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世界,中国更加自信和宽容
林凌 盛玉红 龚万鹏 王明华
开始于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重塑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上世纪90年代的“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到今天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与世界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中国人的心态也悄悄发生着变化。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请听《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一个伟大时代的思索》系列评论之二:面对世界,中国更加自信和宽容。
(音响一,北京奥运会会歌,压混)
《我和你》——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曲,一曲您也许并不陌生的旋律。本届奥运会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给予了“无与伦比”的评价。但是,请别忘了,在此之前中国曾遭遇了雨雪冰冻与特大地震的严重伤害。在灾难面前,中国仍然可以自信地说,我们能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这样的自信,来自改革开放所累积起来的国力,来自中华民族血液深处自强不息的精神,来自中国人与世界交往的渴望。然而,这一切,并不是一日造就的“罗马之城”。
(间奏一)
三十年前,中国刚刚走出“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阴影,接踵而来的却是巨大的生存困境。肉、蛋都要限量供应,月初不算计,月底就要吃“全素斋”。而透过刚刚打开的国门,人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令人吃惊又羡慕的世界。中国人的自信心在此时受到了强烈冲击。那时,商店、小摊上常常向人兜售所谓的“出口转内销”商品,背后的逻辑是:给外国人用的,肯定是好货。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发达国家的富裕生活,中国人心理的极大落差。
伴随着国门的开放、国力的提升,中国人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有实力去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技术与文化。如饥似渴的中国人在“当学生”的过程中没少碰壁。曾经,一些地方建起一座座占地庞大的主题公园,希望能像国外一样,吸引来大批观光客,最后大多因没有特色或粗制滥造而销声匿迹。巨大的代价之下,中国人悟到了同样是开发土地,中国需要的是因地制宜。曾经,加工贸易的巨大利润让一些企业长期满足于“来料加工”、“来样加工”。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利润日益萎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开始思考如何创造自己的民族品牌,催生了格力、海尔、联想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名牌企业。
(音响二,歌曲《茉莉花》,渐混)
纷繁多元的异域文化曾让中国人感到新鲜、刺激。摇滚、嘻哈在中国的盛行,也让一些年轻人开始怀疑自己的本土文化是不是落伍了、过时了。
然而,渐渐地,中国人却发现,自己的文化对外国人而言,有着强大的吸引力。2002年至2006年,中国歌唱家演唱的《茉莉花》等歌曲,先后在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响起。
随着中国文化年在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举办,“中国热”正在全球兴起。目前,落户海外的孔子学院已达200所,全球的汉语学习者超过3,000万人,自信的中国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在世界面前,中国人展现了崭新的精神面貌。北京人脸上“永恒”的微笑,中国人“有滋有味”的积极生活态度,近9成受访民众认为“明天更美好”的调查结果,显示出当今中国人的乐观心态。与此同时,中国也展现了崭新的国家形象。今年8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接受25家外国媒体联合采访,理性而不乏幽默的笑谈,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领导人在世人心目中的印象;8月3日,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奥林匹克篮球馆的“投篮秀”,向世界展示出中国领导人矫健英姿的一面。
(间奏二)
如同一个不自信的人往往会陷入狭隘,与自信相伴而生的,就是宽容。
因贫困压抑了太久的民族自尊心,有时候会转化为一种狭隘的情绪。1994年日本广岛亚运会上,当中国前国家乒乓球队队员何智丽代表日本,战胜中国队员邓亚萍夺得女单金牌后,中国国内指责何智丽是“汉奸”、“叛徒”的声音一度铺天盖地。强烈的求胜心、急于向世界证明自己的迫切感,是这种行为的注解。
随着中国“海外军团”的不断扩大,中国的教练员、运动员在各国的执教、发展,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体育交流。中国人开始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一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当中国前女排队员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在半决赛中击败中国女排时,中国观众仍然喜爱郎平,并称赞她是“民间体育大使”。
宽容使中国能够平静面对批评,不亢不卑。改革开放以来,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常常利用人权、环境等借口对我国施压、扼制,并利用香港、台湾、西藏等问题蔑视中国主权。“中国威胁论”、“中国扩张论”等各种论调曾一度甚嚣尘上。长达15年的“入世”历程、人权问题遭西方国家指手画脚、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后抵制言论此起彼伏……这些怀疑和责难,中国国家领导层和普通民众都以宽容、平和的心态面对,用一个个铁的事实将误解变成信任。
宽容让中国把自己倡导的和谐社会理念,延伸到处理国际事务的实践中。“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这是中国在践行《联合国宪章》中的“容恕之道”。本着这种精神,中国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和合作——中国推动和平解决伊朗、朝鲜核问题,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东盟等地区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音响三,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化蝶》片断,渐混)
中国人喜欢用“化茧成蝶”来形容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过程。回顾这三十年的风雨历程,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自信坚韧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使中国获益良多。中国已经完成了一个“化茧成蝶”的亮丽转身,更期待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道,奏响更华彩的乐章。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6日
点评:
自信和宽容是两个既抽象又靠“由内而外”来表现的形容词,用来形容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的心路历程十分贴切。本篇评论没有历数足以让中国人自豪的经济发展成就,相反,从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历程说起,不讳言“青涩”的探索,不回避曾经片面追求数量增长的粗放……而对这些成长经历的历数,让“自信”显得更加来之有据:正是因为走过弯路,才更坚定于正确的方向。同时,对于“宽容”这个话题,是谈及中国国家形象时较少触及的。而事实上,中国经历了一个从改革开放中汲取精神养分,从而以更加宽容的心态看待世界的。这篇评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把一个个典型的故事如项链般串起来,把原本抽象的话题演绎得生动活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