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趋势分析

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23-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争议引发持续的话题效应2004年,与《百家讲坛》逐渐升温的热潮相对应的是不绝于耳的批评之声。《百家讲坛》若想重新走入观众视野,必须重新思考节目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在《凤凰卫视》电视文化节目中,十分注重呈现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经常将“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平衡融合,以服务于生活在不同国家地区、文化背景下的全球华人。

五、争议引发持续的话题效应

2004年,与《百家讲坛》逐渐升温的热潮相对应的是不绝于耳的批评之声。讲座主题的大众化、通俗化、讲座形式的故事化,以及学者明星化等现象让不少学者开始担忧《百家讲坛》过度重视大众媒介的娱乐功能。总是按照受众的喜好与口味来制作节目,这将削弱学术的深度与厚度,生产出大量速食化的“学术”,最后导致学术被过度消费,学术被娱乐化、低俗化。学者葛红兵就指出:“大众化不等于娱乐化,把历史、文化娱乐化不是普及文化的好思路。”[6]“这种把学术与电视胡乱嫁接在一起的光怪陆离的现象”,会造成“学术被电视异化的窘境”,甚至“学术贬值”。学术传播过程变成了商业性经营的过程,包装炒作和推销的过程。[7]把自己称作《百家讲坛》“开国元勋”的孔庆东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出,现在的《百家讲坛》越来越娱乐化,过度注重收视率,它又不是《幸运52》和《开心辞典》,这样发展下去不行。

面对这些争议,《百家讲坛》的制作人万卫指出:“电视本来就是大众媒体,做小众没有出路。”因此,任何电视节目的制作都必须考虑受众的需要,围绕受众的爱好、特点、认知方式而展开。于丹更是直言“不是我们用文化教育民众,而是民众用遥控器选择我们”。由于成为明星学者而饱受争议的易中天也解释道:“人文学科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幸福,所以除了一部分在书斋时潜心治学的学者以外,也需要一部分学者走出书斋、走出学院、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走向媒体。”[8]

关于《百家讲坛》究竟是在歪曲与糟践学术,还是真正做到了“聚集知识精英,共享教育资源,传播现代文化,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争议,见仁见智,没有定论。但从大众传播角度而言,争议的存在客观上引发了更大规模的话题效应,让《百家讲坛》热持续升温,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使《百家讲坛》不再只是一个电视栏目,而成为媒介现象。

2014年11月,《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纪连海向媒体透露:从去年10月份起,除了他讲的李莲英系列之外,“收视率再也没有超过0.1%”。相比过去0.69%的收视率纪录,目前的收视率还不到高峰时的七分之一。事实上,从2008年起,《百家讲坛》的收视就一直处于不断下滑的格局,《百家讲坛》显然已经度过了节目发展的辉煌期,进入了新的瓶颈期。《百家讲坛》若想重新走入观众视野,必须重新思考节目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文化评论家张柠认为,《百家讲坛》的危机来自形式而非内容。“中国文化博大得很,永远没有说完的一天,但是《百家讲坛》却面临危机了,为什么?形式的问题”,“再好的内容,再好的形式,观众也会有审美疲劳的一天。”[9]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表示,好的电视栏目通常会持续两年左右的好收视率,但如果没有跟上市场变化就会出现下滑的状况。“国内的讲坛类节目会遭遇困境,主要还是因为不能有所创新,而老百姓的关注力已经改变了。”[2]事实上,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接受了大学甚至更高程度的教育,《百家讲坛》也应适应电视观众群体的变化,不再将受众局限在初高中的学历范围。同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新月异,《百家讲坛》应根据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方式的改变,适时调整节目内容与形式。

