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
(英文倒译稿)
新华社 周 岩 吴 宇 拉巴次仁
新华社格尔木/拉萨7月1日电中国周六创造了历史:第一对满载乘客的列车沿着连接西藏和中国内地的高原铁路首次跨越了“世界屋脊”。
当两列庆典列车“青1”和“藏2”分别驶出格尔木和拉萨车站时,世界为之瞩目。
数千名身穿各色民族盛装、讲各地方言的群众目睹了这一历史时刻,高呼“扎西德勒”。
国家主席胡锦涛为首趟进藏旅客列车开通剪彩。
“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他对会聚格尔木火车站参加庆典的2600多名各界代表说。
周六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纪念日。当晚还有三列进藏客车分别从北京、成都和西宁首发。
梦想成真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圆了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梦想,也攻破了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泰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到不了拉萨”的断言。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814公里的西宁至格尔木段已于1984年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
这一工程被喻为“奇迹”,因为人们过去普遍认为沿线的多年冻土层根本无从支撑铁轨和火车。
“没想到,这辈子我还能坐上火车!”乘坐首列出藏列车700名旅客之一、藏族牧民土登当曲说。他的“英雄结(辫子)”是用新的红头绳编的,“因为今天是大喜的日子。”他说。
土登当曲有5个孩子,最大的27岁,他希望能带着孩子外出打工、做生意。
拉萨大昭寺僧人次仁为沿线的风光陶醉,迟迟不肯坐下。“到了青海我要去塔尔寺朝佛。”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
重写历史
下午5∶38,驶离拉萨的首次列车“藏2”经过青藏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历史被重写。
青藏铁路从此取代秘鲁利马至万卡约的铁路成为世界最高的铁路。
行车海拔超过4000米时,列车开始弥漫式供氧,旅客还可以随时用吸氧管吸氧,以免出现高原反应。
胡锦涛称造价330亿元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个伟大成就,并再次证实中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这一成功实践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他说。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从现在的西安到拉萨,走了近3年。今天,从北京到拉萨仅需48小时。
不仅是经济繁荣
铁道部预测,2010年,铁路将承运75%的进出藏货物,降低运输成本并使旅游收入翻番。
而专家认为,青藏铁路带给西藏人民的远不止地区经济的繁荣。
针对一些国际舆论对大量汉民的到来会“灭绝藏文化”的担忧,藏学专家安才旦说,青藏铁路恰恰为藏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西藏人民有追求发展的权利,”他说,“铁路将推动西藏的繁荣,并向世界展示藏文化。”
中国西藏文化保护和发展协会理事黄福开说,铁路开通后,人们的生活方式难免会有所改变。“人们会继续吃糌粑、喝酥油茶,也会吃西餐,穿牛仔衣,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
一些环境论者还担心铁路会破坏高原环境。
为保护高原生态,青藏铁路用于环保的资金达15亿元,是目前中国政府环保投入最多的铁路工程。
“我对中国政府的做法感到钦佩!”正在拉萨访问的意大利汉学家米良多说。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周六的开通庆典上发表的讲话中也强调了环保问题。
“广大干部职工和乘客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爱护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切实保护好沿线生态环境。”他说。
据悉,中国政府还计划在10年内将青藏铁路延伸至日喀则、林芝和亚东。届时西藏铁路总里程将突破2000公里,部分贸易物资可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直接从南亚出入境。
作品评价
《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是新华社对外部记者遵循新闻规律,运用海外读者易于接受的报道手法,周密策划、精心采写的一篇英文消息。稿件被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安哥拉等国家媒体大篇幅刊载,对扭转长期以来国际舆论关于西藏和青藏铁路报道以负面为主的局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此稿用消息的形式迅速、准确、全面、生动地为青藏铁路通车的历史时刻留此存照。稿件气势恢弘而笔触细腻,紧紧围绕铁路通车但又跳出就事论事的窠臼,用鲜活的事实勾勒了中国修建进藏铁路的世纪梦想、人类铁路史上的奇迹、铁路对西藏发展的重要意义等内容,增加了作品的高度、深度和历史厚重感。
稿件完全用事实说话,在语气平和地报道这一“壮举和奇迹”的同时,用藏族乘客、僧侣、藏学专家和外国游客等人的直接引语,道出了西藏人民对铁路开通后新生活的憧憬以及藏文化将在交流中得到传承和发展的预测,有力地驳斥了境外敌对势力对青藏铁路的诋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