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财经新闻报道独特性的表现形式。数据是经济新闻不可缺少的材料,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国家每个月定时发布的各类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的财务报告等等。经济新闻如果离开了数据,就没有说服力和可信性。然而,财经新闻报道并非简单罗列数据,而是需要从数据中寻找到新闻报道的切入点,通过数据提升新闻价值、发现新闻线索、深化新闻报道、创新报道模式。
一、运用精确数据,提高新闻价值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序言中指出:“我不采用比较级或最高级进行思辨式的议论。相反,采用这样的方法,即用数字、重量、尺度来表达自己想说的问题。”同样,财经新闻报道要做到准确、有深度和有力度,就离不开经济数据。经济数据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其他新闻事实难以起到的作用。一篇财经新闻报道,如果仅仅由记者或专家说“好”或者不好,影响是“正面”或是“负面”,利率调整是“好”或者“坏”,股市是“利好”还是“利空”,这些定性的结论是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的。如果用一些数据进行佐证、分析,读者自然对这一则新闻报道产生信任感。尤其是关于股市、基金等与数字非常密切的财经领域,数字几乎成为财经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和价值点。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也是20世纪90年代“精确新闻”兴起的重要原因。随后,我国媒体大多采用数据、图表、图片等形式来辅助新闻报道,丰富新闻报道的形式,尤其是在报道有关成绩、成就,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等新闻时,都将数字作为新闻报道的关注点和切入点。如《纽约时报》在描述2003年全球发展时,引入一张立体世界地图,东亚凸出很高,俄罗斯、东欧则深陷,以示全球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又用一张馅饼图描述1993年世界贸易各国的份额;用克林顿和细川拳击场上对峙这样一幅漫画描述美日贸易摩擦。1994年4月22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亚洲地区重大工程》这一报道,用表格列出亚洲地区重大工程的内容、投资情况、竣工时间等。此外,还用曲线图展现物价的波动和就业形势等。[1]这些丰富多彩的新闻报道形式,使得一个硬新闻变得直观而生动。因此,一则优秀的财经新闻报道,首先是数据的成功运用。通过运用精确数据,能提升报道的影响力和可信度,也能提升财经新闻报道的价值。如:
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
石 磊
祖籍沧州的郑先生在沪经商数年,前不久他从上海返乡,连遇两个“没想到”。
一是石家庄到沧州的高速公路上舒适、快捷、干净的旅途让他连说“没想到过去要走六七个小时的路现在只用3个小时”。
第二个没想到就是他离家前买的1996年版的《河北省地图册》已失去了作用,因为里面的河北交通图上只标有京石和石太两条高速公路,而现在连沧州这个号称“交通死角”的地方都有两条高速公路穿过。
5月17日,记者特地从河北省测绘局要了一张2001年版的河北交通图送给了郑先生。原河北省制图院总工程师师云杰介绍说:“近几年,我省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速度太快,交通图每年都要更新,有时一年要更新2次。从1997年到去年年底,河北交通图一共出了7版。”
对照新旧两张地图,我省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的步伐跃然纸上:从1996年底的“一横一竖”,到2001年底初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石家庄、天津为枢纽,辐射10个中心城市和秦皇岛、京唐、天津、黄骅4个港口以及大同、阳泉2个煤炭基地的“两纵两横”开字形布局的高速公路主骨架,我省已建成高速公路13条(段)。
省交通厅有关负责同志说,为打破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我省近几年加大了公路建设投资,1997年到2000年几乎每年投资都近130亿元,从1996年到2001年底我省已完成公路投资639亿元,新增高速公路1 332公里。1999年全省高速公路突破1 000公里,跃居全国第二位,2001年,通车里程达1 563公里,继续保持全国第二。交通,正在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先行官。
省会到全省任意一个省辖市的车程均在6小时以内,目前我省路网平均车速已由1996年的30.2公里/小时提高到53.8公里/小时,“走高速”成为人们驾车出行的首选。
高速公路的快速延伸,带动了公路客运、货运的大发展和水平的提高。“高速直达”的出现,尤其激活了客运市场的一潭死水,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观念。