第二节 以文化立台的《凤凰卫视》

图12-2 《凤凰卫视》台标

《凤凰卫视》的前身是星空传媒旗下的卫视中文台,如图12-2所示。1996年3月31日,总部位于香港的凤凰卫视正式开播,主要针对大陆和香港地区进行广播。18 年来,《凤凰卫视》从最初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发展出凤凰卫视资讯台、凤凰卫视电影台、凤凰卫视欧洲台、凤凰卫视美洲台及凤凰卫视香港台6个频道,由一个香港的区域性媒体变为横跨两岸三地、遍及全球的电视媒体。凤凰卫视曾经十度荣登中国品牌500强榜单,2014年品牌价值更是高达355.52亿元,位居非政府媒体排名第一。

《凤凰卫视》能够在不足20年间交出如此惊人的一份成绩单,首先,是其在树立华语媒体新闻权威和打造新闻品牌上的成功。凤凰卫视最初引起两岸三地及全球华人电视观众普遍关注的是其第一时间同步报道了“莫斯科人质事件”、美国“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几次重大的国际性突发事件和战争。在此过程中,凤凰卫视形成了“快速”“滚动”“深度”“国际化”的新闻播报理念。其次,同时也是真正让凤凰卫视在两岸三地媒体中建立起自身具有鲜明辨识性的品牌标签的是其以文化立台的品牌定位。凤凰卫视在成立初期, 就提出了“开拓新视野、传递新感觉、记录新生活、创造新文化”的口号。能够大胆地将“文化”放在整个电视台发展的中心地位,源于凤凰卫视在两个层次上把握了其目标受众群体。

一、寻根意识与全球意识——着眼全球华人观众

在宏观层次上,凤凰卫视的目标观众群是两岸三地及全球华人电视观众。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不同地区的华人观众在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与立场上也许会存在差异,但将全世界华人联系起来的正是一条包含了中国传统精神与文化汁液的根以及普世性的价值观念。因此,以文化立台的品牌定位符合《凤凰卫视》力求打造以华人观众为收视基础的全球化的媒体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在《凤凰卫视》电视文化节目中,十分注重呈现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经常将“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平衡融合,以服务于生活在不同国家地区、文化背景下的全球华人。

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 为凤凰卫视提供了丰厚的题材与内容。凤凰人以厚重的中华文化为依,采取了一种“东西南北大荟萃,为观众提供另类选择”[10]的“泛中国化”策略。刘长乐曾这样说过:“我们是‘四不像’,不像大陆的,又不像港台的;不像西方的,又不像东方的,凤凰就是东西南北的大集合。”[11]此外,《凤凰卫视》制作的众多品质精良的电视文化节目,还将人类共通价值注于其中,如《凤凰大视野》《皇牌大放送》等节目不仅仅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对西方文化进行了传播,体现出“寻根意识”与“全球意识”的相互交融。因此,在《世纪大讲堂》节目中,既有《青铜与中国古代文明》《王康说儒家——从花果飘零到返本开新》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也有大量的如《宗教与西方文明》《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及其制约》等具有全球视野的话题。

二、“三高一低”——细化目标观众群

在微观层次上,即节目具体针对的主要观众群,《凤凰卫视》的定位也是非常清晰的:倾向于“三高一低”观众,以高知识水平、高消费群体、高职位、低年龄层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社会精英及政商人士等为主要目标观众。这些观众介于 25 — 40 岁,他们的收入、社会地位、教育程度、艺术品位都决定了其具有较强的消费力和社会影响力。传统观念认为,电视节目的目标观众群越大越好,电视台的受众越广越好。然而,受观众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选择呈现出审美的多样性与巨大的差异性。加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观众接受资讯方式的日趋多元,在当代电视传媒语境下,已经很难有一个电视节目能够将所有观众“一网打尽”。世界范围内,电视观众的分层已经是电视媒体在制定其发展方向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社会精英群的受众定位看似狭窄,实则强化了观众与电视台之间的情感联系,能够确保相对固定的忠实受众群。观众收看电视节目时,获得的收视专属性越强,观众对于媒介的忠诚度和依赖性就越高。

