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他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人的“内在规定性”。可以说,需要心理是生命活动的表现。从某种角度看,人之所以为人,就其主要表现来讲,就是因为具有人的众多需要这样的“内在的规定性”。人作为有生命活动的社会存在物,只要他(她)具有生命力,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并且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他(她)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如吃饭、喝水、穿衣、住房……同时,还需要维持生命运动的各种必需品,在基本解决了物质生活资料的基础上,还必然会产生新的需求,诸如需要识字、读书、欣赏艺术等,以及维持精神活动的必需品。因此,需要可以说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在这个社会上,只要有生命活动的人,就必然会有需要,同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对应各自需要的心理。
1.关于需要的性质
马克思认为:首先,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虽然人的需要以其生理需要为基础,但却是由社会结构和社会规定性决定的。需要的对象和手段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而且作为人本身也是在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从根本上讲,人的需要本质不是自然性,而是社会规定性。第二,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发展性和丰富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得到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需要—活动—满足—新的需要”[3],这是一个不断反复、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人的需要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人的需要的日益丰富和全面。第三,人的需要具有积极能动性。这种积极能动性就表现于“需要—实践”的不断发展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创造出自己新的需要以及新的满足需要的方式。人在需要的刺激下,制订出思想上的行动计划,然后按计划进行有目的的行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2.关于需要的功能
马克思认为,需要有重要的功能,需要是社会生产的原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物质生产靠需要推动,精神生产也受需要推动。正因为需要是人的本性,而且具有重要的功能,所以,马克思就对“把工人变成没有感觉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的禁欲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主张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他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4]
3.关于需要的层次性与差异性
首先,需要具有层次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人的需要归结为三个递进层次:人的生存需要、人的享受需要、人的发展需要。人首先要能够生存,获得维持生命体存在和繁衍的生存资料,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体的个人的存在。[5]旧的需要的满足产生新的需要,生存资料的满足产生享受的需要,享受需要满足又会产生发展的需要,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层次性。马克思还认为这些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人性的实质内容。其次,需要具有差异性。需要不是千篇一律的,分工和私有财产的差异导致社会地位的差异,也使得人的社会需要呈现出差异性特征。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人或社会群体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个人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也会有不同的需要。再次,人的需要是辩证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需要体现着辩证的法则,这种法则不仅意味着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个别需要与整体需要、功利需要与超功利需要以及需要与满足需要的能力和手段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意味着需要本身就包含了否定性和超越性。人的需要总是基于一定生活现状而产生的,总是对一定对象的需要。需要的满足即目标的实现,或是创造出了某个对象,或是获得了某种对象,或是占有了某个对象。这样,就使得对象与主体之间原有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得到了满足的需要又否定了自身,因为它已不再作为需要而存在,满足了的需要连同满足需要的工具又产生出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其思想和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他把需要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对人的需要心理问题从宏观的历史唯物论角度来研究,充分肯定了需要心理的合理性和历史作用,并对需要心理的性质、分类与结构、影响需要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原因、需要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非常科学的深刻的论述。其理论带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性质,有高度的概括性、原则性和指导性,是我们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