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机关、政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专职或兼职新闻发布人员。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新闻,答记者问。在中国的语境下,新闻发言人承载了信息公开、执政能力、政治文明等宏大话题,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党和政府形象代言人。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重要机制,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以确保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一致性,避免信息混乱;二是以面对面的方式对待公众和媒体,更容易建立公信力;三是在集中的时间内向媒体说明情况,可以缓解新闻媒体和公众询问的压力;四是由新闻发言人第一时间出来说话,避免把政府主要领导人首先推到前台,以保留更大的回旋余地。
新闻发言人应对媒体的成功秘诀主要有10条:准备充分,立场坚定,反应迅速,形象端庄,表述清晰,掌握分寸,态度开明,善于沟通,知错认错,开诚布公。实践证明,新闻发言人是一项高难度的职业,需要坚定的政治把握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超强的记忆能力、娴熟的现场驾驭能力和过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观近年来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案例,我国新闻发言人普遍展示出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专业水平,为促进事件处理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因信口开河乱说一通,或勃然大怒斥责记者,导致再生事端、引火烧身的现象屡见不鲜、层出不穷,说明有的发言人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亟须提高。
古人云:“一言之辩,重于九鼎至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发言人“不会说话”,不仅不利于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无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损自身公众形象。但要做到能言善辩,把话说得有分寸、中听,能够入心入耳,没有过硬的内功不行,必须加强学习和修炼。因为“会说话”背后考量的,除了沟通能力,更有思想水平、人格魅力,折射出说话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善于表达是发言人需要具备的一种“软实力”,而“软实力”需要“硬功夫”打底。
外交领域的新闻发言人特别需要出色的演讲口才和良好的语言修养。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箎接受CNN记者采访时,记者问:“美方只是要求中方返还24名机组人员,但中方在道歉问题上纠缠,到底意味着什么?”杨大使答:“这一事件完全是美方造成的,美方应负完全责任,应向中国人民解释并道歉。就拿美国举例来说,有一个家庭,他的房子的前院有一伙人总是在他家门口的街上开着车徘徊,他们不进他家的院子,但就是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地在靠近前院的地方开来开去,这个家的人出来查看是怎么回事,结果家人的车子被毁,人也失踪了。我认为,这家人有权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权做一些检查和调查。你是否认为这一道理成立?如果你认为这一道理成立,我想你能做出非常公正的判断,到底该怪罪谁。至少你应该说声对不起吧。车也毁了,人也失踪了,可你只说一句‘事件就是这么发生的’,够吗?”在这一案例中,杨洁箎大使作为新闻发言人,表现了坚定的政治把握能力、娴熟的现场驾驭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堪称新闻发言人的典范。
有人认为,新闻发言人是一种高危行业,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个人素质的差距,有时可能会说错话或被断章取义,因此希望媒体及社会各界给予包容和理解。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遭遇,证明此话有合乎事实之处。2011年温州“7·23”动车追尾事故发生翌日晚,王勇平出席在温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当被问到“为何救援宣告结束后仍发现一名生还儿童”时,他称“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之后,被问到“为何要掩埋车头?是不是想毁灭证据?”时,他说:“主要是便于抢险。目前他们的解释理由是这样,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王勇平的回答立即遭到舆论的严厉拷问,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被讥讽为“高铁体”,他本人也被免职、改行。作为我国第一批经验丰富的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尚且有“不够冷静”(他事后反思称“当时不够冷静,但没说假话”)、一语不慎的时候,何况那些“刚上路”的新手。
●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新闻发布会现场。