而针对这样一批社会精英受众,《凤凰卫视》打造的文化节目整体呈现出高端的精英文化倾向。西方社会批评家列维斯认为,精英文化是以受教育程度或者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的文化。[12]这种精英文化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体现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北宋哲学家张载曾经这样描述过古代文人的宏阔胸襟和人生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3]凤凰卫视将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注入其节目的策划与制作中,并与西方文化中的普世价值观进行碰撞与交流,推出了《口述历史》《开卷八分钟》《世纪大讲堂》《凤凰大视野》等一系列高端文化节目。当《百家讲坛》借助故事化的讲述与大众化的题材内容在整个社会掀起讲座热时,同属电视讲坛类型的《世纪大讲堂》仍然坚守其“思想性、学术性”,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讲座的主题仍然保持专业性程度高、思辨性强等特点,体现出明确的精英文化立场。同时,凤凰卫视文化节目在主持人的选择上也偏好学者型主持人,如《世纪大讲堂》《文化大观园》的王鲁湘,《开卷八分钟》的梁文道等,与其精英文化取向一致。

总的来说,相对于国内电视媒体同质化倾向严重,基本保持新闻、电视剧与综艺节目的播出构架,主打文化节目将凤凰卫视与其他卫视区别开来,有利于打造其明确的品牌形象。凤凰卫视的成功,不仅源自于它的节目内容、节目形态,更重要的是它所致力打造的文化品牌定位。正是有了文化立台的精准定位,凤凰卫视才能在全球媒体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在西方媒体的强势冲击下占有一席之地。

附:凤凰卫视文化节目一览表

续表

第三节 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政策优势为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011年,广电总局出台了《广电总局将加强电视上星综合节目管理》文件,2013年,又再次向各大卫视下达了《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这两个文件被媒体称为“限娱令”。“限娱令”对各大卫视所播电视节目的类型与时段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在客观上为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限娱令”一方面限制了各大卫视娱乐节目的数量,要求对节目形态雷同、过多过滥的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和真人秀等类型节目实行播出总量控制。每季度仅有一档歌唱类选拔节目经广电总局评议后方能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以抑制过度娱乐。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创办更多文化类节目的建议与希望,要求所有上星的综合频道必须开办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鼓励各大卫视尽量制作出体现和谐、健康、主旋律价值观的节目,比如,文化艺术鉴赏类或历史地理天文类节目,以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

“限娱令”出台后,各大卫视对播放节目的类型进行了调整,原有播放娱乐节目的时段需要新的节目加以填补,文化内涵丰富且形式多样的电视文化节目成了首选。一个电视节目能否获得关注、取得成功,除节目本身的内容与形态足够吸引人外,制作方的资金投入与人员配备,播放时段的安排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限娱令的出台让各大卫视不得不重新思考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方向,加大对电视文化节目制作的投入。在此背景下,各大卫视的荧屏上,出现了不少制作优良的大型的综合性强的文化节目,如贵州卫视的《最爱是中华》、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河北卫视的《文化杂货铺》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我国文学艺术,包括影视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新的目标与方向。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习近平同志还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结合新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电视文化节目以文化信息的传播为内核,以知识普及、文化推广、提升大众审美品位与思想水平为主要宗旨。《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世纪大讲堂》《寻宝》等文化节目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然践行着习近平同志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也为将来更多优秀的电视文化节目的制作提供了示范。相信在限娱令和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的电视荧屏将迎来电视文化节目发展的又一高峰期。

二、丰富深入文化节目的内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而受早期农耕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了偏好在历史中去寻找依据的“寻根”意识。因此,早中期的电视文化节目对文化的展现主要集中在传统思想文化领域。进入新千年后,随着电视文化节目的数量增加与类型的丰富,加之文化本身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电视文化节目对于文化信息的传播也日益多元。

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数据,2011年第三季度各电视频道文化类专题节目内容分布如图12-3所示。

图12-3 各电视频道文化类专题节目内容分布[14]

