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教授破解上网成瘾难题
三个月前,一位母亲求助本报,向社会发出“谁能帮我女儿戒掉网瘾”的呼吁。华中师大归国教授陶宏开由此发起“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迄今,他已帮助65个孩子成功脱瘾,培训了369名志愿者,为2000余位家长提供咨询——
胡俊 李红鹰 秦杰
今天,华中师大客聘教授陶宏开个人网页“挽救上网成瘾者”开通。至此,他发起的这项针对未成年人的挽救行动持续了整整三个月。
5月初,新洲区一位母亲含泪向本报求助——她17岁的女儿曲倩曾是名校尖子生,因沉溺网吧,长期逃课,面临休学。她下过跪、动过手、报过警,但毫无作用。
5月7日,60岁的陶教授主动“揭榜”,在家里接待了母女俩。陶教授在美国、中国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成功地辅导过很多孩子。11个小时的长谈,曲倩露出久违的笑容:“电脑只是工具,是用的不是玩的,我会按您说的做。”
据团市委对7500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5%的调查对象一旦离开网络,就会烦躁不安,无所事事。
曲倩的脱瘾成功,吸引了众多焦急的家长。此后的两个多月,从清晨8时至深夜12时,陶教授都在家里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专门辅导——16岁的李林上网成瘾,辍学半年,时常殴打母亲,陶教授对症下药,先是说服他开口叫妈,接着帮助他认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李林很快转变了。
在陶教授辅导下,有65个孩子成功脱瘾。消息传开,求助热线打爆。
7月28日,陶教授与团市委联手向社会征集志愿者,369名志愿者加入挽救行动。
截至昨日,陶教授和志愿者们已为2000余位家长、孩子提供了咨询。
——《武汉晚报》2004年8月8日
◎阅读提示:严格来讲,这是一篇“体裁模糊”的新闻报道。说它模糊,是因为它没有遵循一般消息的写作规程,比如提炼一个言简意赅的提示性或评价性引题、采取通常使用的“本报讯”电头等,而是在引题中采用了通讯常用的手法——以一个具体案例来引入主题;署名方法也是按照通讯的格式,在主题下面单独排列一行。
不过,正是这种“打破常规”的写法,带给了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给了读者新的启示:只要能够完美地表现内容,不必拘泥于形式的桎梏。
当然,在完成新闻导语、进入新闻主体的写作之后,作者仍然严格遵循了消息的写作要求,从典型事例到宏观数据,从工作对象到上级机关,从主人公作为到社会影响逐步展开,充分显示了这条新闻的重要价值和作者的写作功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