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康炘冬 林凌 徐朝清 刘涛
在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决定放弃此前推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国家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这条道路上坚定前行,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而改革开放也成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达到2.5亿,全国居民的粮食和食油消费量甚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还要少,每5位城镇青年里就有1位处于失业状态。身边的“邻居”——日本和韩国的经济腾飞,也令中国感到了沉重的压力。
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抱着将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的强烈愿望,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努力和探索,但高度公有的经济体制和对外封闭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贫穷和落后,使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变革的决定。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写下了一份“分田到户”的契约,由此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之路。“分田到户”,打破了中国农民在旧体制下吃“大锅饭”的思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音响一,分田到户的农民谈当年情况,渐混)
小岗村农民的尝试在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政策的明确支持。当时的一位地方官员在谈及1979年的情况时说,乡下一年来的局势是一场拔河比赛,一边是千军万马的农民,另一边是干部,两边的人对是否要搞“包产到户”,在认识上并没有统一。
邓小平,这位开辟新时代的政治家,在1980年5月31日的一次谈话中,对“包产到户”给予了肯定。邓小平的讲话,冲破了相当一部分干部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促使农村改革势如破竹向前发展。可以说,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生的许多变革,虽然未必有政策先行,但是这次会议所开启的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的确滋养了孕育变革的土壤。
(间奏)
方向已定,但是怎么走,谁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摸着石头过河”成为当时的写照。
有企业家回忆说,在计划经济时代,“甚至买一张桌子都要向政府汇报”。企业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要听从政府的调动安排,企业本身没有积极性,产品也单一化,不能满足民众的消费需求。要想让经济有活力,就要让市场机制逐步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此,中国提出了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进而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调节本身的逻辑,要求各个参与主体地位平等。公有制一家独大的局面显然不能孕育充分的竞争。据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中国逐步建立起来。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也发现了直接调控在效率上的欠缺,开始逐步向间接调控过渡。
为了逐步与国际市场对接,中国利用沿海地区毗邻港澳台及其与海外华侨、华人联系密切的优势,先后设立多个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基地。当时对经济特区的定位是“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区域性外向型经济形式”。这种形式成为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在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
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使资本市场回归中国。1984年11月,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第一股”在上海诞生,从此撩开了资本市场神秘的面纱。
改革之路上也曾出现过怀疑之声。在改革开放13年后的199 1年,许多人头脑中“左”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消除。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背景下,中国国内曾有一种论调称,和平演变的危险来自经济领域。
在中国是否退回到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上的关键时刻,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讲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音响二,邓小平南巡音响,混播)
邓小平指出,生产力是衡量国家制度是否优越的基础,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邓小平的讲话,彻底解决了有关“姓资姓社”的争论。此后,中国人民不再犹豫和彷徨,坚定地沿着发展经济、推动社会发展的道路走下去。
2001年9月17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全部结束。这标志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选择加入世贸组织,除了扩大出口、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采取贸易歧视措施外,也是为了增加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话语权,能够更公平地与其他经济体展开竞争。
到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达到了6%;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8%左右;贫困人口从1 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0万左右。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国的农民在自留地里种点菜、养点小牲畜还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做点小买卖就有违法之嫌;人们的穿戴、发型还会受到限制。正因有了改革开放,农村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企业家也成为光荣和能力的象征;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追求时尚;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除了报纸杂志外,还有广播、电视、网络甚至手机报;有了钱的中国人也愿意到国外看一看。
变革难免付出代价。现在的中国仍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包括城乡差距扩大、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资源紧张与浪费、环境污染以及人民看病难、住房难,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继续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在发展中解决存在的问题。
今年9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出席第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时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一定要贯穿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音响三,温家宝谈改革开放,渐混)
中国将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中国将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还要通过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中国将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全面的、互利的。一个制度更加完善、社会充满活力、持续稳定发展、对外更加开放的中国,不仅有利于增加13亿中国人民的福祉,而且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发表日期:2008年12月17日
点评:
这篇文章是一篇述评,注重以事实为基础,夹叙夹议。述评的最大特点是摆事实,而不是用过多的评论语言让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相对更易于受众接受。
“改革开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它开启了一个时代。这篇文章用2,000多字较详细地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经历的波折,用回顾历史的方式告诉世人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以及要坚持下去的坚定性。同时,还指出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面临的问题、变化和挑战。文章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发表,时机较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