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早的代步工具不知是什么,大概不外轿子之类吧。其后有了黄包车,又其后有了三轮车。轿子早不见了,最后一辆黄包车也在1956年6月底进了博物馆。只有三轮车还在补一部分现代交通工具之不足。
上海三轮车的全盛期是快解放的那几年。最多时6万辆,从业者不下十万人。但那时也是三轮车工人最受难的时期,不仅生活毫无保障,挨打受骂也是很平常的事,甚至有时竟死于毒手。像臧大咬子的死于美国兵之手,至今大家都还记得。
这些苦难终于随国民党统治的被推翻而消逝了。解放以后,三轮车工人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更因现代交通工具的迅速增加,一批批三轮车工在政府统一安排下,参加了工农业生产,生活也大大改善了。
1958年10月,上海成立了一个工厂,着手制造代替三轮车的微型汽车。这个厂的前身是三轮车修理合作社,现在增加了翻砂、装配等车间。它制造汽缸等主要部件,其他部件则由外厂协助制造。这种汽车能出入于小巷,最高时速50公里,每辆可载客三人。它的成批生产,将使上海现存的人力载客的现象在较短的时间内根绝。
微型汽车的制造者60%是转业的三轮车工人,驾驶者将全由他们担任。得到这个新职业时,他们很多人兴奋得通宵睡不着。厂里的翻砂工人王者明,父亲和哥哥都是拉黄包车的。他小时就立志:长大决不拉车。但无情的旧社会终于把他逼上了父兄的老路。在旧社会,三轮车工人除了任人侮辱,还要受冻饿的威胁。特别是国民党将垮台的那几年,物价飞涨,赚得的钱早上能买二斤大饼,到晚上就一斤也买不到了;早上接班时老板说“今天车租要加了”,而中午交班时老板又说“现在车租又比早上高了”,结果是赚的钱有一半进了老板的口袋。一到冬天,三轮车工人冻死、自杀的事不断发生。
谈过去和现在,这些开始新生活的人时而感激兴奋,时而摇头叹息。今昔的对比是如此强烈!正因为这样,他们在微型汽车厂里,就时常自动加班。有一夜,电灯突然灭了。“谁把灯关了?”他们喊叫起来。“同志们,休息吧,明天再做。”他们听到党支部书记这样地回答。
现在,他们按时上下班,心里踏踏实实的,晚上不愁明天是风是雨,早上也不用考虑哪条路上生意多少,一到星期天,或者看场电影,或者跑跑商店,或者在家里坐对妻子儿女说说家常,不安定与愁苦已经永远成为过去。我在微型汽车厂的时候,正是春节前夕。当时第一批微型汽车在准备出厂营业,有些工人在请假回乡过节,有些工人在领跃进奖金。“倘在十年前,在严寒的冬天,在这旧历的年关,他们是怎样一种景况呢?”我想。
1.新修建的工人住宅区。
2.贵阳有了汽车制造厂,这是厂里的新工人孙其恩。
3.这些拖拉机将供应附近农村的人民公社。
4.第一批微型汽车出厂了,它们将代替三轮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