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从沅陵出发,沿着川湘公路向湘西苗族自治区的吉首前进。一路上青山绿水,到处是一层层的梯田,一丝丝的茶林和桐林。苗族的男女农民们在山坡上唱着悠扬的山歌。
当我们到达吉首时,我从车窗外望,发现这个崇山峻岭中的市镇也在大兴土木,不禁十分惊异。吉首原是一个荒凉的默默无闻的小镇,但在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后,就成为自治区10个县150万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了。镇内有自治区人民政府大楼、医院、学校、文化宫和电影院,都是崭新的建筑。更大规模的建设却还正在进行;一根根合抱的大杉木不断地从深山中运来,川流不息的汽车、马车和板车上装满了建筑器材。建筑工人们有许多甚至是从长沙和武汉来的。
在吉首的街道上走走,你可以从各种各样的声音里辨认出锯木厂的电锯声,电力厂和碾米厂的马达声。这些工厂也是新建起来的。自治区已有20多个地方国营和公私合营的工业单位,其中包括电业、矿业、农具制造业,造纸业、制油业、织布业等。这些工业的生产总值,去年比前年增加了70%以上。
为了解苗族农民的生活情况,我离开吉首,到自治区的各个乡村游历了一趟。苗族农民一向极端贫困,但在土地改革后,他们获得了土地,改进了耕作技术,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去年一年之内,他们就以国家的贷款兴修了3000处小型水利,添置了7000多头耕牛、大批的农具和肥料,因而获得了历来未有的全面丰收。当我到花垣县白岩乡访问时,那儿的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刚刚成立不久。这个社包括20户农民,有180多亩土地。社员们这时正在拉着积肥。据他们说,过去在互助组时,他们稻子的产量每亩842斤,玉米每亩620斤;今年成立了合作社,产量一定还要提高。他们现在一般都是丰衣足食,有的已经盖起了新房子。社主任张生荣是湘西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我替他拍照时,发现他胸前的徽章和奖章之中有一枚是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证章,原来他还是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委员哩。
自治区的土特产也十分丰富,有茶、桐、棓子等90多种,生产总值相当于稻子的一半。这是湘西苗族人民的重要富源。为了打开土特产的销路,湘西国营贸易公司举办过两次土特产交流大会,并和全国各大行政区建立了贸易关系。现在这些土特产不但畅销全国,有时还远销国外。全国各贸易机构去年售出的货物,食盐比前年增加了37%,棉布比前年增加了112%。
自治区现有14所中等学校和1819所小学。“学生增加得太快了。造了这么多新房子,还是不够用!”第一民族师范学校的校长领我参观校舍时说。其实这些话我在自治区听到过不止一次了。因为几年来有些县份的学生已经增加了数十倍。
在这自治区内,无论我到了哪一个地方,那里的苗族老乡都很热情地招待我。苗、汉两族的友爱互助的确使我感动。两族农民常常交流生产经验,过年时舞着龙灯互相祝贺,有些地方还成立了苗汉生产互助组。花垣县有一条纪念苗、汉两族新关系的河流——“兄弟河”,我在那里访问时,听见苗族人民唱着这样的山歌:
兄弟河水长又长,
日日夜夜在歌唱——
歌唱苗汉亲兄弟,
十指相联手掌上。
湘西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石邦智(中,苗族)和副主席程焕星(左,汉族)、龙再宇(右,苗族)在研究自治区的建设计划。
1—2.苗族人民普遍喜爱的文娱活动——“打鞦”(左)和“猴儿鼓”(右)。
3.新建的湘西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大厦。
4.花垣县白岩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张生荣(右二)和社员们仔细地挑选玉米的种子。
5.编织民族形式花边的苗族妇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