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西红柿才卖一角五
——贵州西红柿滞销事件调查
刘久锋 肖克
最近,贵州省的一些地方相继发生了西红柿滞销事件,波及农户之广历年少见。
西红柿滞销菜农收入几何
“这些西红柿送人都没人要,喂猪猪都要吃出病来,只有让它烂在土里当肥料了。”西红柿丰收了,可菜农却发愁了。
8月26日,记者来到遵义县三合镇堰河村面积300亩的现代农业番茄基地。时值丰收季节,记者却看到,村子里不少村民自家的门口或院子里,都堆着许多大小不一的西红柿,像垃圾一样无人问津。一村民告诉记者,这些西红柿都是从三合镇现代农业番茄基地采下的熟果,因为卖不出去,他们不得不成批地拉到村外倒掉,而一些舍不得倒的村民就把自家种的留着喂猪。
沿着种植基地的水泥路,一侧的田坎边,腐烂发霉的西红柿比比皆是。据村民说,已经完全腐坏的西红柿大约占整个基地的三分之一左右。
“去年最低每斤都要卖8角,甚至1块钱一斤,但这几天最高的才卖2角5分钱!”虽然每天都可以卖掉几百斤西红柿,村民却始终高兴不起来,原因就是西红柿的价格太低。
在修文县崇恩西红柿基地,记者见到一位姓余的菜农,他给记者算起了种西红柿的账来:每亩西红柿减去政府补贴,仅种子就需投资350元,加上肥料等投资,综合下来得1200元左右。而今年的气候又不太好,往年每亩能收8000多斤,今年最多也就是5000多斤。今年的价格每斤从1角5到3角左右不等,算下来,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幸好这几天来收西红柿的外地老板多了起来,像前段时间根本就没有人收,烂在地里亏得更大。”
8月27日上午,记者在乌当区永乐乡蔬菜批发市场,有村民用摩托车运了两筐西红柿到小桥村来卖,结果不符合标准被拣了几十斤出来。
“往年这些个头小一点没有虫眼的西红柿都是收的,但今年西红柿难卖,客商的标准也就提高了很多。”前来卖西红柿的村民纷纷这样说。
据贵州省农业厅有关资料显示,近期贵州省蔬菜上市量可达200余万吨,其中西红柿上市量预计在60万吨左右。大量西红柿集中上市,让市场无法承受,各个西红柿基地都出现了滞销的问题。
政府部门合力促销欲扭转“烂市”局面
为了让农户将损失降到最低,贵州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也积极想点子,纷纷行动起来。
贵阳市蔬菜办信息处处长张福友这几天就特别忙,8月28日下午,记者电话联系他时,他正在广州江南果蔬批发市场,协调“黔山牌”西红柿的外销问题。
他告诉记者,从17日起,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江南市场专门为“黔山牌”蔬菜开通了销售专区和“绿色通道”,并免除了客商的进场费等。截至目前,贵阳市已通过江南市场销售了1000余吨西红柿。此外,贵阳市还加大了招商力度,各西红柿产区纷纷出台促销优惠政策,目前已有超过200多名外地商客进入该市各蔬菜基地收购西红柿。
遵义县农业局派专人进驻重庆,统计重庆的客商和大户,随时建议恰当的走货时间,保证销售户间互通有无。针对外运产品包装不力的问题,该局也做好了相关后勤保障工作,并免费给各基地分发包装箱。对前期农户因为滞销造成的损失,也安排相应的作物进行补偿栽种。
日前,贵州省发改委、农业厅、交通厅等多家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农产品运输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为农产品的销售打通了“绿色通道”。
西红柿“烂市”谁之过
西红柿为何难卖?是什么造成了今年的西红柿滞销现状?
