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需要心理指人们上网的动机与需要。这方面的研究实证调研多,而理论分析相对薄弱。我们试图以学术界实证研究为基础,运用动机与需要理论对网络需要心理的层次进行理论分析。
1.网络需要心理的实证研究
网络需要心理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网民上网目的的研究上。
2014年一项上海市全市范围抽取140个居(村)委会的3000位18~70周岁的市民上网情况的调查显示: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72.1%是“浏览、查询信息”,66.8%是“网上购物”,64.3%是“娱乐、游戏”,这三项的比例远高于“社交”“学习”等其他选项。各类人群的上网目的对比显示,“网上购物”存在明显性别差异:有74.3%的女性上网首要目的是“网上购物”,高于男性16.9个百分点。86.8%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带来的首要好处是上网“可方便查询各类信息,提高效率”,有54.7%认为是“网络视频、音乐,联网游戏使得娱乐多样化”,有47.1%认为是“各种社交平台使得人际沟通交流更加便捷”。[7]
在大学生网民上网目的的研究上有不同的结果。梁宁建、吴明证等的研究发现,从上网目的看,查阅资料、聊天、听音乐、看电影和看电视构成了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网络成瘾与娱乐上网、人际上网、交易上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学习上网与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相关。可见大多数大学生的主要上网目的是健康积极的,网络的使用使大学生能够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发展人际关系和工作学习。[8]
王猛认为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涉及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生可以从网上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娱乐休闲等,但从总体来看,网络的娱乐性需求占很大比例。他们的调查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生上网都是为了娱乐。其中30%以上的同学上网玩游戏,30%以上的同学上网聊天,20%左右的同学上网浏览信息或看电影,只有一少部分是为了查资料和学习。而且男生上网的娱乐性比女生更强一些,男生比较喜欢玩对抗性强、有刺激性的游戏,女生喜欢玩休闲类的游戏。女生比男生更喜欢上网聊天和看电影。随着年级的不同,大学生的上网娱乐性也有差别,玩网络游戏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上网学习、查资料的也稍微增多。总体来看,网络的娱乐性还是占很大比例的。[9]
谢建则认为,大学生兴趣广泛,其上网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从调查结果来看,他们上网的目的主要是调整心情(占57.7%),交友(占36.2%),学习需要(占35.9%),打发时光(占29%),周围朋友喜欢上网即从众(占16%),寻求自信(占9.6%)。但不同年级间存在一定差异,大学一年级以休闲娱乐为主,大二以交友为主,大三以交友和学习需要为主,大四以学习需要为主。[10]
李艳对浙江大学22个学院的596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41.2%的学生将学习列为第一目的,42.5%的学生将交流列为第二目的,38.3%的学生将娱乐列为第三目的,40.7%的学生将其他(如看新闻、网上购物等)列为上网的第四个目的。[11]
赵会民、赵西敏的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上网首先关注的是新闻、娱乐和体育资讯,并且把主流官方网站作为自己获取新闻信息的首选途径。网络对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影响也在加强。[12]
还有从积极和消极的心理需求两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研究的。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学生通过上网可以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求和愿望。在网络日益普及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来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的一种心理趋向。其积极的心理需求包括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其消极的心理需求包括猎奇的心理、宜泄的心理、逃避现实的解脱心理等。[13]
也有少数学者研究不同动机网络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张锋等的研究发现,网络信息获取线索仅对信息获取型动机者的上网欲望具有显著的诱发作用,而情感满足线索和负性情绪线索仅对人际情感型动机者的上网欲望具有显著的诱发作用。现实生活中的负性情绪及其情感满足匮乏是导致人际情感型动机者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的重要心理基础。[14]
2.网络需要心理的层次分析
人们的上网动力因素包括需要、爱好、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但最根本的是需要。心理需要不仅推动人们进入互联网,而且始终都主导或支配着他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表现。需要理论告诉我们,需要不仅是影响上网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而且是网络受众心理活动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将人们的网络需要心理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
对网络中生存信息的心理需要源于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持续生存繁衍的基本需要。在这个层次上,人们更关心的是维持自身生存方面的信息,行为上则表现为对网页中吃、喝、性等信息的关注。有关的衣、食、住、行等百姓生计方面的内容通常有较高的浏览率。如:人们通过网络查询各地方市场粮油蛋肉奶菜价格的资讯,关注房价涨势涨幅、房价问题的最新报道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铁路、公路、民航客运路线和价格调整的资讯等。根据这些信息,网民能够对他们关心的民生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对安全信息的心理需要在网络资源空间里表现为人们对安全信息的高度关注。主要包括对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生活稳定、远离战争、远离灾难等方面信息的需求上。如“非典”、“禽流感”、“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印度洋海啸”、“苏丹红事件”、频频发生的矿难、重大的恶性刑事案件等有较高的点击率。对冰灾、地震期间的天气预报和地震及余震消息的关注度也相当高。
人们上网的爱与归属的心理需要表现为网上交友已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大量属于各类群体的网站和QQ群的出现就充分反映了网民们希望与现实世界的同学、同事以及虚拟世界的网友保持友谊,得到信任和友爱,渴望有所归属,成为某一群体的一员的需要。
人们上网渴望被别人尊重认可的心理需要也越来越明显。表现为人们在浏览新闻信息时,新闻所持的观点或新闻事件中某重要人物(例如自己喜爱的明星或名人)的言论观点与自己一致时,自己被认可的满足感会顿时使自己感受到自尊。这个时候,也容易产生共鸣,在消费这些新闻信息的同时,评论、收藏、转载等心理行为也会比平时更活跃。而遇到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时,自尊受到伤害,也表现出平常鲜见的心理行为反映。
自我实现的需要则表现为在通过网络进行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网上发表作品、组织活动、做个人网页、书写Blog等。
人们的网络心理需要是多元的,并非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后才会产生某些行为,而是多种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对网络性话题的关注正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生理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的综合体现。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我们可以将上述人们的网络心理需要分为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等三个层次。还可以依据这些心理需要是否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健康成长,分为积极的需要心理与消极的需要心理。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求新心理、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与自我实现欲望、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都属于积极的需要心理。而猎奇追求感官刺激、发泄欲求、逃避现实、急功近利和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就属于消极的需要心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