这种伴随高速公路而生的新型陆路运输方式,以其及时、快捷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客源,迫使“铁老大”放下了架子,民航降低了门槛。
截至今年3月我省高级客运班车已达1 169辆,客座32 520个,配备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的“豪华大巴”,让人们体验的是先进的客运工具,“航空式服务”的出现,让乘客越来越深地感觉到当“上帝”的味道。
(《河北日报》,2002年7月11日)
如何去写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是每个媒体都应该好好去反思的问题。这篇报道选择“交通地图”的变迁作为报道的核心内容,突破了以往单纯口号式宣传的报道模式,或者是单纯地堆砌数据,使得新闻枯燥乏味。尽管这则报道选择的切入点小,但关于交通成就的数据却非常翔实。
因此,在进行财经新闻报道时应做好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随时关注数据变化,为财经新闻报道服务。总体来说,经济数据的来源有三类:第一类是政府部门公布的经济数据,这类数据要提供宏观信息,如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定期公布的数据。这类数据的特点是权威度高、系统性强。我国已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英文为General Data Dissemination System,GDDS)。随着GDDS的推行,政府部门的许多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公布的频率和及时性、所公布数据的编制和核对方法、公布数据的评论和数据调整情祝、数据发布的时间表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便于记者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二类是国际经济数据,主要是国外的政府机构、市场及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公布的经济数据,如美国商务部、欧盟统计局、世界银行等部门和机构定期公布的经济数据。此外,一些民间机构如标准普尔、穆迪等评级机构公布的数据,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等数据也有相当的影响力。这类数据发布的时间和方式通常也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可从这些机构的官方网站或世界各大通讯社的报道中获得。第三类是国内的一些市场机构、民间机构或调查公司公布的数据。如市场调查机构对某一行业某类产品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另外,现在还有一些媒体在经济领域进行调查获得一些数据。但对这类数据的使用必须相对谨慎,必须注意其发布的背景和目的,以及这类数据的产生是否科学。[2]核实数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数据是否确实;二是数据的来源(包括统计方法)是否科学;三是发布数据的单位是否权威。
二、解读数据背后的信息,从数据里发现新闻
数据是财经新闻报道的生命,但是财经新闻报道绝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罗列数据的浅层次上,而应该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新闻信息。围绕数据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么办,多思考一下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也许你会发现这些数据隐藏着更大的新闻价值。
众所周知,中国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取得了经济领域的辉煌成就。保持了十几年的高增长速度,使得全世界为之惊叹。在中国经济已经多年保持GDP 10%甚至更高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GDP数字成为全世界媒体所关注的对象。每次GDP数字的发布都会吸引足够的目光。而对于从事经济报道领域的记者来说,也习惯了“数字天生就是新闻”这一逻辑,认为不必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光发布数字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大新闻。然而,2011年7月20日,北京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北京市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1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同一季度相比回落0.6%,该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增速,为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中最低。这个结果一发布,让不少人感到非常意外。