是一种习惯。当我们越来越多习惯于手机刷屏,习惯于140个字的微博阅读,习惯于鼠标点击的浅阅读时,也就慢慢失去了阅读的乐趣。支离破碎的轻浅浏览,让我们越来越容易被裹挟,被误导,于盲从盲信中,丧失独立的判断和思考。

古人重视“耕读传家”,又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使在穷乡僻壤,“耕读”的古训,也足以让文化在乡野间传承。而在我们的阅历和经验不能到达之处,书籍是良师益友,它将现实的有限空间,拓展出无限的可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并不只在经济的发展与财富的拥有。你只要去看看一个国家的图书馆,看看一个社会对阅读的态度,看看一个人读了什么书,便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素养,以及潜力和未来。

对于国人而言,有关阅读的调查并不乐观。忧心者常常引用这样的数据:2012年,我国18—70周岁的人群,年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仅为4.39本。而韩国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则在8.4~8.5本。

读书的功利性追求,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态度,“读书无用论”也随之产生。有用与无用,成为读不读书,或者读什么书的选择标准。强调读书有用并不错,只是基于眼前利益的功利阅读,会让阅读变得逼仄狭窄。读书之乐并不仅仅在于“有用”,更在于拓展视野,积累学养,磨炼思维,陶冶灵魂。

打开一本书,就仿佛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对阅读的热爱,会让你以更为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它会改变你既定的观念,削减你的偏见,让你不只是一条挂在网络上焦躁不安的“虫子”,而成为有判断、有思想的人。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好好读书,读好书,尤其重要。网络时代让阅读变得轻浅,也让网络占据了年轻人越来越多的时间,向他们推荐有意义的读物,引导他们享受阅读之乐,并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尤其重要。年轻人阅历尚浅、经验不足,时常面对如何读书,读哪些书的困惑。推荐读物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一种有益的参考,让阅读有所选择而不致盲目。此次,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推荐的100本书,就为青少年的阅读提供了范本。这些知识类、思想品德类、文学类的读物,大多经过岁月的沉淀,曾经影响过一代代的年轻人。在今天这个资讯发达、出版物多样化的时代,作为一种阅读范本,它们传承着曾被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

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必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位居世界第一。正是这样的阅读,使得这个人口稀少的国家,人才济济,仅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位。

一个人年轻时候读的书,必然会对他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尚未形成之时,读什么书,往往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阅读会给人精神以滋养,它不一定给所有的困惑以答案,却会开阔你的视野,让你摆脱思维的惯性和惰性,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营养。不管你从事怎样的职业,也不管你身处怎样的阶层,你首先应该是一个读者,以一种开放求知的心态,认真读书,在阅读中进步与成长。(中国青年报评论员,2013年7月16日《中国青年报》1版)

二、选题的过程是话题价值判断的过程

新闻评论的选题过程就是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和评论者对选话题,包括事件性、非事件性话题的评论价值判断的过程。所谓新闻评论论题的评论价值,是指评论的对象中具有值得阐发的对读者有教育意义的重要的思想观念。评论要传播新闻信息,要体现时代特色,要贴近现实生活都需要通过论题的评论价值来实现。

对于我们的价值选题,应把握两点:

第一,当新闻报道作品的题材所蕴藏的价值、固有的意义以及作者的报道意图需要予以明确的解释,需要帮助读者去理解时选题,论题就具有评论价值。而新闻报道需要解释着眼于三类题材:一是新闻事实的意义非常重大,而读者却一知半解;二是事件还处在萌芽状态,但对现实生活有影响力,有潜在的正面的或反面的影响,需要提醒人们注意它;三是新闻题材复杂,具有多义性,需要读者对题材的意义作出准确的理解。

第二,当需要深化新闻报道的内容和主题时进行选题,使读者在理解表层意义的基础上进入深层次理解,在理解局部意义时能扩展视野,看到题材的普遍意义和社会价值,做到由表及里,由点到面,这样论题就具有评论价值。

我们应立足于先事实判断,后根据起因提出建议。也就是,首先对事实提出一种价值——即判断此事与人的关系——事物对于我们的借鉴价值——即什么重要、什么应该、什么好、什么坏,如何吸取教训,避免此类事件发生。

新闻评论论题要具有评论价值,主要由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新闻评论的特点所决定。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要求新闻评论作品要篇幅短小,这是新闻质的规定性,也是新闻评论的基本规律。同时,新闻评论的新闻性还要求新闻评论写作快速,发表及时。

第二,新闻评论论题一旦出现就为大家所共同关注,所有新闻单位的所有新闻评论者都有权利进行评论。在大家共同评论一个论题时,要想有新意,就要同中求异,传播出与众不同的理性信息。因此写作评论,首先要选择好第一落点,既在现实生活中选取评论对象。而具体评什么?选择好对象后要有第二次选择,寻找第二落点。第二落点是指评论者面对评论对象时,选准某一侧面入手。当新闻评论的某一侧面从新闻评论的对象的整体中独立出来以后,它又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它又有它内部构成的小的层次,小的侧面。

评论者应选取新闻评论对象中最有价值的部位切入,即尽量选取构成新闻评论对象整体的某一侧面中最有意义最能反映现实问题的那一点切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难出独家新闻的时代,但又是可出独家新闻的时代。在大家共同关注某一论题时,如果评论者能从一般人不易发现的层面切入,挖掘出一般人未能获得的独特新闻信息,就可产生独家新闻评论。

