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说,产权是一种经济价值关系。因此,产权总是属于一定主体的。主体形态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组织)、国家主体、社会主体等,因此,产权主体也具有对应的不同主体形态。(1)产权个体主体,指财产归属主体是个体主体,即个人。财产产权逐步由其他形式转化到个体主体的过程,称为私有化。当一个国家的大部分财产被私有化,则该国经济是私有制经济。(2)产权群体主体(组织),指财产的归属主体是一定数量的群体主体(组织)。家庭财产的主体是典型的群体主体;新中国成立后大量存在的集体经济成分,其产权归属作为群体主体的集体;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股份制经济,其产权归属一定数量的群体主体。(3)产权国家主体,指财产归属主体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财产产权逐步由其他形式转化到国家主体的过程,称为国有化,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便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当一个国家的大部分财产被国有化,则该国经济是国有制经济,抑或公有制经济。(4)产权类主体,指财产归属主体是整个人类社会。可以这样理解,在整个地球甚至宇宙中,世界各国领土、财产以外的资源,都可看做是归属类主体的,世界各国都有使用权、开采权。如公海,未开发的极地资源甚至太空资源。在一个国度范围内讨论产权主体,主要指前三者,归属国家主体的财产是国有财产,归属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的财产,又统称为非国有财产,或私营财产。
从产权主体形态来看,分工可分为两类:产权主体内的分工;产权主体间的分工,即社会分工。因此,产品交换也可分为两类:
其一,产权主体内的产品分配。
这里的产权主体,是群体主体,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企业、一个集团,甚至一个国家。产权主体单位越小,则表现出私有化趋势,反之,则表现出公有化趋势。依据产权主体内部的分工类型不同,产品分配方式也会存在差异,主要有三种:(1)协同式分配,指产权主体内部存在着协同式分工,多元主体同时参与同一实践活动,实践成果也被多元主体共同获得、共同分配享用。如原始社会,群体成员共同围猎,共同分享猎物;在鄂西土家族聚居区至今保留有“赶仗”(即打猎)的民俗,农闲时间几名猎人带着猎狗相约而行,所捕猎物,不分大小,遵循“见者有份”的分配原则:大猎物,一人分割一块带回家;小猎物,一起找个地方煮了共同美食一顿。协同式分工,在任何社会都普遍存在,因此,协同式分配,也普遍存在。(2)计划式分配,指在产权主体内部,存在着多种不同分工,不同主体从事不同实践。但是,实践成果并不被直接的实践主体占有,而是属于多元主体共同组成的群体——产权主体。产权主体内各主体的实践成果,要么被产权主体内所有主体直接共同享用,如家庭里,虽然存在依据性别、年龄的社会分工,各成员具体实践存在差异,但是,实践所获为家庭成员共同所有,共同消费;要么在产权主体内制定统一的计划分配制度,或按成员人数平均分配,或按劳分配。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国家是产权主体单位,即公有制,总体采用了计划式分配,一方面,人人都参与劳动,劳动产品属于国家,另一方面,国家对产品统一进行计划分配。在朝鲜,至今仍然是公有制、以计划式分配为主。(3)剥削式分配,指在产权主体内部,普遍存在多种分工,不同主体从事不同实践。但是,各主体的实践成果,往往既不属于直接的实践主体,也不属于由多元主体共同组成的群体,而是属于其他群体——产权主体——剥削阶级。这一产权主体,占有直接的实践主体的大部分实践成果,只是分配极小部分成果给直接的实践主体。这种分配方式,在阶级社会普遍存在。
其二,产权主体间的商品交易。
这里的产权主体没有严格限制,可以小到个体主体,大到群体主体,如家庭、企业,甚至国家。产权主体组织生产,生产产品归其所有,即拥有产权。
从更大整体社会视野来看,在社会普遍存在多种社会分工的情况下,不同产权主体组织不同生产实践,其实践产品也体现差异性。但是,与产权主体内部分配方式不同的是,由于产品不可能满足产权主体自己的多样性消费需要,因此,实践后,不是在产权主体内部分配实践产品,而是与其他产权主体交换产品。这种形式的产品交换,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产权主体占有自己的产品。产权主体,组织生产,并占有自己的产品,拥有产权是这种产品交换方式的基本前提。(2)自由性。由于产权主体对自己组织生产的产品拥有产权,便可自由处置产品,既可以自己消费,也可以储藏,还可以用于与其他产权主体的交换产品;在交换过程中,自由选择交换对象,既可以选择与这个产权主体交换,也可以选择与那个产权主体交换;既可以交换这种产品,也可以交换那种产品。(3)目的性。产权主体以自己拥有产权的产品参与交换,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产权转移,换取其他产权主体生产的产品,并拥有相应产权,当然在成熟的市场上,通常表现为直接换取货币,实现经济价值。由此看来,具有以上三个特征的产品交换形式,本质便是通过市场完成的商品交易。并且,伴随着商品交易而发生的是产品产权的变更。
商品交易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最为普遍的产品交换形式,具有不同层级、不同规模、不同形态。小到个体主体之间的产品交换,小型企业之间的交易,大到大型集团企业、跨国公司之间的交易。交换形态也多样化,不断发展,最早的商品交易是以物易物的交易;由于易物交易缺乏灵活性,后来出现以固定物,如牛,作为交易中介;随后交易中介逐步趋于小型化,便出现以金属货币为中介的交易,进而出现以携带更为方便的纸币为交易中介的交易;直至今天,商品交易出现了以更为自由的电子货币为中介的交易。商品交易时空范围也由最早原始部落之间偶尔的易物交易,逐步拓展时空,发展到今天频繁的国际贸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