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林开明的土地心结
魏强 刘凌汉 杨奕华
[片花:背景、报纸画面、音效]……
[口播]土地,亘古不变的实体,历来都牵系着我国亿万农民的生产生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土地流转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8年10月17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我们摄制组就开始了关于土地问题的采访。
[配音]采访的第4天,我们来到了地处福建内陆山区的沙县。
[字幕]因为福建省全省目前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面积的8.51%,而沙县,土地流转面积竟占当地承包耕地面积的57%,沙县算得上是福建全省土地流转的典型。
[配音]沙县当地职能部门的同志热忱地介绍了情况,极力推荐我们采访西霞村村民林开明。
(黑场过渡)
[同期声]沙县凤岗街道西霞村村民林开明:“这是我原来的老房子,住着7口人,我的责任田在电线杆那边,差不多7亩,那边山垅田3亩,在那山垅那边。”
记者:“现在这片田都是你们合作社的?你们现在合作社总共有多少亩地?”
林开明:“总共有1300多亩。”
(黑场过渡)
[配音]沙县是我国著名的小吃县。改革开放以来成千上万的沙县人奔赴全国创办了数以万计的“沙县小吃店”,林开明是土生土长的沙县农民,也是沙县外出办小吃业的第一批人之一。
[同期声]沙县凤岗街道西霞村村民林开明:“我是在1999年的时候出去办小吃的,在这之前都是自己家在种地。田都是自己在种。”(画面、音乐过渡)“头几年出去做小吃(生意)的人比较少,田还可以承包给人家,转租给人家。”(画面、音乐过渡)“2003年2004年小吃开始逐渐发展壮大,空闲田就越来越多。”(画面、音乐过渡)“当时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几乎80%~90%都出去做小吃(生意)了。”(画面、音乐过渡)“当时有(外地)人来租田的,知道我们急着要出去办小吃了,原来一亩可以收300斤干谷,他会杀我们的价,一亩150斤,有的是100斤。”
[配音]林开明告诉记者,自己不再耕地之后,他的十亩承包地,经历了雇工、转包、出租、承包这些阶段。应该说沙县的土地流转之所以能够这样大规模地开展起来,正是因为有了许多林开明这样背井离乡外出开创小吃业的人,闲置了原先承包的土地,促进了土地流转以民间的方式自发地运作起来。
[同期声]沙县凤岗街道西霞村村民林开明:“按我们农村来讲,出去做小吃(生意)只是暂时的,年轻的时候可以出去闯一闯,到了年龄大的时候,你还是要回来,我们祖祖辈辈农民还是要靠田靠山。”
[配音]林开明说,外出办小吃给了他夯实的原始资金积累。2007年春节期间,林开明和一些同样外出办小吃业的村民聚在了一起。
[同期声]沙县凤岗街道西霞村村民林开明:“不谋而合聊天聊了起来,干脆我们把我们自己的田全部统一承包下来。”
[配音]就这样,林开明和5个村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成立了金农高优农业合作社,承包下村里1300多亩的土地。记者了解到,对于林开明成立的金农高优农业合作社,租用村里的土地,村里人是报以欢迎态度的。
[同期声]沙县凤岗街道西霞村村民彭金华:“我们田给他,我们自己像收租的,像以前地主收租一样,讲不好听一点,是不是,现在来讲他要给我利益,我把田给他,像会员一样,有分红的。”
沙县凤岗街道西霞村村民林开明:“后来政府可能关注到我们这一点,就是我们把田承包了很多,关注到这一点。”
沙县农业局局长蔡岩松:“2007年的时候,我们县委县政府就看到群众中已经有(土地)流转。”
[配音]蔡岩松局长告诉记者,要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是个载体,有序的成规模的土地流转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还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配合发展。
[同期声]沙县农业局局长蔡岩松:“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样子土地流转会更有生命力,也更有成效。”
[口播]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历了变革性发展,可是迄今依旧未能完全摆脱农业化社会的基本格局,农民问题仍然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创业,把8亿到10亿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和发展问题解决好,或许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的社会架构,同时也导致了成规模的土地流转,为集约化的现代化农业经营创造条件。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土地流转问题事关重大,而集约化的现代化农业经营又关系土地流转的成败。但是,集约化的现代化农业经营还需要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什么样的帮助和扶持呢?!
