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述评的运用与写作

新闻述评的运用与写作

时间:2023-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新闻述评的含义与特点新闻述评又称记者述评。尽管事实报道成分比例大,但新闻述评是“以评为主”,依据事实进行是非判断讲道理,事实叙述只作为由头和论据,所以说新闻述评是有着完整事实材料的新闻评论。

一、新闻述评的含义与特点

新闻述评又称记者述评。它融新闻和评论为一体,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说是一种边缘体裁。它介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之间,兼有两者的优势。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从述评的篇幅看,往往述多于评,但它的重点是评,目的是为了评,述是为评服务的。新闻述评的主要特征:对纷繁复杂的事件的概况进行整体描述,以方便读者阅读,基本功能是整合信息。述评是一种提高传播和接受效率,满足受众需求的文体。新闻述评的任务,就是按作者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分析,把庞杂、零散、周期长的事情讲清楚,达到帮助受众形成整体的认识的效果。

如事简单,登一消息即可。述评之所以要“评”,在有限的叙述空间中,对于分散、宏阔的对象而言,“述”的手段有所不足,而“评”更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

二、新闻述评与新闻评论、新闻综述的区别

(一)新闻述评与新闻评论区别

新闻述评与新闻评论的区别,在于其中的“事实材料”。新闻评论中的客观信息“事实材料”,为间接引用信息,不完整;新闻述评中的客观信息“事实材料”,来源独立,结构完整,由作者采访得到。尽管事实报道成分比例大,但新闻述评是“以评为主”,依据事实进行是非判断讲道理,事实叙述只作为由头和论据,所以说新闻述评是有着完整事实材料的新闻评论。

(二)述评同新闻综述的区别

新闻述评和常见的新闻综述不同,新闻综述虽然在形式上接近于述评,但它是以向受众告知新闻事实为目的,主要特点是对某些重要事件、重点工作或一个时期的形势进行综合性的叙述。它客观地报道事实,一般不进行议论。有时通过提供信息的方式,转述有关人士的见解和看法,也是以客观报道的形式出现。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有时有一些说明或议论的文字,也是为综合性的叙述服务的。述评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主要是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评价事实,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三、新闻述评的优势

述评一般就当前重要的新闻事实进行评述,所以也称为新闻述评。述评大多出自记者的手笔,往往是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对所见所闻的新闻事实或问题有所感而发,既有述,又有评,所以也称记者述评。这也正是述评的优势所在。

述评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职能于一身,既及时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又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指明事物的发展趋势。新闻报道贵在客观和真实,主要是报道事实,让读者从客观事实中得出结论。述评则是叙事和说理兼而有之,使读者既可以得到必要的信息,又可以了解作者对这些新闻事实所作的有意义的分析和探讨。新闻评论要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发表议论,但新闻评论一般不对事实作详细的介绍。它有时配合新闻报道,根据报道中提供的新闻事实立论,有时在评论中用典型的新闻事实作为由头或论据,引发议论。

述评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新闻评论体裁,一般都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比较全面的,有时是多方面的介绍,包括典型的新闻事实、概括的情况以及必要的背景材料等,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进行议论。由于述评这种体裁兼有新闻和评论的优势,评述结合,在一般情况下更符合人们阅读和视听的需要。

新闻述评一般都有栏目和标题,有作者署名。也有的述评不加栏目,标题也没有“述评”字样,或在副题中说明是关于什么问题的评述。有些报纸上发表的“调查与思考”“采访札记”“采访随想”等,在写法上也是有述有评,接近于我们所说的述评,要学会区别。

四、述评的基本特点

述评的基本特点有:评述结合,以评为本;述中有评,评中有述;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一)评述结合,以评为本

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目的,两者是有机的结合。述评中对新闻事实的叙述,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述多于评,有时评多于述。叙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是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也有的是对一段时间内的事实的叙述;有的是具体的描述,也有的是概括的叙述;有的只报道一两个典型的新闻事实,也有的是概述面上的情况,等等。有时在叙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已经包括了作者的倾向和分析,只要再加以画龙点睛的议论,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二)述中有评,评中有述