而“全国最低”的这个结果使很多致力于经济报道领域多年的老记者都措手不及。一些媒体或者删除了“该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增速,为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中最低”这一信息,突出“北京地区上半年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或者将“北京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至8%增速排全国最低”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然而,仔细分析一下这次公布的数字,虽然8%这个数字是多年以来的新低,在全国的各个省市区中也列在最后,但如果深入挖掘,就能够发现,在GDP增速减缓的背后,还有着喜人的“五增一降”:企业利润增了,消费品零售额增了,财政收入增了,群众收入增了,服务业比重增了,同时能源消耗下降了。这些现象都能够说明一个结论:北京的经济效益增长快于经济总量增长,北京的GDP是健康的、良性的。显而易见,要得出这个结论并不容易。区别于以往直接阐释GDP数据,想要找到数据之后深藏着的观点,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这要求记者不能仅仅像过去那样拿着数据直接作为新闻进行报道,而是要更下工夫,投入更多精力,实现从解读数字到深读数字的转变。[3]
深入解读数据,不仅可以发现数据背后真实的事实,而且还可以发现某种带有趋势性的内容。如:
美国逾80%大广告客户在Facebook做广告
美国超过80%的主要广告客户正利用Facebook进行推销,这表明美国企业界正开始接受社交网站作为一种主流广告平台。
这标志着一种惊人转变,大企业最初对于在社交网站上做广告心存疑虑,因为网站用户似乎对广告有排斥心理,而且企业担心其标识可能与一些冒犯的内容同时出现。
然而,如今月访问量达到3.4亿人次的Facebook表示,美国百强广告客户中有83家正在使用其网站,包括强生(Johnson&Johnson)、耐克(Nike)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这个百强名单是由研究公司AdAge制作的。
“每个客户都希望和我们讨论Facebook,”Havas Digital美国董事总经理艾德·蒙蒂斯(Ed Montes)表示。“自谷歌(Google)之后,我们还从未见过客户如此一致地热衷于一家公司。”该公司的客户包括西尔斯(Sears)、艾派迪(Expedia)和法国航空(Air France)。
和以前大型品牌的互联网广告不同,Facebook上的广告不是抓人眼球的醒目广告或横幅广告,而是更加低调,与网站的整体设计融为一体。通常这些广告会邀请用户与企业互动,指引他们访问一些网页或使用某些应用程序,让他们成为公司的粉丝,定期接收最新消息。
“Facebook正努力打造一个平台,让消费者和企业能够以创新的方式互动,”蒙蒂斯表示。
星巴克(Starbucks)在其Facebook页面上有370万余名粉丝,而可口可乐(Coca-Cola)有350万余名。
“如果你浏览一下个人的档案主页,就能发现即使没有广告,也有许多商业行为,”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乐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表示。
企业在Facebook上创建粉丝页或设置应用程序是免费的。Facebook也不打算从其应用程序上日益增加的电子商务中收取佣金。
然而,桑德伯格认为,这些免费服务的有效性,正推动大型品牌在网站上做广告。过去一年里,开始在MySpace上展开广告攻势的企业也有所增加。
(英国《金融时报》,2009年8月10日)
这篇消息正是通过数据发现了其背后的新闻,以及数据所隐含的某种趋势。该新闻根据“美国百强广告客户中有83家正在使用Facebook网站”这一现象,通过对数据的解读,寻找到一则趋势性新闻:美国企业界正开始接受社交网站作为一种主流广告平台。虽然这条新闻基于数据,但是并非简单堆砌数据,而是选择了三组具有较大代表性的数据作为新闻的支撑信息。首先,“如今月访问量达到3.4亿人次的Facebook表示”一语中,以“3.4亿人次”这一数据显示该网站潜在的巨大受众群,以此支撑“美国企业通过社交网站做广告”的内在驱动力;其次,通过选取“美国百强广告客户中有83家正在使用其网站”,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百强广告客户,彰显新闻主题“超过80%的大广告客户在Facebook做广告”,这个数据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避免了新闻数据选择的难度;最后,该新闻还选取星巴克和可口可乐在Facebook页面的粉丝数量做了进一步的主题深化,揭示社交网络广告的效果,暗指社交网络广告所蕴含的巨大发展空间。
很显然,该报道的记者是从内部数据分析找到了这个新闻点。因此,对于数据的解读,应该密切结合宏观经济发展及其他多种可能性。
三、数据作为背景资料,通过对比凸显新闻深度
财经新闻报道的核心是数据。然而,财经新闻报道不能仅仅停留于某一个行业的某一个数据,或者停留于某一天发布的某一数据,财经新闻报道需要跳出记者所发现的这一最新数据,到历史或其他行业中去寻找可以利用的数据,将这些数据作为新闻报道的背景,通过对比凸显新闻报道的深度。如:
财政部无意间揭了央企薪酬的底
毛颖颖