由图12-3中可知,尽管对传统文化直接进行表现的节目仅占2.8%,但道德建设、文献纪实、地域文化、旅游文化、收藏鉴定这五个板块大多是围绕传统文明文化而展开,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在事实上仍然是电视文化节目最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表现内容。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等真人益智类文化节目相继推出,文化节目对传统文化的展现由过去的讲座式解析转为以知识普及为主,即以竞赛的方式来传播汉字、成语、谜语、诗词、历史文化常识等内容。这不仅是当前文化节目的热点所在,也为今后一个时期文化节目内容的开拓提供了启示。事实上,传统文化尚有更大的空间在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如建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家族历史溯源、民俗文化领域里的风俗传统、民间工艺、民间传说与故事等。

反映地域文化的节目在整个电视文化节目中占17.3%,体现了电视文化节目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本土文化的深度发掘。当各大卫视在电视文化节目领域展开新一轮收视大战时,其他卫视及地方台只能利用本土优势,以地方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制作能够展现当地历史传承与人文特点的节目。这不仅能满足当地观众对本地区历史文化的认同,强化文化归属感,也能引发外地观众的好奇心与兴趣。[15]访谈类节目大多数围绕当下的文化现象而展开,与占2.3%的流行文化板块结合,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当代文化发展的特点。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范畴,电视作为一个大众传播媒体,有必要去捕捉当代生活的最鲜活的部分,如新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现状等,并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帮助大众更好地把握当代文化的特质。相比传统文化,这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是我们正在经历着的,具有更强的时效性,理所应当成为电视文化栏目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有关道德建设方面的节目比例高达25%,这与限娱令的执行有直接联系,同时也与国家要求宣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政策相关。随着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进一步落实,将中华传统优秀文明与文化与当代时代精神相联系的文化节目将会成为电视文化节目发展的主流。

电视文化节目之所以从电视文艺节目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节目类型,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发展,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有了显著提升,从而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需要与更高的要求有关。从观众分层的角度来看,由于受众的年龄、性别、职业、教育背景、所生活的区域、爱好、审美诉求等多方面的差异性,他们的文化需求在内容和程度方面也是各有侧重。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收视调查,以真人益智类文化节目《中华好诗词》和《最爱是中华》为例,二者的主体观众群都是35岁至54岁中年人和初高中学历人群,但在观众性别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前者男性观众群占比例相对较高,后者则以女性为主。[16]

因此,电视文化节目在进行立项研究时必须首先考虑节目的目标观众群体,根据受众本身的特点和其具体的文化需求来确定节目内容。同时,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也要及时通过收视调查深化对受众的认识,从而不断调整节目内容以巩固节目的收视人群。在当代传播环境下,已经很难出现一个能满足所有观众口味的节目,与其求大求全,不如求精求细。受众越细化,目标观众群的定位越精确反而更能突显节目本身的特质,而不会陷入节目同质化的窠臼。凤凰卫视聚焦“三高一低”观众,以文化立台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总之,只有当不同的电视文化节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传播和解读外延广阔、内涵丰富的“文化”时,电视文化节目在内容方面才能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文化节目形态发展的新趋势:综合性、参与性与娱乐性

回顾近几年电视文化节目的成功案例,综合不同节目类型的节目形态,强调大众的参与和互动,适当地添加娱乐性元素是其共通之处,这也代表了电视文化节目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一)综合性——融合多种节目形态

从当下整个电视节目的发展来看,混合性的节目形态早已成为主流。2000年后,现代意义的真人秀节目席卷全球。而真人秀节目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对个体行为表现的纪录为核心,将不同节目元素注入其中。如《老大哥》将真人秀与游戏竞技、访谈相结合,《流言终结者》将真人秀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等。而这两年通过购买版权引进我国并取得极大成功的两大综艺节目更是将综合性演绎到了极致。《爸爸去哪儿》混合了明星真人秀、旅游、美食、游戏竞技、访谈、亲子互动等节目形态,而《奔跑吧,兄弟》则将明星真人秀、表演、旅游、游戏竞技等融为一体。