述评以新闻事实为基础。述评的评,即讲的道理,主要来自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因此,评和述的结合,可以体现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容易被人们所理解。述就是摆事实,评就是讲道理。述评中的事实不是随意选用的,因为它是评的依据,有些事实的选用就是有针对性的。评的目的是弄清客观事物的本质,阐明新闻事实所包含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新经验、新问题,而不能就事论事。许多述评采取夹叙夹议、边叙边议的方式,述中有评,评中有述,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事物之间的共同规律的高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述评所讲的道理,是作者通过对大量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也是述评区别于某些推理性评论的主要之点。因此,述评更注重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述评所选用的事实,都是服务于评,为了说明观点,或者说要受观点的统率。在一般情况下,述评的述多于评,但并不是说事实越多越好。在述评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记者所掌握的事实都罗列出来,选择哪些新闻事实,哪些情况作概括的介绍,哪些情况用具体、典型的事实加以说明,都要服从于评,服从于作者阐明观点的需要。

五、述评的类型

述评的类型有:工作述评、形势述评、思想述评、事件述评等。

(一)工作述评

工作述评是针对实际工作中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进行评述的。

特点:涉及经济领域的内容比较多,这是很自然的。一般都比较注意点和面的结合,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这样的评述可以避免就事论事,做到虚实结合,具有普遍意义。

群众的意见就是我们的镜子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委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近日到浙江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群众的意见就是我们的镜子,百姓的期待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坚持开门搞活动,走进基层第一线、走进群众之中,对照群众的意见找差距,对着群众的要求去整改,不辜负百姓的期望。

古语说:“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人视水见行,视民知治否。”大意是说:用水作为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样貌,用百姓作镜子,则可以照出治理情况如何。今天,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问题。群众的满意程度是检验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尺。把群众的意见作为我们的镜子,百姓的期待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是坚持开门搞活动,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不“走神”、不“散光”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目前,各地各部门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正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陆续通过问卷调查、群众座谈、谈心交流、自我剖析等途径,查找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百姓的口碑,最能准确地检验为政得失。群众的意见,正是我们对照检查的最直观、最直接的镜子。

毋庸讳言,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领导干部队伍中脱离群众的现象绝非个别,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比如屡屡发生的城管与商贩的冲突问题,尽管成因复杂,但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些机关的衙门作风和工作人员对群众的冷漠。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悲剧性暴力事件,伤及无辜群众,严重危害社会。暴力泄愤者固然需要坚决谴责和依法严惩,但也需要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深刻反思和警醒。事实上,往往正是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对基层的矛盾不闻不问不知,对问题冷漠麻木,疏远了同群众的感情,矛盾和问题在刚刚发生且比较容易解决时互相推诿、无人担责,等到积重难返时又没有下大力气统筹解决,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对待群众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可以照见一些领导干部身上的“四风”问题。有的领导干部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视民如草芥,对基层群众微弱而急迫的呼声已经到了充耳不闻、麻木不仁的地步。有的领导干部尸位素餐、浑浑噩噩,遇到矛盾绕道走,除了保乌纱帽什么事情都不会也不愿去做,对群众所思、所盼、所惑不了解,纯粹变成了泥塑菩萨。凡此种种,耽误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败坏的是党与人民的关系,最终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动摇党的执政地位。这是我们党绝不容许的。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狠狠治一治这种“冷漠症”、彻底败一败各类破坏党群干群关系的“毒素”。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各地各部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根据中央的精神,认真分析“四风”问题在本地的具体表现,找准问题,对准焦点,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要坚持从严从紧、整风肃纪,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整风精神贯穿活动全过程。

感情深一寸,作风好一分。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痛恨着百姓的痛恨,忧伤着百姓的忧伤,才能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目前,一些地方已在这方面进行部署,并开始取得实效。如浙江省委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把满足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让群众满意作为努力方向,形成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满意导向,做到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再访西柏坡时指出:“解决干部身上的作风问题,群众也有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多提建议、认真监督。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群众监督我们的党、我们各级组织、我们的干部,责无旁贷……”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牢牢依靠群众,请群众给我们提意见、找病根、出方子。只要我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照群众的意见找差距,对着群众的要求去整改,就一定能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慎海雄,2013年7月30日,新华网)

【案例分析】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当前党和政府的主要工作,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问题。群众的满意程度是检验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尺。把群众的意见作为我们的镜子,百姓的期待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是坚持开门搞活动,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不“走神”、不“散光”的重要保证。本篇述评就是针对实际工作中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进行评述的,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查找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二)形势述评

