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无冕之王”之“德”遭遇大问号

“无冕之王”之“德”遭遇大问号

时间:2023-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无冕之王”之“德”遭遇大问号蒋 萌人民网传媒频道最近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引发了人们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关注。在这项名为“你眼中的媒体”的调查中,有36%的被调查者对中国新闻道德现状“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有70%的人认为记者最应该提高的是“职业道德水平”;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惜手段追求轰动效应,则分别排在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前三位。

“无冕之王”之“德”遭遇大问号

蒋 萌

人民网传媒频道最近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引发了人们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关注。

在这项名为“你眼中的媒体”的调查中,有36%的被调查者对中国新闻道德现状“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有70%的人认为记者最应该提高的是“职业道德水平”;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惜手段追求轰动效应,则分别排在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前三位。通过对被调查者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的分析,再联系到近年一些媒体的行为,本次调查显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不出人意料,它实际反映出了如今社会对媒体道德、记者操守的一种现实忧虑。

应当看到,把媒体与记者之责上升到职业道德高度,在中国还是近些年的事。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媒体走向市场,社会法制与民主进程不断加快,政府提高执政透明度等一系列因素,强化舆论监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媒体也开始“崭露头角”。一批有影响力的新闻访谈、调查类栏目的出现,不仅为各媒体树立了榜样,还渐渐肩负起揭露丑恶、报道真相、弘扬正气、仗义执言的社会职责。一时间还出现了“有困难找媒体”这样的顺口溜。

然而,由于市场放开,各类新媒体如雨后春笋,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某些人的脑瓜儿也开始“活”起来。为吸引眼球多拉广告,提高发行量与收视率,挖新闻、抢新闻已是司空见惯;制造新闻、有偿新闻、软性广告也属业内外公开的秘密;更有甚者,有的记者打着“监督”旗号,到处作威作福,敲诈索钱。一些地方与个人为掩盖事实真相不得不“花钱消灾”,更助长了一些人贪欲的产生;有的投机分子见有空子可钻,以假记者身份“生财有道”……这些都严重地败坏了新闻媒体的声誉。

与此同时,媒体与记者的真实“尺度”、道德底线也逐渐成为社会焦点。例如,在房倒屋塌、一片狼藉的灾后现场,有的记者竟无动于衷地问失去家园、亲人罹难的灾民“有何感想”;面对危急情况下的亟待被救助者,有些媒体却只顾抢新闻、要“真实”,甚至明知存在危险隐患,却“守株待兔”,而非努力警示加以避免……这些行为究竟是“恪尽职守”还是追求“反响效应”,已在社会引发过诸多激烈的观点碰撞,以及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之辩。尽管许多问题最终也无定论,但一些记者缺乏应有的同情心、拿冷酷当“严谨”,引起公众的不满与非议已使“无冕之王”名声大跌。

可以这么说,正是媒体产业化过程中的无序竞争、一味争名逐利、自律意识不足、职业道德规范存在争议,直接导致了媒体公信力下降、记者开始遭遇“信任危机”。

其实,在任何社会意识形态下,公众媒体都必须遵循一条普遍的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良知是记者的道德底线。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新闻队伍,那标准理所当然要更高些。处在社会转型期,当经济建设大发展、传统道德与价值观遭遇外来思想冲击的时候,我们的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不能垮,要经得起考验。党和国家一方面鼓励加强舆论与民主监督,强调公众知情权与发言权,提倡揭露社会丑恶,净化社会环境,提高执政透明度,惩治打击犯罪与腐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求各类传媒“以先进的思想引导人,以先进的文化陶冶人,以先进的范例鼓舞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清醒,不忘使命。

面对被调查的三分之一的人对新闻道德现状不满,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认为记者应当提高道德水平,我们的媒体和从业人员应当出一身冷汗!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你监督别人,别人也监督你;你维护正义,正义之镜也照你。因此,加强新闻行业建设,加强从业人员自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了。去年的“电视主持人”的职业道德承诺签名不是作秀,那是危机使然。那些“无德”媒体与记者,成为历史的垃圾也只是早晚的事。

(人民网2006年1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