与电视访谈节目、益智节目、新闻节目等节目类型不同,电视文化节目在节目的基本形态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性,其本身就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只要承载着文化信息的传达,文化节目在形态上完全能够博采众家之长。2013年以来,在收视和口碑上大获成功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及同类型的《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最爱是中华》《中国成语大会》等都是将益智答题、文化常识评析与真人秀相结合。因为收视不佳而不得不进行改版的《文化访谈录》(后改为《文化视点》),呈现为集访谈、表演等形式于一体的电视杂志性节目。而如《寻宝》《一槌定音》这样的收藏鉴定类节目实际上也融入了真人秀、竞赛等节目元素。2014年河北卫视推出的一档展现中华民俗文化和百姓文化的优良传统的节目《文化杂货铺》更是创新性地将脱口秀与情景剧相结合。

相比单一的节目形态,综合性的电视文化节目在节目形式上显然更灵活多变,功能性更全面,更能保持节目的新鲜感,以及满足观众的多种审美期待。

(二)参与性——让观众成为节目的一部分

电视媒介以视听与影像传播为基础和特征,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也具有传播信息随图像的变化转瞬即逝的特点。当内涵丰富、具有明显理性色彩的文化信息借由电视这一媒介进行传播时,所遭遇到的一大困境便是:一方面,电视图像的运动感很难留给观众足够的时间去记录、思考与品味所获得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文化信息的单向传播尽管有利于所传递信息的完整性、理论性与深度,但又很难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电视文化节目必须通过强化观众的参与和互动来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电视文化节目的参与性主要体现为两种方式或形态。其一是通过针对全国观众的选拔,挑选一部分观众来到节目现场参与录制,并使其成为节目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寻宝》与《一槌定音》节目中来自民间的持宝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中则是来自各地的中学生,《中华好诗词》从全国甄选出的100位诗词记忆达人等。尽管来到节目现场,参与现场互动的观众人数有限,但具有很强的辐射性。这些观众分别代表了某一地区、某一年龄段、某一职业背景的人群,在客观上能引发与其有共同背景的观众对节目加以关注,并产生收看的兴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类型节目的成功就在于发动了全国的中学生来参与其中,而每一个中学生背后是小到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潜在收视人群,这在无形中放大了节目的关注度,起到了节目推广的效果。

电视文化节目的参与性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借助新媒体调动电视机前的观众参与节目进程。当下很多电视节目都会发动观众利用微信、微博发表观点,与主持人或嘉宾进行实时互动。电视文化节目尤其是益智答题类的节目因其一问一答的节目形态,为电视机前的观众更深入地参与节目提供了可能。《汉字英雄》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很好的示范。河南卫视与爱奇艺合作,不仅实现了节目的多媒体联动同步播出,还开发出了《汉字英雄》的应用游戏软件。当节目在电视台与爱奇艺进行直播时,观众进入游戏的“直播互动”界面,就能与现场参赛选手一起实时答题,与选手分享或紧张或快乐的情绪。

事实上,电视文化节目的参与性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如对文化现象进行探讨的电视文化访谈类节目,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让嘉宾与观众实时在线讨论与辩论;电视讲座类节目变录播为直播,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真正成为学者课堂里的听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能与专家学者就某一学术问题展开争鸣。

(三)娱乐性——增强电视文化节目的可看性

当文化信息被置于电视这一平台进行传播时,必须要去适应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特性。作为一种媒介,只有当传播的信息送达受众,为受众所接收,才算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信息传播。因此,电视文化节目的制作必然要面向大众而展开,必须要采取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满足大众的收视需求,也即传播学上的“受众即市场”。