形势述评针对国内外形势,包括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以及其他领域的形势的述评。

特点:形势述评的内容所及,可以是全局的形势,也可以是某个特定地区或某条战线在一个时期、一个方面的形势。着眼于形势的变化和转折,着眼于群众普遍关心或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问题和动向,概括全貌,指明发展趋势,帮助人们提高认识,开阔眼界。形势述评的分析更要注意全面和重点的结合,立足局部,放眼全局,论断要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全面深化改革不停顿

党的十八大之前,关于“中国未来向何处去”曾有过一番热烈讨论。对于这个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亿万人价值取向和人心向背的核心问题,十八大给出了明确的回答: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具体地说,就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考察工作时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从被称为“改革元年”的1978年至今,30多年时间里,人们一直在呼吁改革,讨论改革,建言改革,国家、社会和人民不断从改革实践中获得关于发展与进步的宝贵经验。从早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地方首创、试点推广的做法,再到如今对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的呼声,正是不断改革,正是人民的变革意识与实践努力,以及由此汇聚成的制度变革的伟大力量,使中国登上了“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

何谓“改革”?改革即革故鼎新、革除旧弊、创立新制,最终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由此,前人的“本本”、他国的经验,都必须接受我们自己的实践检验,调试不合适的,修改不正确的。改革是一个试错与纠错的过程,任何体制安排,实践效果不好,就必须接受改革。

梳理20世纪80年代的放权让利改革、90年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新世纪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们会发现,它们均成为经济增长的拐点,都实现了中国社会关键的历史性转折。放权让利改革,使地方政府权限逐步扩大,地方积极性空前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实行的出口导向战略,使中国能够在出口贸易中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推动了国民经济整体繁荣。新世纪“入世”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行的政府主导型高投资模式和强刺激的经济政策,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

改革没有一步到位与一劳永逸,现在,中国又一次走到了转型关键期,各种利益诉求冲突不断,各种观点主张相互交织,改革红利有所消退,改革动力有所减弱,在既得利益的捆绑和陈旧观念的束缚下,改革面临深水区的攻坚战。

伴随着中国3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一些体制性弊端逐渐显现,同时,人民对于体制、政策以及所处环境的评价产生新的参照系,对国家和社会有着比过去更高的期望。如果不重新审视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在,不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大结构性问题上作实质性突破,如果制度性的变量改得不到位,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实践需求,快速经济增长就难以保持,权力寻租、贫富分化等问题也会日趋严峻。

如今,“是否需要改革”是伪命题,“是否以短期宏观调控代替长期战略性改革”是伪命题,只有内容广泛的社会变革,才是完成经济社会转型的双重使命的必由之路。这让我们对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充满期待。(曹华飞,2013年11月5日《光明日报》)

【案例分析】

深化改革,发展经济,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亿万人价值取向和人心向背的核心问题。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篇述评,分析了当前改革所面临的困难,但也指明发展趋势,帮助人们提高认识,开阔眼界。

(三)思想述评

思想述评是针对当前思想领域中的事件和问题的述评,侧重于对社会的思想状况的分析。

特点:对于带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对那些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带有倾向性的不良现象,结合具体事实,作出明确的、实事求是的评述。扶正祛邪,通过自己的评述,引导人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功利化”心态要不得

当下,人们对于以下种种现象或许并不陌生:

在经济领域,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发展质量,“短命建筑”之类屡见不鲜。

在文化领域,评价影视艺术作品的标准被一些人堂而皇之地换成了“票房标准”和“收视率标准”,只要赢得眼球,只要有钱赚,有的人什么戏都敢拍,全然不顾社会效益。

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幼儿园的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学习班里,为的是应付小学的入学考试。应试竞争提前至此,让人无言以对。

在医疗行业,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屡禁不止,抗生素滥用问题说了多少次仍不见有效改变,就是因为抗生素价格高,开方医生可以从中获利。

在食品行业,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非法添加花样翻新,以次充好瞒天过海,只要吃了不会立即躺下,什么东西都敢摆上餐桌,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心惊肉跳……

这一切,都是“功利化心态”太重的表现。

可以功利,不可“功利化”

马克思主义并不忌讳言利,而是使人们认识利益所在,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问题是,现在有的人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功利而不是国家的、民族的、大众的功利,具体的表现就是“功利化”心态以及行动上的只为小众牟利。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下,个体与团体都存在追求利益的欲望,人们行动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

