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外出版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比较

中外出版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比较

时间:2023-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现代管理理论与系统分析方法,出版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分解成计划管理、编务管理、出版管理、发行管理、财务管理、办公事务管理和社长决策支持等职能子系统。国内各出版社采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不尽相同。技术上在国内出版管理信息系统中处于领先水平。

建立出版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出版企业管理计算机化,即通过计算机对出版企业的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分类、转换、排序、检索、删除、插入、修改、复制、存贮、分析、传递、制表等各种处理,产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起到辅助管理者进行管理与决策的作用。按照现代管理理论与系统分析方法,出版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分解成计划管理、编务管理、出版管理、发行管理、财务管理、办公事务管理和社长决策支持等职能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相对独立,分别担负着某一方面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它们之间又通过管理信息相互联系起来。

1.国内出版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基本情况介绍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不少出版社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探索。1999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启动了一套出版管理系统,固化了某些重要的管理思想,对流程进行了精确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则自主研发了出版业管理系统——PMIS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开发面向全国高校教师的教研网的过程中,也使用了类似于CRM系统的管理模块,用于进行教材最终用户的信息管理和服务。2003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宣布ERP系统正式上线。ERP系统的上线,不仅仅是软件系统的全面替代和升级,更重要的是在全面理清企业原有业务流程和部门分工的基础上,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进行管理变革。

从技术应用层面上看,中国地图出版社较早应用数字技术开发计算机制图系统,知识产权出版社应用印刷数字系统开展按需出版业务。高教社还正在准备研发一套把出版资源整合到同一个系统并对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多次利用的系统。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技术公司也在网络出版、数据库生产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为我国的出版信息化建设增添了活力。

国内各出版社采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不尽相同。在这里,我们仅对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简要介绍。

(1)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施ERP系统的典范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台湾IT出版“三甲”之一的棋峰公司,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的ERP软件选型为德国SAP公司的mySAP.com系统4.6D中文版。其功能范围分为:FI(财务会计)、CO(管理会计)、SD(销售管理)、PP(计划管理)、MM(物料管理)、PS(项目管理)、HR(人力资源管理)七大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实施的第一期工程的目标包括:

a.提高出版企业以编、印、发业务为核心的选题编辑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计划管理、库存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集约性和可控性,并实现书目开发管理,获利能力分析,企业经营状态跟踪,销售与市场预测,采购计划控制与交货期控制等。

b.规范财务管理流程,增强财务管理控制,缩短财务结账周期,提高财务报表合并效率与灵活性,实现以财务系统为管理工具,提升财务会计的管理会计职能。

c.实现出版企业业务运作模式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增强市场响应速度和核心竞争能力。

d.实现出版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和信息化变革,提升出版社的整体管理水平与员工业务素质。

(2)PMIS(Pres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九州时讯出版管理系统)。实施PMIS系统的代表性企业是电子工业出版社。PMIS系统在分析出版工作的业务流程和进行深入细致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编务管理、印务管理和系统管理三个子系统近30个功能模块,使出版业务的选题申报、选题列选、发稿、排版校对、印数决定、印厂安排、蓝图检查、样书审查、送书入库、工厂存书等全过程以及与图书相关的合同、成本、质量等全部管理工作均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该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浏览器/服务器(B/S)与客户机/服务器(C/S)相结合的体系结构,在技术上先进、成熟、可靠,且具有功能上的可扩展性、配置上的灵活性、维护上的低成本性等特点。技术上在国内出版管理信息系统中处于领先水平。

(3)CRM(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施CRM系统的代表是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CRM的目标是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降低企业业务流程全面管理的成本。它既是一种概念,也是一套管理软件和技术。作为一个专门管理企业前台的软件,它提供了一个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方式获得客户信息的系统,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战略和方法。运用CRM能实现以下功能:

a.客户可通过网络、呼叫中心等方式访问企业,进行业务往来。

b.能全面了解客户关系(如建立客户基本信息档案、与客户保持互动等内容)。

c.通过建模、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技术手段能够对市场活动进行规划、评估,对整个活动进行深度透视,并能对各种销售活动进行追踪。

d.系统用户不受地域限制,随时访问企业的业务处理系统。

e.拥有对市场活动、销售活动的分析能力。

f.能从不同角度提供成本、利润、生产率、风险率等信息,并对客户、职能部门、地理区域等进行多维分析。

2.国外出版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举例介绍

出版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的采用是依照各不同国家国情和出版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不是统一不变的。在这里,我们仅举两个有代表性的系统向大家介绍。

(1)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s,内容管理系统)。近年来英国的一些出版社纷纷实施了CMS。CMS指以电脑为基础、对管理内容进行创新、改进和出版的一套系统。所有的内容管理系统会有如下两个功能:一是分离内容并发出呈现的指令,打印的内容在没有打印格式下就存储起来,因此可以放到网络上。XML是常用的给内容加注标签的格式,其原则是一旦创建出来,便可以多次使用。第二个功能是使用模板进行排版和生产,对许多公司而言,CMS等同于网络内容管理,但CMS不必以网络为基础。许多系统提供了额外的功能,包括工作流程管理工具以及使不同的用户获得系统不同环节的接口控制,例如阅读但不能在某些区域书写的关口。内容管理系统在参考书出版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另外还可用于网站、目录、公司内部网、期刊文章的整理和储存。CMS从本质上讲连接了原先互相独立的商业活动,通过这个过程,内容被收集和修订,并有打印和电子版的产品出现。CMS可能包括版权信息和顾客信息,通常也有作者和编者的信息。[1]

(2)R/3管理软件。早在1998年,美国许多大出版社就向德国SAP公司购买了R/3管理软件。这是一个成熟的企业管理软件,可以把企业所有业务环节都纳入一个完整的信息整体。它共由11个模块组成,分别为销售和分销SD、物料管理MM、生产计划PP、质量管理QM、工厂维修PM、人力资源HR、工业方案IS、办公室和通信OC、项目系统PS、资产管理AM、控制和财务会计FI模块。这一软件的采用极大地减少了由退货和过高的预付稿酬给出版社造成的经济损失。

3.中外出版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比较

目前许多国内出版商已经将自身定位在信息服务商的角色,但大多数还没有实质性的动作。一些领先的出版社在出版资源的整合、编印发业务管理平台和客户服务方面引进了信息系统。大多数出版社在财务与发行部门或多或少地引入了计算机管理,但是,把选题、编辑、材料、仓储、印刷、发行、财务等各个环节通过一个综合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的却为数不多;而且,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出版业内还是业外人士开发的系统,由于以下原因,其运行效果尚不尽如人意:首先,一般出版社是从某一部门开始推广使用计算机,而其他部门采用的系统则有时即使用互联网也无法联通,只能各自为政。其次,业内人士虽熟悉出版管理的实际需求,但即使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仍会缺乏软件设计的实际技巧和经验。业外人士的设计虽是计算机意义上的专业化,但由于出版管理系统的应用面相对较窄,而且出版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计算机管理模式,致使业外人士难以下决心投入必要的人力,根据出版专业的特殊要求,对数据性质和流向做整体的、层次分明的分析,其设计自然就事论事,甚至是不得要领的,即使套用国外成熟的软件,也无法满足国内出版社计算机管理的实际要求。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出版企业在计算机管理方面的开发和应用比我国早,且无论在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与利用方面都与我国存在较大差距。一般说来,发达国家出版企业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选择上更注重系统功能的完备和出版社业务流程与整体资源的整合,目标非常明确;且由于规范的信息标准化建设,国外的出版企业在计算机系统软件的选择与利用方面与其他行业的兼容性更大,因而系统的可开发性和适应性更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