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源于了解
盛玉红 刘素云 侯东合 张富生
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曼德尔森日前在伦敦发表演讲时说,他不支持抵制北京奥运会的行为,因为这将伤害普通欧洲人和中国人的利益。在对待西藏问题上,西方应该与中国合作而不是对抗。
作为欧盟对外贸易政策的负责人,曼德尔森曾经不断地在经贸以及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中国施压,被媒体称为“中国的强硬谈判对手”。“强硬”的曼德尔森先生的演讲以及一段时期以来许多国家政要、学者、民众支持北京奥运、反对“藏独”的表态,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藏独”分子借北京奥运会闹事、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机“抹黑”中国之际,世界上大多数人依然能够公正客观地看待中国。
公正源于了解。“中国的强硬谈判对手”曼德尔森之所以能够公正地看待中国,就是因为他与中国人打过多次交道,对中国有着比较多的了解。
(音响一,邢骅讲话,中文)
“总体上来讲,曼德尔森主张和中国保持接触和合作,是充分看到了中国现在发展的势头和中国在国际事务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不可扭转的趋向。”
这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中心主任邢骅对曼德尔森表态所作的解读。邢骅指出,在曼德尔森等有识之士看来,中国已经发展壮大,并且在国际事务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洲和中国的经贸利益也已经非常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方向是符合欧洲的利益的。
不只是曼德尔森,世界各国许许多多的人也正是因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西藏,所以能够对中国、对中国西藏问题作出公正评价。
(音响二,拉姆讲话,英语)
“(人权)在西藏、四川、甘肃、云南、青海等其他省份的藏区都获得了快速发展,这些地方发展的真实图景和达赖喇嘛以及‘藏独’势力宣称的情景是完全不同的。”
这是《印度教徒报》总编那拉希姆汉·拉姆先生在本月21号举行的首届北京人权论坛上的讲话。最近7年里他曾经两次到过西藏,所以了解西藏的真实情况。
(音响三,保拉讲话,葡语)
“我对中国最初的印象是在巴西获得的,这里有很多对中国的看法都存在偏见和不理解。也许是距离的原因造成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而到了中国之后我们才发现,原先被告知的那些不好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我们采访了很多中国百姓,即使是穷人,他们也认为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这是巴西环球电视台新闻主播安娜·保拉女士谈她眼中的中国。去年9月,她在中国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拍摄活动,这让她重新认识了中国。
而偏见往往来自无知。在西方某些政客、某些媒体借西藏问题攻击中国的背后,反映出了他们对中国基本国情的不了解和对西藏历史与现实的不了解。一些西方媒体不负责任地对中国进行歪曲报道,更是直接导致普通民众受到误导。
在本月19号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留学生集会上,留学生们制作了展板,展示了很多法国人所不知道的西藏问题的真相,这让不少法国人开始反思。
(音响四,皮埃尔讲话,法语)
“我不太相信电视、媒体的报道,太做作了,人工的成分太多了。我更愿意自己去听、去看!”
这是一位名叫皮埃尔的法国男子在谈他的观感。正如皮埃尔先生所说,了解真相需要自己去听、自己去看。而即将于今年8月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就给了各国人士走近中国、了解中国的机会。
(音响五,李洹讲话,法语)
“来中国吧!来看看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中国,一个很多西方媒体不会展现给你们的中国!”
这是中国留法学生李洹在巴黎举行的中国留学生集会上向法国人发出的热情邀请,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声。如果过去您还不太了解中国,没关系,从现在开始,从8月8号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开始,用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您自己的眼睛观察,您会发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发表日期:2008年4月24日
点评: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前夕,“藏独”分子借机闹事,而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也趁机混淆视听,企图煽动不明真相的人抵制北京奥运会,进而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些行径遭到了大多数了解中国的人士的批评和指责,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强硬谈判对手”——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先生。他虽然在经贸等问题上不断向中国施压,但在北京奥运会、西藏等问题上,他仍能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其原因就在于他对中国有所接触和了解。
本文以曼德尔森公正的表态为切入点,采访资深专家并对曼德尔森的表态进行解读,指出曼德尔森主张和中国保持接触和合作,是因为充分看到了中国现在发展的势头和中国在国际事务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看到了中国的发展符合欧洲乃至世界的利益。而这一认知正是来源于对中国的了解。接下来本文以东西方两位媒体人士的亲身感受为例,进一步佐证了“公正源于了解”这一论点。与之相对应,偏见来自于无知,本文用法国人的反思为例论述了这一点。在文章结尾,本文借用中国留法学生的呼吁,邀请全世界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到中国来走一走,看一看,来发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本文论点鲜明,论述巧妙,论证层层推进。对于“抹黑”中国的说法,本文并没有强硬地进行反驳,而是运用人所共知的道理来从多层面论述,展现了较好的外宣技巧。
本文荣获中国国际广播新闻奖2007~2008年度优秀对内外宣广播作品评选优秀新闻类节目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