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井,户户没水
——过度开发浅层地下水不容忽视
盐池县文化广播电视局 张 博
各位听众,现在请听记者来信,来信反映的是“家家都有井,户户却没水”,柳杨堡乡沙边子村过度开发浅层地下水不容忽视。
记者近日在柳杨堡乡沙边子村采访时了解到,这个村庄有120多条带子井,可庄稼地却没水浇灌,这里家家都有带子井,可井里却没有多少水,咨询有关专家了解到,这都是过度开发浅层地下水造成的结果。
据了解,沙边子地处毛乌苏沙漠南缘,属于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带,虽然年降雨量仅有380毫米左右,但是由于沙地地容易下渗积水和特殊的地质构造,这里的浅层地下水就比较丰富。近年来,当地群众便大规模开挖带子井,开发水浇地。截至目前,全村开挖带子井120多条,开发水浇地1300多亩,基本上是户均两条带子井,人均4亩水浇地。但是这里的年蒸发量达2700多毫米,种水地小麦5天就要灌一水,种水地玉米也要7天灌一水,该村大量地抽取地下水,造成这种靠雨水下渗形成的浅层地下水越来越少,水位越来越深,带子井也就越挖越大,越挖越深。村民李树兵告诉记者说,在村里大量开挖带子井之前,地上挖1米多深就能出水,现在要挖4米多才能出水,尤其是去年6月到现在连续13个月的大旱,这里的地下水就根本没有雨水来补给,过去一天能灌8亩地的井,现在连1亩也灌不了。望着全村1300多亩庄稼地因缺水灌溉而日渐枯萎,村民无奈地说,家家都有井,户户却没水。
大规模开发浅层地下水,尤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村民牛利民告诉记者说,这里生长的沙蒿,沙柳等沙生草灌木的根系都长达2到3米,过去即使遇到大旱,因为1米以下就有水分,这些植物照样长的旺盛,现在地下水位都降到了4米左右,一遇到大旱,这些植物就成片地枯萎,虽然说开挖带子井,开发水浇地,建起了一片绿洲,其实这是绿化了一小片,荒漠了一大片。
有关专家呼吁,要引导群众科学合理利用沙区浅层地下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盲目开发,否则必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
采写手记
沙边子位于盐池县北部荒漠半荒漠过渡带,这里历史上人烟稀少,20世纪60年代逐渐有人迁入,开挖带子井,发展井灌农业。自从那里走出了治沙劳动模范白春兰后,就更成为开荒治沙的热土。挖井种地的治沙路子和“人定胜天”观念被极力宣传,20世纪90年代末这里“带子井”发展迅猛,治沙劳模白春兰甚至还开挖“带子井”养鱼发展垂钓娱乐业。我多次到该地采访,这种毁灭原有植被和破坏原生态环境,通过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来人造绿洲的治沙理念和模式,引起我的关注和思考。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到沙地浅层地下水十分珍贵,雨水是唯一补充水源,生态承载能力十分有限,一旦遇到大旱,沙生草灌木有浅层地下水便能生长,没有浅层地下水就枯死,容易形成流沙且难以恢复。
2000~2001年,盐池遭遇跨年度大旱,我再次走访,实地了解到很多“带子井”几乎干涸,庄稼也因缺水浇灌而枯萎,一些被丢弃的耕地变成了沙丘。地下水被抽走后水位下降,过去十分耐旱的沙生灌草木也成片枯萎死亡,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深入调查撰写了《家家有井,户户没水——沙边子过度开发浅层地下水不容忽视》的新闻报道。报道发表后,当地群众认识了过度开挖“带子井”透支浅层地下水的危害,政府有关部门也认识到评价治沙效果不可一叶障目,不再宣传和鼓励这种治沙模式。注重科学治沙,采取封育和造林相结合,乔(乔木)、灌(沙生灌木)、草相结合的治沙模式,因地制宜围封沙地后补播沙大王、花柴、杨棒等适合本地生长的沙生草灌木,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恢复和改善。
《家家有井,户户没水》,是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中唯一县级新闻媒体获奖作品,也是我区唯一县级新闻媒体荣获中国新闻奖。能获此殊荣,我认为是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我们扎根于现实生活土壤,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为民生、为民意、为民情动脑筋,下工夫,深入实地调查采访,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创造出好作品、好新闻。
作者简介
张博,1998年8月至2004年3月任盐池县文化广播电视局记者,从事新闻采访工作。2004年3月至今任盐池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员,从事预防和查办职务犯罪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