第三,老论题在生活发展流变中不断出现,不断重复,不断保持着与新生活的联系,具有评论的价值。而对于老论题,评论要有新意,必须要有新的视角。因为老论题在过去历史生活中出现时曾有它的辉煌,前人已对它多次反复评论过,所以现实的评论不能重抄旧取,要发出新声,要有新的观念,寻找新的切入点。切入点不单单只就论题看论题,而需要评论者拥有开阔的视野,宏观和整体的思维:要了解所选取的论题过去评论过没有,过去有关这种评论论题的文章有多少篇,评论的是什么问题,发表的是什么观点,提出的是什么意见,要整体把握,在比较中寻找新的切入点。对过去已出现的观点应回避,应用新的视点来审视它,理解它,评论它。新来源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整体把握,对新生活新时代的总体认识,不是主观唯心式的东西,关键是作者能把握新的时代动态,新的现实实际。

庸常的社会里学会“找自己”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这是浙江永康市第二中学行政楼大厅LED大屏幕上打出的一条标语。就是这么一句“高考励志标语”,没想到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人认为,这条标语里隐约透露着与“富二代”的对立情绪。

在一个焦虑成为时代流行语的社会里,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也有可能被过度诠释,因为这个社会里的每个群体因为安全感的欠缺往往变得过分敏感。“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这话本来是白岩松去年7月在郑州大学和学生们交流时,谈及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时说的,他只是想说无论高考有多少是非,至少还是目前促进阶层流动中最公平的一种制度。浙江永康市第二中学负责标语收集工作的陈老师看到这句话后,果断把它收进了“高考励志标语”里。

从“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的励志标语中读出“穷二代”和“富二代”的对立,显然是因为我们过度“敏感”。既然是“励志”,自然要找到励志的模本。这一标语中,“富二代”只是一个参照的对象,只不过在当下情绪复杂的社会里,“富二代”总是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罢了。

我们完全没必要从“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的标语中放大“穷二代”和“富二代”的对立。不过话说回来,这条标语倒是提醒我们,所谓励志,一定需要找一个模本或者榜样吗?

不能否认,国人总有一种“必须向谁看齐”的心理习惯。这种习惯表现在,父母教育孩子时会批评孩子不如谁谁谁优秀;老婆数落老公时会唠叨,说他不如谁谁谁有钱;即便别人不要求你了,自己可能还会在心里嘀咕,谁谁谁本来和我一起参加工作的,职位怎么升得那么快?!

这是一个多少让人焦虑的社会,这话说得并不夸张。在社会公共生活里,众多因素令每个人不得不焦虑。如果说这些公共生活中的焦虑是无可避免的话,在我们的私生活里,“必须向谁看齐”的社会心理,是不是又促使自己主动投下焦虑的种子,自己给自己下了套?在“必须向谁看齐”的心理阴影下,孩子们焦虑,因为他知道自己成绩没有别人好,才艺没有别人多;成年人焦虑,因为自己房子没有别人多,权力没有别人大。总而言之,我们对所谓的成功学没有免疫力,别人的成功才是自己上进的动力。

在所谓励志方面,我们为什么不能强调一下“做最好的自己”,而总是习惯于去和其他群体拼呢?“贫二代”做不了“富二代”,完全可以做“拼二代”,这么说并不是要每个社会成员都安分守己、故步自封,而是每个群体都应该适当有一些“个人主义精神”。每个人都应该有诠释自己生活的角度和能力,有观察生活、认知真理的心灵。人在“必须向谁看齐”的心理作用下,独立的批判思考能力、独立的内在精神就会被所谓的成功蛊惑,只顾着一股脑地“看”别人去了,自己的生活反而彻底丢掉了。

我从不认为“私生活”里的这些社会心理纯属“私事”,成年人习惯了在这个心理怪圈里打转焦虑,然后,他们会把这种“比对”规则传导给下一代,代代焦虑并不利于社会发展。当公共生活中的焦虑还未缓解,私生活中自找麻烦式的焦虑,将进一步降低个人的幸福指数。做一个内心强大、独立的人,才能免受伤害。如果仅仅是因为达不到别人的高度而焦虑,那么,即便公共生活中的焦虑解除了,个体的生活也未必幸福。

从这个角度看,我更希望自己身处的社会,能为个体传达“做最好的自己”的励志习惯,而非“必须向谁看齐”。庸常的日子里,每个人必须学会找自己。(陈方,2012年3月2日《中国青年报》)

选题是对媒体定位与受众需求之间契合点的寻找:

(1)特定的媒体和特定的受众也是价值判断的主体,都会影响写作的主体,影响受众群体定位,从而影响媒体对评论价值的判断。

(2)不同形态的媒体在选题上也有所区别,电视、广播与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等新媒体在选题上就有显著差异。

(3)评论选题也受新闻运作规律和媒体操作节奏的影响。

一般来说,党报、机关报更多地选择具有宣传和指导功能的非事件性选题,不十分注意选题的时效性。

新闻评论不仅评说已经发生的事件,对事件进行总结和作出结论,而且还要紧紧跟随历史前进的步伐,以与客观实际变化发展同步的姿态,迅速及时地分析现实生活中正在涌现的新事物、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借以指导现实生活,指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促进和推动社会和社会生活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新闻评论立足点在于今天的社会现实,着眼点在于指导、促进和推动现实的活动,包括改造社会、改造自然和改造人们主观认识能力的活动。尽管每一篇评论都有自己特定的具体任务,有自己的具体目的和作用,但只有围绕这个总目标,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也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而要服从这个总目标,新闻评论的论题就必须号准时代脉搏,充分反映现实,及时提出攸关社会健康发展,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力求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