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发生暴力事件
新华社 易 凌 陈 瑶 叶 辉
新华社拉萨3月14日电西藏拉萨14日发生暴力事件,商店遭洗劫,清真寺被烧,人员伤亡严重。
骚乱始于午后,一些人在小昭寺附近与执勤民警发生冲突,并向民警投掷石块。
14时左右,暴徒开始在小昭寺周边集结,纵火焚烧市区两条主要街道和大昭寺、小昭寺以及冲赛康市场附近的店铺。至少五处着火,现场浓烟密布。
目击者看到,一些商店、银行和旅馆被烧毁,电力、通讯中断。大昭寺和小昭寺附近的店铺被迫停业。
暴徒肆意打人
西藏自治区政府官员告诉记者,有足够证据证明,这次破坏活动是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和指挥的。这些暴力犯罪活动扰乱了拉萨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及无辜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记者在拉萨城区看到许多暴徒身背装满石头的背包和汽油瓶,有些人手持铁棍、木棍和长刀,可见他们是有备而来。
目击者说,暴徒肆意殴打行人,连妇女和儿童也不放过。他们砸毁窗户、自动取款机和交通灯,抢劫服装店、餐馆和手机商店。街上散落着正在燃烧的自行车、摩托车和汽车。
15时左右,暴徒开始焚烧四方超市、兰盾商场和温州商城,火势不断蔓延。晚上,一家清真寺也被点燃。
目击者还看到有人被暴徒纵火焚烧。许多伤者被送往医院。死亡人数尚不清楚。
政府保持克制
警方说,民警不得对暴徒使用武力,但被迫动用了少量催泪弹,并鸣枪示警。许多民警被暴徒打成重伤。
警方尚未公布是否实施逮捕,但称暴徒乔装成普通居民,增加了追捕难度。
午夜,消防队员和民警仍在清除北京中路上燃烧着的车辆。警方加强了管制和巡逻,以防暴徒再度出击。
自治区政府已采取紧急措施营救被困群众,加强对学校、医院等机构的保护,要求机关和企业保证员工安全。当地政府还决定实施局部交通管制,并通过电视通报情况,提醒居民注意安全。
网民描述“骚乱”
当晚,一名叫韩敬山的当地居民在网上发布贴文《亲历拉萨“骚乱”4小时》,描述他亲眼目睹的暴力场面。
韩敬山下午途经市区时,突然发现小昭寺方向浓烟滚滚,救护车呼啸而过。接近小昭寺时,只见满地都是一两公斤重的石块,一辆出租车烧得仅剩骨架。
“我看见十几个暴徒正在焚烧百益超市前的汽车,两百多人围观。”他写道:“17时56分,特警赶到,暴徒逃散,但前面不远处又有两辆出租车被点燃,随后一个满脸是血的汉族女子从我身边跑过。”
“2008年3月14日,西藏乃至中国历史上会永远记住这一天。”他写道。
作品评价
拉萨突发暴力事件后,新华社突破中国媒体在类似事件发生后较长时间沉默的惯例,于当日17时12分42秒在全球率先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随后展开昼夜不间断滚动报道,抢占了第一个国际舆论制高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BBC、CNN等西方主要媒体立即中断正常发稿,以急稿、快讯等形式全文滚动转发新华社英文稿件。此稿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在事发当晚就率先向全球详细揭露了事件的暴力性质,为我国政府妥善处置这一事件营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正是因为拉萨事件报道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产生了有效影响,中央授权新华社在以后发生类似突发事件时可自主进行对外报道。主动出击,迫使西方媒体和达赖集团降低渲染调门。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后,新华社牢牢把握话语权,连夜组织记者深入现场采访,通过这篇包括了店铺被焚、无辜群众被打等大量细节的独家报道,及时披露了事件真相,让“和平示威”等谣言不攻自破,令一些一贯偏袒达赖的西方媒体对其“和平使者”的形象产生了质疑。达赖当晚也慌忙作出反应,极力否认与暴力有关联。这样的效果在以往的涉藏舆论交锋中是极其罕见的。把握分寸,写作精良,赢得外媒赞誉。稿件运用贴近海外受众思维习惯的手法,用事实说话,以细节取胜,同时又准确把握基调,不仅真实地记录了震撼人心的暴力场景,而且客观地反映了政府保持极大克制、全力营救受困群众等事实,不动声色地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英国《泰晤士报》在刊登这篇报道时说:“中国官方通讯社发表了记忆中有史以来最为生动、最为详细的新闻报道。”
这篇稿件通过及时、客观、生动的报道,为中国政府对拉萨暴力事件的定性作了最有说服力的注脚,对国际舆论产生了积极导向作用。稿件被西方主流媒体大篇幅转发,其中的一些细节被这些媒体作为暴力事件的证据反复引用,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华文媒体还将其译成中文刊登,迫使一些西方媒体和达赖集团调整调门,开始出现于我有利的变化。它还为中国媒体进行类似突发热点事件报道开创了范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