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握着明天绽放的花”
卢新宁
这确实是属于网络时代的故事。
一桩平淡无奇的生活小事,可以迅速成为一个热门的公共话题;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决策,会受到举国关注,引发众说纷纭;甚至,一些看起来曾经无比宏大的大政方针,也能吸引普通百姓评头论足,听到不同阶层的朴素声音。
遥远的被拉近,细小的被放大,真实的被发现。因为网络,这样的故事,每天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的网民已经达到1.23亿人,居世界第二位。全世界每9个网民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而每11个中国人就有一个是网民!
谁还能说那只是一个虚拟世界?
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机会参与公共生活。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上网,点开身边更大的世界,说说自己心中的愿望。在浏览与观望中,逐渐学会思考,选择发言。
互联网拓宽了公民表达情感与话语的空间,而遍地开花的网上时评见证了这个时代的进步。
时评的本质“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因为时评产生的根源在于现实和目标之间的差距。
一个社会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之间的差异,往往是让人奋笔疾书的原动力。我们所处的特殊历史进程,所遭遇的矛盾突显期,催生了摆放在我们面前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是政府的挑战,也是大众的关切。从一开始,网上时评即是一种“急诊”,它不仅执著地关注现实问题,关注现实的不完满性,更主张对社会不良现象提出质疑和批评。
这些批评和“诊断”也许并不深刻,甚至也不算准确,但却是一种可贵的公民表达,是一种真诚的“痛和爱”。
《人民日报》副总编于宁18年前说过,“人人都应该学会写评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今天,网上时评正培育着这样的民主。它的开放与影响、激情和勇气,不仅将评论这个曾经为一部分人所有的“职业技能”,拓展为一种现代公民应有的表达能力,更将网络置于整个社会意见传播的广阔视野,上升为一种社会责任。
记得读梁漱溟回忆录时,特别震叹于其书名《这个世界会好么?》。如果我们一直相信每个社会都应有一以贯之的逻辑,如果我们一直坚持将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放在普通人的肩头,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人敢于爱憎,勇于表达,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
如同我们的政府所言: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历史关口。在当今中国的时代脉动中,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现实中,矛盾和冲突还会不断呈现。而我们,能否还记得当年熟读过的鲁迅的名言:“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只要我们总有表达的信心和渴望,总有行动的见证与纠错,如同泼进篱笆的水,无论其浩大还是渺小,都将点滴汇成一个社会成长与进步的源流。
前些天,一个叫子尤的16岁的孩子结束了与癌症的抗争,离开了这个世界。因为网络,他不同寻常的生与死,他令人敬重的生命之花,令许多人沉思,让更多人分享。这是一个热爱生命更热爱生活的孩子,也是个不回避痛苦也不躲避苦难的孩子。我总觉得我们成人应该从他身上学到点什么。我们对待社会的态度一样,应一如他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回避,也不躲藏。
“我们都是不回家的孩子,手里握着明天绽放的花。”这是他留下来的诗句。
明天的花,握在我们每一个人手里。
(漫画作者:罗雪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