[片花:背景、报纸画面、音效]……
[配音]站在旧房屋面前,就可以看到自己承包下来的1300多亩土地,林开明有种成就感。
[同期声]沙县凤岗街道西霞村村民林开明:“我们小的时候,从分田到户的时候,经常听到爷爷、老娘和周边邻居之间经常吵架,都是一些琐事,比如你的菜地多挖一两个锄头过来,菜地里的鸡到我田地里吃了一两片菜叶也吵架,倒是现在成片了,农民也不存在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跟隔壁邻居吵架了。”
[配音]林开明告诉记者,作为合作社的最大股东,他有种衣锦还乡似的自豪,这种荣誉感比他在外地办小吃业赚钱了还更浓烈,但是,既然把辛苦赚来的300多万元全部投入了农业发展,他必然要面对现实。
[同期声]沙县凤岗街道西霞村村民林开明:“搞农业投资比较大,回报比较慢,资金这一块成问题,那我们农业不像工业,工业你厂房搞下去,到担保公司、到银行可以贷款,农业这一块,没有什么担保公司,去哪里贷款?”
[配音]林开明所说的贷款,指的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发展大农业所需要的大额贷款资金,目前金融企业对农业贷款至少有两个渠道。
[同期声]沙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许建:“一是小额信用贷款,通过我们的评定认定,免于担保,可以在3万元以内进行周转的,但这3万元远远不能满足规模的经营生产,还有一种是可以在20万(元)之内的农户联保,但是农户联保要求担保的能力,应该符合贷款的要求,不能说农民收入1年只有两三千元,你去担保一个10万(元)、20万(元)这显然就超过他担保的能力。”
[配音]而林开明所说的担保公司,指的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为扶持土地流转而产生的经济担保实体,因为,对于农业,目前在沙县,已经成立了养猪行业和柑橘行业的两个担保公司。
[同期声]沙县农业局局长蔡岩松:“养猪协会和柑橘协会,它已经经历了一定的发展,之后它也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同时整个产业的基础也是比较好的,所以他们这些有关的协会会员,出些资,融些资,来成立担保公司,相对来说条件比较成熟。”
沙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许建:“担保公司成立本身是要有利可图的,要承担风险的,没利就不愿意做这事。”
沙县农业局局长蔡岩松:“因土地流转成立的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它的整个发展期很短,资本积累上有较大的差距。一时很难通过社员之间来融资,成立担保公司。”
沙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许建:“担保公司不是由国家出资的,它都是由个人出资的。”
[配音]许建告诉记者,如果国家银行拿自己的钱为自己担保,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同期声]沙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许建:“担保公司只能是由社会团体和其他人,用自有资金来组建担保公司,自愿承担风险,银行不行的。”
[配音]于是,当遭遇资金周转不过来的时候,林开明曾经还想到了“能否用农作物来抵押贷款”。
[同期声]沙县凤岗街道西霞村村民林开明:“山林拿去贷款,林权证拿去担保,你木头要出售有林权证才能出售,你钱没还掉,木头放在那里是一年一年大起来,也就是增值起来,我这农田是不能抵押贷款的,我田地里种的东西也是不能贷款的,比如(田里农作物)一个季度一个季度,这季节到了,我不采收去出售,放在那里会烂掉。这肯定不能作为一个抵押物。”
[配音]自从参与了土地流转、成立了合作社之后,林开明对于有关土地的事宜一直倾注了最大的关注,近段时间各种媒体上报道的浙江省“农民宅基地、承包田”抵押试点的消息,让林开明活络开了心思;和林开明一样关注这件事的,还有沙县夏茂镇的村民张立椿,他也是外出办小吃赚钱后,回来办养牛场的土地流转参与者,他和林开明有同样的心结。
[同期声]沙县夏茂镇村民张立椿:“城里面的房子都能贷款,为什么我们农村里的房子都不能贷款,有时候我们资金周转不过来的时候,真有点想不通。”
[同期声]沙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炳星:“应当说,本来作为财产权,不管是国有的还是集体的,它们的法律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不能说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贷款,集体的使用权不能抵押贷款,浙江想冲破这个界限,他们认为地是我们农民自己的地,房子也是我们自己的房子,为什么作为我们农民的资产,只是身份的不同,是农民的资产就不能抵押。”
[配音]李炳星告诉记者,十七届三中全会说得很明确:(字幕)农民有三样东西不能拿去抵押,一个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一个是农民的宅基地,一个是农民的房屋。
[同期声]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罗奕星:“我觉得中央是深层地考虑这问题,确保农民不管怎么样,他不至于丧失土地,不至于丧失房屋。”
沙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炳星:“农民集体宅基地(如果)可以进入金融部门进行抵押,那必然也会出现一个后果,因为农民如果出现风险以后,必然产生居住的问题。”
沙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许建:“土地再抵押给人家,可能农民就会流离失所。”
沙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炳星:“再严重点说,会引起社会安定的问题,所以物权法、土地管理法、担保法都不鼓励农民将土地拿来做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那我们沙县前一段也在探索这件事。”