然而,如果没有规范的约束与自我的控制,只讲竞争和经济利益,忽视协作、监督、公平等社会责任,甚至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很可能会导致个人主义恣意妄为,表现出各种唯利是图、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

种种功利化行为,往往从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和个人发展方面考虑较多,而从社会、他人利益方面考虑较少。一个文明、向上的社会中的公民,理应在奉献的基础上获得回报,在面对所得的时候,应多躬身自问,自己是不是真正有如此的付出。(李玉滑,2011年12月5日,《光明日报》)

【案例分析】

“功利化”心态或许是当前国人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本篇述评从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教育领域、食品行业、医疗行业等领域的具体事实,剖析功利化的危害,通过评述,引导人们明辨是非,抛弃功利化心态。

(四)事件述评

事件述评是指事关全局事件的述评,是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或某些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进行评述。被评述的事件有时是关系全局,有时是某个地区或某一方面工作中发生的影响较大的问题。

特点:主要是根据记者直接调查和掌握的材料,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者通过具体事件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尊重生命 安全第一

“7·23”事故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当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务必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在近几年来每一次灾害事故发生后,总书记和总理强调最多的是——救人。这种对生命的重视和爱护,流露出了对人民的深切关爱之情。一个和人民血肉相连的党,在人民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救人的呼号铿锵有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有关地区和部门、公安民警、消防部队、武警和解放军官兵、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当地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加救援。一场生死大营救迅即展开。

当事故发生时,我们以捍卫生命的名义,用最大的力量去挽救同胞。然而,在痛定之后,我们最期望的是避免事故的发生。毕竟生命是宝贵的,任何时候的挽救和补偿,都显得为时太晚。未雨绸缪、避免事故的发生,才是最应该做的,才是捍卫生命、尊重生命、生命至上的根基。

近一段时期以来,安全生产事故频发。7月14日8时50分左右,福建武夷山市的武夷山公馆大桥北端发生垮塌事故,一辆旅游大巴坠落桥下,造成1人死亡、22人受伤;7月18日大连胜利路附近正在施工的一条隧道发生坍塌事故,12名施工人员被困;7月22日凌晨,山东威海客车在行驶至河南信阳明港段时发生火灾,41人遇难;7月2日发生在广西来宾合山煤业公司八矿樟村井的事故造成3人死亡、19人被困;7月6日18时许,山东省枣庄防备煤矿井下突然着火,28名矿工被困井下……

安全,安全,生命临危,一次次揪痛人心!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加强安全管理,是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必须时刻紧绷之弦。搞建设、谋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安全、可持续的理念,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生命高于一切。

对待安全问题,重在防范风险。在安全问题上,意识不到危险,才是最大危险。迷信设备、过分依赖,心存侥幸、忽略危险,不负责任、拒绝警示,粗心、大意、麻痹,必然招致事故。“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安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时刻,无一例外,都须牢牢把住安全关。以尊重生命的名义确保安全,全社会都要牢记教训,坚决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

让我们牢记生命至上的呼唤。(张俊卿,2011年7月29日《光明日报》)

【案例分析】

2011年“7·23”动车追尾事故,敲响了列车安全的警钟。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述评通过这次事故的救援,引出安全问题,强调对待安全问题,重在防范风险。在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时刻,无一例外,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生命高于一切。

六、新闻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论题新颖,选材精当;明事明理,注重分析;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一)论题新颖,选材精当

述评的论题和选材的要求,是新闻性在述评写作中的体现。它的论题即所评述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这样的述评,立论也才会有新意,使受众有新鲜感。

选事实要有的放矢,述评的事实是为说明问题,揭示矛盾,一般比较简明扼要。选事实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事实可以是点上的具体事实,也可以是面上的经过概括的情况,这要看述评的内容而定。点面结合的新闻事实更能说明问题。

