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指称性”判断广告真实性的弊端

“指称性”判断广告真实性的弊端

时间:2023-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述关于广告真实性观点存在较大差异,因为它是从指称性来确定真实性的。从“指称”角度讨论真实性问题由来已久。“指称性”问题主要用于分析命题中指称的真伪问题。广告出现叙述转向之后,从指称性来判定真实性会遭遇巨大困难。若要从指称性角度来验证这则广告的真实性,先得论证Visa卡能否支付打架所带来的损失。由此看来,这个广告的真实性非常可疑。

上述关于广告真实性观点存在较大差异,因为它是从指称性来确定真实性的。从“指称”角度讨论真实性问题由来已久。“指称性”问题主要用于分析命题中指称的真伪问题。指称性主要判断文本的描述是否和指称对象情况一致,从而判断出真伪。从这个标准来衡量陈述式广告,比较容易。因为陈述式广告主要是商品的介绍,指称性比较明确,容易核对检视。

广告法规里的条文也是根据这一“是否符合事实”的标准来确定。《广告法》总则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广告法对真实有更进一步的解释,在第九条中规定:“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产地、用途、质量、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或者对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允诺有表示的,应当清楚、明白。”第十条规定“广告使用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应当真实、准确,并表明出处。”

上述诸条文主要是从广告的文本介绍与商品实际是否相符来确证广告的真实性。广告若违反了这个与“事实不符”原则,便是虚假广告。例如,由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代言的“藏秘排油茶”广告,被央视“3à15”晚会爆出为虚假广告。广告虚假的主要依据是,该产品与广告宣传的“藏茶”没有关系,同时,该产品使用的商标正在受理尚未批准。另外,诺基亚学习机曾有一则由知名主持人陈鲁豫代言的广告,被上海工商部门查出为虚假广告。判定这则广告为虚假广告的理由是,该电视广告语中的“门门高分上名校”、“内容好,成绩当然好”等属于不科学的保证。另外,广告中关于“某学生使用产品后成为学习状元”的内容,其真实性无法证实,构成虚假宣传。

本书第九讲第三节讲到了加多宝饮料食品有限公司和广州医药集团的营销战。这两个公司还为广告真实问题打了一场官司。加多宝公司创建了“加多宝”品牌后,做了宣传广告,其中包含了“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为加多宝”这句广告语。广州医药集团认为,加多宝在广告宣传中,“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这句广告词是虚假的。因为“改名”是指更换原来的名字,原来的名字被弃用。但事实上王老吉凉茶一直存在,也没有改名。因此,加多宝在有意误导消费者:原来的红罐王老吉已改名加多宝,王老吉这个名字不存在了。加多宝公司则认为,“红罐”、“红罐凉茶”有唯一指向性,就是指向加多宝产品。“全国销量领先”是一个限定词,加多宝生产的凉茶一直以来都是市场销售第一,不存在任何误导。

从这个案例看,判断这个广告是否虚假,主要看红罐凉茶是不是指广州医药集团的王老吉。法院最后认定“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为加多宝”是虚假广告,理由是广药集团收回“王老吉”商标许可权后,已组织生产红色罐装的“王老吉”凉茶(即广药王老吉)并推向市场,生产名称为“王老吉”红色罐装凉茶的企业虽然发生了变更,但“王老吉”红色罐装凉茶的名称并未随之发生变更,“王老吉”作为凉茶产品的名称仍被延续使用。名称为“加多宝”的凉茶饮料是加多宝公司生产并新投放至市场的产品,无证据证明红色罐装的王老吉凉茶变更名称为加多宝凉茶。

广告出现叙述转向之后,从指称性来判定真实性会遭遇巨大困难。叙述式广告主要是关于商品的故事,商品在文本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小,有些广告甚至只出现商品的标志了。若从指称性看,这类只出现商品信息的文本,基本不需要判断商品相关内容的真实性。

不少广告学者也意识到这一点,比如张殿元曾指出:“广告也根本不担心人们会用能否兑现诺言的标准来衡量它的真实性,只要它的虚构能够符合大众的幻想,那就是真实。因为在大众所接触的现实和所追求的理想之间总有一条鸿沟,而广告为商品营造的形象恰好可以补填这鸿沟,是两者之间平滑的过渡。”

相当多的广告包含的商品信息甚少。比如,英国服饰品牌巴宝莉(Burberry)有这样一则广告,讲述一个外国男孩和一个中国女孩相识于老上海,长期相处,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后来男孩跟随父母匆忙回国,都未来得及和小女孩说声再见。直到老年时才回到中国看望同已年老的女孩。这则广告时长两分钟,男女主角虽然都穿了该品牌的服饰,但商品直接进入情节的地方有两处,一次是小男孩和小女孩出去玩耍时,小女孩着凉打喷嚏,男孩解下自己的围巾给小女孩围上。另外一处是,几十年后,女主角看到重回上海的男主角,从兜里掏出围巾,给自己的孙女围上。广告通过男女主角的跨越时间的感情来表达广告语“人世间的美好永远不会改变”。在这则广告中,若从指称性角度来说,围巾也好,主角穿的风衣也好,都只是出现,显然没有与事实不符之处。另一方面,男女主角本来是明星扮演的,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发生,则无法核实。最为重要的是,广告管理机构也不会核实故事本身的真伪。

并且,占据广告文本大比例的是和商品不直接相关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不描述外在的可直接验证的经验世界,而且表述的风格极其夸张,和真实的距离相差甚远。比如,前文提到的章子怡代言的VISA广告的“霸王餐”篇。这则广告只是在最后一刻出现了商品信息,告知受众,如剧中女主角在打架后赔付损失一样,VISA卡给大家带来很大的便利。若要从指称性角度来验证这则广告的真实性,先得论证Visa卡能否支付打架所带来的损失。当然,这点比较容易验证,或者我们根据常识也可以判断,VISA卡具备这一支付能力。

这则广告不好判断也无需判断真实性的,是因汤不合口味而进行大量打斗。按常理,章子怡不可能那么能打,并且现实生活中,餐馆也不太可能因为客户说汤咸了就大打出手,要置顾客于死地。由此看来,这个广告的真实性非常可疑。况且,若受众联想到同时上映的电影《卧虎藏龙》,便会联想到剧中章子怡扮演的角色,由此更充分地认为此则广告如电影一般,充满了虚构与夸张。这就导致了广告文本,部分内容真实,部分内容虚假的观点。

广告经常追摹其他艺术题材的风格,例如借鉴了电影等虚构体裁的风格。夸张很难用于新闻等体裁,但在广告里经常被用到。广告的夸张让真实性问题更加复杂了。夸张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失真,但这种失真的界限在哪里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