这些年大家总在说央企薪酬多高多高,可来来去去引用的数据无一例外有点老。
比如,“电厂抄表工年薪10万”——这已是2006年的旧闻了。
再比如,“豪门央企(石油石化、通信、煤炭、交通、电力等垄断央企)工资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这话出自2006年的一份非官方报告。
再再比如,“1500多位央企副总以上高管总薪酬每年增长4600万元合情合理”——这句话直到今天还在被当成新闻报道,但一模一样的话,其实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早在2008年就说过了。
全国人民都在抨击央企薪酬高,可抨击来抨击去抓住的不过是鸡零狗碎、陈芝麻烂谷子的边角料,真相依然捂在盖子里发酵。虽说咱们几乎每个月都能听说“央企/国企薪酬制度改革”正在搞,虽说咱们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听说某某新政——比如对饭补征个税什么的是要拿央企/国企高工资、高福利开刀,但可笑的是,这些理论上属于全国人民的企业,他们饱受诟病、一直说要改革的高薪酬究竟是多高,根本没有“有关部门”愿意通报。
也正因为如此,当昨天财政部在其官方网站挂出那篇“就《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答问”的文稿,没几个人关心“通知”本身,绝大部分眼球全都被这份“答问”里充当材料的一段数据抓过去了。这段数据是:“2008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决算显示,央企人均福利费支出为3387元,占工资总额的7%;其中最高的企业人均福利费支出为4.46万元,占工资总额26%;最低的企业人均福利费支出为149元,仅占工资总额0.6%。”
如此算来,2008年央企的人均工资是48385元/年,其中工资最高的央企(姑且认为福利最高的工资最高)人均工资是17.15万元/年,工资最低的企业(姑且认为福利最低的工资最低)人均工资是24833元/年。
而这份薪水的背景是,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1843.5亿元,同比下降25.2%。其中中央管理企业累计实现利润6384.3亿元,同比下降34.2%。除了煤炭企业外,电网、交通、石油、石化、钢铁、有色、汽车等重点行业利润均明显下降,发电企业、航空企业还出现大幅亏损。
而这份薪水更大的背景是:2008年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229元——之所以有这么高,是因为私企员工、个体户的收入都没往里算,据国家统计局今年10月份披露的数据,2008年我国城镇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7071元,据专家推算,要是加上私企员工,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至少会被下拉15个百分点。照此一算,央企人均工资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5倍,其中工资最高的央企人均工资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9倍。
再考虑到不同央企之间还有那么大的收入差距(近7倍),同一个央企内部还有那么大的收入差距(按一直没执行好的规定是小于12倍),咱们可以想见,这些年央企——特别是其中的豪门央企与普通企业的收入差距是在缩小还是在加剧。
没有透明就没有公平,虽然据报道,国资委已下定决心对央企薪酬制度进行大胆改革,进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但当央企工资总额已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且从没有“有关部门”正式公布有关信息,公众只能从其他文件中一窥究竟的时候,这种捂在袖筒里秘密进行、暗地里“下定决心”的改革只是让人担心,担心改革成了闷葫芦里的游戏,从头哑到底。
(《北京商报》,2009年12月4日第2版)
许多的新闻报道都在关注国企高管和职工的工资,然而国企职工究竟拿多少钱,新闻媒体却一直语焉不详。《北京商报》的这则新闻则为该类报道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报道模式。财政部官方网站的“就《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答问”的文稿所公布的一则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国企职工的工资数额。然而,该新闻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多次使用数据作为背景材料进行对比式解读,如“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1843.5亿元,同比下降25.2%”,“2008年我国城镇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7071元”等。
四、数据的巧妙表达,改变报道风格