当然,一些有争议的事情是很难解释清楚的,再巧舌如簧也可能徒劳。如2012年2月中旬,福建归真堂申请上市引发的“活熊取胆”事件闹得全国沸沸扬扬。2月22日,归真堂举办媒体开放日,让200多位记者亲临现场见证“活熊取胆”过程。接待媒体的工作人员指着铁笼内正在接受胆汁引流的熊说:“熊取胆时很平静,可见其不疼痛。”记者质疑:“你又不是熊,你怎么知道它不疼痛?”工作人员反问:“你也不是熊,你怎么知道熊感到疼痛?”这种“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式的争论,不可能有结果。何况,从常理看,“活熊取胆”毕竟存在虐待动物之嫌疑,你如何坦诚开放,也难以寻求共识。就连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冯骥才也递交提案,建议“立法取缔这种非人道、不文明的获利手段”。在铺天盖地的舆论批评声中,归真堂创始人邱淑花面对央视记者哭诉:“早知这样,我就不搞上市。”
●2012年2月22日,福建归真堂开放养熊基地,公开“活熊取胆”过程。
二、网络发言人
网络发言人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新闻发布的人员,这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新渠道和新方式。就职责而言,网络发言人在网上发布本地区、本单位的党务政务信息,听取网民意见建议,通报本地区、本单位突发事件及其处理结果,答复相关网帖的处理情况,分析研判网络舆情热点。
网络发言人一般由所在地区、单位的班子成员或中层领导担任。一个合格的网络发言人应当熟悉网络传播规律,了解网民心理,善用网络语言,以坦荡的胸怀面对批评质疑,以求真的态度发布事实真相,以人格的力量赢得信任尊重。
网络发言人肇始于贵阳市政府。2009年8月31日,贵阳市花溪区一个铁路涵洞在施工时发生垮塌,导致2名工人失踪、5人受伤。这一事件在各大网站转载,引发众多网友对工程质量和政府行为的质疑。9月1日,贵阳市政府以“网络新闻发言人”名义在政府网站发出第一条信息,随后多天又陆续发出10余条信息,持续公布现场救援进展、垮塌工程业主和建设单位情况。随着网络发言人发布的信息不断更新,争议逐步平息。
目前,广东、云南、江苏等省已全面推行网络发言人制度,并取得良好效果。
三、主要负责人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认为,在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时,第一当事人要出面,尤其是主要负责人不能躲在后面,要出来解释。一般而言,在公众中活动,又超越于公众之上,可以提出指导性见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就是意见领袖,或称舆论领袖。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具有舆论领袖的天然地位。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主要负责人现身发布新闻,既可以在公众中唤起强烈的认同与响应,达到舆论引导的效果;又能够稳定公众情绪,鼓舞民众士气。因此,由主要负责人出面发布新闻,具有新闻发言人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
主要负责人发布突发事件新闻事关重大,必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一是精心设计领导形象。做到衣着打扮得体,神色坚毅自信,表情镇定自若,言辞直爽坦诚。二是发布内容简明扼要,切忌在危急时刻长篇大论,夸夸其谈。三是针对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事先准备答问材料,确保万无一失。
2003年非典(SARS)期间,时任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参加5月8日在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由于准备充分,表现出色,给在场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王岐山的开场白简明扼要:“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为了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更多地回答大家的问题,我发了一个事先准备的开场白,中英文本都有。刚才是简短地对这个开场白做一个介绍。到昨天为止,我到北京工作10天。应该说在4月17日,中央决定成立了北京地区防治‘非典’联合工作小组。在4月20日,中央决定,对卫生部和北京市的人事做了调整。从这以来,在中央的领导下,我们联合工作小组在刘淇市委书记的直接指挥下,做了紧张的工作。对这些工作我们分别在材料里做了介绍。”
接着,王岐山简单阐述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中央调整了防治非典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理顺了北京市政府的工作;二是围绕以救治为中心,确保收治率。王岐山坦言,在决策的时候,很难做到万无一失:“至于你说到的万一的情况,我也不敢说不可能,中国一句话叫‘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当我们把任何问题都考虑到万一的时候,说实话我们就很难决策了。”王岐山还说:“只有依靠信息透明,才能换来市民的理解。只有这种理解和信心,才能换来他们的配合。”
发布会前,王岐山最担心记者因害怕SARS传染而不参加,由于准备充分,这种情况没有发生,但王岐山主动说出了这个担心,显示出负责任的态度:“实际上我真害怕的问题,你们还真没问到。但是我一定要自己讲出来,告诉你们,或者让我的部下随时告诉你们,你们的到来就是对我们北京市防治非典斗争的支持,我向你们表示感谢。”
从上述内容看,王岐山用事实说话,没有空发议论;态度相当坦率,语言掌握了分寸,还留有余地。总的说来,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新闻发布会,达到了预期的理想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