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第一条越江隧道建成通车
刘 群 余鸣秋 刘云凤 赵 阳
听众朋友,万里长江第一条越江隧道今天在武汉建成通车,从而开启了长江地下过江的历史,使国人近百年的梦想成真!
上午10点15分,省长李鸿忠在长江隧道江南入口处举行的通车仪式上宣布:
[出录音](李鸿忠):“武汉长江隧道通车!”
[鞭炮、锣鼓声压混]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他撰写的《实业计划》中提出了在武汉修建长江隧道的构想。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还曾经邀请美国专家到武汉考察长江隧道的选址,这个计划后来因为抗日战争爆发而搁浅。1979年,武汉重提这一构想并列入国家重点项目。
历时4年建成的武汉长江隧道、投资20多亿元,全长3630米,为双洞双向四车道,设计流量为每天通过五万六千台机动车。这条隧道连同武汉已经建成的六座长江大桥,使武汉的过江交通变成了立体交通网络。
[出录音]武汉市市长阮成发:“51年前,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天堑变通途。今天,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建成,百年梦想成真,对于缓解我市过江交通的压力,加快武汉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车仪式后,记者随着六辆敲锣打鼓披红挂彩的花车,从江南隧道入口出发驶向江北。车队沿着平坦而舒缓的坡路进入隧道,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隧道里柔和的橘红色灯光,各种醒目的标志牌让人们清楚地知道哪里是逃生通道、哪里有消防设施。隧道两头出口处矗立的巨大的自动化钢闸门,可以确保紧急情况下城市的安全。
长江隧道联合体指挥长万姜林介绍说,武汉长江隧道的安全逃生和通风排气系统都具有世界领先水平,这些先进技术可以保证长江隧道安全使用一百年。隧道和江底之间距离最近的地方虽然只有三米,却能够承受长江三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的巨大压力,抗震等级超过汶川大地震震级。
[出录音]万姜林:“在中央控制室可以看到隧道每一个角落,没有盲区。逃生通道可以自动控制,还可以手动(控制),就跟提车行李箱后盖一样,非常轻松,只要进入了逃生廊道都可以确保安全。”
车队不到五分钟就穿过了隧道。隧道江北出口就是繁华的汉口大智路。大智路两旁和附近的天桥上,挤满了赶来观看隧道通车盛况的市民。市民章红用照相机不断拍下隧道通车的情景。她的父亲章勇先是武汉解放后第一批特等劳动模范,今年8月份因病去世。章红告诉我们,她要把这些照片放在父亲的遗像前。
[出录音]章红:“我爸爸也是很爱这个城市的,老武汉嘛!哪里通车了、哪个桥做好了都要去玩一下,去看一下。很遗憾,爸爸没看到这个。”
车牌为鄂AY7211的出租车成为通过隧道的第一辆社会车辆。
[出录音]的姐赵丽:“我的心情特别激动,特别激动呀!感觉蛮好!”
坐在赵丽车上的一位老年乘客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出录音]乘客:“我76岁,从东西湖新沟镇(来),(早上)五点起床赶车子赶来的。”
记者:“就是想见证一下这个成就?”
乘客:“对!”
——武汉人民广播电台2008年12月28日
◎阅读提示:“万里长江第一隧”建成和通车,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这样一件既有经济意义,又有科学价值的建设成就报道,当然是传播范围越大越好,传播效果越好越好。作者选择的报道方式是现场访谈,通过对决策者、建设者、参观者、普通市民的多维采访,共同营造出一个欢天喜地的喜庆氛围,表现出百年的梦想终成现实的喜悦与欢乐。
报道抓住“万里长江第一隧”建成和通车的时间节点,纵向展示其历史背景,横向揭示其现实意义,纵横交织,巧妙构思,充分展现出隧道通车这一历史时刻中的典型场景、典型人物,从而凸显报道主题。整篇报道层次清晰流畅,选材精当,布局合理。
◎本章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广播新闻专稿?广播新闻专稿有何特点?
2.什么是广播通讯?广播通讯有何特点?
3.什么是录音报道?在制作录音报道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4.什么是广播访谈?做好广播访谈节目要注意一些的什么问题?
5.请模仿制作各种广播节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