贵州省农业厅副厅长吴承斌介绍,受雨雪冰冻天气影响,蔬菜上市期重叠,造成大量西红柿集中上市,是销售难度增加的主因。
据了解,贵州省的蔬菜基地从南到北分好几条线,往年都是按季节播种,成梯次上市。而今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将原本早就该播种的独山等低海拔地区也推迟到了雨雪冰冻之后,这一段时间,正是贵阳、遵义等地播种西红柿的季节。由于播种时间相同,上市季节便出现了重叠。
此外,贵州省蔬菜外销的主销地珠三角地区的需求量锐减,也是原因之一。
一位来自广东的蔬菜客商表示,今年上半年,由于一些经济原因,广东等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由于其规模尚未达到标准,抵御市场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差,很多企业纷纷倒闭。这些人口密集型企业,正是蔬菜的主要消费群。消费群的减少,市场需求量自然也就会锐减。再加上今年的柴油紧张,运输成本增加了不少,所以今年来贵州收购西红柿的商贩就少了很多。
有资料显示,贵州省西红柿消费量最大的广东、广西等地,今年西红柿的消费量比去年下降了50%左右。
而今年,贵州省的西红柿种植面积达30万亩,在消费需求锐减的同时,西红柿集中上市造成供过于求,价格低迷也就在情理之中。
同时,由于种植面积持续大幅增长,而市场体系的建设滞后,农村经纪人较少、包装运输配套服务跟不上、无集中的产地交易市场等一系列问题也导致大部分客商放弃了收购。再加上种植户前期单价期望值过高,有坐等客商高价收购倾向,导致客商联系多,收购少,最终导致产品收购不及时,普遍发生果子过熟、硬度降低现象,进一步阻碍了客商前来洽谈收购。
不过,张福友却有另外一番见解。他认为之所以会造成今天的这种局面,还是和各产区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有关系,“各地方的规划没有形成‘一盘棋’,你搞你的,我做我的,这肯定会发生冲突”。
市场经济,我们的学费还要交到什么时候
过去由于市场信息的不灵,我们已经交了不少“学费”,为何今天还会出现西红柿滞销事件?在西红柿滞销事件背后,还有什么东西需要相关部门和农户去思索?
究其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在规划和农户在种植时,都未注意市场调查,对市场信息缺乏必要的掌握所致。就以遵义县为例。去年,该县种植的西红柿仅田间价格就高达1.3元/斤,平均单季产值8000元/亩。看到市场的前景可观,今年,该县第一季西红柿的种植面积已由去年的2000多亩,增长到了11200亩,而2006年该县的西红柿栽种面积才500多亩。
张福友认为,要想避免再次出现这种“烂市”的情况,就必须把全省蔬菜产业形成“一盘棋”格局,有关部门应做好蔬菜产业的总体协调和科学规划,对种什么、种多少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合理的蔬菜生产带,才可以避免一哄而上造成的滞销困局。
针对西红柿滞销事件,有的业内专家认为,这是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以前是没人种,现在是大家都在种,只有通过这样的挫折,大家才会知道学会分工,学会寻找种自己特色的东西。从这一角度来说,西红柿滞销虽然对现在的种植者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对整个蔬菜产业的发展,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农民日报》2008年8月30日
◎阅读提示:引导农业生产走市场化道路,促使农民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是近年来全国都在强调的问题。但在事实上,农民如何顺利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并从市场互动中获得应有收益,却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障碍,值得思考和重视。该作品就是通过一个活生生的个案,解释了农民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风险,对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充当的角色作了深入浅出的报道和分析,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政府负责、紧紧依靠农民、充分依靠市场、政府与农民良性互动的思路,对于当前农村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调查性报道
这种报道方式也来自美国,它以揭露罪恶、揭露黑幕为己任。调查性报道中的“调查”二字,与平常人们理解的调查大相径庭,它实际上是“揭露”的代名词,但“揭露”还不能体现出这种新闻体裁的特色,不能充分展示出这一文体的“探险性”,而“调查”则可以通过“导游式”的写作来满足读者的探险欲望,通过展示调查过程向读者一层一层拨开黑幕掩盖下的种种罪恶勾当,其力量极为强大。较早的如中央电视台1997年播出的《追踪假黄豆》的新闻调查,观众跟着记者摄像机镜头,穿过海伦市那弯弯曲曲的大街小巷,去探访假黄豆的制作窝点,充满了神秘、探险和不确定的气氛,观众在电视机前屏住呼吸,亲身体会记者的采访冒险旅程,传播效果非常好。
调查性报道选题注重事件性、趣味性、揭密性,主要采用记者亲身调查的方式来完成对新闻事件的叙述。调查性报道更强调记者的主动参与。严格意义上的调查性报道其题材必须是揭丑性的,是揭露那些权力或利益所有者试图掩盖的会对公众利益造成损害的真相。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写作教程》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是:“指的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有分析性、更要花费时间的报道”,“调查性报道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
调查性报道不是一般的负面报道,更不是所谓的批评报道。它的基本功能是将那些在黑幕的掩盖下进行的权钱交易、失职渎职、草菅人命、徇私枉法等种种罪恶勾当公之于众,从而促使问题的解决。世界上最著名的调查性报道是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对“水门事件”的调查,它直接导致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辞职,《华盛顿邮报》也因此获得当年普利策公共服务报道奖的殊荣。
在新闻对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我国调查性报道在媒体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赫,如《南方周末》的调查性报道,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经济半小时中就经常出现调查性报道。可以预见,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报道形式将会越来越多地被运用。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调查性报道多有通讯的痕迹,与西方那种纯粹的调查报道有诸多不同,需要细心进行比较和体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