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一些机关燃放 “开门炮”
群众不解:初七上班第一天商家放鞭炮图吉利 政府机关要图啥
本报记者张国强大年初七,上班第一天。沈阳市的各大商家在争相燃放“开门炮”。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生意、事业能像鞭炮、烟火一样红红火火。
然而记者在上班途中发现,有一些政府机关也加入了燃放“开门炮”的队伍之中。记者进行了随机采访。
在沈阳市和平区的某机关单位门前,记者见一群人正在机关门口等待观看“开门炮”的宏大场面。
“年后第一天放鞭炮,我们希望全单位有个好兆头!”刚刚点完第一挂鞭的机关干部小李说。
“你们单位每年上班第一天都要放鞭炮吗?”记者大声问。
“我参加工作三年,这三年都放了,以前放不放我不知道。”小李说。
“每年放鞭炮得花多少钱,你知道吗?”记者追问。
“具体多少不清楚,但我估计这些鞭炮怎么也得花五六千元。”小李指着那些还没有燃放的鞭炮说。
“作为一个政府机关,拿这么多钱放鞭炮你觉得合适吗?”记者追问道。
“今天很多单位不是都在放鞭炮吗?该不该放那是领导的事,我没有发言权。”话音未落,小李便和其他几个同事跑开燃放鞭炮去了。
路边的鞭炮声不绝于耳,门前的机关干部有的抬头仰望烟花,有的或捂着耳朵,有的在爆竹声中谈笑着。
记者掐表计算了一下,这个单位在燃放鞭炮时虽然是多个一起点燃,但还是燃放了达29分钟之久。
鞭炮燃放完后,站在门口的人们连说带笑地回到了办公楼,门前留下了厚厚的一层红色纸屑。
记者也跟随着上楼,想就此了解一下该单位领导对燃放“开门炮”这一问题的看法。
上楼后发现该单位领导的门紧锁,于是记者走进紧挨着领导(门)的办公室。
办公室接待人员在听完记者说明来意后,表现得相当紧张,对记者说:“你稍等一下,我去联系一下。”
几分钟后,接待人员回来说:“领导刚刚去市里开会了,手机打不通。”
“那你们单位其他领导或者你本人能不能就我了解的问题发表一下意见?”记者说。
“很抱歉,我们单位有规定,接受记者采访必须经一把手同意。”接待人员很谨慎地回答。
在记者上班途经的其他机关单位,记者发现,的确像小李说的那样,多数机关单位都燃放了“开门炮”。门前都有一层红色纸屑,有的单位正在燃放。
记者就政府机关燃放“开门炮”问题,采访了一些市民。
市民刘女士说:“燃放‘开门炮’的习惯源于商家,他们希望生意场上图个吉利,希望新的一年里博个红红火火。这不该是机关单位干的事,因为政府机关是为民服务的机构,如果他们想工作顺利,踏踏实实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才是根本出路,绝不是通过放‘开门炮’能达到的。”
“商家‘开门炮’可以理解,那是图吉利,政府机关放鞭炮则不可理解,难道他们也在图吉利?那可能是希望纪委、检察院不去他们单位吧!”65岁的退体工人郭某对政府燃放“开门炮”十分不解。
出租车司机王先生说:“政府机关放鞭炮不应该,那是在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放与不放,得听听纳税人的意见。”
大学生小冯说:“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环保,燃放鞭炮既污染空气又制造红色垃圾,政府机关不应该带头污染环境。”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十几位市民中,他们普遍对政府机关燃放“开门炮”表示反对。
——《法制日报》2008年2月14日
◎阅读提示:古语有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作为政府机关,它的一切作为都有意无意地在向世人宣示某种主张,倡导某种风气,所以历来从政者都十分重视自身的言行举止,而社会也会关注行政机关的一举一动。正是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法制日报》记者在上班途中随手“捡”了这条消息,对机关放“开门炮”的不正之风提出了批评,而且成为全国好新闻。
这种“随手捡来”的新闻我们称之为发现性新闻,它是在记者并未列入采访计划、事先没有作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意外发现、顺手获得的新闻。之所以记者能在上班途中敏锐地发现这一新闻源,并立即对政府机关燃放“开门炮”一事进行现场采访,迅速发出报道,主要是记者有很好的职业意识和新闻敏感。
无论是范敬宜在两家子公社的宁静中发现新闻并写出《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安稳觉: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的优秀报道,还是本作品的作者在鞭炮的轰鸣中发现新闻并写出《沈阳一些机关燃放“开门炮”》这样的精品,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都有一份难得的敬业精神和极其宝贵的新闻敏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