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旱灾调查感想
2006年5月17至18日,我同阿布副厅长带领有关同志到白银市最干旱的会宁县土门岘乡、刘家寨子乡,平川区的复兴乡、种田乡,靖远县北部的永新、兴隆等几个乡查看灾情。所到之处,看到的严重旱情使我深感责任重大,也引发了许多思考。
从实地调查情况看,这些地方自2002年以来,已连续4年干旱。从各地反映和我了解到的情况看,今年旱灾的突出特点是: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涉及人口多,造成的损失严重。眼下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大好时机,但这些地方的山地全是光秃秃的,没有多少绿色。个别地方有一些刚出土的小麦、籽瓜,也面临着被晒死的危险。不少群众家中没有粮吃,只能靠救济过日子。今年旱情发生以来,由于一直没有形成有效降雨,群众吃水的水窖全部干枯见底,有的农户甚至需要从十几里外的地方拉水吃。老百姓的情绪比较低落。据白银市民政局统计,全市受旱面积240万亩,占旱地面积的75%,其中134万亩严重受旱,干土层达20厘米左右,有80万亩旱地的夏粮无法下种,如果近期仍不下雨,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市上反映,从目前到7月份接新之前,全市缺粮群众有12.65万户、59.62万人,需要救济的特困灾民有8.58万户、38.61万人,占农业人口的28.8%,需口粮2316万公斤。
面对严峻的灾情,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抗旱救灾,做了大量工作,几个县区的领导多次到灾区同干部群众研究对策,适时调整种植结构,组织劳务输出,拉水点种农作物,精神十分感人。对特困群众,普遍施行了救助,向困难户发放救灾粮款,组织拉水,努力解决群众吃水困难。从了解到的情况看,民政部门的工作是到位的,困难群众生活基本有保证,农村是稳定的。
通过调查我深深感到,白银市这几个县区的干旱情况是严重的,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联想到去年10月份我在庆阳查灾时看到的情景,我感到会宁、靖远等县的灾情在全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那就是自然条件恶劣,生存条件差,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滞后,自然灾害频发,群众抗灾救灾能力弱,这也是甘肃中部现状的一个缩影。原本是国扶、省扶的贫困县,再加上严重的旱灾,百姓生活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对于会宁这样十年九旱、苦甲天下的贫困县,要改变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财政收入困难、群众抗灾能力弱的问题,首要的是要下决心改变生产条件,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地方财力;其次,要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群众贫困问题;第三,要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特困群众基本生活问题。
我感到,在自身贫困又遭受严重旱灾的会宁等地,民政部门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的责任尤其重大。各级民政部门要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解决好贫困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实担负起构筑最后一道特困群众生活保障线的任务。民政工作者一定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一线,摸准灾情,摸实困难群众的底子,用好救灾款物。为此,我对民政部门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民政部门的干部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深入灾区一线,帮助指导抗旱救灾工作。要实行干部包村包户责任制,及时掌握动态,帮助解决群众困难,维护农村稳定。二是要多方筹措资金,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除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外,还要发动群众亲邻相帮,生产自救,开展社会捐助,通过多方努力,解决好群众的吃饭喝水问题,确保百姓基本生活。三是要严格管好用好救灾物资,把钱用到刀刃上。各级民政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发放救灾物资,不能积压和滞留。要层层审核把关,防止平均发放。对救助户要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杜绝优亲厚友现象。大宗救灾物资要实行招标制度,确保质优价廉。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查完灾情后,我一直在想,目前全省还有560万贫困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7%。民政部提出“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规划,对多灾贫困的甘肃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仅从救灾工作来说,省内受灾地区大多是历史贫困地区,农民靠天吃饭,一旦受灾,将迅速沦为特困户,如何解决灾民在实施救助后的生活保障问题,是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这就要求民政部门必须做出长期的不懈努力,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健全完善包括农村特困救助、农村低保等制度在内的覆盖城乡、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力保障特困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载自2006年第6期《民情日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