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问“优化方案”

三问“优化方案”

时间:2023-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问“优化方案”吴晓征 吴永红合肥公交线路拟由100条压缩至66条,缩减幅度达40%;2400台车辆将削减至1915~2394台;线路总长将由1614.7公里减少至1005公里。此外,合肥车辆尤其是私家车猛增,造成交通压力过大。

三问“优化方案”

吴晓征 吴永红

合肥公交线路拟由100条压缩至66条,缩减幅度达40%;2400台车辆将削减至1915~2394台;线路总长将由1614.7公里减少至1005公里。合肥市公交线网优化方案一出台,即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

“全市公交网络将按照‘网格+环形+放射线’模式重新梳理构建,打造‘两纵两横’公交主干线、三条环形线路、10条放射型线路……”乍看合肥公交线网优化方案,倒不觉有何不妥,但仔细推敲,感觉不尽如人意。

减少公交线路=改善马路拥堵?

方案大意:压缩线路,削减车辆,优化线路,旨在减少中心城区内公交线路,缓解交通压力,保障市民安全便捷乘车。

记者述评:初衷很好,但能不能实现呢?

近年来,合肥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区呈放射状发展,市区人口不断增长,2005年是176万,目前达193万。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中心城区向四周的人口分流速度并不快,市民仍然依恋着老城区,这是造成市区拥堵的根本原因。此外,合肥车辆尤其是私家车猛增,造成交通压力过大。还有一点:早年规划不科学,断头路、丁字路较多,且道路狭窄,公交运行困难。

据新方案,途经老城区线路由52条减少至20条。这对于减少线路重复,消解车辆长龙,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线路、车辆减少了,乘客人数一点没少,公交车只会更加拥挤,老城区庞大的客流挤压城市的“心脏”,导致省会公交更喘不过气来。

三里庵、四牌楼……现在的公交车站,处处人满为患,高峰期里,许多车辆超载一倍以上。这说明,现在这些路段的公交车辆,还远不能满足市民需求。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减去34条公交线路,客观上提高了换乘率,人们又怎能期待公交秩序和出行质量大幅好转?

公交主动“让路”,对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来说,也未必全是好事。购买私家车早已不再是奢望,市民乘公交难,只会刺激各种机动车的增长。大幅缩减线路和车辆,缩短公交线路总长,从长远来看,只会使道路因车辆快速“膨胀”而更加拥堵。

优化建议:公交“优化”,不等于公交“弱化”、线路“简化”,也不等于一夜之间对线路到车辆施行面目全非的“休克疗法”。线路有减也要有增,总的营运车辆不宜减少,必须采取各种“减震”措施,减少对市民乘车习惯的冲击。一句话,公交在城市交通的主导地位,不但不能削弱,反而要进一步加强。这才是“公交优先”原则指导下的“优化”。

调整出行成本=适应城市扩张?

方案大意:根据新方案,省城老百姓坐公交车出门,换乘次数大幅增加。公交线路不是出租车,不应提供“点对点”服务。合肥在快速扩张,在更大的城市空间里,要对公交资源进行更合理的配置,市民应当增强在“大城市”里居住的“换乘”意识,坐公交车也需要不断“转车”,整个交通运转才能更“便捷”。

记者述评:换乘系数由0.36骤然提高到1.5,也就是说,从现在平均每坐八九次公交车换乘一次,提高到每乘坐两次公交车就换乘一次,提高幅度之大,难怪有市民质疑,在票价不变的情况下,这是不是有变相“涨价”之嫌?

城市“领地”不断扩大,公交的“触角”也随之延伸。优化城市公交布局,减少重复性线路,要有必要的换乘,居民出门不能总指望一车到达。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大城市”的“大公交”格局,应该包括轨道交通、城市快速交通系统、公交专用车道等大量更富效率的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合肥都不具备。当前“大建设”方兴未艾,路网尚未完善,快速公交线路、轨道交通等更是远未成形,这时忽然如此大幅“优化”,提升换乘率,时机是否适宜?恐怕只会让更多的市民在喧嚣的城市里迷失。

优化建议:合肥的城市“蛋糕”越做越大,正迈向由老城区与滨湖新区及4个副中心组成的“141”格局。百姓的生活半径不断增大,出行成本相应有所提高,原本也很正常。但是,一定要控制住成本增长幅度,否则,不但大幅上扬的“交通费”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和谐,“公交优先”的一个重要内涵——通过低价公交刺激市民多坐公交车出行,也将无从体现。要知道,北京的公交车票优惠后只有4毛钱。

公交优先=公交企业利益优先?

方案大意:公交车换乘次数增加,市民坐车多掏腰包,公交企业的收入将有所提升,可以更好(地)运营和发展,加快车辆更新换代,建设公交设施,提高公交服务水平。

记者述评:毋庸置疑,公交优先首先是民生利益优先,但这与保障公交企业的利益也并不矛盾,只有不断填补公交企业“政策性”亏损,公交事业才能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城市才能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公交服务。

问题是,保障公交企业的利益,并不是任由企业从市场营运中不断“淘金”,增加市民的出行费用。公交是利用公共资源、为公众服务的。公交“优化”,不能一味延续公交市场化的思维定势和操作惯性,而应当在财政投入、税费缴纳、收入分配等方面进行政策“优化”和“倾斜”,加强公共财政“买单”力度。在公交优化中太注重考量企业的利益,只能是“淡化”了政府的责任,将发展社会公用事业的成本过多转移给市场和百姓。

优化建议:目前,合肥市每年对公交的财政补贴和补偿力度比较有限,两项加起来在1000多万元。应在加大对公交企业监管的同时,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只有保障公交票价的低廉、运营服务的优质、线路的广覆盖,才有更多的人出行选择公交车,才能保障公交事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安徽日报》2007年6月15日

◎阅读提示:这是一个写得很有力度的工作通讯。它打破一般工作通讯的写作范式,采用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方法,报道了合肥市在公交线路调整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思路。报道形式新颖,事实交待清晰具体,各方意见表达充分,作者议论有的放矢,评述之处有声有色,作品有较强的冲击力,很好地配合了社会舆论,推动合肥市有关部门对这场备受争议的公交改革方案重新作了调整。

◎本章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通讯?通讯的特点是什么?

2.通讯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作用?试对本书所选作品做具体分析。

3.通讯在写作上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试以本书所选作品做出分析。

4.请对本地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进行深入采访,模仿写作通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