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发布的形式

信息发布的形式

时间:2023-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11月5日,泥头车在珠海斗门城东中学酿成惨案,造成4死20伤。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如果不在第一时间主动发布信息,网民就会对一些未经核实的消息进行加工炒作,甚至以讹传讹,制造谣言谎言,并快速传播,最后酿成舆情危机。2011年9月27日14时37分,上海地铁10号线两列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导致295人到医院就诊检查。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要在第一时间发声。

●2008年11月5日,泥头车在珠海斗门城东中学酿成惨案,造成4死20伤。

四、事件当事人

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舆情矛头往往直指事件当事人,这时候,如果由当事人出面释疑,公布事实,更具有公信力,能更好地 消除公众质疑。

例如,2008年11月5日下午5时许,珠海市斗门一名骆姓男子驾驶一辆泥头车冲进城东中学,疯狂连撞24人,其中2人当场死亡,2人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20人受伤。骆姓男子在继续驾车撞人时,经警告无效,被迅速赶到的公安民警果断开枪击毙,避免了更大的人员伤亡。两小时后,事故现场照片开始在网上流传,模糊不清的血腥描述引发了公众的猜测和恐慌。随后不久,网上流传网民自制的开枪模拟图,推断在当时情况下警察不可能一枪击毙犯罪嫌疑人骆某。为了及时化解公众质疑,政府在4小时内发布新闻通稿,随后又安排处事警察余新化在事发现场接受20多家媒体记者采访,有条不紊地回忆了开枪过程和心理状态,详细介绍了击毙骆某的事实细节,有效化解了舆情危机。

第二节 信息发布的时间和地点

一、主动发布

现代社会是全媒体社会。尽管信息传播渠道之多、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但来自政府的消息具有天然的权威性,政府只要主动出击就能抢占舆论引导先机。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如果不在第一时间主动发布信息,网民就会对一些未经核实的消息进行加工炒作,甚至以讹传讹,制造谣言谎言,并快速传播,最后酿成舆情危机。这时候,政府即使花再高的代价去解释和澄清,也会丧失主动权和公信力。实践证明,为了掌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主导权,信息发布比不发布好,早发布比晚发布好,自己发布比别人发布好。

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主动发布信息。有关统计显示,美国白宫每天至少召开一场正式或非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平均每天要发布6条新闻稿,内容主要涉及政府任免、政策措施等。英国内务部制定了公共危机发生后90分钟的新闻危机协调制度,以便迅速研究事件和舆论走向,确定合适的发布口径。

我国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积累了诸多主动发布信息的成功经验。上海地铁追尾事故新闻处理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9月27日14时37分,上海地铁10号线两列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导致295人到医院就诊检查。当日15时17分,上海地铁官方微博首次证实“上海地铁10号线因设备故障导致该故障区段(豫园站至老西门站下行区段)2列列车碰擦”。20时30分,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正式召开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新闻通气会。会上,上海申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地铁运营方)总裁俞光耀表达了对上海市民和乘客的歉意,介绍了目前10号线的运营情况。

上海地铁追尾事故舆论应对的最大亮点在于利用新媒体第一时间主动发布信息,并且信息与网友爆料基本吻合,从而赢得了网友的信任,杜绝了谣言的传播,为事故调查和处置赢得了有利的舆论空间。

二、黄金两小时法则

著名危机管理专家奥古斯丁认为,对公共危机处理最好是“说真话,立刻说”。这个行为准则能否真正做到,不是取决于政府新闻发言人,而是取决于主政者的勇气和智慧。

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要在第一时间发声。这是因为:第一,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QQ、博客、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异军突起,人人都可能成为“公民记者”,信息封锁绝无可能。如果政府在第一时间保持沉默,谣言就会迅速蔓延,事实真相就会被淹没。第二,突发事件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如果政府不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媒体就会率先进行报道。而媒体报道的信息不一定全面,甚至可能把一些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测的信息当作新闻进行报道,这样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导致政府丧失舆情应对的主动权。第三,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信息具有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在第一时间接受的信息决定了人们的基本认识,往往会左右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判断。

实践证明,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谁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谁就掌握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把握了事件处理的主导权。通俗地讲,就是“早说早主动,晚说就被动”。正如上海市政府原新闻发言人焦扬所言:在突发事件新闻传播中,最可怕的不是记者抢发新闻,而是记者抢发的不是出自政府发布的新闻。

当前,“第一时间”使用的频率很高,从其语境来看就是强调时效性。那么,究竟是怎样的“第一时间”,才能确保记者抢发的是政府发布的权威新闻呢?

2009年12月,广东省互联网新闻信息中心主任曾胜泉在撰写广东网络热点事件舆情应对调研报告时,率先提出了“黄金两小时法则”,即突发事件发生后,首次信息发布时限要控制在事发两小时内,在此时限内争分夺秒,越快越好。这一提法最早公开出现在曾胜泉撰写的《23天新闻舆论大博弈——广东兴宁“8·7”矿难舆情应对案例》(详见2010年5月学习出版社出版、全国宣传干部学院主编的全国首本《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2010年上半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提出舆情应对的“黄金4小时法则”,但2011年底该室秘书长祝华新又公开表示,广东提出的“黄金两小时”概念更切合微博时代舆论引导实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