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工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循序渐进
梁建军 刘涛 王明华
34岁的胡小燕是中国西南四川省的一名农民。十年前,胡小燕离开家乡,到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广东省打工。也许她做梦也不会想到,如今她会与另外两名农民工在工作所在的省区被选举为全国人大代表,成为中国任期五年的新一届最高权力机关的一分子。可以说,这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中国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增长迅速。随着产业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工作,形成所谓的“农民工”阶层。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农民工1.3亿人左右,他们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等,是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中国多年来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可以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农民工也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然而,由于中国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工阶层在现实生活的许多方面处于弱势,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险和就业相对于城市居民难处更多。同时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和法律意识淡薄,农民工的一些合法权益时常遭到聘用单位的侵犯。这些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并且越来越引起中国全国人大、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三名农民工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依照宪法行使代表权利,直接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可以使农民工阶层的切身利益与合法权益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维护,更全面体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性。
实际上,三名农民工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并不是本届人大代表构成的唯一亮点。本届人大会议上,一线工人代表人数比上届增加了一倍以上,基层农民代表比上届增加了七成以上。这反映出中国民主政治的显著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既非始于今日,也必不会止于今日。随着私营经济的崛起,许多私营企业主十多年前就成为全国人大代表;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召开,多位私营企业主成为党代表;2005年,30多名私营企业家和23名农民工首次成为当年“全国劳模”候选人;2007年,非中共人士出任科技部、卫生部部长,打破数十年惯例……凡此种种,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民主政治稳步推进的历程。
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必将渐行渐远,逐步达到理想境界。有识之士分析认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将以政府改革为重点,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完善、和谐社会的建设、反腐倡廉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更大范围内扎实推进。
可以预料,在未来,农民工人大代表的人数将会增加;也可以预料,随着中国户籍政策的改革和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农民工的称谓将不复存在,农民工代表也将随之消失。然而,不论农民工代表的出现或消失,都只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一种现象。毋庸置疑,在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就之际,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各个层次的民主建设,包括人大、政协、党内和基层民主,中国一定能够创造出最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形式。
发表日期:2008年3月6日
点评:
农民工群体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出现的。作为一个社会的新群体,他们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又能得到怎样的保障?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没有比他们自己参与权益的管理更有力了。本篇评论正是从一个农民工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说起的,但是并没有直接阐述农民工代表是如何履职的。这个选择无疑是明智的:农民工在国外也有类似的群体,但是在中国,这个群体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人们可以基于自身对生活前景的判断作出流动的选择……对这些事实背后的意义进行阐述,无疑使本文超越了政治评论的范畴,跨越到了社会学观察的领域;而这样的铺垫,也使得农民工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