“受众即市场”的观点认为,传媒活动本身具有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作为大众传媒对象的受众在这一过程中也就成了传媒活动的消费者。[17]因此,如同商品制造以购买者的需求为基础,电视节目的制作也必须以满足观众的需求为重要标准。尽管信息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兼具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同时传播者本身也肩负着相应的社会责任,我们不能以简单的买卖关系来形容大众传播的传播与接受双方。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所具有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要求电视节目在策划与制作过程中必须把观众的需要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电视文化节目尽管以对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的承载为旨归,但在节目形态上应尽量考虑到电视观众的审美方式和接受方式,寓教于乐,融入娱乐性元素以实现更大化的传播效果。

回顾2000年以来的电视文化节目,凡是在收视和口碑上获得双赢,具有较强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节目,几乎都具备了明确的娱乐元素。《百家讲坛》的成功与其讲座题材的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倾向,以及具有趣味的讲故事的表现方式有关;《一槌定音》《寻宝》等收藏鉴宝类节目将持宝人或夺宝人在镜头前的真实表现作为卖点,并通过设置重重悬念吸引观众的眼球;《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真人益智类节目将竞赛引入文化信息的传播,一问一答中,紧扣观众的心弦。

必须指出的是,当将娱乐元素融入电视文化节目时,也必须警惕“泛娱乐化”倾向,不能为了娱乐而娱乐,电视文化节目作为一定文化信息的载体这一本质不能动摇。

电视文化节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从电视文艺节目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电视节目形态,其还有很大的发展和完善空间。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电视文化节目已成为电视节目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诞生了如《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具有广泛影响力与关注度,现象级的节目。随着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落实,相信会有更多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时代精神与价值观相结合的文化节目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第3篇 思考题

1.简要谈谈什么是电视文化类节目。

2.从文化含义的角度说说电视文化类节目和文艺类节目的区别。

3.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特征有哪些?

4.简要阐述电视文化节目存在的问题,并谈谈你的解决办法。

5. 针对文化类节目未来的发展谈谈你的想法

6. 电视文化节目都有哪些形态并举例分析。

7.电视文化节目栏目设计考虑受众需求的必要性。

8. 在电视文化节目形式的策划与设置上应综合运用哪些元素。

9.《百家讲坛》对国内文化讲坛类节目的启示。

10. 简要谈谈凤凰卫视在打造自身文化品牌节目上的成功之道。

11.谈谈文化节目形态发展的新趋势。

【注释】

[1]《百家讲坛》十大名嘴[N].新闻午报,2006-07-24.

[2]聂丛丛.正说清朝十二帝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3]百家讲坛十大名嘴[N].新闻午报,2006-07-24.

[4]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38.

[5]罗峰.商业博弈与文化传播的博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1(11).

[6]葛红兵.如此易中天 可以休矣[EB/OL].2006-07-2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d280c010003up.html.

[7]我反感把电视与学术胡乱嫁接[J].南方人物周刊,2006(7) .http://news.sina.com.cn/c/2006-07-31/141210586364.shtml.

[8]马靖培.故事化带来的成功——从《百家讲坛》《走近科学》“火爆”中得到的启示[J].新闻知识,2006(10).

[9][2]田志凌.《百家讲坛》危机浮现收视率已跌至十名之外[N].南方都市报,2008-11-28.

[10]段鹏.电视品牌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7.

[11]支庭荣,章于炎,肖斌.电视与新媒体品牌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蒋晓丽.奇观与全景——传媒文化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3]张载.张载集[M].上海:中华书局,1978.

[14]新时期文化类专题节目发展途径探寻[J/OL].收视中国, 2011-12.http://www.csm.com.cn/index.php/ knowledge/showArticle/ktid/1/kaid/747.html.

[15]张嫕.新传播空间文化节目的创新与发展[J/OL].收视中国,2014-04.http://www.csm.com.cn/index.php/ knowledge/showArticle/kaid/1093.html.

[16]张嫕.新传播空间文化节目的创新与发展[J/OL].收视中国,2014-04.http://www.csm.com.cn/index.php/ knowledge/showArticle/kaid/1093.html.

[1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