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外出版集团发展状况比较

中外出版集团发展状况比较

时间:2023-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出版物市场主体之一的出版集团,由于拥有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以及规模经营的优势,在中外出版产业中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发展状况往往代表着各国出版业发展的最高水平。下面我们选取部分中外出版集团的数据列成下表,为使资料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我们特选取了各国2000

作为出版物市场主体之一的出版集团,由于拥有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以及规模经营的优势,在中外出版产业中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发展状况往往代表着各国出版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因此,本节特将出版集团的发展状况单独列出,专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中外出版企业集团的发展历程与方式比较

国外出版集团的发展,已有了上百年的历史。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从20世纪初开始,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出版企业,就通过联合、兼并等市场手段,不断地拓展企业规模,形成了出版集团的雏形。如1835年创建的贝塔斯曼集团、1844年创建的皮尔逊集团,就是此期打下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政治军事局势的相对稳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也迅速复苏,进一步刺激了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兼并,大规模的企业联合组织形式逐渐地发展并确立起来,在众多经济领域和企业集团都发展起来之后,出版企业集团也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开始出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出版集团拥有了雄厚的资金、较高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知名的产品品牌和较为系统的经营管理经验之后,便开始向国外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出版集团开始进行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扩张,成为了跨国出版集团。

我国出版集团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末。1997年,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根据党的十五大的有关精神,提出了组建出版集团的规划,并确定了5个试点出版集团。1999年2月24日,我国第一个国家试点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式成立。之后,在各级政府领导之下,形成了创建出版集团的一股热潮。在近6年时间里,全国已有24家出版集团以及数十家发行集团与报刊集团先后成立(见表6所示)。

表6 我国主要出版集团成立时间一览表[8]

资料来源:《出版商务周报》,2006年1月8日第12版。

我国出版集团在组建方式上与国外相比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基本上以相同地区和相同行政隶属关系的出版社和相关单位组合而成;二是基本上采用行政推动手段组合而成。由于出版集团组建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运用市场手段来进行操作也不够,所以目前组建的众多出版集团还普遍存在着种种问题,影响其成为生气勃勃的出版物市场主体。

首先,长期存在于我国出版业界的政企不分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集团组建过程中行政过度干预的结果,是集团各组成部分的人为捏合。有的甚至仍然是三位一体(行政主管、资产经营管理者、经营企业),企业的自主权没有落实。有些集团形式上已与政府主管部门脱钩,但由于旧有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彻底变化,新的利益机制尚未形成,加上习惯势力的影响,集团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矛盾重重,致使集团下面的成员单位不得不接受或变相接受双重领导,这被业界形象地比喻为“又多了一个婆婆”。在某些地方,出版社为了一个选题需要盖更多的公章,需要走更多的程序,经过更多的关口,手续更加繁琐,生产周期被人为地拉长。

其次,集团内部利益矛盾加剧,成员积极性难以调动。集团的利益结构,主要包括国家、集团、成员出版社、职工四个层次的利益关系,比单个出版社的利益关系复杂得多。而集团总部与所属出版社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十分微妙。有的出版社表示,成立集团后,集团总部将教材出版发行权上收,成员单位的人权、财权等也不够自由,甚至对外宣传也由集团统一负责。有的集团则过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出版单位的积累与发展。

此外,规模效应难以发挥。集团化追求的是规模效应。而我国现有的出版集团,规模并非不存在,但其组建大多是捏合的、虚拟的、表层的,只具有宣传效应而不具实际运行效益,只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数量叠加,而没有产生能量释放般的效应。例如有的出版集团成立之前,所属社平均利润率为10%,而成立出版集团后的利润率仍为10%,甚至低于10%。有的集团在成立后,由于在某些方面挫伤了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出书情况每况愈下,市场份额节节萎缩。

2.中外出版集团规模比较

为了使中外出版集团的规模研究具有可比性,我们参考了邓元宏同志在《中外出版集团规模比较分析》一文中所提出的两个标准,选择了相关的出版集团作为比较对象。这两个标准:一是出版和图书出版在集团整体经营中占有重要的比例;二是集团在国家的出版产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将按这两个标准所选择的中外出版集团的基本情况分列如下(见表7、表8所示)。

表7 国外出版集团基本情况表[9]

表8 我国出版集团的基本情况[10]