[配音]李炳星告诉记者,浙江之所以敢在土地抵押贷款上有所先行,必然有它可以依托的依据;沙县前段时间,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到浙江去考察,考察回来之后,打算结合沙县实际情况,就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上,在夏茂镇先行试点。
[同期声]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罗奕星:“从我们沙县来讲,我们确确实实想在(抵押贷款)这方面来个创新。”
[配音]但是,在试点过程中,难免还是会遭遇这样的问题。
[同期声]沙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炳星:“那你总不能说,以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去抵押贷款吧,万一生产资料出现了风险,你金融部门委托法院是执行好还是不执行好?你最起码的生存权都没有了,要田没有,要房子没有,怎么办?”
沙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许建:“上诉到法院去,法院可以判你胜诉,他欠你钱,但是不给你执行,因为明摆着,签订合同时,你就违反了有关土地法律规定。”
[配音]许建告诉记者,改革创新之路必然有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必然要遭遇许多现实的问题。……
[同期声]沙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许建:“(我们)和政府探讨,就是如果出现了风险,政府和我们(信用社)怎么来承担风险。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来,土地流转承包,适度扩大规模,这是很好的,但是规模化生产后,就需要资金。但银行目前受到抵押物的限制,比如自有房产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这都受到国家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国家应该把保险业拉入到农业这范畴来。”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系主任庄佩芬博士:“终归一句话,其实还是限制于资源的,所以我觉得只有通过发展,真的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黑场过渡)
[配音]2008年10月22日,林开明在他的合作社办公室的地图前,说了这样一段话。
[同期声]沙县凤岗街道西霞村村民林开明:“可以耕地的土地面积都在这,目前我们合作社已经流转到这里了,这么一大块都已经被流转了,就差这一块没有,预计明年想办法一起拿过来。十七届三中全会刚刚开完,大家对土地流转问题都非常关注,你对这问题,你了解有多少。我对这问题,按这会议精神来看,对于我们农民,对于合作社,对我们农民发展有好处,一是土地可以长期使用,感觉对我们搞规模化生产有利,一些设施投资下去也敢投资。……”
[口播]关于土地流转的话题很多,比如,把征地限于公共利益的需求,这公共利益怎么界定;土地流转会不会产生强势群体对土地的“掠夺”,还有,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社会治安问题、医疗保障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摸索和健全。我们不知道沙县夏茂镇在土地流转中创新的试点是否会取得成功,但是,我们看到了像林开明这样一批农民对于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流转的乐观态度,前进中遇到困难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正如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若干重大决定指出的那样,我国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扎实的法制支持,配套的政策扶持,一步一个脚印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也就是在一步一个脚印中进步的。
——福建广播影视集团2008年11月6日
◎阅读提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中国农民之所以世代贫穷,除了制度上的原因以外,潜意识中的“土地情结”也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农民“土地情结”的形成,有着坚实的社会和历史基础。在旧中国,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基础,甚至等于失去了生存的依据。
但是,在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以后,农民如果继续死守那一亩三分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目标,就只能永远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宏伟蓝图”。
从某种意义上讲,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致富,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村土地的科学流转。本片就是以一个农民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层层剥笋,深入浅出地讲述土地流转的现状,以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流转给农民带来的信心;作品对当前的土地流转现状有深度的思考,提出的观点颇具前瞻性,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