(二)依事明理,注重分析

述评要摆事实讲道理,新闻事实是述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述评既不能堆砌事实,也不能脱离事实而空泛议论。人们总是宁愿相信事实,而厌恶空洞的说教。述评以评为本,当然要讲道理,但这个道理应当是缘事而发,即事明理,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种分析应当是切合实际的、入情入理的分析,这样才能以理服人。受众是会思考的,述评的作者不能把自己的观点简单地塞给受众,更不能强加于人,而是要通过对事实的分析,给受众以启迪,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夹叙夹议就是把叙述和议论,把具体的事实和抽象的议论,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阐明一定的道理。根据内容的需要,可先述后评,也可先评后述,关键是要处理好述和评的关系,评中有述,述中有评,两者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种情况,在叙述事实时就带有倾向性和感情色彩,包含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态度,使叙述和议论能较好地结合起来。另一种情况,在叙述事实的时候采取纵横比较的方法,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情况的比较,这样的比较本身,同时也就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和见解。夹叙夹议的述评,还可以叙和议穿插进行,有述有评,边叙边议,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1.新闻述评(以议论为主)

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重

10月16日是第22个“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为今年设立的主题是“办好农业合作社,粮食安全添保障”,强调合作社在改善粮食安全和促进消除饥饿方面的作用。由于受到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美国等一些重要产粮国粮食减产,世界粮食价格也大幅上涨,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重。(论题)

为了消除饥饿,引起人们对粮食生产的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79年的第20届大会上决定,从1981年起,每年的10月16日为“世界粮食日”。20多年来,通过该组织的努力以及“世界粮食日”的宣传作用,全球饥饿人口自1990年以来已经减少了1.32亿人,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比例从23.2%降低到了14.9%。然而,目前全球仍然有9亿左右的人口处于饥饿状态,而最新发布的“全球饥饿指数”报告显示,至少有20个国家的饥饿状况处于警戒水平或极端警戒水平。

今年最主要的问题是粮食减产。美国自夏季始就遭遇半个世纪以来的最大旱情,美国农业部11日预计,今年玉米产量将为2006年以来的最低值。玉米和大豆大面积减产,造成市场供应量不及前一年的消费量,为1974年来的首次。此外,由于欧洲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农作物产量受到持续旱情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今年的全球谷物产量预期由原先的22.95亿吨削减至22.86亿吨。

粮食减产的后果必然是粮食价格上涨。全球粮价已经在过去10年间翻了一番,而粮农组织4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食品价格9月继续攀升,接近2008年造成25国动乱、爆发粮食危机时的水平。联合国因此警告,若全球粮食持续“入不敷出”,明年恐爆发新一轮粮食危机。

一方面是粮食减产、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却是严重的粮食浪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有13亿吨粮食被浪费,大部分来自于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其中,欧盟每年浪费的粮食达8900万吨,平均每人每年浪费粮食179公斤。美国人每年扔掉的农产品、肉类、海产、奶类等可食用粮食占全国总产量的40%。如果这些粮食中有四分之一得以保留,就足以养活全世界的饥饿人口。

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版图上,非洲地区的情况最为严重。由于干旱、缺水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多非洲国家都存在着粮食短缺问题。1990—2012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饥饿人口比例从17%上升至2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以来,很多海外资本纷纷介入非洲农业生产。大量廉价土地被收购,生产的粮食却用来出口,对改善非洲的饥饿状况无益,引发了人们对新一轮“圈地”的担忧。德国世界饥饿援助组织主席迪克曼表示,“国际投资需要有当地组织来保障透明性和小农场主的参与,因为农业协议会影响到他们的生存状况”。联合国重视农业合作社的作用,正是希望通过合作社将农民和小生产者组织起来,增强他们应对市场的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谈判能力,并影响政策的制定。

(结论)目前,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正在罗马开会。只有各国共同努力,一方面利用科技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减少浪费,才有可能实现联合国制定的到2015年将饥饿人口比例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2012年10月18日《工人日报》)

2.新闻述评(以叙事为主)

厉行节约这一年

今年年初,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对公款出国(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以及一般性公务支出等都作出严格规定。

近一年过去,各地交出的节约“成绩单”如何?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完成目标?节约下来的经费派何用场?其中有哪些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日前,本报记者分赴广东、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地进行了调查。

压减、下降、零增长,交出合格的节约成绩

“今年,为了保增长、保出口、保引资,广州市外经贸系统因公务需要出国人次大幅度增加,但即使如此,出口经费总支出仍比常年下降了约20%”,广州市外经贸局局长肖振宇介绍说。今年9月,肖振宇赴德国与一家跨国企业商谈引资事项,飞行旅途来回要两天,洽谈只用了一天,“时差都不用倒就回来了”,肖振宇笑着说。在这紧凑的3天行程中,他与对方达成了1500万美元的引资协议,对方表示将海外总部迁至广州。