续表

我们将表7与表8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国外出版集团的规模要比我国出版集团大得多。从其拥有的资产看,我国出版集团中资产最多的中国出版集团,拥有总资产51.69亿元人民币,按2005年汇率计算,只相当于6.38亿美元;表7与表8中规模最大的新闻集团的资产是规模最小的我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1131倍。从年营业额看,我国规模最大的山东出版集团年销售60亿元人民币,只相当于7.4亿美元;表7与表8中规模最大的新闻集团年营业额为224.43亿美元,与我国北京出版集团销售的0.4937亿美元相比,前者是后者的495倍。从实现的利润看,上面所列国外出版集团中,利润最少的皮尔森集团也有5.07亿美元的进账,而我国利润最多的山东出版集团也只有0.5亿美元的利润,不到皮尔森集团的1/10。从职工人数看,表7所列的国外出版集团都在1.5万人以上,而我国出版集团中没有一家的职工人数超过1.5万的。

从这些基本内容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出版集团规模太小。集团规模代表着实力,实力又决定着市场竞争力。在出版物市场日益国际化的条件下,要在与国外同行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我国的出版集团还需要在规模上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我们再从集团的相对规模上进行一下比较分析,也即从各出版集团在所在国所占的市场份额上进行一下分析。这一内容,也直接反映出了各个国家的出版产业集中度。出版业发达国家,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少数出版集团相对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已非常明显。下面我们选取部分中外出版集团的数据列成下表,为使资料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我们特选取了各国2000年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见表9所示)。

表9 中外10家出版集团所占市场份额情况表[11]

注:中国图书销售额按2000年全国图书销售总额376.86亿元人民币计算。

从表9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国外出版集团的相对规模都相当大。由于国外的出版集团多为跨国经营的企业,所以不少集团的企业经营量已超过了所在国图书销售额的情况,如表9中加拿大汤姆森集团和澳大利亚新闻集团,其销售额中还包括了在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市场的销售量。因此,考察中外出版集团的相对规模,最具可比性的内容是比较其在全世界图书市场中所占的地位。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国的出版集团显示出了与国外出版集团更大的差距。我国的出版集团中销售规模最大的山东出版集团,其销售额也未能占到世界图书市场销售总额的1%,而表9中国外出版集团都超过了1.5%,贝塔斯曼还达到了4.65%。可见,就相对规模而言,我国出版企业集团的发展与国外的差距更为明显,更加突出。

3.中外出版集团经营结构比较

所谓经营结构,即各种类型的经营活动在出版集团的总体经营中所占的比重情况。下面我们从经营业务结构与经营地区结构两个方面对中外出版集团的经营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从经营业务结构看,国外出版集团不同经营业务所占比例如表10所示。

表10 国外出版集团不同经营业务所占比例情况表[12]

续表

从表10中可以看出,国外的出版集团都是跨媒体经营的综合性集团,书刊出版只是其经营业务的一部分。我国的出版集团主要从事图书的出版,少数集团也出版少量的报刊,但所占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除此之外,基本不从事任何其他媒体的经营。这一点从各集团构成成员的业务性质上就已清楚显现出来。如:北京出版集团主要包括北京出版社所属的7家出版社和4种期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要包括上海人民出版社等5家出版社;辽宁、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等出版集团则主要由原省出版局所属的出版社和印刷发行单位组成。这种以图书出版为经营主体的单一经营业务结构,使出版集团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难以发挥,使集团规避风险的能力也大为降低,因此,开展多元化经营,尤其是发展多媒体经营,应该成为我国出版集团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经营地区结构看,国外的出版集团大多是跨国经营的国际性集团(见表11所示)。

表11 国外出版集团经营地区分布情况表[13]

续表

从表11所列情况可以看出,国外出版集团的经营地区范围已拓展到全世界的各个地区。并且,有些集团在各所在国本土的经营比重比在国外的经营比重低得多。如贝塔斯曼集团在德国本土的经营占30.6%,不仅未占到该集团经营总量的1/3,而且还低于其在美国的经营比重33.7%;皮尔森集团在英国本土的经营占14%,而在英国之外的其他地区的经营却6倍于此;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本土经营仅占其经营比重的1/10。

与此相比,我国的出版集团的经营地区范围则要狭窄得多。我国的出版集团大多以一定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出版单位为基础构成,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下经营,这些出版单位大多习惯于本地区经营,组成集团之后也很难迈出跨地区经营的步子。虽然也有少数的出版集团制定了跨国经营的规划,但对多数出版集团,要实现跨国经营还是相当遥远的事。因此,打破地区经营的限制,积极地发展跨地区、跨国家经营,也应成为我国出版集团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