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列车上见义勇为斗歹徒乘警列车员闻警不动受指责
新华社 张晓华
新华社(1992年)4月22日电最近发生在274次列车上的一起特大洗劫列车案于4月19日被铁道部公安局侦破,5名案犯全部被抓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电视学校学生在列车上见义勇为,与歹徒英勇搏斗的事迹,受到群众的赞扬;乘警列车员闻警不动,对报案不理,受到人们指责。
4月1日凌晨1时55分,广州铁路局所属274次列车由西安返回广州将要进郑州车站前10分钟,坐在9号车厢、前往株洲市中南无线电厂进行毕业实习的新疆广播电视学校89级电子工程大专班一学生发现一名男青年正在行窃,戴伟同学上前制止,被盗窃犯用刀顶住胸脯。戴伟、王进峰、桂星3名学生奋勇夺刀,王进峰、桂星被刺伤。睡梦中被惊醒的吴刚等几名同学也上前夺刀,又被相继出现的几名歹徒用菜刀、匕首分别伤及咽喉、眼睛、鼻子、腹部等部位。女同学慕志红发现一歹徒拿刀砍人,大喊一声:“你干什么?”伸手阻挡,三个手指被砍伤。吴刚发现一歹徒刀刺戴伟后心,奋不顾身上前掩护,被一名歹徒连刺三刀。其他师生有的抢救伤员,有的去报警。
当歹徒开始行凶时,学生干部李晓英奋力向8号车厢挤去,敲响乘务员门报警求救。屋里一位身穿乘务员制服模样的人冷淡地说:“这事我们不管,你找列车长和乘警去。”随即将门关上。在9号车厢,当歹徒们持刀威逼乘客闪开一条道,有组织地撤向10号车厢之后几分钟,从8号车厢过来一位身穿警服的人。一名学生迎上前向他报告案情,并提供了歹徒向10号车厢逃走的方向。这位警察听后未发一言,扭头返回8号车厢,一去竟杳无音讯。师生们在郑州下车后,又找到一位从车上下到站台的乘警,反映同学被歹徒刺伤,求他去看看。这位乘警也不予理会。开车时刻一到,乘警径自登上踏板,随列车扬长而去。
对这起特大案件,274次列车长没向郑州车站客运值班主任交接,乘警长也未向车站公安段交接。后来在有关部门领导追问下,他们承认当时知道这一案件,但认为这次列车经常发生偷窃及流血事件,所以才没引起重视。
国务院、河南省以及铁道部等领导听到案情后,对学生们见义勇为的精神十分赞扬,对受伤学生表示慰问;要求对这些渎职的乘警及列车员在查明情况后进行严肃处理;并要求公安机关尽快破案,依法严惩犯罪分子。
在铁路公安机关的努力下,这一案件的5名罪犯已于19日被全部抓获。案件目前正审理中。
作品评价
274次列车上的恶性事件发生后,记者冒着极大风险,先后3次登上该次列车,明察暗访,及时准确地向有关领导和全国人民报道了真实情况,立即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问题的尽快解决。
此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善用对比手法。从标题到导语到主体,均先扬清后激浊,即“大学生列车上见义勇为斗歹徒”在先,“乘警列车员闻警不动受指责”在后,二者之间泾渭分明,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真善美的表现和假恶丑的嘴脸。主体部分,作者饱蘸激情,用简练的笔墨,描写大学生们团结一心,与歹徒进行殊死搏斗的场景,历历在目。如“一学生发现一名男青年正在行窃,戴伟等同学上前制止”“奋勇夺刀”“也上前夺刀”“上前掩护”“有的抢救伤员、有的去报警”等实况,似英雄赞歌,令受众荡气回肠;写乘警列车员麻木不仁、贪生怕死的丑行更是入木三分:“冷漠地说”“随即将门关上”“未发一言,扭头返回8号车厢,一去竟杳无音讯”“这位乘警也不予理会。……径自登上踏板,随列车扬长而去。”这些现场描写,令受众对大学生的凛然正气和奋不顾身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油然产生敬佩之情,对乘警列车员苟且偷生的行径深恶痛绝。
这则消息的另一个特点是,激浊扬清的结尾。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简练地交代了正气得到弘扬、罪犯全部落网及渎职者将受到严肃处理,满足了受众急于了解事件结果的“新闻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