作为我国最早感受到国际金融风暴汹汹之势的省份之一,广东在一系列应对危机的组合拳之中,“节约”也是一记重手。

今年早春,湖南下发了《厉行节约严格财政支出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省本级公务购车经费比上年压减30%。据湖南省财政厅的公务用车管理报告统计,截至10月,省直单位公务用车实际经费为10387万元,比去年压减5814万元,压减率为35%。目前,长沙已完成对153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公车定编工作,共收缴超标超编车辆126台,清退147台。

在四川,省财政厅会同省外办、省监察厅、省审计厅联合制定了《四川省加强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对2009年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进行适当压缩。今年1至10月,全省公款出国(境)实际支出比上年同期减少1593万元,下降45.2%。同时,全省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比上年同期减少2.4亿元,下降17%。

重庆划定了“2009年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公务接待费用支出要在2008年基础上削减10%”的“红线”,仅此一项,就节约餐费50%。

今年年初,武汉市市长阮成发表示:全市上下要“勒紧裤带”过日子,强化勤俭意识,严格控制行政成本,确保政府在会议、接待、出国和公车四个方面的行政开支必须做到“零增长”。初步统计显示,今年1至9月,湖北全省党政机关因公出国(境)团组数、人数和经费分别比前三年平均数下降47.02%、42.52%、50.94%,武汉市各区及市直党政机关公款出国(境)支出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7%;车辆购置和运行费用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1%;公务接待费以及用水、用电、用油费用均达到了中央规定的节约要求,实现了“零增长”。

从细节入手营造氛围,厉行节约推动作风建设

在湖南省纪委党风廉政室,记者看到厚厚一摞《厉行节约承诺书》,据廉政室负责人介绍,这些白纸黑字红印的承诺来自全省14个市州和111个省直厅局机关,党政一把手不是一签了事,而是被正式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项目,如果目标达不到,除了扣分,还要问责。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不仅体现在每个人节约的细节上,更在于营造一种“全员节约”的意识和氛围,以此加强和改进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湖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刘克邦直言,今年在政府财政支出方面推出如此大的压减力度,说没有阻力是不可能的。今年上半年,某单位以工作需要为由,要求购置一台70万元的进口吉普车,因为大大超过财政核准的50万元标准,没有得到批准。这个单位想招数、做工作,甚至提出多余部分自行解决,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劝说下,才放弃了购置高标准车辆的要求。

“当然,更多的人对于节约购车还是非常支持的。”刘克邦说,今年湖南有11名省级以上干部的公务用车已达到更新年限,但之前湖南省纪委已出台文件,要求“省级干部公务用车满5年后,对行驶里程不满10万公里且车况良好的车辆,应相应延长使用期限”。在报请湖南省政府同意后,决定延期一年更换,没有一位领导干部反对。

对于超标超编车,长沙视情况分别采取报废、退回、调配、拍卖等方式处置。初步统计,已完成定编的153家单位共减少公务用车259台,按每台每年运行费用6万元计算,长沙市减少车辆运行、养护费用2072万元;调配57台车辆给车辆缺编的单位使用后,又减少新购车辆资金1140万元。“这项举措有效地减轻了财政在公车购置和运行经费上的负担,党风廉政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加强。”长沙市财政局副局长邱兵东说。

“能把没用了的单面打印文件、稿纸找给我吗?”在重庆库区腹地的云阳龙洞乡政府采访时,一名党政办公室文书恰巧在各部门四处收集使用过的单面打印纸张,准备反面再次利用。

“像这种为了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的小事,在我们乡政府现在随处可见。”这里的宣传委员曾刚毅说,以水电能耗管理为例,乡里细化了办公区域用电、用水管理办法,要求全体机关干部切实做到“人去电断、人走水关”,以前常出现的“白昼灯”和“长明灯”现象而今都没有了影踪,“截至今年11月底,乡政府办公费用减少了3.5万元左右”。

节约改变公务支出走向,最大的蛋糕切给民生

厉行节约,成果投向民生。11月24日,重庆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传出消息,今年全市党政机关通过厉行节约,预计全年市级部门可节约资金1亿元。这些省下来的费用,政府准备用于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今年前10个月,重庆市级财政为老百姓最关心的教育、社保、医疗、就业等“埋单”395亿元,占市级财政总支出的51%。