英国汤姆森基金会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中指出:“他(或她)最容易理解他个人经验范围内的事。当他读到他的国家收支赤字是1亿美元或国民生产总值是50亿美元时,他并不太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但当他听到国家的债务摊到每个男人、妇女和小孩头上是2美元时,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告诉我们,数据虽然是财经新闻报道必不可少的东西,但是记者在进行写作时应该尽可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不能简单照搬,而要善于巧妙表达数据,为财经新闻报道增色。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简化数据。财经新闻报道需要用数据说话,但不是在行文中穿插大量的数据,这样容易使得新闻报道枯燥乏味,使读者失去阅读的兴趣。所以财经新闻报道在选择数据时,一定要认真问问自己,这个数据是否必须要采用,它将用来说明什么问题,它是否能够简化一些?因此,财经新闻报道对数据的选择应该时刻以读者需求为中心,选取他们感兴趣的内容:(1)归纳数据信息。对已有数据进行归纳是简化数据信息的常用方法。如:“2000年在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50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工业增加值全年2900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18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超过GDP的增速,在GDP中所占比重上升到36.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达到30.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比重(29.5%)。”在这一堆数据中,如果进行归纳简化,就可以提炼出一个主题:第三产业强劲增长,在经济结构中比重增大。这样就能便于读者理解。(2)不要让读者做算术,因为读者不喜欢花时间去计算。(3)使用相同的单位。记者在进行财经新闻报道时所使用的数据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单位,而不能是“XYZ公司出售了15000台电冰箱,而它的竞争对手的销售额是1400万美元”。作为记者,他的任务就是把数据转换成相同的单位,或者用电冰箱台数,或者用美元作为统计单位。当然,其他报道中记者也容易变化计量单位,如在报道价格时交叉使用“元”和“美元”、“欧元”;在报道重量时交叉使用“吨”和“千克”等,这都需要特别注意。
其次,换算数据。记者在进行数据选择时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事例具象化地表达经济数据,增强经济数据的可读性。如在报道《滞销掀钮加班增产为什么》一文中说:“掀钮生产太多,外贸库存总数达76万箩,内贸库存总数近20万箩,内外贸合计,占用资金超过720万元全市仓库积压的掀钮存货,如果铺在南京路上,可以从外滩直铺到静安寺再打394个来回。”通过将一个抽象的数据变成直观的形象,掀钮积压滞销的情况便一目了然。再比如在报道美国国债于1981年10月就已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时,作者说:“如果将这1万亿美元换成1美元一张的钞票,一口气数下去,一秒钟数1美元需要31668年才能数完。”西方的经济报道也常常借助直观性强的数字和图表分析,从受众的日常生活体验角度出发进行报道。例如《每日新闻》上刊登的《钢铁价格上涨》,把工业产品的价格上涨与读者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它这样写道:“用来制造一台家用煤气炉的钢材将涨三十五美分,一台洗衣机所用的钢材将涨价二十三美分,冰箱为二美分。”
再次,改造数据。优秀的记者总是能够对自己所掌握的数据进行改造,更为直观形象地告诉读者数据的意义。“截至2011年12月末,辽宁省各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总计达15530亿元。”这样的具体数据在普通读者眼中就是个抽象的数字,有经验的记者定会进一步加以处理:“按辽宁省常住人口有1499.4万户家庭计算,15530亿元存款平均到每户,我省居民平均每户有10万元存款。”[4]
最后,翻译数据。把数据翻译成新闻语言,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地用通俗的语言把数据的含义表达出来。而要把数据“翻译”好,应当把握这样的原则:千万不要把读者当成经济学家,大众媒体上的经济报道与经济学杂志上的论文有非常大的差别,前者的传播对象是最广大的受众,而后者的对象则是业内人士。比如有一篇讨论国有资产问题的文章,解释什么是国有资产流失时是这样“翻译”的:某个系统有20个企业,若卖掉几个濒临死亡的企业,一定会有人大呼国有资产流失。但细算一算,如果某个濒临死亡的企业每月消耗资产50万元,一年消耗资产600万元,这才叫做国有资产流失!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还少吗?如果我们早点把这个企业卖掉,把所得的资金注入优势企业,不但能确保这部分国有资产不流失,而且还能使其增值,这才是真正的盘活存量。通过这样的“翻译”,读者不仅理解了报道中的几个数据的含义,也会加深对盘活国有资产的理解。[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