重庆万州区财政支出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支出完成19.85亿元,同比增长34.68%。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支出在2008年的基础上压减了10%,而社会保障、“三农”、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支出却增长了30%以上。这一减一增,体现的是“切蛋糕者”职能履行的到位和“公财公用”理念的导向。

“现在厉行节约的理念深入人心,机关干部都很拥护。大家都很自觉地减少一般性出国考察,在公务接待中坚持勤俭节约。把节约的开支主要用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方面。”武汉市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拆了公务支出的‘东墙’,补了民生建设的‘西墙’,这样的事情我们欢迎。”一位武汉市民高兴地说。目前,武汉正积极推进56个城中村综合改造和11个旧城改造项目。加大对市政府提出的“为群众办好10件实事”的资金投入;为远城区农村无力自建房户新建住房3900余套,对30627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了半年的廉租住房补贴。其中部分经费来源就是公务支出节约所得。

今年年初,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厉行节约大力压缩行政成本性支出的通知》。据初步估算,通过各项措施全省可压缩行政成本10亿元左右,节约出来的资金统筹安排用于灾后重建、民生保障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

制度为本,多方发力,让节约成为常态

节约是个老话题,也是个老问题,怎样才能让老问题改出新面貌,关键还在制度落实。

今年是广东处罚“公款出国旅游”力度最大的一年。3月,网上被曝光公款出国旅游的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区长谭日贵被免职,同行13名领导干部分别受到相应纪律处分;6月,公款出国豪华游的广州海事法院院长罗国华也被免职。

有举报就有追究。湖北对春节后连续发生的3起领导干部私驾、私用公车造成交通事故案件进行了查处和通报,武汉市纪委对群众反映某区直部门4名党员干部携带子女外出考察的问题进行了查证,对带队的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并责令全额上缴子女外出的费用。

群众监督,是厉行节约最好的防腐剂。武汉市纪委、市监察局自去年起,组建了百名党风政风监督志愿者队伍。今年以来,这支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明察暗访,对党员干部奢侈浪费等问题严格监督。截至目前,志愿者向市纪委提出建议32件、有价值的举报投诉8件,成为纪检机关的“千里眼”“顺风耳”。今年10月23日,在公布了全市全部114个政府部门预算后,广州市财政局的网站一度因为蜂拥而至的下载浏览而“瘫痪”。这是中国内地城市第一次在网络上将政府“账本”完全摊在了阳光下。专家指出,这一举措是近年来广东乃至全国各地持续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化建设步伐的一个新高潮。

在网上“晒”账本,无疑可以督促政府部门“精打细算”过日子,推动节约成为常态。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财税研究室副主任杨志勇认为,主动公开部门预算能让社会监督力量有依据,减少因为透明度低而引发的社会猜疑,是积极而进步的。“目前全国正在持续不断朝着预算公开的方向努力,广州的做法值得推广。”(余继军、李刚、王伟健、田豆豆、魏贺,2009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3.新闻述评(以评为主)

各地法院破解“执行难”

近日,一起拖延了近3年的执行案件终于画上了句号。

2006年,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了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涉案标的近200万元。由于被执行人——青岛一家物流公司法定代表人曹某将公司财产转移,导致案件长期无法执行,申请执行人不断上访。尽管法院通过多种渠道寻找,但曹某始终不知去向。

去年11月,全国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启动后,公安干警多渠道查找发现了曹某的电话和行踪,经过多日跨区排查蹲守,发现曹某从外地归来,执行法官协同公安干警迅速出击,将曹某拘传至法院,这起长期无法执行的案件最终得到解决。

这只是发生在全国法院集中清理执行积案中的一起个案。

为保证生效判决的有效性,保护当事人的胜诉权益,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 年11月在全国部署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据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介绍,截至10月13日,全国共办理长期无法执行的案件333369件,执结标的额约3430亿元。

从自身查找原因 破解“不作为”“乱作为”

(议)判决执行不了,是对法律尊严的莫大讽刺。在我国,执行难是长期存在的顽疾。

“我们并不避讳,有相当一部分‘执行难’的问题是由于法院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俞灵雨坦率地说,由自身原因造成的“执行难”,主要表现为“不作为”和“乱作为”。

在一些地方,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尽管当事人提供了财产线索,并且被执行人有财产,但是法院以一种消极不作为的姿态,不采取法定的强制执行措施。比如有财产不去查封,或者查封以后不按规定对财产进行评估,评估之后不按规定要求进行拍卖。人们一般称这种现象为“不作为”。

“而‘乱作为’就是违法的问题了。”俞灵雨介绍说,比如超标查封,本来1万元的执行标的非要查封2万元的财产;违法查封,不是被执行人的财产也要去查封;违法变更追加当事人,把与本案无关的人追加进来,执行其财产。此外还有违法评估、违法拍卖、违法处分等情况,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解决“不作为”和“乱作为”,要从优化执行机制开始,核心问题是实行执行权的分权制约机制。今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要把执行权界定为执行审查权和执行实施权,并分别由不同的内设机构或者人员行使。

“以前,执行案件是一人包案到底,从头到尾办下来,执行权太大、太集中,弊端比较明显。”俞灵雨解释,执行实施权包括了财产调查权、财产控制权和最后的财产分配权,这3个权力之间也要分开。通过一系列分权制约,以前过于集中的执行权得到了分割和限制,使“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得到了制度约束。

为了杜绝“不作为”“乱作为”,全国法院系统开展了专项整改活动,还成立了“法官违纪违法举报中心”网站。据统计,从今年5月6日开通至今,网络举报中心已受理举报近2万件。

探索部门合作联动机制 破解“协作难”

长期以来,“八难”一直困扰着一些法官: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人财产难寻;协助义务部门难求;查扣财产难动;特殊主体、特殊标的难碰;法律有缺陷时难办;抗拒执法难究;法院掌握资源少的自身问题难解。

过去一般都是单纯依靠当事人提供被执行人线索,由法院查找“老赖”。这种传统的执行方式显得势单力薄。

青岛中院通过对多年的执行案件进行分析,发现除部分被执行人确实因无可执行财产无法执结外,大量案件都属于“老赖”使用各类花招恶意逃债。

青岛中院院长邹川宁认为,“老赖”逃避执行的手段花样百出,不用侦查手段往往很难找到。公安机关掌握着独特的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地查找被执行人的行踪和财产情况。2008 年12月,青岛启动法院与公安执行联动机制:对于被执行人住址不明或连续三个月下落不明的,即列入法院委托公安部门查找被执行人的范围,法院向公安部门出具委托查找函;公安部门根据法院提供的被执行人身份信息,启动查找程序,一旦发现被执行人,即随时通知法院,由法院采取相应措施。

“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开展以来,部门合作联动机制在全国得到推广。湖南、河北、云南、江苏和新疆等地法院与公安、银行等单位紧密协作,综合治理执行难,严格限制拒不履行债务的被执行人的投资、置产、消费,使大量长期难以执行的案件得到妥善解决。

让执行在阳光下进行 破解“监督难”

今年年初,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法院开展了一次“市民体验执行”活动。通过当地媒体,五华区法院策划了活动方案,并刊登了征集公告,从报名者中随机抽取了在校大学生、律师、公司职员、个体户等各行业的体验者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起视察了20件专类案件的执行工作,当场执结案件4起。

昆明中院副院长张国维说,“执行过程的公开透明,有效排除了法外因素对案件执行的干扰,避免了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人民法院‘暗箱操作’的猜疑,提高了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引入社会监督,是完善执行工作监督机制的重要环节。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设立了专门的执行监督员,他们有自己的职业,向社会公开,采用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形式监督案件执行,有些地方还明确要求执行案件时“执行监督员”必须在场。不少地方法院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案件执行,一方面使他们更加了解法院的执行工作,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监督作用。

执行案件的网上查询系统,是完善执行工作外部监督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3 月30日,最高法院面向社会开通了“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网上平台。目前,通过这个平台可查询617万个被执行人的相关信息。

在完善法院系统的内部监督上,最高人民法院也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今年3月9 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首批廉政监察员任命仪式,7位资深审判长被任命为专职廉政监察员。在审判、执行部门设立廉政监察员被誉为人民法院反腐倡廉开出的新“药方”。据统计,目前,全国法院共有专职和兼职廉政监察员22000人,其中专职监察员1800人。

(议)“执行难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解决执行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改革执行体制、健全执行机制以及提高执行队伍素质等多个方面。”江必新认为,执行机制、监督机制的完善,在推动“执行难”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白龙、王比学,2009年10 月23日《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